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懲罰性0
⑴ 關於性騷擾的刑法
性騷擾是我國二00二年十大熱門法律話題,它之所以至今熱度不減,是因為最近武漢、北京兩例「性騷擾」案的報道不斷見於報端,性騷擾遭遇的法律空白引起世人關注,立法懲治性騷擾呼聲越來越高。據悉:人大已啟動立法程序,准備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增加反性騷擾的內容。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增加反性騷擾的內容是否合適?中國在反性騷擾方面真的是一片空白嗎?在性騷擾的法律定義還沒有被確立之前,任何靠增加法律條款來懲治性騷擾都是塞洞補漏,有失法理上的嚴謹性、立法上的嚴肅性,司法上更是缺乏可操作性。中國法律應如何面對性騷擾?如何在現有法律中找到反性騷擾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反性騷擾法律體系?是立法之前首先要研究的問題。法律如何面對性騷擾,如何在現有法律框架內找到應對性騷擾這一社會現象的的法律依據,本文想對這些事關性騷擾現象法律本質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探討,旨在對今後性騷擾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有所推動。
一、「性騷擾」的由來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是一個外來名詞,是女權運動的產物,是女權主義法學家與不尊重女性熱個尊嚴的社會陋習和歧視女性的傳統觀念斗爭的成果。性騷擾概念之所以首先在美國提出,主要驅動力來自於上世紀60年代始的女權主義運動和隨之誕生的女權主義法學;也來自於法律不得不應對美國日漸突出的性騷擾問題。女權主義者凱瑟林。A.麥金儂是提出「性騷擾」概念的第一人。麥金農給性騷擾下的定義為:處於權力不平等關系下強加的討厭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言語的性暗示或戲弄,不斷送秋波或做媚眼,強行接吻,用使僱工失去工作的威脅作後盾,提出下流的要求並強迫發生性關系。雖然性騷擾現象不限於工作場所,也不只限於上級對下級,但美國並沒有制定反性騷擾單行法規,而是在一九六四年民權法第七章(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禁止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的規定中找到法律依據,對性騷擾者提起性別歧視之訴,使受害人能謀求法律救濟,並通過不斷擴大性騷擾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反性騷擾法律體系。
美國過去三十多年來,通過公平就業機會法律的規范,聯邦各級法院相關判決的詮釋,專門行政機關的推動,以及學者的探討,已使美國成為反性騷擾規定和措施最為完備的國家,而為其他各國競相效仿。80年代中後期,許多國家陸續效仿美國,通過立法來制裁性騷擾。1984年,澳大利亞頒布了聯邦《性歧視法》;1987年和1991年,紐西蘭分別在《勞工關系法》和《僱傭合同法》中就性騷擾問題規定了特別條款;1989年,西班牙政府通過法規,以保護女雇員免受性騷擾;1991年,瑞典通過的《平等機會法》作出新的規定,要求僱主對工作場所的性騷擾採取措施。1992年,日本福崗縣地方法院審理了日本首起性騷擾案件,法官認定被控告的男性上司實施了「觸犯婦女權利的性騷擾行為」,判處其向原告支付12500美元的「性騷擾賠償費」。除此以外,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國也先後明確規定性騷擾屬於應予禁止的非法行為。對於嚴重的性騷擾行為,加拿大、法國還將其規定為妨害風化罪,西班牙等國則將其歸入侵犯性自由罪。2001年6月7日,歐盟委員會曾提出過一項關於懲治在工作場所對婦女「性騷擾」的立法草案,建議歐盟15國對性騷擾制定共同的標准。台灣「內政部」也於2001年擬訂了《性騷擾防治法》(草案)。依據該草案,對性騷擾者將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機關、部隊、學校或僱用人若未對性騷擾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也將被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也先後明令禁止性騷擾,但這些國家大多把性騷擾歸為性別歧視,如香港的《性別歧視條例》,日本雖然制定有《性騷擾懲治基準》,那也只是針對公務員的行政處罰。
綜觀各國性騷擾立法,沒有哪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制定一部專門的《反性騷擾法》,也沒有哪個國家通過在國家的基本法律中增加具體條款來規范性騷擾行為。各國都是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 ,在本國法律體系框架內尋找反性騷擾的法律依據,並通過判例等手段不斷擴大其內涵和外延,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 性騷擾在中國
性騷擾這個名詞為國人所熟知,是從柯林頓性騷擾案件開始。盡管上世紀90年代初性騷擾就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但直到1999年才首次被收入新版《辭海》。《辭海》給性騷擾下的定義是:性騷擾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於美國的用語,指在存在不平等權利關系背景條件下,社會地位較高者利用權利向社會地位較低者強行提出性的要求,從而使後者感到不安的行為。是性別歧視的一種表現。
