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缺陷

民法的缺陷

發布時間: 2020-12-20 17:48:28

㈠ 民事管轄權有哪些缺陷

摘要:管轄權異議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賦予當事人的一項訴訟權利。這一權利的賦予更好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解除了他們的思想顧慮,保障了人民法院各司其職、正確裁判、及時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但就目前來看,法律對這一權利的規定還比較籠統,雖有較多的司法解釋,在適用中仍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以致學術界和司法系統內部都產生了一定的分歧。本文擬就我國民事訴訟中有關管轄權異議的規定談談自己的認識,探討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民事訴訟 管轄權異議 行政化 規避管轄權

內容:

一、管轄權異議概述

何謂管轄權異議?對此,學術界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人民法院對該案沒有管轄權,而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該法院管轄的意見或主張;也有人認為管轄權異議應當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法院或受訴法院移送後的法院對案件無管轄權時,向受訴法院提出的不服管轄的意見或主張,如此等等。這些觀點從形式上看似有分歧,但就本質而言卻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為什麼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表述呢?關鍵在於對「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這一概念的理解上。筆者認為,這里的「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應是指受理案件的第一審人民法院,既包括因原告直接起訴而決定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也包括因其他人民法院移送而決定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還包括因管轄權爭議而被指定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總之,只要是該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除外)受理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當事人不服的就有權提出異議。所以,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提出的,認為受理案件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對該案沒有管轄權的意見或主張。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8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從這一規定來看,管轄權異議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前提條件,必須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也就是說,只有當一方當事人就他們之間的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人民法院審查並決定受理,即涉及該人民法院的管轄權問題時,才可以提出。所以,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前,不管是當事人起訴前還是當事人起訴後的人民法院審查期間,都不存在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問題,因為此時該案的管轄權尚未確定。

第二,時間范圍,是在提交答辯狀期間,這也正是當事人行使管轄異議權的期限。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3條的規定:「被告應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那麼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期限就應當是接到起訴狀副本後的15日內。法律之所以要這樣規定,是為了防止在案件進入實體審理後提出管轄權異議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影響整個審判工作的進行。所以,如果當事人不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管轄權異議,他將喪失該權利。

第三,主體條件,即誰有權提出管轄權異議。這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問題。從《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來看,能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只能是本案的當事人,但這里的當事人到底指的是哪些人,是所有的當事人還是個別的當事人,《民事訴訟法》無明確規定,僅是在司法解釋中有些零散的說明。多年的司法實踐理論認為享有管轄異議權的應當是被告方當事人。

二、實踐中管轄權異議制度所存在的問題

(一)管轄權異議制度濃厚的行政化色彩

我國管轄權爭議的解決模式,在立法規定和實踐操作中帶有鮮明的行政化色彩。

在我國,法官越來越變得行政化,法官越來越像行政管理專家。在管轄權沖突的解決方面,因法院外部相互關系的行政化,必然導致法院與法院之間按照一定的行政關系處理和解決管轄權沖突,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指定管轄在管轄權沖突的解決中佔有如此顯要的位置。因為,在我國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繫上被強調更多的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這種管理方式追求的往往是審判效率,而忽視了管轄權異議制度的程序功能。雖然1991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完善了包括管轄權異議在內的諸多制度,但是這些程序按照行政原理設計的痕跡還是相當的明顯,所以對管轄權沖突處理的主動權在法院,而不取決於當事人的參與和主張。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解決管轄權沖突時起主導作用,而且在相關法院協商不成的情況下習慣於通過上級用行政命令手段解決。按照既存的管轄權沖突解決方式,對發生的管轄權爭議,各爭議人民法院應該首先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要逐級上報申請上級法院指定管轄法院。指定管轄程序也凸顯出十分濃厚的行政化色彩。我國司法解釋規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發現本院不能行使管轄權時,先由合議庭進行合議後作出決定,或由獨任審判員作出決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由上級人民法院在本院轄區內指定管轄法院,繼續本案的審理;兩個以上法院發生管轄權爭議時,應上報雙方共同的上級法院,由共同的上級法院指定管轄法院。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法院後,以書面形式通知報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異議處理程序也大致如此,由於我國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而是慣於運用行政手段來處理,因此,面對日趨盛行的對標的額較大的案件「爭管轄」等非正常情況,往往在程序的處置上束手無策,而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司法的不統一。

