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法雛形
⑴ 情勢變更原則適用的時間限制是什麼
情勢變更源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的發生),致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⑵ 情勢變更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情勢變更來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自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的發生),致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⑶ 司法考試有多難
司考,全稱是國家司法考試,目前叫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簡稱法考)。2018年下發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將原來的國家司法考試改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最直接的不同,就在於法考的范圍加大了,原本只是司法人員參加的考試,擴大到不僅法官、檢察官、公證員需要通過該考試,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工作人員,以及法律顧問、法律類仲裁員也需要參加並通過考試。
從司法考試誕生至今,司法考試通過率最低的年份是2002年,這一年通過率僅為6.68%,而2005年至2008年的通過率逐漸升高,最高年份是2008年達到了25%,近些年的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基本在10%左右,所以要說司法考試比較難,那僅指90%沒有通過的人群,畢竟還有10%的人通過了法考。
這其實是個歷史和地理結合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和歐洲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會文明。
歐洲各國相對地域狹小,那麼人口的增長和城邦的地域以及土地的產出勢必產生矛盾,而海洋又阻隔了他們直接從陸地拓展自己的農業,同時由於當時的政治制度影響,中西方之間的貿易流通被隔斷,那麼西方人怎麼辦呢?只能從海上尤其是海島獲得自己的生存地盤,而這種遷移首先就會帶動航運的發展,其次,海島和陸地之間也要互通有無,就有了兩地之間的貿易。
對照著中國古代,我們奉行的是什麼?自給自足!而最關鍵的是在於中國當時的地域非常寬廣,幅員遼闊的好處就在於大家都可以在陸地上而不覺得擁擠,加上天朝大部分的時間並不主張國際貿易,甚至閉關鎖國,在這種政策和當時的經濟制度下,商業和貿易沒法發展,而這恰恰是航運發展的首要要求!
說白了,一個整的脈絡就是:經濟制度、社會文明和地理環境——貿易和商業——運輸(包括航運)——與其相關的行規——法律
中國古代就是在第一步缺乏了,所以後面的就甭談了!
⑸ 查士丁尼即位後,重視羅馬發的編撰,有什麼突出的成就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本已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在強悍野蠻的日耳曼人的沖擊之下終於滅亡了。西羅馬覆滅後,東羅馬帝國依然健在,而且相當繁庶,這主要得力於東羅馬有利的地理環境。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位於歐亞兩洲交界處,扼黑海咽喉,海上貿易發達,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之時,國勢日盛。在這種情況下,查士丁尼才有機會來制定一部偉大的傳世法典。
查士丁尼編纂的《查士丁尼法典》 (又譯《國法大全》 )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法典,也是歐洲大部分國家法律發展的基礎。 法典的基礎 查士丁尼法典來源於羅馬法。羅馬法,一般泛指公元前6世紀羅馬國家形成之後至6世紀中葉查士丁尼皇帝編纂法典為止的整個歷史時期的所有法律總稱。公元前6世紀的塞爾維烏斯·固里烏斯?穴約公元前578~前534年?雪改革,是羅馬國家和法律形成的標志。與此同時,羅馬奴隸主階級為了適應統治的需要,要求建立新的社會規范,羅馬奴隸製法隨之產生。公元前451~前450年,在平民反對貴族斗爭中產生的《十二銅表法》是平民取得的巨大勝利。同時也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羅馬法的雛形。它總結了前一階段的習慣法,並為以後羅馬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的學者認為《十二銅表法》從未廢除過,它的一些條款一直實施到羅馬歷史的結束。公元前3~公元1世紀,羅馬通過一系列的對外征服戰爭,領土不斷擴大,成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這一時期羅馬法的主要特點是市民法占據統治地位,市民法亦稱公民法,是羅馬早期的法律,是公民大會和元老院所通過的、帶有規范性的決議以及其他一些習慣規范,其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此外帝國內還有所謂的萬民法,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也是羅馬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通過羅馬最高裁判官的司法活動所制定的,實際上是羅馬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它是按照羅馬奴隸主階級的需要,吸收了各民族已有的法律成果,在較為復雜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內容主要是調整財產關系,特別是有關所有權和契約關系。至於家庭、婚姻和繼承權等仍歸市民法調整。雖然,這些法律一直被日耳曼人、羅馬人、義大利人所普遍使用,但內容仍十分簡陋,而且只是采錄當代以前諸位皇帝的敕法,沒有足夠的深度以適應時代的更新變化。即使是最晚頒布的《狄奧多西法典》,至查士丁尼時代,也已有許多不符當時的需要。 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審視這些法典,認為這些舊有法典具有無法掩蔽的基本缺陷。為了他的帝業,他要為人們提供一種永久恪守的行為規范,絕不是將敕法收集然後轉載在一本書里。這並非單純的立法事業,也並非宗教事業的延伸,它將是他恢復帝國的另一個支柱。 法典概述 查士丁尼 公元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頒布一項敕令,任命特裡布尼厄斯組織一個由10名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主席由「聖宮廷」的前司法長官約翰擔任。