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周志

民法周志

發布時間: 2022-02-05 05:46:15

㈠ 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後桑蠶宮.國無遊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是什麼意思

通俗意為:
先讓老百姓有點錢,讓他們有點盼頭。
領導人【帝】要親自耕作在籍田,領導夫人【後】要親自種桑、養蠶、繅絲、織布。
在領導的榜樣帶領下,整個國度沒有游手好閑的人,田野也不會被荒廢。
領導還要管好財物,別浪費亂用,也別動不動就打架斗毆,以此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這就叫休養生息【養生】。

【逐詞翻譯】
先豐民財【以增加人民的財富為先】提高百姓收入為第一要務
以定其志【來安定他們的慾望】滿足百姓的需求
帝耕籍田【帝耕作在籍田】【抱歉,這個「籍」不知是動詞還是跟田字為一個名詞】
後桑蠶宮【後採桑、養蠶在蠶宮里】
國無遊民【國度里沒有遊民】充分就業,提供充分地就業機會。即人盡其才
野無荒業【田野也沒有荒廢的東西】物盡其用
財不虛用【積攢下的財物,不要浪費、亂用】搞好儲備,有備無患
力不妄加【武力也不要隨意發動】搞好和平建設
以周民事【把百姓的吃喝穿住行等事情搞周全】以民為本
是謂養生【這就叫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呵呵,見笑了!
希望能幫到你

民法案例

司法實踐中一般適用公平原則,而不認為勸酒者勸酒的行為構成過失侵權。

因為,飲酒過量雖然與勸酒者的勸酒可能有一點的因果關系,但是,無法在法律上認定勸酒者構成過失侵權,勸酒者本身並未在精神上脅迫飲酒者,飲酒者是否飲酒是飲酒者自主意志的體現,飲酒者應當對自己的飲酒能力和身體狀況有足夠的認識。因此,不宜因為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和危害後果就推定勸酒者存在主觀上的過錯。

沒有過錯不構成侵權,但是,不代表勸酒者不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公平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比較適合的處理了無過錯,但是存在因果關系的民事糾紛。

###############

周某和鄧某是高中時期的同學,鄧某在上海做事, 同學之間十多年來未見面。今年「五一」期間,鄧某回家探親,隨同而來的還有鄧某大學時的同學潭某。周某知情後,設宴款待鄧某和潭某。酒過三巡,周、鄧、潭均有醉意。潭某說酒量有限,自己不能再喝了。但周某非常盛情地說:「你是遠客,今天不能讓老同學掃興,要喝個痛快,一醉方休。」潭某見周某這樣說,盛情難卻,只好繼續喝酒。席間,潭某突然暈倒在地,周、鄧見狀,立即將其送往醫院診治。經診斷為重度酒精中毒,花費醫療費1285元。潭某出院後,覺得自己委屈,即找到周某要求其承擔醫療費。周某則說:「我好意請你吃飯,怎麼要我承擔醫療費?是你自己身體不行。」為此,雙方發生糾紛,潭某將周某告上法庭。
分歧
本案在處理中存在二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周某沒有傷害潭某的故意,周某無過錯,不應承擔潭某的醫療費,應由潭某自負。理由是周某好意宴客,在用餐時,多勸客人飲酒是傳統習俗。潭某因醉酒中毒致傷與周某沒有法律上的直接因果關系。造成潭某的傷害完全是潭某自己沒有把握好分寸,自身身體不行所致。
第二種意見認為,周某盛情待客,雖勸潭某超量喝酒,但對造成潭某酒精中毒不存在傷害的故意,即無過錯。潭某自知自己的酒量有限,但感到盛情難卻,造成自己中毒受傷,潭某也不存在過錯。結合本案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由周某承擔40%的醫療費,由潭某自負60%的醫療費比較合理。
筆者贊成第二種意見。
評析
在現實生活中,宴請待客時,都喜歡勸酒。有的人是希望讓別人多喝,看別人出洋相,特別是對酒量比自己小的女性更是百般「刁難」,逼其就範;有的人是為了真心待客,惟恐怠慢了客人,怕客人說自己小氣,所以捨命陪君子;還有的完全是為了賭酒、斗酒等等。 一旦發生醉酒中毒事件,由誰承擔責任?那要看勸酒的人是否存在逼酒的故意。對第一、三種情況,一般應認定具有逼酒的故意,即當事人明知對方酒量不行,而希望其發生醉酒(即酒精中毒),或者對其發生醉酒採取放任的態度,對此,當事人應承擔過錯責任。對第二種情況,一般應認定沒有逼酒的故意,一般不承擔責任。但我國《民法通則》在確認過錯責任原則為一般民事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同時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在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無過錯的情況下,即不能適用過錯責任要求致害人承擔責任,但對遭受損害又得不到補償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案情實際,依公平原則裁判合理分擔損失是比較合理合法的。
江西省吉水縣法院 王根生 劉四根

