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處遇制度
1. 中國的司法制度是,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嗎
「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原則又稱為「存疑時有利於被告」原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遇到事實無法查清或查清事實所需成本過高的情況,依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判決,該原則是刑法通過限制國家的刑罰權從而保障行為人自由的機能的體現。
這是由於相對國家機關的強大,被告人的力量要小的多, 公安、檢察機關的偵察能力、執行力量都遠勝於被告人個人的辯護能力與保護力量,當公安、檢察機關所獲取的證據都不能達到使人們消除合理懷疑的程度,理所當然只能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
「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原則表現為當事實在有罪與無罪之間存在疑問時,宣告無罪;當事實在重罪與輕罪之間存在疑問時,認定輕罪;當事實在數罪與一罪之間存在疑問時,裁定為一罪;就從重情節存在疑問時,應當否認從重處罰。
此外,這一原則還適用於訴訟前提條件,如無法確信某犯罪行為是否超過追訴時效時,應當認為已經超過追訴時效而不再追訴。
(1)司法處遇制度擴展閱讀:
今年已年屆60歲的四川男子武某,兩年前被控在南海對一名11歲的智障女童進行猥褻,警方對其刑事立案調查。雖經公安機關兩次補充偵查,南海區法院仍以證據不足判決武某無罪。記者從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該案一審判決後南海區檢察院提出抗訴,市檢察院以抗訴不當撤回抗訴,終審法院裁定一審判決生效。
2013年6月1日,南海區九江鎮婦女蘇某某向當地派出所報案稱,其女兒小惠(化名)多次被鄰居老頭「乞丐佬」用手摸胸和下體進行猥褻。
被當地村民蔑稱的「乞丐佬」名為武某,在九江一家工廠做保安,租住在蘇某某家的隔壁,時年58歲。
小惠父親介紹,女兒只有11歲,患有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疾病;報警的小惠母親蘇某某同樣患有躁狂抑鬱精神病,母女兩人都辦有殘疾人證,當時仍在服葯治療。
小惠對警方陳述,事發當天上午,父母去上班,一名男子來到了她家,右手拿一把菜刀將她推倒在地後進行猥褻,幾分鍾後逃離現場。小惠隨即向父母打電話,母親蘇某某到派出所報警。另據小惠回憶,之前的5月份該男子也對她進行了多次猥褻。
被告否認控罪獲法院支持
在警方對「乞丐佬」武某的多份問訊筆錄中,武某一直否認對小惠做出過不軌行為。
此案經過公安機關兩次補充偵查,只有受害人的陳述,其母親間接的口供,而其父親陳某明確表示追究武某的刑事責任沒有意義,希望武某賠償一點損失就行了。
2014年1月份,武某的律師容國勝說:「我也給武某做了筆錄,他堅決不承認猥褻過被害人,我們遂做無罪辯護。」律師認為,本案僅有被害人的陳述,屬於孤證;被害人屬於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其認知能力受限等。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害人陳述與被告人供述屬於「一對一」證據,根據「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人」的原則,公訴機關指控武某的證據不足,判決武某無罪。
隨後,南海檢察院對一審判決提出了抗訴。在二審過程中,佛山市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遂撤回抗訴。近日,佛山中院裁定一審判決生效。武某目前已經收到了二審法院的裁定書。這宗案件歷時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容國勝律師認為法院根據「一對一」證據對被告人做無罪判決,顯示出了這幾年司法的進步。
2. 夏商司法制度包括哪些
一、司法機關
夏朝國王掌握最高司法權。輔佐國王的司法官吏,稱「士」或「理」,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但是在夏朝,司法機關沒有也不可能形成體系。
商朝行政、軍事、司法也沒有嚴格的劃分。商王同樣掌握國家最高司法權,重大案件都出商王作能占裁決。商王之下設「司寇」作為中央最局司法長官,下設正、史等作為地方司法官吏,他們分別接受任命,審理中央與地方的各類案件。畿內、畿外受封諸侯則有較大的司法權。
二、訴訟制度與監獄管理
(一)訴訟制度
夏朝的訴訟和審判,限於史料匱乏,尚無從查考。
《禮記·王制》中有關於商朝訴訟審判程序的記載,南朝重大案件從立案到庭訊,要經過「三審」,「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聽於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與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宥),然後制刑。」如果遇到疑難案件,就廣泛徵求公眾的意見,這樣也都確定不了,則寬大處理,但仍須作出恰當的判決。
聽訟斷獄要求考慮犯罪動機和惡性大小,而且責罰要根據事實。
(二)監獄制度
夏商兩代的監獄稱為圓士。圜土就是在地上挖成的圓形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牆,用來拘禁罪人。商朝的監獄也稱圜土,又叫囹圄。殷墟出土的土牢,就是商朝監獄的確切物證。商朝監獄制度與規模比夏朝有所發展。
3.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
西周時期
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