這個定義將性騷擾定義為權利騷擾、性別歧視,一開始就受到質疑,武漢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廖皓磊曾兩次著文批駁。但這不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我們無須過多的責難。但中國並不是不存在性騷擾,據調查七成以上女性曾不同程度遭受過性騷擾,這么多女性權益受到侵犯,到2001年中國才有第一起性騷擾維權案例,這起案例中法律表現的無奈和無力讓人們困惑。在美國,高達3000多萬的性騷擾懲罰性賠償,美國總統因為性騷擾丑聞差點下台,澳大里亞總督最近因性騷擾被迫辭職,而中國一位女性遭受性騷擾僅要求一個賠禮道歉尚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律的蒼白不僅使人維權艱難,還讓騷擾者有值恃無恐,在美國,稱他人為「萊溫斯基」都將面臨性騷擾的指控,而外國流氓馬克在街頭非禮中國女性竟若無其事,賠禮時還嬉皮笑臉。中外對待性騷擾的巨大反差使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難道中國的法律管不了性騷擾。
的確,找遍法律條文也找不出有關性騷擾方面的規定。《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有強奸罪,但那不一般老百姓理解中的性騷擾。《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規定了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但其手段需有「強制」才行,對一般性騷擾行為處分稍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可以進行治安處罰,這中處罰只不過十五天以下行政拘留或兩百元以下罰款,對那些造成他人終生痛苦甚至家破人亡的騷擾者,這點處罰明顯太輕。1979年《刑法》倒有一個口袋罪——流氓罪,嚴重的性騷擾行為可以裝進這個口袋,新《刑法》已將這個罪名取消。法律之劍之可能在哪些騷擾者強奸、侮辱、猥褻他人,並且達到犯罪的程度才會落在他們的頭上。
⑵ 中國刑法有沒有判幾個月零幾天的
刑法判決一般最低單位是月,雖然可以到天,但是好像沒有哪個法官是這么判的。
⑶ 刑事訴訟法0條判多久
首先,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刑法正確實施,依法規定相關訴訟程回序等,並不答對判決結果有所規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其次,《刑事訴訟法》總共290條,沒有0條的相關規定,當事人應該仔細提問。
⑷ 「花錢買刑」是否會損害刑法的懲罰性功能
會損害,「花錢買刑」可能成為體現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公正、公平的最大障礙。
施害版人與被害人之間可能出權現四種狀況,一是有錢人傷害了有錢人,二是有錢人傷害了沒錢人,三是沒錢人傷害了有錢人,四是沒錢人傷害了沒錢人。前兩種情形,只要施害人願意,賠錢不會有問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能得到有效體現。
可是在後兩種情形中,「花錢買刑」就可能成為體現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公正、公平的最大障礙,因為,要沒錢人賠錢讓被害人感到「社會危害程度」的減輕,是一件難以實現的事情。
在沒有其他輔助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對施害人來說,「花錢買刑」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是有錢人,而對沒錢人來說只是水中月。
(4)刑法懲罰性0擴展閱讀:
除了案件范圍,刑事和解的法律後果也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505條規定,對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對被告人從輕處罰;
符合非監禁刑適用條件的,應當適用非監禁刑;判處法定最低刑仍然過重的,可以減輕處罰;綜合全案認為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除刑事處罰。
⑸ 什麼是刑法刑法的作用是什麼什麼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徵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刑法的作用:對定罪量刑和刑罰執行有普遍指導意義。
犯罪: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從犯罪的法律特徵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是觸犯刑律、具有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實質概念是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規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又強調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徵,使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和法律形式特徵統一在同一個犯罪概念之中。
基本特徵:1,具有刑事違法性
2,具有社會危害性
3 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
⑹ 刑罰是什麼意思 和懲罰有什麼不同
法院懲罰罪犯的強制方法。內容為剝奪罪犯的某種權益--財產、政治權利、人身自由以至生命。是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一般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刑罰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利益和統治秩序,用以懲罰犯罪的一種強制方法.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刑罰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在刑法中確立,由人民法院對犯罪人適用並由專門的機構執行的最嚴厲的強制方法.
