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承繼
A. 刑法中的「承繼共犯」是什麼意思
承繼共同正犯,是指對某一個犯罪,先行行為者著手實施後,在行為尚未全部實行終了的時段,後行行為者介入進來,在與先行行為者取得意思上的聯絡後,共同實施犯罪的情形。承繼共同正犯的成立範圍,應當限定在:後行行為者將先行行為者的行為和結果作為實現自己犯罪的手段,基於利用該行為和結果的意圖而加以利用的情況下,應將這種行為視為後行行為者利用、補充先行行為者的實行行為,具體判斷應以價值、規范意義上的等同性為基準。
對於承繼共犯責任的承擔,在理論上存在爭議。有肯定說和否定說之分,在中國的刑法界持肯定說的人居多,即承繼的共犯也是共犯,根據「部分實行全部承擔」的原則要對犯罪的全部後果承擔責任,即不能只承擔自己實行行為部分所造成的後果。但是對於加重結果的承擔,仍有爭議。
承繼共犯的特徵
1. 後加入的人應該對先行行為人的實行行為有共同的故意。
2.先行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尚未完全結束,即犯罪行為並未停止。
3.後加入的人對於先行為的加重結果不負責。
B. 從唐代刑法的角度來看唐代對以往朝代的繼承與發展
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與之前歷代相比,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程度。唐代的刑罰制度基本上繼內承隋制,以「五容刑」為其法定刑種。唐代的五刑是:笞、杖、徒、流、死。
縱觀唐朝的刑罰制度,其中有值得我們肯定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刑罰中關於死刑的規定比以往的朝代更加寬緩、仁慈。我相信這對我們現在社會「慎用死刑」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為維護自身利益而違反刑法中的規定,濫用職權,我們今天的社會中也有許多領導者為了私利而以權謀私,值得我們深思。但無論如何,唐朝的刑罰制度,都是我國刑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C. 刑法是遺產繼承法的上位法嗎
不是,中國法律規定,憲法是所有法律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上位法,如果都是法律應該是同級關系,只有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定
D. 承繼共犯如何定罪量刑
法律分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共犯。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原則上,後一行為人的參與性質與前一行為人相同。也就是說,如果你中途參與搶劫他人,你將被判搶劫罪;如果你參與殺人,你將犯故意殺人罪;如果你參與詐騙他人,你將被判詐騙罪。但是,在共同犯罪中,後犯只確立了後一種犯罪,而不是共同犯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六條 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E. 繼承人觸犯刑法後還有繼承權嗎
那要看他觸犯刑法是否跟被繼承人有關系。一般情況下是不影響繼承權的。
F. 刑法問題:區分共同正犯和承繼的共同正犯對於定罪量刑有什麼影響(如案例所示,結合案例分析)
承繼的共同正犯,是指先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犯罪尚未結束時,後行為人基於與先行為人的意思聯絡參與實行犯罪的情形。對於後行為人應否就包括先行為人先前實施的行為(下文簡稱「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還是應僅就所參與實施的行為成立共同正犯,國外學界爭議極為激烈,判例也大異其趣,近年來我國學者對此也有論述,但都有可商榷之處。
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所爭議的焦點是,後行為人應否就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①畢竟,後行為人是在中途介入參與犯罪的,其對先前行為並無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實施,要讓他對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承擔共同正犯的責任,必須具有特別的理由。對此,學說與判例意見分歧甚大並形成全部肯定說、否定說與部分肯定說。
共同實施部分行為亦可成立共同正犯
如前所述,全部肯定說認為後行為人應對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負共同正犯的責任,一是違反了罪責自負的個人責任原則;二是可能導致對後行為人的處罰過於苛刻。否定說的理論前提比較妥當,但其否認後行為人可與先行為人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部分肯定說,或者由於過於折衷導致理論前後不連貫,或者由於實際上沒有提出標准而仍屬於全部肯定說,因此三者均不妥當。並且,無論是從行為論出發的論證,還是從共犯本質論、共犯處罰根據論出發的論證,都不必然得出一致結論。(30)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並非是後行為人能否就先前行為成立共同正犯的問題,因為根據罪責自負的個人責任原則,任何人都不能對自己並未實施的其他人的罪行承擔責任,即使自願替別人承擔也不允許,因此也不能以共犯處罰根據論為論證基礎。因此,無論是行為論、共犯本質論,還是共犯處罰根據論,都不能作為論證上述各說的堅實基礎。問題在於,三種學說均認為先、後行為人要麼只能就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要麼就不能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但顯然,無論是哪種觀點都不符合實際,因而導致爭議不斷。那麼,能不能認為先、後行為人可以就他們共同實施的行為成立同一罪名的共同正犯呢?筆者認為這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實際的。當然這種罪名是以先行為人實施的犯罪的性質為基準的。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先、後行為人共同實施的僅僅是部分行為,為什麼後行為人也可以成立通常要求實施全部行為才能成立的犯罪的共同正犯?