㈢ 民法案例分析

1、創作是來事實行為,不適用法律源行為中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制,即使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完成了創作就能獲得著作權,享有著作權中的署名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2、有效。已滿16歲並以自己的勞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張某在購買彩電時符合這個條件,買賣合同有效。之後喪失行為能力,不影響之前買賣合同的效力。
3、配偶。對限制、無行為能力人財產的保管由監護人進行,而監護人的順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其他關系密切的朋友……。只有前一順序的監護人不能監護或對被監護人明顯不利時,才由後一順序的人監護。這里,周某的順序顯然在劉某兒子之前,而且沒有對劉某不利的地方。因此,應當由周某監護、保管財產。另外,小劉也不能起訴周某和劉某離婚,因為二人婚姻沒有無效的地方,小劉不能介入二者婚姻的存續問題。

㈣ 民法,商法以及經濟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您好!通常我們會把民法和商法統稱為民商法,和經濟法作比較,詳細情況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經濟關系,它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杠桿之一,屬於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而民商法雖然有公法化的現象,但其基本屬性還是私法,體現私法原則。
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指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
3、調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基於經濟法的本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顯示了與傳統法律大不相同的機制功能。「概括說:全面、系統、綜合;具體說:經濟法由外及里全面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自始至終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運用多種手段綜合地調整經濟關系。」
4、內容不同
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經濟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拍賣法、招投標法、金融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財稅法(稅收征管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會計法、審計法、預演算法)、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環境保護法。
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民法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法包括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
民法以人身關系法與財產關系法為其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財產關系法中,又可進一步分為物權法和債權法。物權法保護的是物權、知識產權等靜態的絕對財產權,物權法具體包括債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債權法保護的是動態的債權關系,債權法具體包括合同法和擔保法。
5、價值取向不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
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保護重心,為解決民商法、行政法均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它的本質是國家管理經濟的法,是平衡協調國民經濟運行的法。
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發揮著機制效用功能,即從更高層次上全面、一體、綜合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它通過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途徑來指導預測、激勵限制、整體協調與個別規制經濟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經濟法,整個經濟秩序將重復本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磨難」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㈤ 民法筆記 要詳細點 急用

2011金可可民法總論課堂筆記(第一周)緒論

案例一:同學想在四期的蛋餅攤上買一個蛋餅(注意:這是一場同學與老闆,蛋餅與飯團之間的混戰!!!)

1、同學:「老闆,買一個蛋餅。」老闆:「好嘞。」

Q:同學與老闆就蛋餅的買賣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條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條

合同法第13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的方式。

第21條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25條 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

第130條 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本案中,同學:「老闆,買一個蛋餅。」是要約,老闆:「好嘞。」則是承諾(其內容與同學的要約內容一致),並且該意思表示到達了對方,承諾生效,因此,同學與老闆就蛋餅的買賣合同有效成立。

2、老闆將蛋餅做好之時,誰對該蛋餅擁有所有權?

法條援引:《物權法》第30條,

物權法30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餅的原料都屬於老闆,老闆做蛋餅的行為屬於事實行為,當蛋餅做好時,該事實行為成就,因此,此時老闆對該蛋餅擁有所有權。

3、(1)老闆將做好的蛋餅放在手中,對同學說:「同學,你的蛋餅。」此時,蛋餅的所有權歸誰?

法條援引:《合同法》第133條

合同法133條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闆此時佔有蛋餅,對其擁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時還沒有將它交付給同學,所以,此時老闆對該蛋餅擁有所有權。

(2)同學伸手去接蛋餅,此時老闆與同學各執蛋餅的一端,問此時蛋餅的所有權歸誰?(有必要嗎。。。)

此時,老闆與同學對該蛋餅共同共有。

(3)老闆放手,同學一人抓著蛋餅,此時蛋餅的所有權歸誰?

