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唐律中主要刑法原則

唐律中主要刑法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2-02 09:30:43

① 唐朝的刑法原則 是從新從輕<<中國法制史>>

唐律一準乎禮,採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這與當今中國刑法一致專

漢唐以來,在刑屬罰適用的原則上一直強調從輕原則,尤其唐律規定了採取從舊從輕的原則

唐律中有明確規定:「犯罪未決斷,逢格改者,格重,聽依犯時;格輕,聽從輕法。」

而明朝為之一變,在適用原則上確採取從重從新原則,所謂輕罪重罰

② 在《唐律疏議》的刑法適用原則中的比附是是什麼

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③ 唐律的刑法適應原則

《唐律.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即同國籍外國僑民在中國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屬本國法律處理,實行屬人主義原則;不同國籍僑民在中國犯罪的,按唐律處罰,實行屬地主義原則。在當時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同時也比較妥善地解決了因大量外國僑民前來所引起的各種法律糾紛問題。

④ 唐律中刑罰原則中的文言解釋

1故意傷抄害他人,毀壞物品無法賠襲償,偷渡,私自學習天文,(不在自首范圍內)自首也是沒用的。

越渡關 奸 私習天文是三個罪名
這三個罪名自首也是沒用的

越渡關就是現在的偷渡,在古代差不多等於叛國(跟叛國還是有不同的)
私習天文在古代是大罪啊,要知道天文可是和天命聯系在一起的,普通人怎麼能學習?這在古代等於什麼,就是造反的預備啊,你說能讓你這么干嗎?

2.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囑托,枉法裁判

⑤ 列舉唐律中規定的刑罰原則

(一)五刑
1、死刑。唐律只規定絞、斬兩種死刑,較前代輕緩了很多。
2、流刑。唐律規定流刑有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規定加役流刑,除流三千里外,還要居作三年,用以替代某些死刑。
3、徒刑。即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杖刑。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5、笞刑。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二)「十惡」制度
是指嚴重威脅專制君主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血緣倫理關系的犯罪。唐律「十惡」按性質劃分,可以歸為三類:
1、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犯罪。主要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以及大不敬。
2、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手段殘忍的犯罪。主要包括:不道。
3、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犯罪。主要包括: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三)六殺
唐律區分了殺人罪的六種情形,即謀殺(預謀殺人)、故殺(臨時犯意)、斗殺(斗毆中激憤殺人)、誤殺(因為種種原因殺錯殺人對象)、戲殺(以力共戲,殺人)、過失殺(由於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而殺人)六種情況。根據殺人主觀故意、客觀行為表現等,唐律給予不同的處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備和立法技術的進步。
(四)六贓
就是指六種非法獲得公私財物的犯罪。包括(1)受財枉法:收受財物枉法。(2)受財不枉法:收受財物,即使不枉法,也要處刑。(3)受所監臨: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管轄范圍內百姓或者下屬財物。(4)強盜: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5)竊盜:隱秘手段竊取公私財物。(6)坐贓: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職權收受財物的行為。
(五)保辜
對於手足傷人和器物傷人等犯罪,唐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了不同的處罰,對於傷害後果不是能夠立即顯現的,特別規定了保辜制度。也就是規定一定的觀察時期,在限定的時期內死亡的,傷人者承擔殺人的責任;在規定的期限外死亡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責任。唐律規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有不科學的地方,但仍然是一個進步。

⑥ 唐律疏議的篇名和篇數

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

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 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毆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 律》,凡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建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長孫無忌等對《永徽律》的精神實質和律文逐條逐句進行疏證解釋,以闡明律條文義,並通過問答形式,剖析內涵,說明疑義,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頒行。

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響力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議》30卷,唐代長孫無忌等奉皇帝之命編撰。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6)唐律中主要刑法原則擴展閱讀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

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現存《唐律疏議》的最古刊本,有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殘卷,北京圖書館藏宋到殘本,以及吳縣滂熹齋藏元刊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刊本等。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唐寫本《律疏》殘卷(參見彩圖插頁第49頁)。在日本也藏有文化二年(1805)官版本等多種古寫本、刻本。

