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縣司法局
1. 周朝歷史
周武王滅商建周,後來成康兩王於民修養發展農耕,後來昭穆二王多戰事多沖突,我記不得是昭王還是穆王回軍途中還淹死了。後來的厲王上台不得了,可是繼桀紂之後第三任暴君後來還被趕跑了,接著就是召公和周公執政的共和時期,後來宣王回來替自己老子贖罪重新做人。有出現了短暫的宣王中興,之後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啦,不過真正令他亡國的是不顧外戚勢力強行廢太子而立褒姒的兒子這才讓犬戎幹掉。之後就進入東周時代,東周我就不清楚了,因為基本上大事都輪不著周天子,我就記得周平王動遷還有周威烈王冊封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國的合法性,周威烈王也正是春秋和戰國的轉折點。這些是我個人手工。忘採納
2. 有關西周的問題
周代的分封制實際上是自周公成王開始的。直到厲宣時期仍有分封。周代所封諸侯國的數目不詳,《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周代所分封的主要諸侯國,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載的文王子輩的諸侯國有: 管。武王滅商後,命叔鮮駐於管,為三監之一。周公東征,殺管叔。《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述周公所封文王子輩諸侯國,「管」列其首,蓋周公曾封管叔子輩。管在今河南鄭州。 蔡。周公東征,以車七乘、徒七十人將蔡叔流放(見《左傳》定公四年),後任其子蔡仲名胡者為魯卿士,復封之於蔡。初在今河南上蔡,後遷於新蔡,又遷於州來(今安徽鳳台)。《尚書》逸篇有《蔡仲之命》,為封蔡之命辭,《左傳》定公四年「王曰:胡!無若爾考之違王命也」,即為《蔡仲之命》里的文句。 郕。周公之弟叔武被封於成。周原甲骨有「宬叔」。1975年在陝西岐山董家村發現有《成伯孫父鬲》,疑郕本封於周王畿之內。後遷於今山東鄆城一帶。 霍。周公之弟叔處所封國,在今山西霍縣西南。傳世彝器有《霍鼎》、《霍姬匜》。 魯。周公子伯禽所封。據《左傳》定公四年所載,封賜之物有旌旗、玉器、弓矢、服物、典策、彝器,此外有土地和殷民六族,以及祝、宗、卜、史等官吏。記載封賜的誥辭稱為《伯禽》。魯在今山東曲阜,此地多出土西周時代魯國青銅器,可與史載印證。因魯尊周公為始祖,所以列魯為「文之昭」的行列。 衛。周公弟叔封所封國。叔封初被封於康,為畿內國,故又稱康叔紂。周公東征以後,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地,衛都在今河南淇縣。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封賜給康叔的有車、旌旗、鍾和殷民七族,劃定了其受封區域。《尚書·康誥》即封康叔時周公對他的誥辭。衛國之封在周公當政時期。 毛。文王子毛叔鄭所封國。毛叔鄭曾隨武王伐紂(見《逸周書·克殷》),成王時器《班簋》里稱其為「毛伯」,《尚書·顧命》里稱其為「毛公」。宣王時器《毛公鼎》的「毛公」為王朝卿士,應是毛叔鄭後人。《毛公鼎》出自陝西扶風,則毛初當為畿內封國,東周時蓋遷至今河南宜陽。 聃。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季載最少、周公封之於冉,即聃。其封地或謂在今河南開封,或謂在今湖北荊門東南。聃季曾被周公任命為周之司空(見《左傳》定公四年),蓋未就封。 郜。初封者為文王之於。《左傳》桓公二年杜註:「濟陰城武縣東南有北部城。」地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 雍。相傳為義王子雍伯所封,相傳其地在今河南修武武縣西。 曹。周公弟叔振鐸所封國,在今山東定陶。 滕。受封者為文王子錯叔綉,在今山東滕縣。《春秋經》隱公七年有滕侯,蓋為其後。 畢。文王子畢公高所封國,在今陝西咸陽西北。其後裔畢萬被晉獻公封於魏,為現魏國之祖。 原。受封者為文王子,在今河南濟源西北。 酆。受封者為文王子,在今陝西戶縣東。相傳在周成王時酆侯以酗酒被黜。 郇。受封者為文王子,在今山西臨猗西南,《詩經·下泉》「四國有王,郇伯勞之」,此郇伯當為其後。傳世銅器郵作筍,有《伯筍父鼎》、《伯筍父盨》等。 屬於武王子輩的有: 邘。周武王第二子邘叔所封國,疑即康王時器大、小《盂鼎》之盂,兩鼎皆出陝西郿縣,故邘當為畿內之國。康王曾命盂協助榮管理周王朝的政治、軍事,盂還兩次討伐鬼方,多有俘獲,可見其為王室重臣。另外,文王時曾伐邘,此邘在今河南沁陽,或許與邘叔有些關聯。 晉。成王弟叔虞所封國。初被封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稱唐叔虞。叔虞子燮徙居,因其南臨晉水,故改稱晉。 應。相傳為武王第四子所封國,在今河南平頂山市陽鎮。傳世和出土的應國銅器有《應公鼎》、《應侯鍾》、《應侯簋》、《應監甗》等。 韓。受封者為武王子,其地或謂在今陝西韓城,或謂在今河北固安。 屬於周公子輩的有: 凡。受封者為周公子。地在今河南輝縣西南。《詩序》謂《詩經》的《板》、《瞻卬》、《召旻》皆為凡伯所作,此凡伯當即周公子受封於凡者的後代。 蔣。或謂為周公第三子伯齡所封國,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 邢。相傳為周公第四於所封國,在今河北邢台。。邢在彝銘中作「井。」《井侯簋》謂「作周公彝」。即邢侯為紀念周公而作彝器,足證邢為周公之後。 茅。受封者為周公子,地在今山東金鄉縣茅鄉。春秋後期邾大夫茅成子居此(見《左傳》哀公七年),當為其後裔。 胙。受封者為周公子。或謂其地在今河南延津具北。 祭。相傳為周公第五子所封國,在今河南中牟。春秋中期的鄭大大祭仲,蓋為其後。 以上這些諸侯國皆為文王、武王或周公的子弟,封國地望多在今關中地區和今黃河中下游一帶,這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在這些諸侯國的分封上表現得最明顯。此外的姬姓國還有芮、息、隨、賈、沈、密、鄭、部、虢、滑、原、樊等。它們的分封應當延續了很長時間,並不都在周初,例如鄭國之封就已晚至宣王二十二年。 對於原有的許多方國、部落,只要其擁戴周王朝的統治,周王朝便承認其存在,並加以分封。如,姜姓的厲、呂、申、向、許、萊;媯姓的陳;贏姓的江、黃、紀、莒、葛、梁;偃姓的蓼、六、貳、軫、舒;姒姓的鄫、越;子姓的宋;風姓的任、宿、須句、顓臾;曹姓的邾、鄒;曼姓的鄧;允姓的都;祁姓的杜等。子姓的宋國是周公最初分封的重要國家之一,封宋的目的是為了穩固周王朝對於殷遺民的統治。異姓諸侯國里最顯赫的是齊國。周公東征平叛以後,曾派召公奭冊命太公望,「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齊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史記·貨殖列傳》),使其成為東方大國,確實起到了「夾輔周室」的作用。