對違反《民事訴訟法》關於管轄的規定受理案件,法律並沒有設置相應的不利後果。除了《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中關於管轄權沖突的行政化解決條款之外,我國管轄權沖突的解決主要是通過對違法操作的法官給予懲戒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為此,有學者建議在我國的民商事審判中,應當把明顯違反管轄規定受理案件的情形規定為第二審撤銷原判的事由和再審的法定事由。二審法院或再審法院查明了原審判決確實明顯故意違反了管轄規定,就應當以嚴重違反訴訟程序為理由將原判撤銷。

(二)規避管轄權的行為

在國際私法學中有一個法律規避的概念,它是指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故意製造某種連接點,以避開本應適用的,對其不利的強行法,而使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適用的行為,所以也稱之為法律欺詐。而在民事訴訟地域管轄中也存在類似的法律規避現象,由於法律規避暫時還是國際私法學的專用術語,因此筆者對民事訴訟管轄中的這種現象稱為規避管轄權的行為,它是指當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得有管轄權的法院無法受理案件,而沒有管轄權的法院反而可以受理案件的行為。

1、將不是被告的人虛列為被告,使案件規避真正被告所在地法院的管轄,使得沒有法律上關聯的法院取得了案件的管轄權。

案例1:A地的甲、乙、丙與B的丁是同一順序繼承人,被繼承人死亡後,遺產被丁佔有。此時,甲、乙、丙為了取得分割遺產,遂由甲、乙作為原告,丙和丁為被告,向A地人民法院起訴,A地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該案件。

案情明示,遺產被丁獨占,有權主張的當事人應當同時包括甲乙丙三人,三者都屬於權利受到侵害的原告人,丁應當是被告。而甲乙丙三者為了能夠在本地人民法院管轄此案,卻將本是原告的丙虛列為被告,按照法律規定,共同被告的案件,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中任意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這樣A地人民法院就可依法取得管轄權。當然將不是被告人(丙)列為被告,或將本是原告人(丙)列為被告,目的顯然是要使沒有管轄權的A地人民法院管轄案件,這同樣是一種欺詐行為。本案中,丁應當是唯一的被告,其所在地B地人民法院根據被告住所地管轄原則應是唯一的管轄法院。

2、利用法律對第三人規定的缺陷,將不是被告人的人列為被告,把真正的被告列為「第三人」,從而規避了真正被告人即「第三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的管轄。

案例2:A地甲、乙系關聯主體,乙與B地的丙發生購銷法律關系,後因丙未及時支付貨款產生糾紛,此時甲以連環購銷合同法律關系將乙列為被告,丙為第三人向A地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償還貨款。

從案情看,丙未及時支付貨款,和乙之間發生糾紛這是客觀事實,乙為了追討貨款,以丙為被告向B地人民法院起訴才是理所應該,符合法律規定的。然而該案乙卻成為被告,丙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這種當事人布列是值得商榷的。本案中的甲和乙之間是關聯企業,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購銷關系,或是否可以將丙列為第三人的法律關系是很明顯的。當然,即使乙和甲之間的購銷關系不存在,乙為了在其所在地A地人民法院起訴也是可以認為的製造出購銷關系,從而達到規避B地人民法院管轄的意圖。上述案件中,作為第三人(丙)是非常清楚甲和乙之間的勾結行為的,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第六十六條:「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第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的規定,第三人丙無權提出管轄異議,所以就只能由A地人民法院管轄了,真正被告所在地B地人民法院卻無管轄權,但第三人丙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與被告乙又沒什麼不同,可以直接說就是本案的被告。

