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為什麼刑法是公法

為什麼刑法是公法

發布時間: 2022-02-01 04:07:15

Ⅰ 刑事訴訟法是公法還是私法

是公法

公法是配置和調整公權力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權力配置、公法關系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公法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內部或公權力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廣義的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之間,以及調節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如果從各部門的調整來看,公法就是典型 的公法和非典型的公法或非典型私法中的公法部分。

首先,公法是配置、調整公權力的法。公權力是公法的著眼點。凡是現實意義上的公 權力,就需要現實意義的公法來調配。

其次,公法的范圍包括調配公權力之間的關系的公法和調配公權力與私權利關系的公法。公法可以延伸到對私權利的干涉層面,而非僅僅國家權力層面。公權力的邊界是個人可能發生沖突的領域。當然,這是從嚴格意義上說的,因為,任何權力都屬於人民,人民有權(權利和權力)通過一定的程序和途徑形成共同的一致的意志,這一意志物化為各種國家機關(權力機關、執行機關、司法機關、武裝機關等),這時就形成了公權力與私權利的並存的現象,兩者都可以通過法定的程序影響對方。或者說,沒有不受公權力管轄的私權利,也沒有不受私權利影響的公權力。兩者影響的最終原因或動因應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需要。

再次,公法是法律規范的總和。這些規范在調整的具體客體、對象、方法等方面不盡相同,也屬於不同的法律部門,甚至及其分散。

第四,公主體、公利益、公權力、公權利等一切公的范疇都應由公權力來調整,自然要公法來調整。可以籠統地說,大家(公域)的事由公法管;個人(私域)的事由私法來管。

第五,公法的調整范圍是動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社會越發展其社會化程度就越高,公權力也就越發展。但是,這與對人們私權利的保護不矛盾。另一方面,在公權力擴張的同時,私權利也在擴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私權利的擴張,公權力也就沒有了土壤。封建社會的公權力與私權利亦是如此。

第六,公法不是一個單一的部門法,研究公法的目的又在於規范公權力,因此界定公法時應以公范疇為線索和參照,而在公范疇中以公權力最為核心,因此,公法學應從公權力開始。

第七,公法是法,其規范是法律規范,有完整的邏輯結構。因此公法有法律後果,主要表現為制裁,也有補償。公法主要有四部分組成:(一)公權力。公權力的起源、形成、和公權力的分類(國家權力和社會公權力。)等(二)公權力的配置。國家權力的分工及相互關系、橫向配置、縱向配置、國家權力與社會公權力的配置、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配置與關系。(三)公法關系。是指公權力在調整社會關系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四)公法責任。是指危害公權力的正當行使,違反公法應受處罰的行為。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動態的、歷史的,是經濟、政治等諸因素作用的結果。現在社會公權力有擴張的趨勢,國家越來越需要向社會授權,這就出現了所謂的「社會法。」它們實質上屬於公法范疇,應劃到公法的范圍內。

Ⅱ 私法和公法區別

法律分析:多數觀點認為二者之間的區別有:1、保護對象不同。公法主要基於公共利益出發,而私法主要基於私人利益;2、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公法調整的是國家與公民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社會關系,而司法主要調整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社會關系;3、強調的原則不同。公法強調國家干預,而私法強調意思自治為原則。如我國的刑法為公法,民法為私法。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條【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生效。

Ⅲ 公法和私法有什麼不同,舉例說明。另外,民法和刑法屬於什麼

公法是配置和調整公權力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專權力配置、屬公法關系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如刑法。
私法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也可以理解成私家所定的法規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Ⅳ 刑法屬於公法,那麼與與公權和私權有什麼關系