此時,老闆已將蛋餅交付給了同學,蛋餅脫離老闆的控制,同學佔有該蛋餅,所以此時同學對該蛋餅擁有所有權。

4、老闆問同學要4元,同學說:「不對,去年我來這里買只要3元。」老闆說最近物價漲了,同學說:「不對,現在這附近其他的蛋餅攤上一個蛋餅也只賣3元,怎麼就你的漲了?」老闆說我就是漲了,你能怎麼樣!老闆與同學爭執不下。請問此時同學應付3元還是4元?

法條援引:《合同法》61、62-2條

合同法61條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合同法62條 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本案中,同學與老闆在訂立買賣合同時,沒有就價款作約定,且事後不能達成協議,因此,根據62-2,如果經查實附近地區一個蛋餅的市場價格確是3元的話,同學只需付給老闆3元。

5、正在老闆與同學爭執不下時,突然出現一隻小狗將蛋餅叼走,老闆大怒:「都是你的錯,快賠我蛋餅的錢!」同學也怒了:「明明是你的錯,我不僅不能把錢賠你,你還要賠我蛋餅的錢!」請問該問題當如何解決?

法條援引:《合同法》第142條 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風險負擔指由於不可歸因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原因致標的物毀損滅失的責任的承擔。

本案中,蛋餅被小狗叼走既不是老闆的過錯也不是同學的過錯,且此時老闆還沒有將蛋餅交付給同學,因此由老闆承擔蛋餅滅失的風險,老闆不能再問同學要錢,同學吃不到該蛋餅,也不能問老闆要錢。

6、老闆在與同學爭執之時,一時大怒,將同學的額頭打出血,問同學有沒有權利問老闆要錢?

法條援引:《侵權責任法》6-1,15,16條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第十六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本案中,老闆在打傷同學的事件中有過錯,且是故意,因此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賠償同學的相應損失。如果同學在開庭時要求老闆賠禮道歉,法官可以同意。

7、如果上例中老闆是一個精神病人,是否要負侵權責任?

援引法條:民法通則13-1,58條,侵權責任法32條

民法通則13-1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民法通則58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本項刪除)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侵權責任法32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本案中,老闆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需要承擔責任。

8、老闆在庭審時對同學說:「我可以賠償你的損失,但你還是要買我的蛋餅,把蛋餅的錢付給我。」請問同學是否可以拒絕?

法條援引:合同法第94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58條 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本案中,老闆遲延履行債務,致使不能再對同學產生利益(肚子餓時填飽肚子),同學可根據94-4解除合同。

9、老闆將蛋餅做好後,同學後面的一個人說這個蛋餅給我,我給你5元,老闆不顧同學的反對,執意將蛋餅先賣給了後面的一個人,同學對此該如何?

援引發條:合同法62-4,107條

第六十二條 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本案中,老闆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沒給同學蛋餅)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超過必要的准備時間,即做一個蛋餅的時間),同學可以依據第107條的規定,要求老闆繼續履行(再做一個蛋餅)或者賠償損失。

10、在上例中,老闆貪錢想先把蛋餅給後面的人,同學堅決不同意,說他就要剛剛做好的這個蛋餅,即使再做一個蛋餅給他也不要,他能否阻止老闆的行為?

不能,因為在之前他與老闆的買賣合同中,只約定了買「一個蛋餅」(種類之債),而不是「這個蛋餅」(特定之債),因此他不能阻止老闆的行為,但他可以要求老闆因其遲延履行而負違約責任。

11、同學想買一個蛋餅,用手指指蛋餅,又豎起食指(要一個),老闆說:「好嘞。」做好一個蛋餅捧到同學面前,同學此時又不想吃蛋餅了,於是說「我剛才什麼都沒說啊。」請問同學能否反悔?

援引法條:合同法第10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本案中,同學採用默示的形式與老闆訂立了買賣蛋餅的合同,同學「用手指指蛋餅,又豎起食指(要一個)」是要約,老闆看到同學指向蛋餅並說了聲「好嘞」則是承諾。默示是第10條中的「其他形式」,同學與老闆之間的買賣合同有效成立,同學不能反悔,否則要負違約責任。

12、同學想買一個飯團,他邊接女朋友的電話邊指指飯團,老闆誤認為是蛋餅,說了聲「好嘞」,於是做了一個香噴噴的蛋餅給同學,同學說我要的是飯團不是蛋餅啊,並有兩名無利害關系人證明同學剛才指的是飯團。