本案情形的發生,除甲、乙之間必須是關聯主體,二者在法律上的權利能夠無償競合外,就是因為法律上對於第三人的規定的含糊,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由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該第三人的法律規定:一方面僅要求同處理結果有法律關系的即可成為第三人,此條件極富有彈性,第三人與案件是否存在法律關系,認識往往不一,甚至觀點相反,這就為當事人將本屬被告人的列為第三人創造了法律上的任意條件。另一方面又規定第三人可以成為判決承擔責任的主體,而第三人與被告人承擔的責任又往往存在同一性,第三人履行了生效判決的義務,被告也就無需履行任何義務,因此,當事人才會為了規避地域管轄中的法律規定,將不是被告的人列為第三人,在結果上無任何區別。為了防止和糾正當事人這種做法,法律上應該明確第三人的條件,更應規范第三人和被告人的責任區別,不應將第三人成為替代被告人的犧牲品,這也是我國法律需要完善的地方。

3、受理法院擅自改變案件的定性,從而達到取得案件管轄權的目的,這對另一方當事人而言,是一種法律欺詐行為。

案例3:A地的甲與B地的乙簽訂了一份「協議書」,協議書約定:甲作為乙的受聘人員,由乙提供部分資金和營業證章手續開展經營,乙到期向甲收回所墊資金並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和利潤,其他事項均由甲方處理。後因甲經營失敗,乙未能收回全部所墊資金和取得收益,從而釀成糾紛。

上述糾紛發生後,乙以承包糾紛的案由向其所在地B地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甲歸還所墊資金和償還利潤。B地人民法院受理後認為該案不是內部承包合同糾紛,而是聯營合同糾紛,並以聯營法律關系的定性通知被告甲應訴,送達了訴訟文書給甲。甲收到訴訟文書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第二條第一款第三項:「協作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的法律規定,依法提出管轄異議,認為該案B地人民法院無管轄權,應當依法移送至被告甲的住所地A地人民法院審理。

B地法院裁定駁回了甲當事人的管轄異議申請,並在裁定書中推翻了自己原定性觀點,改聯營合同糾紛為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案,這樣,又以合同履行地管轄原則爭得了案件的管轄權。

這是B地人民法院為了不願意丟失已經受理的案件,擅自改變案件定性從而:「依法」取得案件管轄權的一種典型做法,它可能對一方當事人(乙)產生一定的地方保護作用,但對另一方當事人(甲)而言,卻是一種極其不公平,甚至是嚴重損害其利益的欺詐行為。雖然,1996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經濟合同的名稱與內容不一致時如何確定管轄權問題的批復》司法解釋,對與案件同類性質的案件管轄權的問題基本上給予了解決,從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法院和法官對案件性質「識別」的隨意性,這是立法的進步,但筆者認為該司法解釋在立法技術上仍存在一定紕漏。

4、篡改提起訴訟理由,本屬於民事糾紛的案件,當事人硬要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自訴,使案件避開對方當事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案例4:A地的甲與B地的乙發生購銷關系,乙供貨甲收貨並付了部分貨款給乙後發現貨物存在質量問題,競質量檢測部門鑒定予以證實,此時甲向A地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自訴訟,要求對方承擔偽劣產品罪的刑事責任和賠償經濟損失的民事責任,以自訴案件的方式剝奪了本該屬B地人民法院的案件管轄權。

該案中能否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者說是否符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立案條件暫且不論,甲的目的很明顯,由於A地人民法院沒有管轄權,甲為了避開被告乙所在地的法院管轄,便以改變案件性質的方式來達到在其當地人民法院審理的意圖。至於刑事部分的責任能否成立,對甲來說實無多大幹系,關鍵是藉此立案與當地人民法院來解決民事部分的質量糾紛,同時也就避免了在對方當事人所在地人民法院審案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欺詐。

(三)第三人的管轄異議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6條的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