戰國時期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魯國則設有大司寇一職。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在縣鄉兩級,則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基層治安機構——亭。亭是秦漢時代政府的末端組織之一,遍布全國,主要設置於交通要道處,大致每十里(相當於3公里)設置一亭。亭本來是為軍事交通設置的機構,後來逐漸演變為兼具軍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層政府機構,兼司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之職。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漢朝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三國兩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隋唐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宋朝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明朝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清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4.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發展
1、司法機關:
明以後的皇朝體制,許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響,原有刑部繼承元的體制,仍然以刑部作為主審機關,雖然恢復了大理寺,卻成為了復核機關。
清的中央司法機關是以刑部為首,大理寺和負責監察的監察院為輔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現的較為獨立的地方司法機構。清代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四個審級。
3、廷杖與廠衛:
廷杖。廷杖不始於明,廷杖真正影響和制度化在明代最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廠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清朝沒此機構。
4、訴訟制度:明代的九卿會審(又稱九卿圓審),清代的秋審、朝審,以及秋審、朝審以後如何來處理的四種情況。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為總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這個名稱將《唐律》中的11篇分門別類進行編排,這是一種新的體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這種穩定的法律形式和「例」這種非穩定的法律形式。
5. 司法局 是做什麼的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中國司法》雜志社,是由司法部主管、司法研究所主辦、法律出版社協辦,立足於司法行政領域,面向法律界和法學界的應用法學類理論刊物。圍繞監獄體制改革、勞教工作特色化、社區矯正、公職律師、公證體制改革、國家司法考試制度、司法鑒定製度、法律服務管理制度、基層司法所改革、人民調解制度、司法行政法制化建設等司法行政理論建設以及法學理論研究、司法實踐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對欄目設置作了全新調整,開辟了"權威人士訪談"、"部頒規章解讀"、"司法行政理論"、"司法制度論壇"、"言論廣場"、"探索與爭鳴"、"監獄制度"、"勞教制度"、"司法考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基層司法行政"、"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援助"、"司法行政信箱"、"法官檢察官警官論壇"、"案例賞析"、"法治隨筆"、"域外司法"、"理論動態"、"軍事法制"、"來稿摘登"等欄目,致力於推進司法行政理論建設,關注司法行政實踐探索,傳播先進司法行政理念,把刊物營造成為司法行政系統工作人員、公檢法等政法系統工作人員、律師、公證員、人民調解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考試應試人員、軍隊系統官兵、法學理論工作者、高等法律院校師生學習、交流、探討的共同園地。司法局負責律師、公證、普法和依法治理、法學教育、勞改勞教釋放人員的安置幫教、輕微犯罪人員的社區矯正、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工作,還有基層法律服務所、司法所工作。上一級司法局多了勞教、司法考試工作。省司法廳又多了勞改、仲裁登記工作。司法部又多了司法外事、參與國家有關法律的草擬工作。
6. 司法方面的問題!
1、司法助理員是專門設在鄉鎮代表司法局處理民眾法律糾紛的崗位。
2、因為是在鄉鎮,工作內容多數是調節農民之間的生活糾紛,比如土地糾紛,家庭不和,偷牛偷雞之類的。直接領導不是司法局,而是鄉政府,所以平時也會要求參與一些鄉里的行政工作。行政工作和本職工作相比對半。因為司法助理員不是鄉政府編制,而司法局又離得很遠,所以,沒有人管你,比較清閑。
3、司法助理員有一些不是公務員序列,但是通過政法幹警考試考上的肯定是公務員序列。待遇不好說,視當地財政而定,不會很多。
4、司法助理員的上升空間肯定是有的,但是你既然是政法幹警考上的,那就要干9年,意味著你要在鄉鎮干9年,鄉鎮的條件肯定比較差,上升空間就小了。
所以要比別人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同樣的成果。
5、我覺得在社會地位和福利而言,司法不如公安。
總的來說,通過政法幹警考試考上的司法助理員像塊雞肋。嚼吧嚼吧沒啥味道,看著它沒了又可惜。如果考上了,那一定要耐得住基層工作的枯燥和寂寞,不放棄繼續讀書,考過司法考試,同時努力工作,提高業務能力,才有可能把這塊雞肋炒成一盤好菜。
7. 明朝司法制度突出特點體現在哪裡
明朝司法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廠衛」干預司法?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專,是明朝統治者為了屬強化君主專制統治,在普通常設司法機關之外設立的特務司法機構?
