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招貼

民法典招貼

發布時間: 2022-02-06 04:17:43

① 求一篇關於法律方面的論文,題目自理,只要不是抄襲的都可以

我畢業時寫的論文,你參考一下吧
懸賞廣告若干法律問題分析
[內容摘要]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具有濃厚市場氣息的懸賞廣告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商品流通、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來完成組織和個人無法完成的特定任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國目前尚無懸賞廣告的立法,使得社會現實生活中因懸賞廣告引發的糾紛沒有統一的法律來規范。本文試從懸賞廣告的概念、性質、構成要件、法律效力、立法建議、司法實踐等角度加以探討,肯定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澄清對懸賞廣告的認識,以期使今後的立法和司法實踐達到協調一致。
[關鍵詞]懸賞廣告;契約說;單獨行為說;法律效力;撤銷
懸賞廣告自古有之,《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氏春秋成,懸諸東門,謂有能更動一字者,賜以千金」,秦代更有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流傳於世。在現代社會,懸賞廣告更是頻頻出現,種類甚多,如報刊登載、街頭招貼、廣播電視傳播等;適用面廣,常見的如尋覓遺失物、尋找走失人口、徵集作品、查禁偽劣假冒商品、訪求車禍目擊者等等。實踐情況如此復雜,有關懸賞廣告引起的糾紛不斷增加,而我國現行法律對這一問題的規定卻不明確。本文試圖就關於懸賞廣告所涉的幾個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懸賞廣告的概念及構成要件
(一)懸賞廣告的概念
懸賞廣告,一般認為是廣告人以廣告的形式對完成懸賞廣告中規定的特定行為的任何人,給付廣告中約定的報酬的意思表示行為。[1]史尚寬先生認為,懸賞廣告,謂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與報酬,因而廣告人對完成該行為之人,負有付報酬之義務。
(二)懸賞廣告的構成要件
從其定義看出,懸賞廣告的成立具有以下要件:
1、廣告人須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廣告人是做出懸賞廣告意思表示的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廣告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是懸賞廣告成立的前提條件,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監護人同意所做的懸賞廣告無效。
2、以廣告的方式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其形式多種多樣,如:報紙刊登,廣告欄張貼,街頭叫喊,或廣播電視等,發展到今天又有上網發布等等。只要使不特定人知曉的一切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並不要求一般公眾,只要是不特定多數即可。
3、須要求他人完成一定的行為。一定行為其種類並無限制,只要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既可以為私人利益,也可為公共利益。
4、須廣告人表示要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付報酬。懸賞廣告,必以「賞」為要件。王澤鑒先生指出:「報酬不限於金錢,凡能為法律行為標的之任何行為均可」[2]因此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二、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探析
關於懸賞廣告的性質世界各國民事立法可分為兩種學說,即契約說和單獨行為說。
1、契約說(要約說)認為,懸賞廣告是廣告人對不特定人所做出的要約,必須經行為人完成懸賞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而為承諾相結合,契約即為成立,在廣告人與行為人之間產生權利義務關系,行為人因完成了指定的行為而享有向廣告人請求支付報酬權。持該種學說觀點的學者有胡長清、王伯琦、鄭玉波及姚德年等。[3]
2、單獨行為說認為,懸賞廣告僅是廣告人單方的一種意思表示,是對完成廣告中指定行為的人的一種許諾,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即可獲得其報酬,一定行為的完成是其懸賞廣告生效要件,也就是說懸賞廣告因廣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但其發生效力須得一定行為的完成,持該學說的學者有梅仲協、史尚寬、王利明、王澤鑒及崔建遠等。[4]
從國外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上看,懸賞廣告問題在法律體例上規定的位置不一,這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各國對其法律性質的不同理解及立法例的採納。日本民法典把懸賞廣告規定在契約總則中契約的成立一節,該法第529條規定:「以廣告聲明對實施一定行為給予一定報酬者,對完成該行為的人,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5]可見日本民法認為懸賞廣告與完成其指定行為之間是要約與承諾之關系。德國民法典把懸賞廣告獨立規定為一節,該法第657條規定:「通過公開的通告或告示,對完成某種行為,特別是產生懸賞結果的人,有向完成行為的人給付報酬的義務,即使行為完成時未考慮此刊懸賞廣告者,亦同」。[6]該條明確規定了行為完成人不知道有其懸賞廣告,廣告人也應承擔給付報酬的義務,故德國民法上視懸賞廣告為單方法律行為。據此,可不問行為人是否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只要完成廣告中指定的行為,就有權請求廣告人支付報酬。我國台灣地區的民法將懸賞廣告規定於契約通則中,體例上是仿襲日本民法,但其具體內容的規定上借鑒了德國民法。該法第164條規定:「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與報酬者,對於完成該行為之人,負給付報酬之義務,對於不知有廣告而完成該行為的人,亦同」。