對於被告的管轄異議權,現在沒有太大的爭議,關鍵就在於第三人是否有權就管轄問題提出異議。傳統觀點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只是參加到他人之間一開始的訴訟,在訴訟中支持所參加的一方,以維護自身利益。法院對案件有無管轄權,是依據原告、被告之間的訴來確定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既非原告又非被告,無權行使本訴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所以無權提出管轄權異議。反映在司法習慣上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做法。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權提出管轄權異議,導致其無法對抗審判權的恣意受理、審理案件,當然更無從維護自己的實體權益。理由在於:首先,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後可能形成兩個訴,一是原告、被告之間的本訴,二是第三人與其中一方當事人之間形成的參加之訴。在參加之訴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地位往往是被告,但卻沒有被告享有的一系列訴訟權利,用來對抗來自法院的恣意管轄。其次,不允許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出管轄權異議不利於防範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在審判實務中,一些法院出於地方保護主義的目的,任意追加與被告之間不存在法律關系的外地當事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並判決該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通過這種方式,受訴法院規避了民訴法關於管轄權的規定,擴張了自己的管轄權,對原本無管轄權的被告與第三人之間的案件作出了判決。因此,筆者認為,為杜絕上述訴訟陋習,也為遏制地方保護主義,應賦予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權利。

至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不能提出管轄權異議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則是可以成立的,這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如果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主動參加他人已開始的訴訟中,應視為承認和接受受訴法院的管轄。並且,即使受訴法院對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起的訴訟原本無管轄權,由於參加之訴於本訴之間的牽連關系,受訴法院也基於合並管轄取得了對參加之訴的管轄權。二,如果是受訴法院通知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該第三人如認為受訴法院對他的訴訟無管轄權,可以拒絕參加訴訟,以原告身份另行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而不必提出管轄權異議。因此,無論在哪種情況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均不宜作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

三、實踐中管轄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從立法原意來看,《民事訴訟法》之所以賦予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權利,是為了充分保障民事訴訟當事人的權益。但是在立案的實踐中,情況並非完全如此。為數不少的當事人並不是把它作為一種「權利」來實施,而是當作一種訴訟中的戰略手段來使用。他們把訴訟當作一種「戰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來對待。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實踐工作中,案件還沒有進入實體審理階段,訴訟雙方已經短兵相見了。追問一下其中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原來訴訟管轄權對當事人真的很「重要」!

1、訴訟成本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疆土遼闊、地域寬廣,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會考慮一個訴訟費用的問題。作為原告來說,如果案件要到異地起訴的話,他可能要繳納不定數的實際費用(全國各地的法院收取的訴訟費是「有法可依」的,但是實際費用卻是「因地制宜」的),這是其一。第二,如果原告異地起訴的話,可能要先期支付差旅費、取證費、律師費(大部分當事人喜歡僱用當地律師)等各項費用。有人要說,如果訴訟勝利的話,這些費用應當是由敗訴方承擔的,可是執行呢——這又是一個變數!作為被告來說,其理亦同。被告同樣也不願因為一場意料之外的訴訟牽扯自己很大的精力。因此,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都不願離開自己的住所地,額外支付一筆「不必要」的費用去打一場不知輸贏的官司!

2、「地方保護主義」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的地方保護主義勢頭多年來一直有增無減,地方保護主義思想使得當事人僅信任當地人民法院,所以千方百計地使得當地人民法院受理沒有管轄權的案件。其實,地方保護主義一直是長期困擾我國法院的令人頭疼的問題。很多學院派學者認為,一個好的法治國家離不開高素質的、獨立的法官隊伍,但是近乎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並不能解決我國現實存在的種種問題,最突出的莫過於法院的人、財、物問題。根據我國的政治體制,各地方黨委掌握著各自地區的發展,為了保障本地區的「繁榮昌盛」,干預本地區法院辦案。因此,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各地法院有時不得不屈從於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指示」。

3、司法腐敗問題

按理說,在我們這樣一個司法獨立統一、公民適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國家,不論在什麼地方的法院進行訴訟(港澳台除外),適用的法律、經歷的程序都應當是相同的,至少沒有大的區別。但是,當事人為什麼還要這樣大費周折、不擇手段的去爭這個管轄權呢?拋出訴訟成本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不說,其中最大的、恐怕也是大家諱莫如深的原因就是司法腐敗問題。當事人願意找自己熟悉的法院打官司、願意找自己熟悉的法官打官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選擇可能會給他帶來某些非正當的利益,既包括程序利益也包括實體利益。