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宦官指揮組織的特務司法機構?1420年,成祖依靠宦官設立東廠,專門從事偵緝活動,並行使審判權?
由於東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事無大小一律向皇帝奏報,甚至夜間遇有急事也可面見皇帝,就連錦衣衛也在東廠偵查的范圍之內,而且東廠人數眾多,形成了以京師為中心的全國性的特務網,權力很大?
明憲宗成化年間,社會治安進一步惡化,原有的廠衛機構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又設立西廠?其四處刺探民間反叛行為,權力和人數又大大超過東廠,進一步發展了特務司法機構?
8. 司法所是做什麼的
一、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機關最基層的組織機構,是市(區、縣)司法局在鄉鎮(街道)的派出機構,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和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基層司法行政各項業務工作。
二、工作內容:
1、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參與調解疑難、復雜民間糾紛;
2、負責社區矯正工作,組織開展對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和社會適應性幫扶;
3、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對刑釋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
4、指導管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
5、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6、組織開展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為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見和建議;
7、協助基層政府處理社會矛盾糾紛;
8、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9、完成上級司法行政機關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交辦的維護社會穩定的有關工作。
(8)司法處遇制度擴展閱讀:
司法所社區矯正
1、被判處管制的;
2、被宣告緩刑的;
3、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具體包括:
(1)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
(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3)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
4、被裁定假釋的.
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對於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殘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應作為重點對象,適用上述非監禁措施,實施社區矯正。
9.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司法制度具體是什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王朝的司法機關的名稱和建制基本承襲漢制,同時,為了適應這一時期新形勢的需要,又在漢朝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發展。
魏明帝時,在延尉之下增設律博士一職,專門負責教授法律知識,以提高司法官吏的專業素質和審判水平。西晉承襲了這一做法,並增設了其他職官。至北齊,廷尉正式改名稱為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大理寺的建立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職能,也為後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此時期進一步提高尚書台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與「二千石曹」執掌司法審判同時掌囚帳,這為隋唐時期刑部尚書執掌審判復核提供了前提。 這時雖無專門的司法行政機構,但在尚書台之下已分設各專門部門,其中就有專門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同時兼理刑獄的機構,長官多稱為尚書。至南朝梁和北齊,尚書台正式改為尚書省,以尚書分統下屬的「六曹」,如北齊的殿中尚書專掌「諸曹囚賬,斷罪,赦建金雞等事」,都官尚書專掌「詔書律令勾檢之事」(《隋書·百官志》),已初具後代刑部的性質和規模。
10. 簡述西周的司法制度
西周的司法制度:
1.司寇
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施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2.具體的訴訟制度
(1)西周時期的「獄」與「訟」
民事案件→訟→聽訟刑事案件→獄→斷獄
(2)「五聽」
「五聽」制度指判案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方式,即通過觀察當事人的言語表達、面部表情、呼吸、聽覺、眼睛與視覺確定其陳述真假,說明西周時已注意到司法心理問題並將其運用到審判實踐中。具體內容是:①辭聽:理屈則言語錯亂;②色聽:理屈則面紅;③氣聽:理屈則喘息;④耳聽:理虧則法官的話聽不清;⑤目聽:無理則雙目失神。
(關鍵詞記憶:辭、色、氣、耳、目)
(3)「五過」
是西周有關法官責任的法律規定。「五過」的具體內容是:①惟官,畏權勢而枉法;②惟反,報私怨而枉法;③惟內,為親屬裙帶而徇私;④惟貨,貪贓受賄而枉法;⑤惟來,受私人請托而枉法。
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
(關鍵詞記憶:官、反、內、貨、來)
(4)「三刺」制度
西周時凡遇重大疑難案件,應先交群臣討論,群臣不能決斷的,再交官吏們討論,還不能決斷的,交給所有國人商討決。該制度是「明德慎罰」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