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環境保護條款
A. 環境保護法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第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環境與資專源保護。具體的法律法規:屬
一、環境保護方面:
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二、資源保護方面:
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煤炭管理法。
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
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線保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四、新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罪》中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B. 我國環境保護基本法是什麼
沒有這個法律 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屆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 1989年12月26日通過,自公布之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1989年12月26日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 代業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確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確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是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單位和藹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管理。 第七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 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有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公報。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計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確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書。
C. 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請列舉具體的法律條文。
《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專,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屬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D. 什麼是環境保護單行法
環境保護單行法又名單行性專門環境法規,是相對綜合性環境法律而言,專門對某種環境要素或對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改善及其管理的某個方面的問題作出規定的法規。從立法體制的角度看,單行性專門環境法規包括:環境法律,環境行政法規,地方環境法規,環境部門規章,地方政府環境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E. 《環境保護法》多少章,多少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共有7章70條。
目錄:
1、第一章 總則
2、第二章 監督管理
3、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4、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5、第五章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6、第六章 法律責任
7、第七章 附則
(5)民法典環境保護條款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F. 我國現有的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有哪些
我國現行主要的環境保護法規、規章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建設版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權例》、《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等。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
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拓展資料
環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雜訊污染防治法等;
憲法中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主要是:環境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G. 《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制度
我國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行以下基本原則和制度:
(一)基本原則
1)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
3)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
4)國家專門機關管理與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原則。
(二)基本制度
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H. 環境保護中涉及環境民事責任種類有哪些
環境民事責任規定的承擔方式包括:賠償損失、排除危害、恢復原狀。如果污染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還可以請求排污單位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環境民事責任,是指因違反環境保護法規污染破壞或損害環境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繼續履行;(八)賠償損失;(九)支付違約金;(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一)賠禮道歉。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I. 民法通則 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 是還是不是
不是。
從制定的主體來講,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內常委會制定的。從內容容上來看,法律是對國家基本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就法律的具體執行問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民法通則針對我國基本的法律制度進行的規范。是由於制定民法典的時機不成熟,所以全國人大就基本的民法原則制定了一個民法通則,用於規范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所以,民法通則絕對的屬於法律,不可能是行政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