審判機關採用的一種剝奪犯罪人某種權益的強制處分。
第一,懲罰是刑罰的主要功能價值。懲罰是對犯罪人某種權益的剝奪,通過有選擇性地剝奪犯罪能力,如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財產、資格等,構建起一套對犯罪人不利的後果,使犯罪人從中接受教訓,改弦更張。所謂「如果沒有刑罰也就沒有犯罪」的格言,在一定意義上就表明了一種行為如果不能在刑法上接受懲罰的評價,那麼這種行為也就不可能是犯罪。第二,否定性評價,是構成刑罰另一個價值——譴責性價值的基礎。國家通過懲罰的形式即通過否定犯罪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來表明犯罪行為是不為法和理所容,並對行為的主體以及行為本身進行譴責,以在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習慣上形成對犯罪可憎性認識的力量。第三,刑罰的懲罰性與譴責性二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懲罰著重的是對犯罪人的懲戒,而譴責則在對犯罪行為人進行否定性評價的同時,又「寓有教育的意蘊」。第四,刑罰的懲罰性與譴責性這兩種價值,由於其著眼點的不同,也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著正比關系。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對一個人懲罰的程度越高,也就意味著國家對其行為否定性的評價也越強烈。但是懲罰性程度的高低,有時對譴責的影響不是呈絕對的正比關系。如一人對其頑劣成性之子棒殺之,在刑法上的評價顯然構成故意殺人罪,可科以死刑,但是從社會評價看,可能許多人會認為這是大義滅親,當屬義舉。但如若將此人處以極刑,則從譴責性的教育作用來說,公眾可能不會認可這樣的懲罰。可見,如何調和二者關系十分重要。
⑺ 應受懲罰性屬於犯罪嗎
應受懲罰性屬於犯罪。
應受懲罰性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
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
應受懲罰性並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後果,它對於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在立法上,應受懲罰性對於立法機關將何種行為規定為犯罪具有制約作用。某種行為,只有當立法機關認為需要動用刑罰加以制裁的時候,才會在刑法上將其規定為犯罪,給予這種行為否定的法律評價。
在司法上,應受懲罰性對於司法機關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也具有指導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七條 【非刑罰性處置措施】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第三十六條 【賠償經濟損失與民事優先原則】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第三十七條之一 【禁業規定】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職業,期限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的人違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的決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其從事相關職業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規定的,從其規定。
⑻ 《刑法》問題
這么多呀。這可要花費我好長時間了,樓主要給最佳呀。
以下為答案:
1 A
2 D
3 D
4 D
5 B
6 D
7 D
8 D
9 D
10 A
11 D
12 C
13 C
14 C
15 D
16 D
17 A
18 C
⑼ 刑法規定的犯罪具有哪些特徵
犯罪,是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犯罪的基本特徵有三方面,即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法懲罰性。
首先,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在我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行為危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以及體現這些社會關系的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徵。具有一定嚴重程度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徵,它揭示了國家將某種行為規定為犯罪的原因,闡明了犯罪與社會的關系,揭示了犯罪的社會政治本質。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其次,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為,只有觸犯刑律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才是現代意義上的犯罪。我國刑法中,刑事違法性包括違反《刑法》的規定、單行刑事法規的規定和行政、經濟法律中規定的刑事責任條款,以及違反刑法分則性規范的規定和總則性規范的規定。
再次,犯罪是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犯罪是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犯罪的概念包括刑罰的要求。我國《刑法》13條將「應當受刑罰懲罰」這一特徵明確寫進了犯罪的定義。
⑽ 刑法總則中的數罪並罰 漏罪新罪 如何計算 請舉例說明 謝謝
刑法總則第七十條:判決宣告後發現漏罪的並罰,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對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後兩個判決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已經執行的刑期,應當計算在新判決決定的刑期以內。
對這種情況的並罰採取的是先減後並的原則,即用前罪沒有執行的刑罰與新犯的罪所判處的刑罰進行並罰,犯罪分子已經執行的刑期不計算在新的判決確定的刑期之內。
此時犯罪分子實際執行的刑期可能會超過20年,這是因為犯罪分子又犯新罪比發現其漏罪更能表明其人身危險性和改造的難度。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刑罰執行完畢應當是指主刑執行完畢,而不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附加刑。
(10)刑法懲罰性0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正確認定共同犯罪人的自首,關鍵在於准確把握共同犯罪人犯罪事實的范圍。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各種共同犯罪人自首時所要交代的犯罪事實的范圍,與其在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和具體分工是相適應的。
主犯應交代的犯罪事實的范圍。主犯可分為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前者包括在犯罪集團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以及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後者是除首要分子外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其首要分子必須交代的犯罪事實,包括其組織,領導,策劃,指揮作用所及或支配下的全部犯罪事實;其他主犯必須交代的犯罪事實,包括在首要分子的組織,領導,策劃,指揮作用的支配下的單獨實施的共同犯罪行為,以及與其他共同犯罪人共同實施的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