委員會有權力用現存的所有資料,並可加以增刪、修訂,隨後把這些敕令分別標上發布皇帝的名號,以及施行的對象與日期,再按內容分類,按時間先後排列。這部《敕法匯集》在公元529年頒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534年《查士丁尼法典》修改後再度頒布。 《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卷下分目,每目按年代順序排列敕令的摘錄,上面標出頒布敕令的皇帝的名字和接受人的姓名,敕令的末章節附註明日期。 《查士丁尼法典》頒布後,又陸續頒布了《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 《查士丁尼學說匯編》和《查士丁尼新律》3部分,作為《查士丁尼法典》的續編。 《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名《法學階梯》,於533年底完成。共分4卷,卷下分目,輯納了歷代法學家的論文,簡要闡明法學原理,是學習羅馬法學原理的簡要教材。 公元530年,查士丁尼再度任命特裡布尼厄斯為主席,11名博學、有名望的法學家和從別留托斯、君士坦丁法律學校選出的5名教授為委員,共同將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著作,分門別類加以搜集、整理並進行摘錄,共花費3年時間編成了《學說匯集》,又名《查士丁尼學說匯編》,於533年底頒布施行。 此外,565年法學家又把查士丁尼皇帝在法典編完後陸續頒布的168條新敕令匯編成集,稱為《查士丁尼新律》。其主要內容屬於行政法規,也有關於遺產繼承製度方面的規范。 以上4個部分,在12世紀統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於《查士丁尼法典》最早編成,並且是這部《民法大全》的核心,所以一般以《查士丁尼法典》作為這部民法大全的代稱。《查士丁尼法典》這一重要法律文獻雖然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編纂的,但在編纂過程中曾根據當時情況作了加工,所以一般說來它能夠反映出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羅馬法,即「古典時代」的全貌。 《查士丁尼法典》明確宣布皇權無限,維護教會利益,鞏固奴隸主的統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應安分守法」,否則,要依法給予嚴厲制裁;法典還特別強調奴隸必須聽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許有任何反抗,據此可見,查士丁尼編纂法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試圖通過法律規范的系統化,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並運用這個法典來為其挽救奴隸制的統治服務。 《查士丁尼法典》雖然保留了奴隸法,但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賣為奴隸以補償自己對他人冒犯這一部分;法典肯定了婦女繼承遺產的權利;法典強調了基督教的思想統治,確立了君權神授的原則,並詳細規定了基督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了對異教徒的強行改信基督教和鎮壓的政策,甚至規定了教堂和修道院的規模和生活規則,強化了對隸農的統治;法典也用許多條文嚴格規定了奴隸與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他的主人,對不服從者處以重罰乃至死刑,只是由於隸農的反抗斗爭才不得不寫上釋放奴隸的條文。 法典的推廣 12~15世紀,歐洲出現了《羅馬法》「復興時期」,許多國家相繼採用了羅馬法。德國是採用羅馬法最積極的國家。德國馬克西尼安一世於公元1459年,發出通告「宣布帝國法院的審判以共同的法律為基礎,由十六名法官共同執行」。法官中至少有八名是法律博士,他們必須精通羅馬法;另外八名,則是從羅馬法賦予其特權而對羅馬法深具好感的貴族階級中選任。羅馬法在德國一直被沿用到19世紀末期,而重新制訂的《德國民法典》也掙不脫羅馬法深入骨髓的影響。 在法國,羅馬法一開始曾遭到嚴格禁止,但在政治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下,從16世紀起,羅馬法逐漸成為法官斷案的具有權威性的准則。拿破崙引以為傲的《法國民法典》也是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它後來成為大陸法系中民法典的經典之作。 在英國由於貴族們不滿查士丁尼將所有特權均歸諸於帝王一人,故而紛紛抵制羅馬法的採用,但這一切,沒有阻止羅馬法成為12世紀英國法律進修科目的普遍講義。雖然英國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來源於原始的日耳曼法的「私法」部分——契約原則、遺囑、信託制度及人法、海商法等方面,沒有接受羅馬法的形式,但它仍擺脫不了羅馬法的影響。 法典的影響 《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備的奴隸製成文法,它系統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羅馬共和時期至查士丁尼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學著作,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它標志著羅馬法本身已發展到極其發達、完備階段,對以後歐洲各國的法學和法律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 另外,法典的內容和立法技術遠比其他奴隸製法更為詳盡。它所確定的概念和原則具有措詞嚴格、確切和結論明晰的特點,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的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同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和財產無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則,為後世法律奠定了基礎。 在中世紀末期,《民法大全》(即《國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成為歐洲大陸確立法律體制的主要基礎。據說這樣的國家施行的羅馬法體制與講英語的國家施行的普通法體制形成了對照。沒有哪個國家完全照搬《國法大全》,只是把其中的某些部分編入民法。它在歐洲的許多國家中是法律研究、訓練和論說的基礎。因為許多非歐洲國家最終都採用了羅馬法中的某些部分,所以《國法大全》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世界性的。其主要影響集中在大陸法系,尤其是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
