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2004卷二
Ⅰ 司法考試2004年試卷二第99題,如何適用行訴解釋41和42
可以適來用第42條,該題屬源於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情況,42條規定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自知道行為內容時起算(3個月)。
而41條是關於未告知訴權或期限的,所以應用42條。
這個直接套法條就行,你可能想太多了
Ⅱ 司法考試2004年試卷三83題
本案中,訴訟標的應當是請求支付合同價款和請求解除合同,丙不是施工合同的當事人專,也不是需要承擔連屬帶責任的人,所以不能作為本訴的原告也不能作為被告,同時它不能對該合同價款及合同效力主張獨立的請求權,所以它也不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Ⅲ 司法考試的等級劃分有哪些
四卷每卷150分共計滿分600分:
1、A證:360分,但學歷為本科以上;
2、B證:360分,但學歷為法學專科;
3、C證四檔:
A西藏自治區合格分數線為280分;
B內蒙古、廣西、寧夏、新疆4個自治區,四川、貴州、雲南、甘肅、青海5個省的自治州、自治縣合格分數線為305分;
C四川、貴州、雲南、甘肅、青海5個省所轄縣(市、區)合格分數線為310分;
D除上述10省(區)外,全國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合格分數線為315分。
4、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試卷參加考試的,單獨確定合格分數標准。
Ⅳ 2004年司法考試試卷二單選第36題的祥解給付之訴的具體概念是什麼
第二卷?那是刑法哦!我覺得你應該說的是第三卷的36題!所以我自作主張的分析第三卷的36題了哦!
[題目]:下列哪一種民事訴訟請求屬於給付之訴?
A 甲起訴請求乙停止損害其名譽
B 丙起訴丁請求撤銷二人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
C 男方起訴前妻,請求將二人之子判歸前妻撫養
D 王某起訴李某,請求解除收養關系
[答案]:A
[考點]:訴的種類
[解析]:民訴中的的訴按不同的標准,可分為不同的種類。目前普遍認為的分法是比較訴的內容或者目的的不同將訴分為確認之訴、給付之訴和變更之訴。
確認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起訴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法律關系或者對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權利之訴。
根據其目的不同又可把它分為積極的確認之訴(即肯定某種關系或權利)和消極的確認之訴(即否定某種關系或否定某種權利) 典型的確認之訴如請求確認收養關系存在之訴,請求知識產權的確認之訴等
給付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向自己履行一定義務、履行一定給付的訴。
其最大的特點是生效判決的可執行性,所指的給付是廣義的給付:既可以是現在的給付也可以是將來的給付;給付內容:既可以是物的給付也可以是行為給付,至於行為給付,則既包括積極作為的行為給付,也包括消極不作為的行為給付,如停止某種侵權行為的實施等。
所以本題A項是給付之訴,也是本題的正確答案。
變更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做出判決以改變或消滅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某種既存的民事關系的訴。
請求變更之訴必須首先承認有一個基礎民事法律關系的存在,如離婚之訴首先得有合法的婚姻關系的存在。
本題中BD項請求撤銷合法關系和請求解除收養關系都是比較典型的變更之訴
本題的難點在C項,乍看起來,甲起訴乙請求法院判令乙撫養二人之子,可以履行,符合給付之訴特徵,但深入研究可發現,本案的訴是關於撫養權的訴,即監護權之訴。而監護權之訴既可能是確認之訴也可能是變更之訴,本題中由於孩子本來由甲撫養,甲應當是法定的監護人,因而甲請求孩子歸其前妻撫養實質是請求變更監護人,屬變更之訴。本題C項的訴與三種訴都有所沾邊,但把它歸入變更之訴最為確切,這一選項是很強的干擾項!
Ⅳ 司法考試 2004年試卷二第三題詳解
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的區別在於主觀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觀方面是過版失,而故意殺人罪的主權觀方面要求有殺人的故意。題中甲說:「我要嚇唬他一下,看他還敢超過我。」可以看出,甲不具有殺人的故意,也不具有破壞交通工具的故意。只是和其他車互相超車較勁,沒有預見到會發生一人重傷一人死亡的結果,也不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發生。因此,李某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一種過失的心態,故構成交通肇事罪。還有我覺得,做題時,沒必要設想太多太深,就以他題目中所給的條件思考就行了,也就是說,行為人若實施了這種行為後所可能發生的一般的結果,如果他要設陷阱應該會再交代一些其他的特殊條件。以上僅供參考。
Ⅵ 司法考試2004年試卷二第99題
《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可見,起訴人與具體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審批機關2001年6月作出的批復並未設定新的權利義務,法院不應受理甲對該批復提起的訴訟。所以C選項是正確的。
《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了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行訴解釋》第41條又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本案甲2001年7月2日才得知「審批機關於2001年6月1日作出的批復」,同時獲悉其訴權、起訴期限,但到2003年8月時從甲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已超過2年。所以,甲在2003年8月對審批機關2001年6月1日作出的批復提起訴訟已經超過訴訟期限。D選項是正確的。
行訴解釋指的是不知道的5年(從做出具體行為之日起),知道的一般是2年(從知道起)
Ⅶ 司法 2004年 卷三
甲並沒有優先權,2000年7月才是申請日,在此之前他沒有提出過任何申請。2000年2月在不喪失新穎性的寬限期內,只是說明這次國際展覽不會損害新穎性,這和優先權是兩個概念。
Ⅷ 司法考試2004年卷三87
呵呵,孩子,你真細心呀,老師早就講過這道題了,2000年7月只是申內請而已,還沒有授予專容利,正式授予專利是2003年5月7日,從授予專利之日起,才受專利法保護,03年5月還沒有授予專利,專利法當然不保護了。退一步講,2000年7月申請專利,也有可能駁回申請,照你的思維邏輯,只要申請就保護,就懲罰相對人,是不是不公平呀
專業律師解答,望採納
Ⅸ 2004年司法考試卷一
您好!2004年司法考試卷一(附答案)http://hi..com/%B7%A8%C2%C9%94%9C%D3%FD%CD%F8/blog/item/e14ffdc4581d55d1d10060d6.html
Ⅹ 司法考試2004年卷二88題
容易混淆的例子是03年司法考試卷二第47題A選項,「A.某游戲廳早上8點剛開門,甲就內進入游戲廳玩耍,容發現6號游戲機上有一個手機,甲馬上裝進自己口袋,然後逃離。事後查明,該手機是游戲廳老闆打掃房間時順手放在游戲機上的。甲被抓獲後稱其始終以為該手機是其他顧客遺忘的財物」。此選項甲構成盜竊罪。原因在於游戲廳雖然是公共場所,但剛開門還沒有其他人進入,手機按一般正常人思維可以推斷為老闆所有。甲主觀上沒有認識錯誤,只是狡辯,不算侵佔。
你舉的例子也一樣,鄰居家屬於私人場所,按正常思維手機肯定屬於主人。拿走構成盜竊。
而2004年卷二88題,案件發生場所是公共汽車,屬於公共場所,一般人無法判斷確切提包的所有人,甲認定所有人為乙符合正常思維,屬於主觀上認識錯誤。依據主客觀統一原則,構成侵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