對此問題,估計分為單獨犯罪能否成立與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兩個階段來思考將更容易解決。因為根據入罪時舉輕以明重的法理,既然在有故意而無全部行為時能成立犯罪,當然在利用他人的全部行為時也能成立犯罪。
第一,從犯罪性質的認定過程來看,主觀罪過對犯罪性質的認定起決定作用,只要具有某種犯罪的故意,即應構成該種犯罪,是否親自實施構成要件所預定的全部行為,對犯罪性質並不起決定作用。對此,有相反觀點認為,「認定犯罪必須從客觀到主觀,而不能相反」,因為「違法性(法益侵犯性)不是由故意、過失決定的,而是由結果、行為等客觀要素決定的;主觀要素是為了解決歸責的問題,即在客觀地決定了行為性質及其結果後,才判斷能否將行為及結果歸咎於行為人,這便是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必須先討論行為的客觀違法性,後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有責性。」(31)「這種觀點顛倒了認定犯罪的順序。認定犯罪應當從客觀到主觀,先考察客觀行為的性質,再考察行為人是否存在可以將該客觀行為及其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主觀要素,而不是相反。」(32)這種觀點完全將其所提倡的二階層犯罪論體系與犯罪性質的認定問題混為一談,是值得商榷的。對犯罪性質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觀罪過而非客觀行為及結果,認定了主觀罪過,即確定了犯罪性質,至於客觀行為及結果,只能確定犯罪形態,所謂從客觀到主觀的判斷順序,根本行不通,怎麼可能先考察客觀行為的性質,再考察行為人的主觀要素呢?因此,有效的判斷是從主觀到客觀,只有先確定行為人的主觀罪過,才能確定行為的性質,才能進一步決定選擇哪一個客觀構成要件去判斷行為的既未遂形態。(33)論者所謂認定犯罪必須從客觀到主觀,只有在客觀實際與主觀認識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否則必然無法認定犯罪性質。論者的錯誤還在於,將法益侵害性與犯罪性質混為一談,殊不知對於相同的法益侵害,刑法可以規定多種罪名。實際上也不應當將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混為一談,因為在大陸法系的階層式犯罪論體系中,無論分為多少階層,都是為了確定犯罪性質及刑事責任,但沒有人會認為其中哪個階層能夠單獨決定犯罪性質。而主觀罪過之所以能決定犯罪性質,是因為它本身既是構成要件要素,又是違法性要素,還是有責性要素,無論哪個階層都少不了它。既然最終決定犯罪性質的是主觀罪過而不是客觀結果,為什麼非要堅持從客觀到主觀呢?當然,對於主觀罪過的確定,要根據客觀材料、證據去推定,不能僅憑被告人口供,但這與犯罪性質取決於客觀要素還是主觀要素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不應混為一談。因此,只要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即使客觀上的行為不完全符合構成要件,也不影響行為的犯罪性質,至多影響犯罪形態以至刑罰輕重。
第二,從犯罪本質來看,在有犯罪故意而未實施構成要件所預定的全部行為時,亦可成立犯罪。至於事實行為是否完全符合構成要件的規定,並不起決定作用。
因此,從犯罪本質來看,在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或者利用他人的行為或者親自實施部分行為即已達到犯罪目的、並實際侵害了法益的情形下,根本沒必要強求親自實施全部行為。故在承繼的共同正犯上,只要後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利用了先前行為及結果達到了自己的犯罪目的,就應構成犯罪,至於事實上他實施了多少行為,對犯罪性質並不起決定作用。前述各種部分肯定說,無論是認為後行為人利用了先前行為及結果、利用了先前行為所致的狀態或者持續性效果,還是認為先、後行為人之間具有相互利用、補充關系,實質上均是肯定後行為人僅實施部分行為即可構成通常需要實施全部行為才能構成的犯罪的,只是囿於不充足構成要件就不能構成犯罪的觀念限制,而又對構成要件的充足作了不切實際的理解,才導致陷入困境而舉步維艱。