分析了諸多深層次的原因之後,我們應當對我國的法律制度或者說是政治制度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解決實踐中管轄權異議存在的種種問題,最根本的要從我國的政治制度著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行政和司法體制,其次要建立嚴格的監督體制,使原本沒有節制的權利納入到「依法行政」的軌道上來。另外筆者認為在解決管轄權爭議時可以本著以下原則來處理:一、有利於判決執行的原則;二、承認當事人協議管轄法院的原則;一事不再理原則。

總而言之,法律規定的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審判人員的認識能力也終究有限,因此對民事案件管轄的異議必然是客觀存在的,賦予當事人管轄異議權也是確有必要的。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逐步實施和發展,學術界和實務界的法律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相信這項法律制度會越來越規范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當事人的訴訟權益和實體權益會得到更好的保障,這也是我們充分體現「公正與效率」主題的落腳點和著力點,是踐行「司法為民」口號的任務所在!

㈡ 民法有什麼缺陷

民法抄是市民法,民法是襲權利法,民法是私法。

民法的本質決定了它在維護個人權利的同時,容易忽視社會公平,這有點類似於「效率和公平」之間的矛盾。

對於這一缺點,可以通過本體修改和輔助立法兩種方式來彌補。即可以在民法立法時將權利本位和社會本位相結合,也可以通過完善其他法律部門,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來平衡權利。

西北政法大學劉鑫為您解答。

㈢ 效力存在缺陷民事行為主要有哪些類型

1、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嚴重欠 缺生效要件,因而自版始、絕對、確定、權當然不按照行為人設立、變更 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的民事行為。
2、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是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並生效,但因意思表 示不真實,可以因行為人撤銷權的行使,使其自始不發生效力的民事 行為。
3、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又稱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 為雖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確定,只有經由特定當事人的行為,才 能確定生效或不生效的民事行為。

㈣ 民事訴訟法的不足,缺陷,以及如何完善

汗。老師講課的時候聽一下嘛,把他批判的某些地方拓展一下,聯系一下就是很好的論文阿。寫論文自己寫的最實在。

㈤ 根據巜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是誰

(一)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
《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這里規定的,就是指產品侵權責任。
(二)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缺陷產品存在。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何謂產品缺陷,產品質量法第34條作了界定,即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製造缺陷和指示缺陷。設計缺陷是指產品在設計上存在著不安全的,不合理的因素。如原理錯誤,結構設計不合理,設計參數計算失誤,安全系數不充分等。設計缺陷往往是導致產品存在潛在危險的根本因素。製造缺陷是指產品在加工、製作、裝配等生產過程中,未達到設計精度要求,或不符合加工工藝要求,致使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指示缺陷是指產品表識應附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而未按規定附有相應表識,致使使用人遭受損害。
2、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損害事實。
產品侵權責任中的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
人身損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對其賠償范圍,與一般侵權行為致人損害的賠償范圍相同。
財產損害,不是指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即購買該產品支付的價金的損失,而是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的損失,其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精神損害主要是指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給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創傷,一般不是指對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或人格利益的損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近發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年7號),肯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非法侵害的,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3、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因果關系。
產品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是指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確認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須由受害人承擔舉怔責任,證明損害是由於使用或消費有缺陷的產品所致。
受害人首先要證明缺陷產品曾被使用或消費過,其次要證明使用或消費缺陷產品是損害發生的原因。在證明中,對於高科技產品侵害原因不易證明者,可有條件的適用推定因果關系理論,即受害人證明使用或消費某產品後發生某種損害,是這種缺陷產品通常可以造成這種損害,可以推定因果關系成立,轉由侵害人舉證證明因果關系不成立。

產品質量法對產品侵權責任規定了特殊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2年。
產品侵權責任的普通訴訟時效一律為兩年,即使是侵害人身造成傷害、死亡的,也不受民法通則規定的短期時效一年的限制,亦為二年時效。
(二)最長訴訟時效——10年。
最長時效不執行二十年的規定,而規定為十年,因而比民法通則規定的時間要短。
(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不受限制。
如果產品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則不受最長時效期間的限制,應以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為長期時效,但該期間不足十年的,應執行十年長期時效。

