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個人信息權

民法總則個人信息權

發布時間: 2022-02-02 11:34:48

『壹』 民法總則隱私權糾紛有哪些規定

您好:
民法總則隱私權糾紛有哪些規定
1、該法首次正式確認隱私權,有利於強化對隱私的保護。再如,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維護了個人的人格尊嚴,並將有力遏制各種「人肉搜索」、非法侵入他人網路賬戶、販賣個人信息、網路電信詐騙等現象。
個人信息保護入民法總則,侵害行為表現形式明晰。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
前段時間,「一個手機號能查出全部個人信息」的新聞被公眾熱議,一些不法分子在網上隨意叫賣他人的各種信息,給大家帶來了不少困擾,然而,公眾討論的重心都在於「信息到底如何泄露」這個源頭,被侵權的群眾只能追究「泄露者」的責任,而且取證相對困難,對「信息販子」的追責也只能以「侵犯隱私權」為由,保護相對薄弱。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從民事基本法的層面確立了個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個人信息的法律地位、法律屬性,侵害行為的表現形式更加清晰明確,使公民的個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強化。
以上就是民法總則隱私權糾紛的全部規定。我國民法總則的公布,在民法總則的條款中,有了很多的創新點。尤其是對於公民的權利的保護更加全面。例如,在民法總則,對於隱私權給予了確定。民法總則的這一規定具有十分重大的進步意義,民法總則實施之後,將有利於打擊隱私犯罪,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利。

『貳』 民法典個人信息有什麼特點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專業解讀 生動呈現

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

順義區司法局和順義區融媒體中心

聯合製作播出《民法典》百問百答系列節目

本期節目邀請到的嘉賓是

順義區民法典學習宣傳講師團成員

北京市順新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電滿

什麼是個人信息?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個人信息資料被非法利用,不僅給廣大人民造成巨大財產損失,還造成了嚴重的人身安全隱患。為此《民法總則》新增加了個人信息權的規定,民法典保留了該規定, 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民法典雖未明確個人信息的概念,但個人信息一般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電子郵箱地址、行蹤信息等。

這里需注意區分個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的不同。隱私權是指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人格權,具有隱秘性特點。因為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不同,所以自然人在主張權利時應明確是要求保護個人信息權還是保護隱私權。

戳 「閱讀原文」,更多內容等你探索~

『叄』 民法總則權利分類是怎樣的

您好,民法總則權利分類大致如下: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 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自然人的私有財產權利受法律保護。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 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 依照其規定。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 由法律規定。民事主體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 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 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依法成立的合同, 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 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 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沒有合法根據, 取得不當利益, 造成他人損失的, 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不當得利的人返還不當利益。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所享有的專屬的和支配的權利: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 可以依法繼承。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 依照其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有特別保護規定的, 依照其規定。 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 不受干涉。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 應當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肆』 新的《民法總則》有什麼新規定

新的《民法總則》有什麼新規定?

① 違背公序良俗合同無效

【法律條文】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② 「綠色」成基本原則

【法律條文】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③ 保護從搖籃到墳墓

【法律條文】 第十六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④ 8歲就能獨立買東西

【法律條文】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⑤ 監護人可遺囑指定

【法律條文】 第二十九條 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第三十條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定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⑥ 村委會也是特別法人

【法律條文】 第九十六條 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⑦ 個人信息禁止非法買賣

【法律條文】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⑧ 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法律條文】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對這些財產要不要保護,過去,有較大爭議,但隨著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對其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民法總則保持了開放性,明確法律對這些財產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樣做,為將來的立法留足了空間,也為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提供了上位法依據。

⑨ 「好人法」保護見義勇為

【法律條文】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⑩ 訴訟時效延長到3年

【法律條文】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九十一條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以上就是新的《民法總則》的十大新規定,民法總則對個人信息泄露、電信詐騙、通訊騷擾、「人肉搜索」等方面做了回應,強調了個人信息的取得必須依法,為進一步維護自身信息權益、追究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個人虛擬財產、徵收徵用等也進行了規定。

『伍』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享有哪些權利

您好,根據最新出台的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主要有如下條款,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人身自由以及人格尊嚴等等權利: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陸』 違反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應負什麼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應負民法、刑法「雙法」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條款,這是我國個人信息權寫入民法的條款;司法實踐中,已經有著名的2016年8月,山東省高考考生徐玉玉因被詐騙電話騙走9900元大學費用,傷心欲絕,最終導致心臟驟停離世。這一事件引起了全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強烈關注。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因此也被一些媒體稱作「徐玉玉條款」。