援引法條:合同法54、58條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 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第五十八條 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13、同學想買一個飯團,他邊接女朋友的電話邊指指飯團,老闆誤認為是蛋餅,說了聲「好嘞,要一個蛋餅」,於是做了一個香噴噴的蛋餅給同學,同學說我要的是飯團不是蛋餅啊,並有兩名無利害關系人證明同學剛才指的是飯團。也有兩名無利害關系人證明聽到了老闆的那句話。

14、同學想買一個飯團,但因忙於接聽女朋友的電話誤指為蛋餅,老闆說了聲「好嘞。」於是做了一個香噴噴的蛋餅。

15、老闆在給同學做蛋餅時,女朋友讓同學立刻回去,於是想不買蛋餅了,老闆不幹,一定要讓同學買蛋餅,後面的人說這個蛋餅給我吧,我給你3元,老闆也不讓後面的人買這個蛋餅。請問誰來賠償由此產生的損失?

援引法條:合同法第119條 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本案中,老闆可以要求同學承擔違約責任,但他在明明可以將蛋餅賣給後面的人的時候偏偏不賣,沒有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因此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案例二:一個6歲的小孩

1、 用壓歲錢買了一個蘋果機,其父母很憤怒,是否可以要求商家退款?

可以。

援引法條:民法通則第12、58條

12條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58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2、 將鄰居打了一頓,是否要賠錢?

援引法條: 侵權責任法32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注意:民事行為是法律行為,而侵權行為不是民事行為!

補充:

我國的民事行為體系:

此分類不科學,因為合法性是生效條件,而非成立條件。

法律行為是大陸法系民法普遍採用的概念,而我國的民法通則生造所謂「民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存在邏輯矛盾。(梁慧星《民法總論》第159頁)

一般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體系是這樣的:

民事行為是法律行為(金可可的觀點),而在這個體系下,法律行為屬於適法行為,侵權行為屬於違法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不是法律行為,也就不是民事行為。

3、 在河邊撿到一隻小烏龜,是否能取得其所有權?

可以。事實行為—對無主物的先佔—原始取得,撿小烏龜的行為是事實行為。

援引法條:物權法第30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先佔:以所有的意思,先於他人佔有無主的動產,從而取得其所有權的事實。

無主物:最常見者為拋棄物,即基於所有人或處分人的意志而放棄所有權的物。

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財產,歸國家所有,不適用先佔。

㈥ 民法與商法有什麼區別

民法與商法源的區別如下:

總體來說,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具體區別則表現在:

(1)調整的主體不同:

民法調整的主體是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國家);商法調整的是商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2)調整的對象不同:

民法調整的對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調整流通領域。

(3)立法目的不同:

民法追求的是社會的公平公正;商法注重交易的安全(如票據法中票據的無因性就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

(4)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同:

民法是國家的部門法,是基本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5)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民法的制定和修改,往往是由全國人大來完成,常委會只有在不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做部分修改;商法由常委會就可以制定和修改。

㈦ 民法名詞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同時廢止。[1]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頒布單位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頒布時間
1986年4月12日
實施時間
1987年1月1日
修正時間
2009年8月27日
快速
導航
內容廢止
修訂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內容
第一章
基本原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第三條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六條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2]
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八周[3]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第二節 監 護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註: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祖父母、外祖父母;
兄、姐;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配偶;
父母;
成年子女;
其他近親屬;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三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一條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二十二條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六條 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
第二十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八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九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
第五節 個人合夥
第三十條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第三十一條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第三十二條 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
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
第三十三條 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三十四條 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第三章
法 人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三十六條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三十七條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依法成立;
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九條 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第四十條 法人終止,應當依法進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圍外的活動。
第二節 企業法人
第四十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金數額,有組織章程、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中國法人資格。
第四十二條 企業法人應當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四十三條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項變更,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登記並公告。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四十五條 企業法人由於下列原因之一終止:
依法被撤銷;
解散;
依法宣告破產;
其他原因。
第四十六條 企業法人終止,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並公告。
第四十七條 企業法人解散,應當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企業法人被撤銷、被宣告破產的,應當由主管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組織有關機關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
第四十八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三節 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第五十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
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四節 聯 營
第五十一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五十二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經營、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
第五十三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獨立經營的,它的權利和義務由合同約定,各自承擔民事責任。