除了齊國之外,對後世有頗大影響的異姓諸侯國還有羋姓的楚國。雖然早在周文王時楚先祖鬻熊就「子事文王」(《史記·楚世家》),但正式的分封卻是在成王之時。成王「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同上),在今河南淅川縣,一說今湖北秭歸縣東。其後。楚的勢力迅速發展,以致使周昭王「南征而不復」(《左傳》僖公四年),成為南方的強大勢力。 分封制度可以說是與周王朝相始終的,然而以周公、成王、康王時期最為集中。進入西周中期以後分封制度所迭成的政治格局已經形成。在中原和周邊區域的廣袤土地上,姬姓和異姓的諸侯國交錯並列。宣王時期的太史史伯曾經這樣概述東都成周附近的情況: 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 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 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 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國語·鄭語》) 這個分布情況表明,成周東西以姬姓諸國為主,其南北則異姓諸國居多。 .簡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內容和作用? 概念: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叫做諸侯國; 目的:鞏固周王朝統治,擴展周的統治范圍; 內容: ①以都城為中心的附近區域被稱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駐地; ②同姓親族(主體):分封到富庶之處,戰略要地;物資,人口等; ③異姓諸侯國:功臣、姻親與親族相似;殷商舊族強制遷徙;同時,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還恢復了一些被商滅掉的古國; 作用: 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臣屬關系更加明確,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③諸侯對下屬進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簡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點?宗法制發揮了什麼作用?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特點: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 作用: ①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②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屬親疏,確立起一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③宗法關系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3.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鞏固政權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強了王室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聯系; ②宗法制是與分封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以血緣、姻親為紐帶的政治制度,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權合二為一; ③禮樂制度是為維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嚴格的等級禮儀制度,作為各級貴族必須遵從的生活准則,誰也不得逾越;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三者互為表裡,緊密相連,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4.簡述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牢固的血緣關系; ②濃厚的專制色彩; 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對後世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5.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和內容是什麼?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產生了什麼影響? 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內容: ①皇帝至高無上,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縱覽於一人之手,實行「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設置九卿,分管國家和皇帝的各種事務。 ③在地方,建立郡縣制。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縣設縣令、縣丞和縣尉; ④為了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的發揮應有的效能,秦朝還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秦朝還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響:有利於鞏固統治,國家統一和社會經濟發展; 深遠影響: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6.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②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官位不世襲。 ③諸侯國擁有很強的政治、經濟、軍事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7.