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劉俊文校點的《唐律疏議》,校點者以涵芬樓影印滂熹齋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作了詳細的校勘記。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也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

⑦ 唐朝的法律原則是什麼中國法制史

唐朝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國家對各項制,度所做出具體規定(如《戶令》);格是對律,令式做出補充修改與對禁,令的匯編;式則是各項行政法規(如《水部式》)。《唐律》是根據隋朝《開皇律》經過《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三朝修正而來。自唐高祖時代開始制訂,在唐太宗時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間又對唐律進行了全面解釋,寫成《律疏》,與《唐律》合稱為《唐律疏議》。後世又稱呼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為五刑。唐朝律法將謀,反、謀,叛等反對朝廷的行為定作不得赦免或贖免的「十,惡」大,罪,對朝廷的延續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關土,地,私,有,權的條例,維護了經濟基礎。貴,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護,在與庶民觸犯同樣的法,律下可減刑或免刑。
《開皇律》是隋文帝在位時期制定頒行的法,律,共12篇500條。其重新確定了五刑、八議、十惡制度,為後朝法,典相繼沿用,在中國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律文共十二篇,五百條。與舊律相比,刪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罪一千餘條。主要參照北齊,部分參照北周的法,律而製成。其篇目分別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亦作盜賊)、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十二篇。還制定了一些有利於平,民的訴,訟,程,序,如百姓有冤,情,可逐級上告,甚至直到朝廷。《開皇律》對貴族、官員的犯罪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凡是在八議范圍內的人或七品以上官,吏,犯,罪(十,惡除外),都可以減罪一等。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用錢來贖罪。
《唐律疏議》,又稱《律疏》,是指唐朝高宗永徽三年編定的唐律。由長孫無忌等十九人編定,永徽四年頒行。這取代了自唐高祖武德七年所編定的《唐律》成為唐朝的法,典。
《唐律疏議》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註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被認為是中國,法,制,史上之立,法,典,范。由於禮與法在《唐律疏議》里之完美結合,使漢代肇始之「春秋決獄」正式廢止。
《唐律疏議》正式的名稱是《永徽律疏》,《唐律疏議》為後世對其之通稱。宋元時稱作《故唐律疏議》。唐高宗時下詔:「律學未有定疏,每年所舉明法,遂無憑准」,由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刑部尚書唐臨、大理卿段寶玄、尚書右丞劉燕客、御史中丞賈敏行等人,「廣召解律人」,編定了《永徽律》,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和斷獄等十二篇,五百0二條。後來又在律條的後面加上了註疏,由此合稱《永徽律疏》。其後有唐一代再無更改,一直使用,對後世之立法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有深遠影響。

⑧ 簡述唐代刑法適用的主要原則

(一)區分公罪和私罪
唐律規定,官員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屬於公罪還是私罪,公罪從輕,私罪從重。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如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之託,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公罪與私罪的區分目的在於保護各級官吏執行公務,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同時,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濟私,以權謀私。
(二)老幼廢疾減免刑罰
唐律將老、幼、殘疾人分為三等:第一等為年七十以上、十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允許收贖;第二等為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等應死者,上請皇帝裁決;盜及傷人,允許收贖;其他犯罪勿論。第三等為年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犯死罪,亦不承擔刑事責任。唐律還規定,犯罪時沒有達到老、疾而事發時老、疾的,按老、疾對待;犯罪時幼小而事發時長大者,則依幼小論。
唐代立法還將殘疾人分為殘疾、廢疾、篤疾三等。唐律規定殘疾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廢疾為不完全刑事責任者,篤疾除重大犯罪外,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老幼殘疾減免處罰的規定,體現了儒家的矜老恤幼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學化的傾向,具有進步的意義。
(三)同居相隱不為罪
唐朝立法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完全繼承了封建法律禮法結合的這一傳統,不但沿襲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而且擴大了相隱的范圍。唐律規定:凡同財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親屬、外祖父母、外孫、孫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隱瞞,部曲、奴婢也可以為主人隱瞞犯罪,即使為犯者通報消息,幫助其隱藏逃亡,也不負刑事責任。小功以下親屬相容隱者,減凡人三等處罰。唐律規定這一原則,目的在於以法律的力量將儒家的法倫理道德觀念灌輸於全社會,使之成為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准則,通過維護封建家族秩序,進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但唐律同時規定,犯謀反、謀大逆、謀叛者不得適用這一原則,說明維護家族利益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
(四)自首減免刑罰
《唐律疏議•名例》規定:「犯罪未發而自首,免其罪。」即犯罪行為尚未被發覺之前,就主動到官府坦自認罪,構成自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已被人告發,才去自首,只能減輕刑事處罰。自首可以免除刑罰,但贓物仍須如數歸還物主或國家。對自首不實或不盡者,均有相應的處罰。這一原則的規定是對前代同類規定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自首減負刑罰的原則更加完備。
(五)共犯區分首從
按唐律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即為"共犯"。共犯以造意為首,亦即以主謀為首犯,處重刑;隨從者減一等。若一家人共犯,止坐家長;監主與常人共犯,以監主為首犯;主奴共犯,以主人為首犯。這一規定有利於區別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重點打擊首犯。但對於如謀反、謀大逆、謀叛(已行)及強盜等之類的嚴重犯罪,則不分首從,一律嚴懲不貸。
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⑨ 論述唐律的刑法原則