㈧ 民事糾紛我想訴訟對方,求這狀志怎麼寫。謝謝懂得的行家

你好:
1、民事訴訟法中的起訴,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者與他人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請求法院予以審判保護的訴訟行為。
2、起訴需要滿足的條件:案件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范圍;原告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或是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人;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
3、需要向法院提的材料
首先要寫一份合格的起訴狀,訴狀的內容包括原告、被告的基本情況(明確的姓名、住址、職業、年齡、工作單位等)、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
其次,要提供主要證據的復印件以及原告身份證復印件。
4、起訴的流程
(1)當事人起訴,首先應提交起訴書,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當事人是公民的,應寫明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當事人是單位的,應寫明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姓名。起訴書正文應寫明請求事項和起訴事實、理由,尾部須署名或蓋公章。
(2)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向法院起訴應提交下列材料:

A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結婚證等證據的原件和復印件;企業單位作為原告的應提交營業執照、商業登記證明等材料的復印件。
B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如合同、協議、債權文書(借條、欠條等)、收發貨憑證、往來信函等。
(3)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證,應填寫一式兩份證據清單,詳細列明提交證據的名稱、頁數。證據經法院承辦人核對後,由承辦人在證據清單上 簽字蓋章,一份交當事人,一份備案。
(4)立案庭在當事人履行必須的手續和交齊有關證據材料之後,在七天內,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5)當事人應在收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七天內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如確有困難,可在預交期內向本院提出減、緩、免交的書面申請,逾期不交或者書面申請緩、減、免交未獲批准而仍不預交的,本院將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6)立案手續後,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當事人應服從法院的各項工作安排,並於結案後到財務室結算訴訟費用,多退少補。
5、訴狀範文
民事起訴狀
原 告:楊某,男,1963年6月12日出生,現住某市甲區某街道12組97 號.
被告人:李某,男,1954年3月12日出生,現住某市乙區某街道18組12號.
訴訟請求:
1、李某返還楊某欠款18000元人民幣;
2、訴訟費XX元由李某承擔。
事實與理由:
2004年4月1日,李某因經營資金緊張向楊某借款18000元用於周轉,寫下借條並約定6個月後一次還清欠款,利息按照銀行利息支付。到期後,李某以沒錢為由拒絕歸還
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址:1、李某所寫欠條一張。2、見證人王某,某市甲區某街道司法所長。
此致某市某區人民法院
附:本訴狀副本1份
起訴人 楊某
2006年3月5日

有問題可以繼續咨詢,滿意請採納。

㈨ 民法的主要內容

一、在基本原則中加入「綠色原則」著力打造環保立法環境

《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二、完善了自然人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1、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該條規定是在民法通則基礎上新增加的一條規定,也是在起草、審議過程中受關注、討論比較多的一條規定。

2、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完善了監護制度

(1)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被監護人范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民法總則拋棄了「精神病人」概念,表述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內涵而言,注重法言法語。

從外延而言,擴大了保護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導致辨識、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欠缺的情形越來越多,另外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智力障礙和植物人,還有一些因生活態度與習慣不良而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如:浪費成性、酗酒成性、賭博成性、吸毒成癮之人等).

這些的生活習性與常人有異,其行為能力因為受到對某種物質依賴而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其列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范圍。

(2)確立擔任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3)刪除了精神病人所在單位

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4)增加了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三、完善法人制度進一步細分法人主體資格

第九十七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 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四、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方面的保護

1、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此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寫入《民法總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意味著個人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如果這種民事權利被侵害了,被侵權人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這是法律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進行的重大調整。

2、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是指權利人依法就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民法總則》中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也為通過單行法規制知識產權預留了空間。

3、增加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如:互聯網賬戶、游戲裝備、Q幣等網路財產)寫入《民法總則》,一方面順應了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虛擬財產多樣化後進一步加強民法意義上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數據和虛擬網路財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物。

五、完善民事責任制度細化了不同情形下的責任分擔方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列舉了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3、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呼聲。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民法總則》將見義勇為的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見義勇為行為的後顧之憂。

此外,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六、延長了訴訟時效期間進一步擴大了維權空間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權利將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關於訴訟時效,《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將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規定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二年延長至三年,這一變化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新情況的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2、增加了特殊訴訟時效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以18周歲為起算點,在18歲至21歲之間,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如果期間有中止、中斷的情形發生,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延長的情形,那麼還可以比21歲的時間更長。

增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為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以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9)民法周志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三、《民法總則》變化三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四、《民法總則》變化四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五、《民法總則》變化五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六、《民法總則》變化六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七、《民法總則》變化七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八、《民法總則》變化八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熱點內容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釋 發布:2025-02-08 07:14:26 瀏覽:93
道德基礎測試 發布:2025-02-08 06:53:40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