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危害行為
❶ 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指行為人在其意識和意志的支配下實施的對社會有危害,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分別了作為與不作為這兩種,而實施危害行為的主觀心態有故意和過失兩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❷ 怎樣理解刑法中的危害行為它有哪些基本表現形式犯罪的不作為的成立條件
胡某,女,23歲,某市實驗幼兒園的幼兒教師。1999年5月的一天,胡某帶領她所教班級的十多名幼兒去郊區農村遊玩。在遊玩的過程中,幼兒甲比較頑皮,不慎跌入附近村莊農民所挖的糞池中。當甲在糞池中掙扎時,會游泳的胡某因為害怕糞池中的糞便會弄臟其衣服、身體而未能跳入糞池中及時地將甲救起,只是一邊高聲呼救,一邊企圖用樹枝將甲救起。當附近的農民聞聲趕來時,幼兒甲已經窒息死亡。
胡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其行為屬於刑法中危害行為的什麼形式?
胡某的行為構成犯罪。其行為屬於刑法中危害行為的不作為形式。
❸ 刑法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幾種情況
1、A對B得母親的死不負責任
2、A對B的死亡負刑事責任,因為搶劫的危害事實一直處於發生的過版程中,沒權有中斷;汽車司機的責任,主要看在這起事故中的過失大小,在司法實踐中是一般要承擔次要責任,因為汽車一般都有保險,也是對單個主體的補償
3、A不承擔刑事,因為與B死亡存在因果關系的是C,A無所謂定罪與否
4、A與B構成搶劫罪的共犯,同時B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明知駕車撞上去,有很大可能會導致死亡)的並罪處罰,A對於B得死沒有責任,因為C撞死B的犯罪行為實現不存在共同地犯意。
5、同樣的首先是A與C搶劫罪的共犯;一般來說後一個行為理論上上一個相同,但是這里提出沒有證據證明,那麼在實踐中很有可能使按照交通肇事罪處罰,C在前一個罪名的基礎上並罪處罰。
6、A對於B的死亡雖然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但依然承擔責任,A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7、A對B得死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但是此處負有救助義務,如果不採取行為可能構成不作為犯罪。
8、A不承擔造成B死亡的刑事責任,但是有救助義務,綜合後兩個,一般是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❹ 刑法中的危害行為應該怎麼定位
你好,刑法中的危害行為,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故意回或過失的犯罪行答為。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十六條、行為右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拈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❺ 如何理解刑法中危害行為
刑法中危害行為,或稱犯罪行為,即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實施的,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❻ 危害行為是不是只發生在刑法中
危害行為,從法復律意制義上來說,既有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也有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因危害行為性質和造成損害結果的程度不同,法律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於嚴重的危害行為,即犯罪行為,採用刑法來規制,用刑罰來震懾行為人,對於較輕的一般的危害行為,則採用民事的處理方式,以要求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進行,同時賦予受害人以一定的選擇權,體現意思自治。
另外,對於危害行為的規制,還有行政法上的規制,最明顯的莫過於《治安管理處罰法》所設定的行政處罰。
從廣義上來說,行為人實施了一定的行為,而該行為會對他人、國家或者社會造成一定的損害或者損害的威脅,就屬於危害行為,包括侵權行為、犯罪行為、一般的行為違法行為甚至於民事上的違約行為,都可以被認為是危害行為。
❼ 簡述我國刑法中危害行為的認定
由於我國刑法理論存在對於行為問題的層次缺失,因此導致刑法中一般意義的行為、犯罪行為、刑法中的行為以及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相互混淆,難以區分。可以說,以上問題是我國刑法學界長期忽視的問題,也是研究「危害行為」必須解決並加以澄清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對於「危害行為」的稱謂,不敢苟同。不如將「危害行為」的稱謂恢復其本來面目,稱之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將其性質概括為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反而更為科學。我國刑法理論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稱之為「危害行為」。這也是我國刑法的傳統稱謂。這種傳統觀點值得商榷。顧名思義,「危害行為」是對社會具有危害性的行為。據此定義的話,那麼「危害行為」的范圍就非常廣泛了,諸如一般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等等。「危害行為」的外延大於犯罪行為,不能將其作為犯罪行為的上位概念。而我國刑法理論卻將作為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稱為「危害行為」,這在邏輯上存在著偏差,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不如恢復其本來面目,將其准確定性為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僅僅是犯罪行為的一個方面而已,並非實體意義的行為。即使為了理論研究的連貫性,套用「危害行為」的稱謂也未嘗不可,但刑法中研究的「危害行為」應當是具有特定意義的「危害行為」,而非一般意義的「危害行為」所能概括的。這一點必須在理論上明確。
(二)「危害行為」並不是獨立的實體行為。行為應當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體,由於「危害行為」完全不包含主觀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因而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行為存在形式。即使我國刑法理論將作為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特定化為「危害行為」,即賦予「危害行為」以特定含義,不能將其視為獨立的行為。原因就在於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是不包含主觀要素的,僅包含行為的客觀方面的行為要素。行為應當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體,缺乏主觀因素就不可單獨成立行為,其不具備獨立存在的意義。
(三)刑法調整范疇的准人。由於正當行為、精神病人的行為、意外事件等與犯罪行為在客觀性質上相類似,因此刑法將其納人刑法所調整的范疇。那麼,應當如何判斷行為的客觀性質呢正當行為、精神病人的行為、意外事件等這些非犯罪行為,在主體、主觀方面和客體等方面均與犯罪行為不同,僅僅在構成要件的客觀方面,即行為的客觀性質上與犯罪行為具有類似之處:一種是該行為給社會造成了與犯罪行為相同的危害結果,如意外事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的行為等。但這種結果的發生,不是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下的實施的,不是行為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體現,因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也就更加不是犯罪行為;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雖然在客觀性質方面與犯罪行為類似,行為人也能認識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但由於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與犯罪行為不同的內容,因而行為不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反而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刑法理論將這兩種行為定性為正當化行為,只是由於在客觀性質上與犯罪行為類似,刑法才將其納人調整的范疇之內。
❽ 關於刑法犯罪客觀方面中危害行為的一點疑惑·······
以故意犯罪舉例。動作就是積極追求如侵犯財產犯罪中的盜竊。行為人為了實現佔有他人財產為目的,會積極追求、排除困難去實施。像爬樓梯入室盜竊。
靜止,是指在不作為犯罪中。如消防人員有義務去救火,但是不去救。這就是靜止。
❾ 試述刑法中危害行為的含義及其基本表現刑式
危害行為,是由行為人的意識、意志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按照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理論,危害行為是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或犯罪客觀方面最核心的要素。
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犯罪行為分為作為與不作為兩種基本形式。
作為
指犯罪人用積極的行為實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作為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果行為人違反刑法禁止性規范,即違反不當為的義務而實施某種行為的,就成為危害行為中的作為。
不作為
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且可能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當為而不為。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客觀方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義務,其來源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和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
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性。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由於某種客觀原因而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實際可能性,則不構成犯罪的不作為。
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在不作為犯罪中,雖然行為人有時也實施某些積極的動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義務。
作為和不作為在我國刑法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多數犯罪只能由作為方式構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為方式構成,如刑法第261條的遺棄罪,即純正不作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為方式構成,也可以由不作為方式構成,如故意殺人罪,即不純正不作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