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司法傳
㈠ 日本是司法獨立的國家嗎
這是當然的。日本的憲法是參照英國制定的。
㈡ 日本的司法書士想在中國找工作,在中國可以做什麼
想從事 專業工作 還得去相關部門 打聽!
㈢ 上日本,考取日本律師大概需要幾年(不用說什麼太困難不建議考)有什麼條件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科大學院(既修)在讀。
我客觀的對你說,當你日語合格N1,對日語的閱讀,理解力有信心的話,並且你認為你比較聰明的話,需要5年。
你國內本科畢業後,就可以去考日本的法科大學院。不需要法本,日本的法科大學院比較喜歡收非法本的學生,日本法曹界比較追求多樣化的人才。法科大學院分既修和未修,這個與本科什麼專業是沒有關系的。未修入學考試考小論文,既修入學考試考法律專業知識。未修讀3年,既修讀2年。未修生之中有40%的學生留級,不是他們不學習,而是競爭激烈,我們班裡有個早稻田的教育系出身的同學,已經留級兩次,再不能進級的話就會被勒令退學。我的粗略計算是讀3年未修,並且留級1年,畢業後當年不能合格,再浪人1年,這樣正好5年。如果你選擇既修入學,你必須自學2~3年的法律知識,才有機會考上既修,再學2~3年考上日本司考。
剛來日本的留學生我接觸不少,國內五院四系畢業,畢業時合格中國法考。到日本之後想要兩三年合格日本司考,狂傲的不得了。90年代留學日本的中國法律前輩們,人大,北大,法大的出身者,他們哪個合格日本司考了?就是考個碩士,博士的學歷而已。這幾年日本司考變的簡單了,我才敢挑戰一下。當然,我覺得我的學習實力肯定不如90年代留學日本的前輩們。但是我特別反感最近這些「一瓶不滿半瓶光」的留學生。
日本的法科大學院剛開始有72所,現在只剩下30多所了。關閉的原因是畢業生無法合格日本司考而逐漸招收不到學生。這30多所學校裡面,排名穩定前四的是東大京大一橋慶應,每年合格率在40%以上,神戶早稻田大阪中央算是第二梯隊,每年合格率在30%左右。剩下的那些舊帝國大學合格率在20%左右,其他學校大概合格率10%左右。日本司法考試合格率在20%多,看上去比國內合格率還高。打個比方,假如把國內法考的報考資格限制到五院四系的碩士畢業生才可以去考的話,按照合格分數計算的話,我覺得合格率至少在70%以上。
我覺得國內法考考生比較雜,一本雙非,二本三本的學校畢業生也可以合格,這就不算事什麼難的考試了吧。一些備考法考之前根本就沒怎麼努力過的學生,合格之後那種喜悅的慶祝,說吃了多少苦,這種輿論把國內法考渲染的「太難了」。記得去年一位合格的考生,用旅行箱比量著法考考所用的書的高度,我頓時哈哈大笑。你把我們法科大學院生所用的書籍,所看的書去比量一下旅行箱,5個旅行箱的高度也擺不完。
我的微博:慶應LS文文
㈣ 日本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各自下屬都有什麼部門職能各是什麼分別是如何選舉產生的
日本政府機構的設置結構
㈤ 日語專業的學生考日本司法考試需要准備什麼
2004年以後日本實行了新的司法考試制度,先讀日本的法科大學院,然後版才能參加新司法考試。權
所以,首先你准備留學,考上日本的法科大學院。
知乎用戶jyo gan認為:最好的法科大學院,如東大、京大、一橋、慶應、早稻田等名牌大學、以司法考試見長的中央大學設立的法科大學院的學生考新司考的通過率能達到50%左右。第二檔的法科大學院能做到1/3左右的合格率。再低一檔的10%-20%,剩下的普通私立大學的法科大學院有不少個位數合格率的。考這些法科大學院的錄取比例,好的學校普遍在三四個人里錄取一個或更低,有的學校七八個人里取一個。差的法科大學院也有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幾乎相等的。
㈥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㈦ 日本職業「行政書士」與「司法書士」的區別
1、工作內容不同
行政書士
行政書士就是代理個人或企業法人同政府部門打交道,處理登記、報批、辦理執照、項目審批等業務的職業,從事此工作的法律工作者。
司法書士
日本的法律職業制度系從證書人、代書人、代言人制度開始的,其中的證書人(現在的公證人)系一種半公半私的特殊制度。代書人(現在的司法書士)與代言人(現在的律師)是一種民間法律職業。
在司法職務定製當中,把代書人為定位為,為了不知如何寫訴狀的人,「作成向法院提出書類為業之人」。因為當時不識字的人很多,所以除了向法院提出的書類以外,作成向市町村公所或警察相關所提出的書類,也都拜託代書人來做(亦即代書人系包含現在的司法書士與行政書士的兩種業務)。