簡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建立中朝、設置刺史、實行推恩令和酎金奪爵; 作用:①積極: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但權力過度集中也帶來一些弊端,東漢後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傾軋,導致政局長期動盪。 8.宋初統治者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其影響是什麼? 措施: ①收精兵:a.杯酒釋兵權剝奪了朝中大將兵權;b.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c.駐軍原則——強干弱枝、內外相制。 ②削實權:在中央削弱相權;在地方,a.所有州郡直屬中央; b.在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監察)有權向朝廷制節奏報;c.廢除了節度使管轄駐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官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各州郡的財賦,出自留一小部分外,其餘運往京師開封或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實力的物質基礎。維護了國家統一與社會的安定。 影響:①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基本解決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②消極: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導致宋後來的積貧積弱。 9.列舉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漢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樞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權;元朝一省制——中書省;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縣制;漢朝,郡國並行制,並設州部;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所有州郡直屬中央,下設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元朝,行省制度。 10.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
3. 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哪個
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3)定陶縣司法局擴展閱讀:
周朝國祚綿長,西周和東周前後八百年國運,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應該歸功於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設計。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於文獻中的夏朝,夏商兩代是中國王權的初創時代,夏王和商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整個華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獨立、各自為政的方國體制。西周之所以能從西部小邦而滅掉大邑商,與這種鬆散的方國體制有著密切關系。
西周滅商之後,採取了基於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國領土被分封制聯系在一起,諸侯國家與周天子有著一系列復雜的義務-權利關系,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創制,宗法分封制對周王朝政權的鞏固有著關鍵的作用。作為周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經濟紐帶——井田制,同樣也有利於王權的鞏固。
周公制禮作樂,也是周朝國祚綿長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公損益夏商舊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禮樂制度,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遵守。禮樂制度是周朝統治的文化基礎,在平民以上的階層都形成了一種文化共識,這種共識無疑有利於加強整個國族對於周王朝統治合法性的認同。
周公及時在東方區域建立政治和軍事存在,為日後的遷都奠定了基礎。西周初年,周公為了防備東方的殷頑民反抗,營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謂的成周。成周的營建,為周王朝提供了緩沖的餘地,日後,犬戎攻破鎬京,周王室得以東遷,到洛邑繼續延續國祚。
周天子並不強大的王權,使得虛君成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個諸侯不會輕易去篡奪王權。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個諸侯國有著很大的自主權,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沒有強力控制能力,但是實際上這種制度恰好有利於政治的穩定。在周天子強大時,他對諸侯國有很大的約束能力。
4. 有限責任公司的分公司能否成為訴訟主體
如果分公司是法人在總部之外設立的,有權執行法人部分營業活動的組織,可以作為訴訟主體。
根據《公司法》
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 干問題的意見》
40.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 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
(1)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合夥組織;
(2)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型聯營企業;