㈥ 民法的平等原則有那些缺陷

《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是我國版民法將權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作為其調整對象的必然表現。民法的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也是全部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礎。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徵就體現在主體之間的平等性上。 平等原則最本質的內涵就是人格的平等,即形式平等、起點平等、機會平等(否則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平等待遇)、同等情況同樣對待。平等原則構建了市場經濟的基礎,在政治層面上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則。正是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產生近現代社會的各項民主制度。現代法治社會以貫徹「平等原則」為特徵,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必然要求具體體現為民法所確認的主體的平等地位和責任自負原則、造成損害應根據損益相當的准則進行賠償的原則、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平等保護的原則等,民法的這些原則都是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 我國民法的平等原則的具體表現是:1)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互不隸屬,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2)具體法律關系中的平等。自由平等地協商來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3)平等地受到保護。

㈦ 《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六條有何缺陷

第一百四十六條 【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版行為地法律權。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涉外侵權責任爭議的法律適用的規定。
侵權責任爭議的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是侵權行為地法,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當事人雙方同一國籍或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或住所地法。至於第二款是關於侵權行為的認定,認定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㈧ 民法通則第77條存在的缺陷

《民法通則》第七十七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貌似沒什麼缺陷吧,更細的規定在物權法中。

㈨ 關於產品缺陷的民事責任,正確的說法是()

責任主體:生產者或銷售者,有選擇權。
主張事由:1、向生產者:產品瑕疵導致其有財產或人身上的損害,應負侵權責任。
2、向銷售者:違約或侵權。此時責任競合。

㈩ 民法通則的缺點是什麼

、《民法通則》作為國際民商事基本法的缺陷。
《民法通則》第八章規定了「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這是我國國際民商事法律的具體規定,是國際私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國際私法學理論界的學者們大多也認為《民法通則》在國際民商事領域內處於基本法的地位7,但是,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該章的規定簡單、原則,僅僅只有九個條文,另外,大部分國際民商事領域的重要制度均沒有涉及到,立法的空白、漏洞極為嚴重,這既不利於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總人口為十三億多人的我國人民的對外交往,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與加入WTO之後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的國情也明顯不符,與國際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地位也不相稱。

商事單行法的作用。
例如《民法通則》規定了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以及企業法人這些商事主體的規定,一方面表明了我國採用了民商法合一的立法體例,但另一方面又過於簡單、原則,僅僅只有十多個條文,不便於操作、執行,因此不得不採用《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個體工商戶管理條例》等單行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補充完善。又如: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企業這些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外開放方面極為重要的商事主體在《民法通則》第四十一條雖然涉及到了,但僅僅只佔一款,只賦予了其合法的地位,其它並沒規定具體內容,甚至連最簡單的原則性內容也沒有規定,這樣,作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促進對外開放方面幾乎沒起什麼作用。另外,商事方面的大量重要內容在《民法通則》上根本沒有涉及,形成了大量的商事基本立法空白的漏洞,這主要表現在:作為最重要的商事主體——公司在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中根本沒有涉及,而證券、保險、海事海商這些商事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沒涉及到,由於作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這些方面處於立法空白,因此就更談不上對商事單行法如《公司法》、《證券法》、《保險法》、《海商法》的統率作用

熱點內容
在我國確定公司國籍的法律標準是 發布:2024-11-16 07:58:16 瀏覽:846
法碩非法學排名 發布:2024-11-16 07:51:15 瀏覽:995
新車交車確認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6 07:38:06 瀏覽:960
道德經說兵 發布:2024-11-16 07:00:35 瀏覽:683
百民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 發布:2024-11-16 06:59:57 瀏覽:768
技術性貿易壁壘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6 06:56:16 瀏覽:286
參考文獻中行政法規的寫法 發布:2024-11-16 06:33:39 瀏覽:106
行政訴訟法追加被告通知書 發布:2024-11-16 06:31:28 瀏覽:91
刑法書全名 發布:2024-11-16 06:18:36 瀏覽:815
范健商法學第四版 發布:2024-11-16 05:51:04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