2、權利不同
行政書士
行政書士此職業需授權才可代行權利,且權利有其上限,他們懂法可以向客戶提供相關領域的法律咨詢和幫助但又不能涉及要訴訟的案件,因為後者是律師的職業范圍。
司法書士
1886(明治19)年8月13日法律第一號制定了登記法,規定以法院為登記機關,所以以作成向法院提出書類業務的代書人也為此一登記業務。
此為登記與司法書士之關系的開始,此處之登記可以理解系以非訟事件為對象,而屬於法院之事。
司法書士系基於日本國憲法第二十九條的「保護財產權」,來作為其使命的(司法書士法第一條)。因此,司法書士應系以處理民事事件(財產權的保護任務)為其「法律職能」。從其制度沿革來看的話系以「本人支援型」為基本。
(7)日本的司法傳擴展閱讀
司法書士業務
所謂司法書士的「業務」與處理行政機關「法務局等」所處理的「事務」系不同的。與此為區別,在行政機關外的稱為「司法書士所提供的法律服務」。
㈧ 哪些書可以了解日本的司法和法律
《日本司法考試與法律職業制度比較研究》是2003年4月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圖回書,作者是丁相順。
書名答
日本司法考試與法律職業制度比較研究
作者
丁相順
ISBN
9787801076427
頁數
316
定價
20.00
出版社
中國方正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年4月1日
裝幀
精裝(無盤)
㈨ 日本司法系統(主要是刑事部門)的構成
大阪和東京警界領導當然是分開的,再說兩地離得也很遠
幹事長:黨內的二把手。(民主黨和自民黨還有公明黨有,別的黨派我就不清楚了)
代表:民主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代表,自民黨叫總裁,共(產|黨叫委員長。黨派不同稱呼也不同。
官房長官:相當於副首相,是政府最高發言人,內閣秘書長。相當於中國的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秘書長,國務院和外交部發言人。
總務相,全稱叫總務大臣,總務相是簡稱。比如,財務大臣就簡稱財相,法務大臣就簡稱為法相,經濟產業大臣就簡稱為經產相。中國沒有這個職務,有的國家有,是「不管部長」一些個部都管乾的事歸他管,負責一些公共衛生、社會治安、醫療保險、文化教育。他的一些職能也由厚生省、文科省、公安委員會、內閣官方負責。這個職務很麻煩,說實話我也沒搞太清楚。
「首相」是「內閣總理大臣」的簡稱。也有時稱為「內閣總理」、「內閣首相」還有「總理」。一般稱之為「首相」或「總理」。外國稱日本首相為首相,在日本國內雖然也有「首相」的稱法,但那大部分人通常稱為「總理」。
有一點值得注意,日語當中,管外國政府首腦一級的人都叫首相,只管自己的首腦叫「總理大臣」,日本新聞中會出現默克爾首相、貝盧斯科尼首相、普京首相、溫|家|寶首相,但這只是新聞和報紙。正規的官方文件不是這樣,都是按照本國的叫法。
在不同場合,不同的書面文件和報道中也有不同的叫法。
在報紙上通常稱為「首相」
在新聞中大部分時候叫「總理大臣」
日本民眾通常稱「總理」
在國會辯論還有首相在國會接受質詢時,議員們特別是在野黨議員通常稱「總理大臣」。
在執政黨(自民黨)內部,特別是一些黨務會議召開時,自民黨內部通常稱「總裁」。
在較為正重的場合即正式的官方文件中稱全稱「內閣總理大臣」。如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議長會宣布:「有請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麻生太郎發表本屆內閣施政綱領」。
還有首相的任命儀式上天皇會稱其為「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
在天皇頒發的任命狀上及一些正式的政府公文、官方文件上必須要叫全稱——「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
㈩ 日本近代天皇制下的司法機關是什麼啊謝謝
呵呵,你所指的是舊日本憲法(即《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於明治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戰後被廢除)所設立的司法機構嗎?如果是的話,那就是—司法裁判所和行政裁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