⑹ 為什麼我國古代沒有海商法
因為古代海上交易很薄弱,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⑺ 我國海商法該從哪些方面修訂
沒有官方結論,都是學者觀點
⑻ 國際貿易法主要內容是什麼
編輯詞條國際貿易法
國際貿易法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調整不同國家之間商品交易關系及附屬於這種交易關系的其他關系,即國際商品貨物運輸、保險、支付與結算、調解與仲裁等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三種規范:①直接規定雙方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的實體法規范。這是主要的規范。②沖突規范:在缺乏上述實體法規范時使用。③專門處理國際貿易中爭議的程序規范。主要是爭議的調解或仲裁程序規則。也有學者認為沖突規范屬於國際私法,程序規范屬於國際民事訴訟程序法。這是關於分支學科劃分上的學術觀點分歧。國際貿易法關系的主體,經常是不同國籍的法人,有時為自然人,少數情況下也可以是國家。
歷史沿革 國際貿易法關系,原屬涉外民法關系。其基礎是國際間的經濟交往。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發展,國際貿易法關系日益發展。至12世紀前後,在歐洲的海上貿易中出現了專門調整國際貿易法關系的習慣,是國際貿易法的雛形。以後由於沖突法(見國際私法)的形成,國際貿易法關系在長時期中主要根據沖突規范(見抵觸規則),適用一般國家的民法或商法處理。進入20世紀以後,國際貿易法關系日益頻繁,用沖突規范引用某一國法調整的辦法,已不能適應其發展,於是直接規定這種關系雙方當事人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習慣進一步發展。以此為基礎,出現了專門調整這種關系的條約和對習慣的統一解釋。1926年在國際聯盟的支持下,在羅馬設立了國際統一私法研究所,它是一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其主要任務是制定統一的國際貿易法。這些都推動了國際貿易法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的生產、流通及消費過程的國際化進一步增長,國際貿易法關系的數量與復雜性也隨之發展和增加,為適應這種關系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直接調整它的雙邊的、區域性的及世界性的實體法性質的條約,加強了對國際貿易慣例的運用,為國際貿易法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提供了條件。1962年9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由國際法律科學協會主持,在倫敦召開了會議,專門就國際貿易法問題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為國際貿易法形成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奠定了理論基礎。1966年第21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加強國際貿易法的決議,決定成立一個大會下屬的機構,定名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任務為通過推動制定公約、慣例及商業條款法典化的辦法,來協調和統一國際貿易法。從此國際貿易法的制定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成立是國際貿易法已經形成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標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提議,以及大多數其他國家的支持,新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原則已經被訂入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序言中,可概括為:①符合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目標。②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貿易。③照顧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 ④有助於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法律障礙。 這些是制定、解釋和適用國際貿易法規范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貫徹了這些原則,國際貿易法這個年輕的獨立法律部門便能不斷發展,日趨完善,成為促進國際貿易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法律部門。
國際貿易法的范圍 國際貿易法調整著兩類關系:一類是國際間商品買賣關系本身,其內容為買方與賣方之間在交易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表現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關系,專門調整這類關系的規范,屬於國際貿易法規范。另一類是附屬於國際間商品買賣的關系,為實現國際間商品買賣所不可缺少的,但其本身卻不是商品的買賣關系,包括:①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運輸關系,又包括國際貨物的海上、空中、鐵路、公路、河道等各種運輸關系,內容為提單、航空、鐵路、公路各種貨物運單中的托運人(或發貨人)、收貨人和承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②國際貨物買賣中的保險關系,又包括海、陸、空的貨物運輸保險關系,內容為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單中的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見保險法)。③國際貨物買賣中的支付和結算關系。內容為各種支付方式中有關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見國際結算)。④專門解決國際商品買賣爭議的調解或仲裁關系。內容為在調解或仲裁程序中,仲裁機構、仲裁人員、申訴人、被訴人、證人及其他關系人彼此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調整以上各種附屬於國際商品買賣關系的規范,也都屬於國際貿易法規范。
國際貿易法的淵源 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的約束力程度及作用范圍有所不同,構成了國際貿易法淵源的一個重要特點。國際貿易法的淵源為:
國際條約 是主要淵源,在締約國之間生效。載有國際貿易法規范的條約有世界性的、區域性的和雙邊的。世界性的,如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1974年《國際銷售貨物時效期限公約》、1964年《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1964年《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統一法公約》、1924年《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海牙規則》)、1978年《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漢堡規則》)、1929年《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華沙公約》),等等。這類公約的作用范圍大,是國際貿易法淵源的發展方向。區域性的,如1980年歐洲經濟互助委員會交貨共同條件,其作用范圍有限。雙邊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雙方對外貿易機構交貨共同條件》,調整兩國之間的商品買賣關系。
國際貿易慣例 指有確定內容,在國際上反復使用的貿易慣例,如對外貿易價格條件,它在當事人引用或認可時生效。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如國際法協會1932年制定的《華沙-牛津規則》和國際商會1936年制定、 1953年修訂的《貿易術語解釋國際通則》(後經1967、1976、1980年三次補充),統一解釋了國際貨物買賣慣例,在國際上被廣泛採用。在國際貨物買賣的支付中,如國際商會1958年草擬、1967年公布的《商業單據托收統一規則》(1978年修訂、改名為《托收統一規則》)和1930年擬訂、1933年公布,並於1951年修訂的《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62年修訂、改名為《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74年再次修訂),對國際托收及跟單信用證等付款方法中,有關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作了確定性的統一規定,在有關的銀行承認後,對當事人各方有約束作用。
格式合同及標准條款 是國際組織、專業公司或公會規定的,供當事人簽訂合同時使用的合同或條款。其中載明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內容一般都參照國際上通行的辦法。格式合同及標准條款在國際貨物買賣、運輸及保險中廣泛使用,已成習慣。如中國的各進出口公司、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都分別制定了自己的格式合同、提單和保險單與保險條款。雙方當事人在訂約時可就其中的規定進行修改或補充,但在實踐中一般都不作變動。雙方當事人簽字後,或一方當事人簽發後,表示雙方已就其中規定達成協議,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生效,可以作為確定雙方權利與義務關系的依據。這已為國際上所承認,因此格式合同和標准條款構成了國際貿易法中一個具有獨特性的淵源。
國內法中直接調整國際貿易法關系的法律或規定 由於國際貿易的發展及重要作用的增長,一國為便於進行對外貿易,往往參照國際上通行的實踐或規定,結合本國情況,制定本國專門調整對外貿易關系的法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際貿易法》,這種法律在其國內生效。
⑼ 國際貿易法的歷史沿革
國際貿易法關系,原屬涉外民法關系。其基礎是國際間的經濟交往。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發展,國際貿易法關系日益發展。至12世紀前後,在歐洲的海上貿易中出現了專門調整國際貿易法關系的習慣,是國際貿易法的雛形。以後由於沖突法(見國際私法)的形成,國際貿易法關系在長時期中主要根據沖突規范(見抵觸規則),適用一般國家的民法或商法處理。進入20世紀以後,國際貿易法關系日益頻繁,用沖突規范引用某一國法調整的辦法,已不能適應其發展,於是直接規定這種關系雙方當事人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習慣進一步發展。以此為基礎,出現了專門調整這種關系的條約和對習慣的統一解釋。1926年在國際聯盟的支持下,在羅馬設立了國際統一私法研究所,它是一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其主要任務是制定統一的國際貿易法。這些都推動了國際貿易法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的生產、流通及消費過程的國際化進一步增長,國際貿易法關系的數量與復雜性也隨之發展和增加,為適應這種關系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直接調整它的雙邊的、區域性的及世界性的實體法性質的條約,加強了對國際貿易慣例的運用,為國際貿易法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提供了條件。1962年9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由國際法律科學協會主持,在倫敦召開了會議,專門就國際貿易法問題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為國際貿易法形成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奠定了理論基礎。1966年第21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加強國際貿易法的決議,決定成立一個大會下屬的機構,定名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任務為通過推動制定公約、慣例及商業條款法典化的辦法,來協調和統一國際貿易法。從此國際貿易法的制定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成立是國際貿易法已經形成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標志。
⑽ 商法的起源問題
般認為,現代意義的商法起源於歐洲中世紀商人法,而歐洲中世紀商人法興起之日恰版是羅馬權法復興之時.羅馬法是調整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者和所有者之間各種關系的完善法律,其中的原則和制度,特別是萬民法內容所包含的商法規則是公認的國際商法准則.歐洲中世紀商人法正是在"揚棄"羅馬法制度成果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和完善的.歐洲中世紀商人法對羅馬法的繼受主要表現在具體制度和法學理念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