唐代的刑事法律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唐律疏議》這部法典之中。唐律的刑法原則分為三類:第一是十惡重懲原則,第二是皇親、官僚減免原則,第三是其他刑法原則。
1.十惡重懲原則。十惡是十種直接危害封建統治的嚴重犯罪行為,唐因襲隋律,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懲,並「特標篇首」。十惡的具體內容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上述十種犯罪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直接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謀反、謀大逆、謀叛和大不敬,這是十惡的核心內容;第二類是嚴重危害封建社會秩序的犯罪,如不道;第三類是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總之,這十種犯罪所侵犯的是封建政權的根本利益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關繫到封建政權的生死存亡,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行為,予以重懲。
對十惡犯罪重懲表現在:第一,凡預謀者,即構成犯罪;第二,罪犯本人一律處以重刑;第三,株連親屬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第四,不可得到寬免,死刑必須立即執行。
2.貴族、官僚減免原則。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確定了對於犯罪的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制度,包括議、請、減、贖、官當等。
「議」,即「八議」,是對八種特權人物犯死罪,在審判處罰時適用的特殊程序。這八種特權人物為親(皇親國戚)、故(皇帝的故舊)、賢(賢人君子,有突出品行者)、能(有傑出才幹者)、功(有卓著功勛者)、貴(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政務,有突出貢獻者)、賓(前朝皇室後代)。
「請」,是奏請皇帝、進行裁決的特殊程序。
「減」,是減一等刑罰。
「贖」,是以銅贖罪。
「官當」,即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徒、流兩種刑罰。
這項原則充分暴露了唐律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本質。但是這些制度的出現,使封建特權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限制了貴族、官僚的恣意妄為,另一方面有利於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權,將貴族、官僚的生殺予奪集於己手。
3.其他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
(2)同居相隱不為罪的原則。但是唐律為了防止該項原則的適用影響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唐律明確規定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得相隱不告。
(3)自首減免刑罰。
(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原則。
(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的原則。
(6)數罪並罰的原則。
(7)累犯加重的原則。
(8)類推原則。
(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註:以上只是唐律刑法原則的一個概述,如你想知道具體的,可以站內聯系)

熱點內容
與道德有關的詩 發布:2025-02-08 23:08:55 瀏覽:973
廣州天河法院招聘 發布:2025-02-08 23:03:48 瀏覽:675
東方市的律師 發布:2025-02-08 22:54:46 瀏覽:977
全國法律碩士報名人數 發布:2025-02-08 22:46:13 瀏覽:23
勞動法休息休假的案例 發布:2025-02-08 22:39:05 瀏覽:512
廣東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發布:2025-02-08 22:37:11 瀏覽:184
民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08 22:22:16 瀏覽:897
2018勞動法產假假期 發布:2025-02-08 21:33:51 瀏覽:928
民法規定特殊情況 發布:2025-02-08 21:16:29 瀏覽:930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21:06:26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