第三,對先行為人而言,盡管中途介入了後行為人的行為,但他事實上參與了實行行為的全過程,自然可成立犯罪。
第四,對這種中途介入的犯罪,既然分開來看,先、後行為人都可構成犯罪,則在他們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實行時,當然可就同一罪名成立共同正犯,這與後行為人不用對先前行為及其結果承擔罪責並不矛盾。當然,在先、後行為人的故意不相同時,盡管也成立共同正犯,但罪名不同,即此時應採取行為共同說。
第五,承繼的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的脫離有可比之處,都是一方全程參與了犯罪,另一方中途加入或中途退出的「一個半」共犯關系,都是一方僅參與實施了部分行為,既然對中途脫離者可與他人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沒有爭議,對於中途加入者能與他人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也應沒有爭議。
綜上,在承繼的共同正犯上,第一,後行為人不應就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當然也不應對先前行為所致結果承擔罪責;第二,對於共同實施的行為,如果先、後行為人的故意不同,則成立不同罪名的共同正犯,如果先、後行為人的故意相同,則成立同一罪名的共同正犯。
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的具體適用
對於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的適用范圍,有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在復行為犯和結合犯等犯罪行為可以明顯地分成兩個階段的犯罪中,才存在承繼的共同正犯問題,否則,「不論後行為人在先行為人實施到什麼程度才加入進來,其與先行為人實施的都是同樣的行為,因而便不能形成繼承性共犯」。(34)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單純一罪、繼續犯、連續犯、結合犯、吸收犯、牽連犯及其他復數行為犯場合均存在承繼的共同正犯問題。(35)還有觀點認為,在單行為犯、復行為犯、結果加重犯、繼續犯、包括一罪及牽連犯場合均存在承繼的共同正犯問題。(36)
對於司法實踐而言,研究該理論的目的,應在於明確它在不同的犯罪形態中能否適用及如何適用問題。從這一目的出發,有必要對該理論的適用范圍從寬解釋,沒必要局限於只能成立承繼的共同正犯的犯罪形態之內。實際上,多數學者均未特意探討該理論的適用范圍問題,而是探討在不同情形下後行為人應否對先前行為及其結果承擔罪責的問題。而如前文所述,根據罪責自負原則,後行為人在任何情況下,均只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存在對先前行為及結果承擔罪責的問題,更不應存在諸如「是否承認承繼的正犯對於先行的正犯的犯罪行為的追認」、「應當承認有限度的追認」、「只是構成犯罪的最低限度的構成要素的追認」之類的問題。(37)因此,此處所要探討的,是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在常見的犯罪形態下如何適用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應當區分實行行為與事實行為,充分考慮實行行為的不可分性和事實行為的可分性。實行行為,作為符合構成要件的定型性行為,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每一種犯罪只能有一種實行行為,任何關於實行行為可以分割的提法,都是錯誤的。這和社會觀念上的概念通常也是一致的。理論上所謂單一實行行為、復合實行行為、單行為犯、復行為犯等說法,都是不準確的。在觀念上可以分割的,是事實行為而非實行行為,所謂部分實行行為、全部實行行為等概念,均是就構成實行行為的事實行為而言的,並不是指實行行為本身可以分割。