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規定法律
㈠ 民法典規定法律對數據什麼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法律分析:現在網路游戲普及大眾,其中有不少人民幣玩家,會充值貨幣到游戲中變成虛擬財產。以往虛擬財產的保護規定往往模糊不清或是忽略不計,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民法典》虛擬財產也有了相關的保護規定。這一規定屬於概括式的立法模式,目前在解決具體相關爭議時,有賴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虛擬財產應當如何認定、如何進行法律的具體保護,需要今後頒布單行法加以解決。但毋庸置疑的是,民法典中對於網路虛擬財產的規定,為後續更科學、具體的立法留足了空間,為法律規則的不斷完善做了鋪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㈡ 某民法典第一條規定:「民事活動,法律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
某民法典第一條規抄定:「民事活動,法律有規定的,依照法律 ; 法律沒有規定的,依照習慣 ; 沒有習慣的,依照法理。」
請比較該條規定與刑法中「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原則的區別及理論基礎
如果是這個題目的話,答案如下:
這說明,在司法實踐中,民法在法源的選取上遵循的原則是「先正式淵源,後非正式淵源。」刑法只能選取正式淵源,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民法是私法,刑法是公法。在民主法治國家中,對公民而言,法無禁止即自由;對國家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法律不可能窮盡所有民事法律關系,是有空白和漏洞的,因而,在法官審理案件時,就要運用習慣、法理等非正式淵源來填補法律的空白和漏洞。公法的目的是限制國家公共權力,必須嚴格依照成文法,即法的正式淵源的規定,因此,刑法要堅守罪刑法定原則,從而限製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防止司法擅斷的根本要求。
㈢ 民法典是法律還是法規
民法典是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為法律。其他的均不是法律。
㈣ 民法典新規定
法律分析:民法典具體對離婚作出了以下新規定:1、新增了關於離婚冷靜期的規定,夫妻雙方協議離婚後若一方對離婚反悔的,可以在30日內撤回離婚申請;2、明確判決不準離婚後,分居又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法院應當准予離婚;3、增加了夫妻一方揮霍財產,離婚時法院可以給其少分或者不分給揮霍一方共同財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七條 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㈤ 民法典規定的民法原則
我國民法典規定的民法基本原則主要包括:
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綠色原則。
㈥ 民法典規定法律對數據還有什麼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法律分析:公民的財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網路虛擬財產應屬於無形資產的一種。虛擬財產既可以從游戲開發商處直接購買,也可以從虛擬的貨幣交易市場上獲得,因而虛擬財產已經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屬性,其真實價值不言而喻。公民的財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網路虛擬財產應屬於無形資產的一種。虛擬財產既可以從游戲開發商處直接購買,也可以從虛擬的貨幣交易市場上獲得,因而虛擬財產已經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屬性,其真實價值不言而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㈦ 民法典規定法律對數據
法律分析:虛擬物品交易中欺詐行為引起的糾紛。如一方支付價款,而對方不履行移交虛擬物品的義務,或者雖然履行該義務,但與對方支付的對價不相符等等。因使用外掛賬號被封引起的虛擬財產糾紛。使用外掛一般而言屬非法行為,一旦用戶使用外掛,那麼賬號將被封,與之相連的用戶的虛擬財產也等於被完全查封了,因此往往會引起有關的糾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㈧ 民法典安全保障義務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根據相關法律,安全保障義務法律規定如下:安全保障義務,主要是指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群眾性活動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盡的合理限度范圍內的使他人免受人身及財產損害的義務。
一、安全保障義務主要源於法律的規定,也可因契約而生,甚至是依據經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生活的一般常識,但最終都表現為一種法律上的負擔。
二、安全保障人不能因雙方當事人的事先約定或一方當事人的提前告知而免除。
三、安全保障義務的形式,大致包括警示、告知、照顧、安保措施等其具體內容則應結合個案的具體情況予以確定。
四、安全保障義務的歸責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安全保障義務人過錯的舉證責任應由受害人來承擔,因為,安全保障義務本身就是為了保護受害人的權利而創設的。
五、安全保障義務僅在防範危險的義務是合理且可能的情況下才被課加於行為人,不能苛求不高度防免義務,因而並不要求確保危險被完全消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㈨ 民法典規定的內容是什麼
自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正是頒布和實施,民法典里主要規定的是民事活動中的法律約束。涉及公民民事行為,但程度不至於達到刑事責任的,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法律指導和依據。
民法典對於日常司空見慣的買賣行為更是用了極大的篇幅進行了約束和規定,如合同的有效性,法人的構成等。同時對於合同還進行了分類規定和約束,對於經濟一般活動的指導性大大加強。
民法典屬於日常生活的法律大典,對於每一個中國公民來說,都應該認真學習和理解其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