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過刑法
㈠ 解釋刑法傷的「罪過」
刑法上的罪過分為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即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回將引起的危害社答會的記過所持的一種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包括兩個方面:
1、認識因素:指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在認識方面的種種因素,一般包含行為人的認識能力、認識條件、認識義務、認識內容和認識程度等具體內容;
2、意志因素:指行為人在對於自己的行為及相關事實進行認識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加以控制、設計的心理態度。
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前者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這種結果發生;後者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犯罪過失包括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前者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至於發生危害結果;後者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至於發生危害結果。
㈡ 刑法定罪的基本原則
刑法基本原則有三
1罪行法定原則,即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具體來說專,罪行法定原則要求:屬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新法溯及既往;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排斥習慣法;刑法規范應當適當(明確規定罪刑、禁止處罰不當法行為、禁止不確定刑)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也是對定罪起至關作用的基本原則
具體來說,要求:平等的保護法益;任何實施犯罪的人都嚴格按照法律認定犯罪;任何犯了罪的人都根據其犯罪事實和法律規定量刑;仍和被確定為有罪並處以刑罰的人都嚴格按照法律執行刑罰
3.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與量刑有關,與定罪關系不大。
㈢ 關於罪過
與未滿16周歲女子發生性關系無論對方願意與否均構成犯罪,但是如果兩人當時是戀愛關系,你情我願,屬情節輕微,根據刑法13條「但書」規定,可不視為犯罪。
你說你當時13歲,他已成年,根據你的發育情況和當時情況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你當時未滿16周歲,如果他知道,那應該追究其刑事責任。
但是證據很重要,事情過了這么多年,取證很難辦的
㈣ 刑法中的罪過到底是指什麼
刑法中的罪過指的是: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規定如下:
①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
②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
③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④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⑤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
⑥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⑦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2.罪過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作為法律概念,是抽象的。但是針對一個具體的犯罪行為中主觀意識時,又是具體的。
(4)罪過刑法擴展閱讀
刑法中罪過的相關明細
一般來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合稱罪過:犯罪故意或者犯罪過失是任何犯罪都應當具備的必要要件。如果僅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結果,而沒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過失的,屬於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
2.犯罪目的和動機:其中犯罪目的是目的犯應當具備的必要要件,缺少犯罪目的的不構成目的犯,而對於非目的犯來講,犯罪目的是定罪量刑時所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情節。犯罪動機一般是量刑中的酌定情節,不影響定罪,但是在少數犯罪中,犯罪動機也影響犯罪的成立與否。
3.認識錯誤:包括行為人在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和在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兩種。研究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對於正確地認定行為人罪過的有無及強弱,進而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及大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㈤ [刑法]簡述罪過的概念及分類
罪過分主觀罪過、抄意外事件、不可抗力
主觀罪過分故意(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與過失(出於自信過失與疏忽大意過失)
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間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
出於自信過失:行為人雖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至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疏忽大意過失: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兒沒有遇見,以至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意外事件
不可抗力:行為雖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擔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
㈥ 刑法中罪過形式是什麼意思
罪過是主觀目的的表現。主要指犯罪構成中的主觀要件,罪過形式主要指版過失和故意權,其中故意又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所以所,故意犯罪當然是罪過的一種。
要判決定罪,主要看是否符合某項罪名的犯罪構成,包括主觀主體,客體,主觀要件,客觀要件這四個最基本的面,某些罪還要看犯罪結果等等。在一個行為中,只有一個罪過的形式,「法律上說要判定一個人到底有多少罪過」這句是不嚴謹的。罪數也是通過犯罪構成來判斷的,罪過是需要通過具體情況來認定的,而不是說在一個行為里判定有多少罪過。
罪過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作為法律概念,是抽象的。但是針對一個具體的犯罪行為中主觀意識時,又是具體的。
㈦ 刑法學中的罪過是什麼意思
故意和過失
故意有直接故意(直接對人開槍)和間接故意(打獵為了打中某動物,而對可能會打到旁邊的人的結果無所謂)
過失有疏忽大意(應該遇見到,而沒預見到)和過於自信(遇見到了,但輕信能夠避免)
㈧ 什麼是罪過
覺得愛一個人很難,缺任然愛,不放手,也不繼續愛。。
㈨ 罪行和罪過有什麼區別
罪行為客觀表現,指犯罪行為。
罪過指主觀惡性程度,指犯罪的故意或者過失的主觀表現。
㈩ 刑法上的罪過指什麼
法律分析:1、刑法上的罪過指:
①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
②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
③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④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⑤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
⑥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⑦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2.罪過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作為法律概念,是抽象的。但是針對一個具體的犯罪行為中主觀意識時,又是具體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