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民法
⑴ 民法上的惡意串通和通謀虛偽表示是一回事嗎
從字義上看,就肯定不是一回事了。
⑵ 法律上的惡意是指什麼
惡意就是沒有盡到最低的法律義務,那麼就推定為惡意。與現實中的惡意有所不同。惡意一般屬於民商事領域。
法律上的惡意行為
惡意訴訟,指當事人利用訴訟為自己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
所謂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以虛假的事實提起訴訟,利用訴訟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惡意訴訟對司法制度和社會安定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司法機構,特別是法院若對此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公眾對訴訟的不信任感和對社會的抵觸情緒。
就個人而言,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以犧牲對方的利益來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因而對對方當事人而言,司法機關是否能正確處理案件對其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侵害到其個人利益。
但同時,惡意訴訟又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從形式上看,這類訴訟行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 主體資格、事實理由也往往具備程序法要求的條件,特別是當事人為達到目的,在起訴之前就會為案件今後的審理做好充分的准備和鋪墊。
因此,在訴訟初期很難判斷案件為惡意訴訟,即使是在案件審理開始之後,案件的審理者也很容易被惡意當事人的精心策劃所迷惑。可以說,如何識破並徹底杜絕惡意訴訟,對司法工作者而言是個不小的難題。
(2)惡意民法擴展閱讀:
惡意訴訟概念
由於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犧牲對方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不正當利益,法院若處理不當不僅會侵害到當事人的個人利益,同時會影響司法的權威和聲譽,因此杜絕惡意訴訟勢在必行。本文從產生惡意訴訟的原因入手,對杜絕惡意訴訟應採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期有助於這一難題的解決。
⑶ 民事惡意訴訟在審判實踐中的常見手段有哪些
您好,
一、惡意訴訟的定義及特徵
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對惡意訴訟尚無明確的定義,司法理論和實踐中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濫用民事起訴權,為追求不法、不當利益或達到其他非法的目的而提起民事訴訟的違法行為或現象。
(二)惡意訴訟是當事人出於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沒有合理和合法的訴訟依據,違反訴訟目的,把訴訟作為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權益的手段,謀求非法利益或意圖使他人受到財產和精神上的損害,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三)惡意訴訟是指故意以他人受到損害為目的,無事實根據和正當理由而提起民事訴訟,致使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
筆者認為,惡意訴訟是指一方或雙方當事人出於為自己謀求不正當利益或者侵害國家、集體、他人合法權益的非法目的,在訴訟或者執行程序中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濫用訴權、拖延訴訟、逃避執行的行為。
惡意訴訟具有如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一)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惡意,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謀求非法利益、非法佔有他人財產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二)行為人通過法院的審判權或者執行權達到其非法目的。
(三)行為人在訴訟過程當中存在虛假陳述、隱瞞事實、偽造證據、濫用訴權、逃避執行等行為。
(四)惡意訴訟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實質上卻背離了誠實信用和善良風俗的基本原則。
(五)惡意訴訟不僅浪費司法資源擾亂司法秩序,還會侵犯相對方或第三方的合法權益,造成公權利與私權利的雙重損害。
二、惡意訴訟的類型
在司法理論和實踐中,最常見的是將惡意訴訟分為單方欺詐型、原被告相互串通型、非法利用程序型和惡意代理獲利型四種。筆者認為,根據惡意訴訟的主體不同,可以將惡意訴訟分為原告惡意型、被告惡意型和原被告雙方串通型三種。
(一)原告惡意型
原告惡意型主要包括惡意起訴與訴訟欺詐。
惡意起訴是指原告沒有實體意義上的合法訴權,在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的基礎上對被告提起訴訟,以給被告造成訴訟煩累或給被告帶來名譽上的損傷的訴訟行為,在學理上被稱之為「騷擾型訴訟」。騷擾型訴訟的法律特徵是行為人在心理狀態上並不以追求勝訴的後果為目的,其目的主要在於給被告帶來訴訟中的麻煩,使被告被無謂地捲入訴訟之中,身陷訴累,為應訴答辯、舉證質證疲於奔命,空耗時間、精力與金錢,或者使被告因為訴訟而受到名譽上或商譽上的巨大損害。