(3)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
(4)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領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社會團體;
(5)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
(6)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8)經核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
(9)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其他組織。
從上文可以看出,如果分公司是獨立的分支機構就可以作為訴訟主體,如果分公司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4)定陶縣司法局擴展閱讀
案例:
2013年10月29日,時任山東省定陶縣某投資公司山東省日照市分公司(以下簡稱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法定代表人的陳某,到原告日照某傢具廠處,以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名義購買了價值6700元的沙發、茶幾等傢具。
後陳某在工商服務業統一收款收據中對上述購買物品及價款進行了簽字確認,但未當場支付價款。2013年12月2日,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公某。後日照某傢具廠要求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支付6700元傢具款遭拒,遂將陳
【分歧】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於,陳某在擔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間在原告處購買傢具所欠的貨款應由誰來承擔。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由陳某承擔,陳某在明知自己即將卸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之前,以分公司名義從事民事活動,屬於其個人行為,這種情況下,應由陳某個人承擔其從事活動的後果。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由分公司承擔,陳某在擔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間從事的民事活動應認定為職務行為,結果也應當由分公司承擔。
【評析】
1、陳某應否承擔給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2013年12月2日,被告陳某卸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職務,但應該看到,在購買傢具的當日即2013年10月29日,其仍系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以分公司名義到原告處購買辦公用品的行為系職務行為;
其法律行為的後果應由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承擔,因此對於原告要求被告陳某給付其所欠貨款6 700元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
2、分公司能否承擔給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雖然是定陶縣某投資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但分公司是法人在總部之外設立的,有權執行法人部分營業活動的組織,其並非法人的職能機構。
分公司在授權范圍內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包括營業在內的相關民事活動,具有相對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因此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在原告處購買辦公用品的行為是合法有效的,買賣關系成立。
其未及時足額給付貨款,已構成違約,應承擔繼續給付貨款的義務,因此對於原告要求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給付其所欠的貨款6 700元的主張,法院予以支持。
3、總公司應否承擔給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分支機構經營責任的承擔,可表述如下:不論在訴訟中是以分支機構為單獨被告,還是以法人為單獨被告,還是以分支機構及法人為共同被告,分支機構在經營中引致的責任均可先以分支機構的相對獨立財產支付,不足的部分再以法人財產支付。
當然,也可以直接執行法人的財產。實際上,分支機構與法人財產都是法人的財產,分支機構的財產並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獨立性,故實際上分支機構的責任最終是由法人承擔的。
但有人稱分支機構與法人要承擔連帶責任,對於這一說法,筆者持否定態度。連帶責任是以連帶責任人之間彼此財產相互獨立,人格相互獨立為前提。而分公司與總公司之間並不存在這種人格和財產上的嚴格獨立關系,故二者不成立連帶責任。
5. 歷史名人的資料
在我的認識里,評價一個君主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麼事來判斷,亦或者是功大於過亦或者是過大於功來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戰國的末期,當時戰國七雄之間彼此攻伐無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國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時間里,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幾百個諸侯國,發展到最後變成七個諸侯國之間彼此攻打。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秦始皇的功勞絕對大過他的過錯,在我看來,修皇陵確實奢侈了一些,但正因為如此,還給我們留下了足以震懾世人的秦兵馬俑。