因為刑法評價的對象,是侵害法益的事實行為,而這些具體的事實行為,分別可以造成不同的法益侵害結果,因而可以根據評價的需要予以分割,尤其是在不同行為人分別實施不同部分的事實行為的場合。因此,如果某種犯罪只包含一個法益侵害結果,就沒有分割評價的必要,無論各行為人在哪一時點參與犯罪,都可直接認定成立共同正犯,因為侵害結果是他們共同造成的,即便不能查清到底是誰的行為直接導致法益侵害結果亦然。但如果某種犯罪具有兩種以上性質不同的法益侵害結果,且復數行為人又先後實施,則有必要分割評價,從而有必要適用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因為後行為人對先前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結果,不應承擔罪責。
第二,應考慮違法性的量。如果某種犯罪行為具有持續性,在事實上可以分割,並且每一部分事實行為均會造成相應的侵害結果,則有適用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的必要。因此,先、後行為人均應對各自所參與實行的行為承擔罪責,應分別認定各人的著手和既遂時點,以分別計算各人參與實行犯罪的時間。
第三,在接續犯、連續犯、集合犯、吸收犯、牽連犯等事實行為可以分割評價的犯罪中,均應綜合考慮事實行為的可分性及違法性的量。只要事實行為及其對法益的侵害在質或量上可以分割,可以計算,則後行為人就不應對先前行為及結果承擔罪責,而僅應對其參與實施的行為及侵害結果承擔共同正犯罪責,如果未達到定罪標准,則不構成犯罪,而不是構成全部行為的共同正犯或幫助犯。
第四,在結果加重犯方面,如果能夠查明加重結果確實是先前行為導致的,並且共同行為沒有加速這種侵害,沒有使侵害的風險提前實現,則後行為人不用對此承擔責任,但如果不能查明是先前行為還是共同行為造成了加重結果,則後行為人應負共同正犯罪責,畢竟他主觀上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故意,客觀上其行為加速了侵害風險的實現基本可以認定,這樣處理對被害人和先行為人均比較公平,不能僅對後行為人一人適用所謂「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原則,具體理由前文已述。在搶劫致死傷、傷害致死傷、強奸致死傷等場合均應如此。只是通常,在搶劫場合,如果後行為人僅是中途介入奪取財物,一般可認定他對死傷結果沒有因果力;在傷害或強奸場合,即使共同行為與死傷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查證,但由於各人的行為均是直接作用於被害人的身體的,因而這種共同行為會加速結果發生、使死傷的風險提前實現基本可以認定,因此各行為人均應對被害人死傷結果負責。
G. 刑法承繼的共犯,A選項,為什麼乙知道真相卻不能成為綁架罪共犯
1.沒有包庇
2.沒有參與綁架
H. 為什麼刑法不承認「佔有繼承」
按實來際情況,並沒有所源謂的「佔有繼承」這一概念,《刑法》也不承認「佔有繼承」。另外,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五條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二款規定: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按侵佔罪的規定處罰。
如果刑法上承認了佔有的繼承,那多少的侵佔罪將直接升級為盜竊罪。而盜竊罪處罰是比侵佔罪重很多的,體現最明顯之處即侵佔罪是一個親告罪。這樣的處罰顯然是罪行不相適應的。
我國民法上是承認佔有繼承的。承認佔有繼承,更利於物盡其用,更利於效率。學過經濟的都知道,在不出現大幅度的管理技術進步的前提下,效率與公平是此消彼長不可兼得的。
民法相比於刑法,跟經濟活動的聯系更緊密,所以更為強調效率些。而刑法作為社會底線,作為一門極其嚴厲的法律,更強調的是公平。
這或許就是為何我國民法承認佔有的繼承,而刑法不承認。
I. 刑法承繼共犯問題
搶劫罪,沒有加重情節。因為案例中只有搶劫致人重傷才是加重情節,而張某不對重傷結果承擔責任,只是一般的搶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