訴訟欺詐是原告在捏造事實、偽造證據的基礎上提起的訴訟,其目的是藉助訴訟技能獲得法院的信賴,從而作出滿足其訴訟請求的勝訴判決。訴訟欺詐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無中生有」型,即原告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偽造證據,如借條、還款協議等,並以此作為依據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履行「債務」;二是「死灰復燃」型,即原告以被告已經履行完畢但沒有索回或銷毀的債務文書為憑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再次履行;三是「借題發揮」型,即原告偽造有關證據,使債權的標的擴大,如篡改借據上的借款金額、傷殘鑒定書的傷殘等級結論等。
(二)被告惡意型
與原告主動起訴不同的是,被告惡意訴訟主要表現為濫用訴權拖延訴訟。
1、濫用管轄異議權。即使根據案件的性質管轄許可權非常明確或者當事人在合同中對管轄有明確約定,被告也要提出管轄異議申請,且待異議申請被法院駁回後又提起上訴。
2、濫用反訴權及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權。被告故意提起與本訴無關的訴訟作為反訴,並在反訴的舉證期限內反復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以獲得舉證期限,拖延本訴的訴訟時間。
3、濫用鑒定申請權。被告明知原告提交的證據是出己方,比如明知合同或者對賬單系真實的簽字或蓋章,仍提出質疑,申請鑒定,在鑒定過程中借故將鑒定申請撤回或待法院將卷宗材料移交鑒定機構後不交鑒定費用。
4、濫用上訴權。被告明知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准確,二審改判無望,仍提起上訴。在二審程序之中又通過濫用訴權阻卻判決生效或以種種理由不交納二審訴訟費用,妨礙原告合法權益及時實現。
5、濫用調查取證申請權。被告明知某證據已經滅失或者並不存在,卻聲稱某機關或某單位存有該證據,以己方無法調取為由申請法院調查取證。
6、申請延期舉證、延期開庭審理。被告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在舉證期限內申請延期舉證,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申請延期開庭審理。
7、被告逃避傳喚,致使法院的傳票不能直接送達本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屬而不得不採用公告方式進行送達;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和婚姻案件的被告以及其他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仍拒不到庭參加訴訟。
8、捏造案件事實,虛構法律關系,提起另一訴訟,造成本案必須以另一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的假象,致使本案中止審理。
9、虛假調解、和解。被告以調解為名惡意與原告磋商,造成案件久調不決,或者在達成一致意見後又故意不簽調解書,致使調解功虧一簣;而在執行案件中,被執行人假借和解之名拖延執行時間,以轉移或者隱匿財產,達到逃避執行的目的。
(三)原被告雙方惡意串通型
原被告雙方惡意串通型是指原被告雙方惡意串通,虛構民事法律關系或者法律事實,通過符合程序的訴訟形式,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達到損害他人利益、謀取非法利益的目的的違法行為,故有學者把這種類型形象地稱之為「手牽手」型。這類訴訟的原被告之間一般具有關聯性,如雙方為親朋好友,母子公司,業務往來較多、關系較好的公司,或公司與其員工等。雙方通過不正當的磋商而相互配合,偽造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證據,故意作出背離事實或歪曲事實的陳述。雙方沒有激烈的對抗或者對抗「走過場」,被告方對原告方提交的證據不提異議,對原告方主張的事實予以自認,對原告方的訴訟請求輕易認可。一方的調解願望非常強烈,甚至雙方都主動要求法院出具調解書,或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請求法院直接確認。雙方配合默契,從而騙取法院作出錯誤的法律事實認定,並做出對其有利的司法文書。
三、惡意訴訟的危害
首先,惡意訴訟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惡意訴訟影響了他人訴權的正當行使,妨礙法律的正確適用,惡意一方非法利益的實現,必然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雙方惡意串通,必然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因法院裁判具有權威性和強制力,惡意一方或雙方所主張的事實或者法律關系一旦被生效裁判所確認,受害方對於自己所遭受的物質和精神損害難以尋求救濟途徑。
其次,惡意訴訟浪費司法資源,損害司法權威。司法資源是有限的,而社會糾紛是無限的。而惡意訴訟的惡意方,因出於主觀惡意之心理,在審理中常濫用申請迴避權、申請延期舉證權等權利,從而拖延開庭時間,阻撓審理程序的正常進展,其佔用的審判資源往往比正常訴訟還多,而本身訴訟卻無任何價值。惡意訴訟案件的存在和增多,浪費了本已十分緊張的訴訟資源,干擾了正常的訴訟秩序,使人們失去了平等地尋求司法救濟途徑的機會,法院的精力被人為分散,加劇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同時,當法治建設致力於確立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時,惡意訴訟的行為人卻把審判庭變成了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競技場,無時無處不在挑戰司法公信力,挑戰司法權威,使人們對訴訟制度的合理性產生信任危機,對訴訟程序產生懷疑。
再次,惡意訴訟異化訴訟功能,激化社會矛盾。惡意訴訟使訴訟成為一種當事人可利用的謀取非法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人們所依賴的解決糾紛的有效制度,同時會使無辜的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遭受不應有的損害,極大降低訴訟制度的性能和效用。惡意訴訟導致不公判決的產生,捲入惡意訴訟的訴訟主體無法在訴訟中解決糾紛,也難以使自身在糾紛中受非法侵害的利益得到回復,更不能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得到承認和保護,人們只能通過其他訴求渠道解決,甚至以暴力的方式解決糾紛,從而引發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四、惡意訴訟的規制現狀