公法與私復法的劃分,是大制陸法系自羅馬法以來的傳統。公法、私法是對法律體系最基本的劃分, 把法律區分為公法和私法,是現代法治的基本原則。

關於公法、私法的劃分標准,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利益說。認為規定國家利益的為公法,規定私人利益的為私法。第二,意思說。認為規定權力者與服從者的意思的為公法,規定平等者的意思的為私法。第三,主體說。認為主體至少有一方是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的是公法,主體是非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的平等者的是私法。以上學說標准歧異,難以同一。但大體規律卻不難尋見。
公法、私法的劃分,其意義在於:1)民事法律是私法而不是公法。承認並區分公法、私法,將引起法觀念的變革。公法的目的,在於保護、救濟私權,公法為私法而存在;2)私法神聖,即人民權利、個人權利、民事權利不可侵犯,沒有重大理由不得由公權力予以限制或剝奪;3)私法自治,即在民事生活領域,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原則上國家不得直接干預,只有在當事人間發生糾紛並不能協商解決時,國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預;除此之外,全由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和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發揮作用。 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Ⅳ 刑法為何是公法

刑法是公訴機關代表國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法,有些公訴案件,即使當事人不追究,公訴機關也是要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比如殺人的,即使受害人家屬同意私了,如果被公安機關知道也是要將殺人者抓起來審判的。

而私法是當事人可以通過私了的方式解決的,只要雙方不追究了,國家就不再干涉。這就是私法與公法的最大的區別。

Ⅵ 刑法是公法還是私法

刑事訴訟法是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以國家的名義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給予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對犯罪分子決定假釋時,應當考慮其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
資助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的個人的,或者資助恐怖活動培訓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為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或者恐怖活動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依法被指定、確定的槍支製造企業、銷售企業,違反槍支管理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五條 【假釋考驗及其積極後果】對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Ⅶ 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可謂一種刑法化為其基本特色的公法文化

Ⅷ 刑法是公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就是對於其國家所有公民、單位,必須要遵守的公眾法律法規。

Ⅸ 公法包括哪些

公法是調整不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具體包括刑法、反壟斷法、行政法、反內不正當競爭法、容行政處罰法等;私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權法等。

大陸法系國家普遍認為,公法調整國家或公共利益,它的一方主體應當是國家,與另一方主體一般是不平等的隸屬或服從關系,公法否定私法自治,多以強制性規范為主。而私法則是強調私人利益關系的法律規范,多以任意性規范居多,弘揚私法自治,以自治為其最高原則和精髓所在。

公法與私法依據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的不同為標准,可以將法劃公為公法與私法。

拓展資料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來的:「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標准,私法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

Ⅹ 刑法的屬性為什麼是司法法

就是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附屬於具體的刑。

法條文,刑法司法解釋的制定只能以現有刑法規范為惟一根據。這也可以看作是刑法司法解釋的一個特徵。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範本身的確切含義,是法律適用中的一種司法活動,因而不能創設新的罪刑規范,否則即屬於越權解釋。由於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范之間具有附屬與被附屬的關系,而不具有任何獨立性可言,因而某一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建立依附關系。

堅持這一原則,對於解決刑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刑法司法解釋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之間建立附屬及對應關系,而其又是對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范含義的澄清,因而刑法司法解釋一經公布即應作為理解法律的根據。對於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堅持這一原則,即應以新的解釋作為理解法律的根據,而無論具體案件發生在新解釋公布之前還是之後。換言之,就同一法條存在新、舊兩個解釋,而新、舊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即應一律以新解釋作為法律適用的根據,從而否定刑法司法解釋在時間效力問題上應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如此結論的理由在於:判斷某一特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根據是刑法的規定,而刑法司法解釋只是對刑法條文含義的闡明;新的司法解釋一經公布,即替代了舊司法解釋而對該刑法條文產生依附性,因而適用法律時應以當下司法解釋的內容來理解法律。

熱點內容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
太湖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9 05:06:59 瀏覽:748
征稅立法是否要回歸人大 發布:2025-02-09 05:05:29 瀏覽:261
教師職業道德是 發布:2025-02-09 04:57:20 瀏覽:635
不符合建設行政法規的有 發布:2025-02-09 04:43:29 瀏覽:742
西城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2-09 04:33:17 瀏覽:54
婚姻法關於家暴 發布:2025-02-09 04:07:44 瀏覽:221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是 發布:2025-02-09 03:55:38 瀏覽:625
婚姻法第11條規定 發布:2025-02-09 03:22:06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