總之我認為,秦始皇算是個明君。
6.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7. 山東鄆城鄉鎮公務員報考專業
《1》菏澤市招考職位見http://www.hzrsks.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212173746972.xls
《2》2009年省菏澤錄用公務員報名情況公示
(發稿時間:2009-02-18 閱讀次數:10202)
截止到2009年2月18日17:00統計
報考部門 報考職位 人數
市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27
縣級局機關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職位 55
曹縣公安局 特警職位 18
鄄城人民法院 審判執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2
鄆城葯監局 葯品監管職位 8
定陶 縣級機關 99
定陶公安局 特警職位 28
牡丹區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B 11
鄄城 鄉鎮機關 263
市公安局 法醫職位 26
縣級局稽查機構 執法監督職位 14
市經濟貿易委員會 普通職位 106
鄄城葯監局 葯品監管職位 3
東明 鄉鎮機關 281
曹縣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A 1
單縣 鄉鎮機關 133
牡丹區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12
巨野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12
牡丹區 區級機關 738
市檢察院 選調生普通管理 3
市公安局 選調生普通職位 7
市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111
牡丹區 鄉鎮機關 281
市審計局 普通職位 50
市中級人民法院 會計職位 8
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執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C 8
鄆城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A 3
定陶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11
鄄城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3
市文化局 普通職位 53
鄆城 鄉鎮機關 455
市政協機關 選調生普通職位 12
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執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B 31
成武 鄉鎮機關 225
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執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A 11
單縣公安局 特警職位 8
單縣 縣級機關 298
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 普通職位 51
單縣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13
鄆城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C 3
曹縣葯監局 葯品監管職位 13
曹縣檢察院 司法警察 10
曹縣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B 1
市科技局 普通職位 19
單縣葯監局 政策法規職位 11
市人大機關 選調生普通職位 12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普通職位 38
曹縣人民法院 審判執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12
鄄城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2
曹縣 縣級機關 302
市中級人民法院 計算機管理職位 13
牡丹區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A 22
曹縣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14
定陶 鄉鎮機關 233
曹縣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17
單縣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12
牡丹區檢察院 司法警察 7
縣級局機關 財務管理職位 14
市委、市政府信訪局 普通職位 55
巨野檢察院 司法警察 12
縣級局機關 監督管理職位 148
市委宣傳部 普通職位 84
開發區 區直機關 167
單縣檢察院 司法警察 8
8. 定陶天聯盜竊戝判行幾年
盜竊犯罪應當根據盜竊數額及犯罪情節定罪處罰,案件詳情可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詢刑事判決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全面、及時、規范。
第二條 中國裁判文書網是全國法院公布裁判文書的統一平台。各級人民法院在本院政務網站及司法公開平台設置中國裁判文書網的鏈接。
第三條 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裁判文書應當在互聯網公布:
(一)刑事、民事、行政判決書;
(二)刑事、民事、行政、執行裁定書;
(三)支付令;
(四)刑事、民事、行政、執行駁回申訴通知書;
(五)國家賠償決定書;
(六)強制醫療決定書或者駁回強制醫療申請的決定書;
(七)刑罰執行與變更決定書;
(八)對妨害訴訟行為、執行行為作出的拘留、罰款決定書,提前解除拘留決定書,因對不服拘留、罰款等制裁決定申請復議而作出的復議決定書;
(九)行政調解書、民事公益訴訟調解書;
(十)其他有中止、終結訴訟程序作用或者對當事人實體權益有影響、對當事人程序權益有重大影響的裁判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