惡意訴訟的規制可分為程序法規制和實體法規制。程序法規制符合訴訟經濟的要求,可以通過程序規制有效避免惡意訴訟的出現,將惡意訴訟消化在程序當中;而實體法規制能夠以具體明確的懲戒,對行為人產生威懾力,並能夠給受害人帶來直接的補償。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程序法規制基本已成體系
1、《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倡導誠信訴訟;
2、《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和第一百一十三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也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對於惡意訴訟已經結束,法院已無機會駁回訴訟請求或採取強制措施的,受侵害人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二)實體法規制有待完善
1、惡意訴訟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但《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對惡意訴訟侵權及其損害賠償並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當然,受害人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和《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的規定要求行為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2、除了惡意訴訟中逃避執行行為可以適用《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外,我國《刑法》對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濫用訴權、拖延訴訟等惡意訴訟行為缺乏相應的懲罰罪名。目前,僅有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對偽造證據的行為進行了規定。《答復》指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做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而民事惡意訴訟大多是當事人自己作偽證,並且往往不採用暴力、威脅、賄買等手段,因而很少能夠適用妨害作證罪。
五、結語
總之,惡意訴訟的識別與遏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我們要建立誠信的社會機制,增強人們的道德修養,要提升法官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法官識別惡意訴訟的能力,要加大對惡意訴訟的懲處力度,明文規定惡意訴訟為犯罪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惡意訴訟無處藏身。
⑷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⑸ 民法上存在不能對抗惡意第三人的情形嗎
沒有。惡意第三人都是可以對抗的。民法的基本原則就是公平平等,惡意第三人顯然對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害,對其不平等,所以沒有。
⑹ 民法中什麼情況構成非法佔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佔有,又稱為無權佔有、無權源佔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佔有。如遺失物拾得、盜竊搶奪而發生的佔有即為非法佔有。
區分非法佔有與合法佔有意義在於,合法佔有可以依據佔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護,如所有權人的合法佔有可以依據所有權而享有物上請求權保護對物的佔有。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前者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如誤信他人之物為己物而佔有。後者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惡意佔有僅有「佔有適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佔有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的保護。
對於遺失物拾得的佔有,理論上有爭議,個人認為屬於惡意佔有。
(6)惡意民法擴展閱讀: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
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法佔有
⑺ 最新民法典中規定對於惡意透露他人欠款行為屬不屬於違法的
民法典沒有規定。
拖欠債務不屬於隱私。你指控「惡意」涉嫌誹謗。可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或刑法對你做出處罰。
⑻ 民法對惡意競爭有解釋嗎
民法通則無此規定,不過刑法中此類規定為濫用職權,旺法裁判。如果受害人遭受損失,可以按照國家賠償法申請賠償。
⑼ 有人惡意的三番五次的暗地裡損壞我的車輛,民法典怎麼解釋的
這個是違法或者是犯罪
受治安管理處罰法或刑法調整
不屬於民法典的規定
涉及民事賠償問題與民法典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