2015年11月1日起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都構成犯罪。我國將公民個人信息權寫入了《民法總則》,公民的人身權利將會得到更全面的保護。

個人信息權在《刑法》和《民法》的法律意義上有本質的區別:

  1. 產生的原因不同。民事責任是平等主體間因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而應承擔的責任。刑事責任則是因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刑事法律規范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2.適用的法律規范不同。在處理民事責任時,適用的是民事法律規范,如《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等。在處理刑事責任時,則適用《刑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刑事法律的規定等。

3.承擔責任的形式不同。民事責任的承擔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刑事責任的承擔形式為接受刑事處罰。

4.追究責任的形式不同。民事責任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則,由當事人向法院起訴後再由法院判決。刑事責任則主要由國家司法機關予以立案偵查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責任。

『柒』 民法典中是如何明確個人信息保護規則

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並對此前受到各方關注的個人信息做出了規定。有專家指出,這是首次從民事基本法層面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行為規范。

此次人格權編草案則對個人信息的規定進行了進一步細化,例如明確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的原則;保證個人信息的存儲安全等。

「草案中的條文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細化了《民法總則》中的有關規定,確立了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基本原則,也使得個人信息在民法層面的保護得到加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說,人格權中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的條款,在各國立法實踐中具有開創性意義。

隱私護衛隊注意到,此次草案中對「個人信息」延續了《網路安全法》中的定義,即個人信息指的是能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而在國家標准《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中,個人信息既包括自然人身份信息,又包括能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的信息。對此,張新寶說,法律草案的一審稿往往只是框架。一審稿發布後,全國人代會廣泛聽取專家和社會意見,對草案進行調整和打磨。個人信息作何具體定義,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還要看接下來的調整過程。

此外,針對此前頗受關注的個人信息刪除難、注銷難等情況。草案中還明確了自然人可以請求信息持有人及時刪除個人信息的情況,即在存在非法收集、使用信息的行為;持有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信息;持有的信息儲存期限依法已經屆滿;根據特定目的,持有已經沒有必要等。

若自然人明確拒絕 收集使用其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仍須承擔民事責任

近年來,隨著網路技術快速發展,利用爬蟲等技術收集網路上公開個人信息進行再利用的個案引起不少爭議。

此次的草案中規定,以下幾種情況下,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不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在自然人同意范圍內;進行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或統計等行為;為維護公序良俗的必要行為等。

其中,草案指出使用自然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信息亦不承擔民事責任,但使用該信息侵害該自然人重大利益或自然人明確拒絕他人使用的除外。

這意味著,如果自然人本人明確拒絕,即使是已經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他人收集或使用也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這無疑對違背自然人意願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了直接的維權途徑,而對現今依靠二次利用公開信息開展業務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曾經代理徐玉玉案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袁椿暉在接受南都采訪時亦表示,此次在民法層面確定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未來保護自然人的權益、提起訴訟奠定了一個基礎。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捌』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的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有何區別

不算,侵犯隱私權,是在你有意去保護的情況下而發生的他人乘你不備竊取隱私版.針對現在有許多人權採取各種方法逃避超生,單位將個人基本情況和信息進行公示,以接受廣大職工群眾的監督,既是對當事人負責,也是嚴格執行政策的手段。再者,你是否願意讓公示呢?選擇權在你。想生二胎,就得願意,就不是侵犯。

熱點內容
與道德有關的詩 發布:2025-02-08 23:08:55 瀏覽:973
廣州天河法院招聘 發布:2025-02-08 23:03:48 瀏覽:675
東方市的律師 發布:2025-02-08 22:54:46 瀏覽:977
全國法律碩士報名人數 發布:2025-02-08 22:46:13 瀏覽:23
勞動法休息休假的案例 發布:2025-02-08 22:39:05 瀏覽:512
廣東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發布:2025-02-08 22:37:11 瀏覽:184
民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08 22:22:16 瀏覽:897
2018勞動法產假假期 發布:2025-02-08 21:33:51 瀏覽:928
民法規定特殊情況 發布:2025-02-08 21:16:29 瀏覽:930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21:06:26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