筆者認為,為確定懸賞廣告的性質,要考慮民法設計的初衷和所追求的價值,民法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商品經濟有序、協調、快速、健康的發展。所以,平等、自由、公平、意志自治、誠實信用、公序良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商品交易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底線。綜上所述,將懸賞廣告看做單獨的法律行為,更符合民法制度的內涵和精神,符合民法的社會價值和社會目的。所以,我認為,對於懸賞廣告的法律定位,採納單獨說為適宜。
1、如果采單方法律行為說,只要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不需要他人作出同意即能發生法律效力,廣告人應當受到廣告的拘束。這樣,一方面,如果某人不知道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而完成了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該人仍能取得對廣告人的報酬請求權,而廣告人不得以該人不知廣告內容為由而拒付報酬。另一方面,由於廣告人實施的是單方法律行為,所以其應受該行為的拘束,懸賞廣告一經發出即不得隨意撤回。而採納契約說,則將廣告人發出懸賞廣告被視為要約行為,這樣廣告人可以在相對人作出正式承諾以前撤回或撤銷其要約,變更要約的內容。這顯然對相對人不利。
2、採用單方法律行為說,可以使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在完成廣告所指定的行為以後,也可以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但若採用契約說,那麼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即使完成了廣告所指定的行為,也將因為其無訂約能力,從而無承諾的資格,不能在他們與廣告人之間成立合同,當然也就不能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這就不利於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的利益。
3、如果將懸賞廣告視為單獨行為,那麼任何人完成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都將是一種事實行為,而非具有法律意義的承諾行為。這樣,只要相對人完成了廣告指定的行為即享有報酬請求權,而不必准確地判定在什麼情況下有效承諾的存在以及承諾的時間等問題,從而也可以極大地減輕相對人在求償時的舉證負擔。
三、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
(一)對懸賞廣告合法性的認定
對於懸賞廣告,主要國家的民事立法均予以承認。在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廣告法》雖未對懸賞廣告做出規定,但《民法通則》和其他民事立法中也沒有禁止懸賞廣告的規定。在實踐中,政府機關也有實施懸賞廣告的行為,可見在我國懸賞廣告確實有它存在的積極意義和價值,對其的合法性應當予以認可。
(二)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
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是指在其合法有效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即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也是懸賞廣告的的核心問題之一,最容易滋生爭議糾紛,具體可分為如下幾個問題:
1、酬金未明確的懸賞廣告報酬額的確定。關於報酬額,懸賞廣告中大都明確表示,但未明確表示的並不罕見,如尋人、尋物啟事中,酬金等內容很多是「當面酬謝」「必有重謝」之類,那麼這些不確定報酬額懸賞廣告,行為人在完成指定行為後向廣告人請求支付報酬的額度標準是什麼呢?「於此情形,關於報酬(重賞)之內容,應斟酌指定行為之性質內容,完成該指定行為所需之勞力及費用,交易慣例及當事人之間關系,依公平原則決定之。」[7]筆者認為,此時酬金的確定不宜過高,否則懸賞廣告人在經濟上失去意義,如果過低,完成行為之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則日後人們就可能疏於對此類懸賞廣告的注意,也不利於日後眾多潛在懸賞廣告人的利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規定遺失物之拾得人享有的報酬請求權為物值之三成,我國司法實踐中若遇到此類糾紛,可借鑒其他國家、地區民法對此類廣告的規定。
2、數個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認定。在數個行為人完成廣告指定行為的情況下,報酬請求權的認定相當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數人分別先後完成指定行為時,各國立法例一般以完成行為在先者享有報酬請求權。 一般認為完成指定行為定有期間者,則僅於該期間內最先完成行為人取得報酬請求權。如廣告明確除完成行為外,並須通知廣告人的,則通知亦屬指定行為一部分,此時應以行為人通知到達廣告人的先後為標准,確定最先通知人有報酬請求權。 (2) 數人各自同時完成指定行為時,外國立法例規定,各人以均等比例分受報酬請求權,但報酬因性質不能分割或依廣告表明只能由一人獲得者,以抽簽決定應受報酬人。 當數人完成指定行為而不能證明其行為先後的時,一般推定為同時完成。(3)數人共同協力完成指定行為時,由行為人共同取得報酬請求權,廣告人應考慮各人對行為結果的貢獻,依公平合理原則將報酬分配給各人。 在此之前,任一行為人可以請求將報酬為全體參與人提存。但懸賞廣告僅許一人單獨完成而禁止協同完成的,則協同行為人無報酬請求權。 此外,在數人可能享有懸賞報酬請求權情形,為適當減輕廣告人的負擔,有立法例規定,當存在數人完成指定行為時,廣告人善意給付報酬於最先通知之人時,其給付報酬義務即為消滅。
3、不知有廣告的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單獨行為說認為,因廣告而負給付報酬義務,並非由於契約,乃基於廣告人單獨的一方行為而生,故對不知有廣告而完成行為之人,廣告人亦負給付報酬義務。德國民法規定,廣告人有義務向已實施指定行為的人給付報酬,即使行為人未顧及懸賞廣告而完成指定行為的,亦不例外。 我國台灣現行民法,對懸賞廣告法律性質採取契約行為說,規定對不知有廣告而完成廣告所定行為之人,准用懸賞廣告規定,肯定行為人享有報酬請求權。 此屬法律效果的准用,即雖不成立懸賞廣告契約,仍得在完成廣告所定行為,而有報酬請求權。 指定行為在廣告以前既已著手或完成時,行為人是否有報酬請求權?解釋上,此時請求權與廣告同時成立。然依廣告的意思表示,並不以廣告以前的完成行為為指定行為的完成的,請求權應依新行為的完成始成立。 傳統的英美契約法理論,強調懸賞契約的合意要件,認為須知曉有懸賞之存在,而後依其指定方式履行完畢,方得求賞格。該觀點對完成指定行為者不公平,遭到現代契約法大師科賓(corbin)等人的強烈反對。科賓主張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時,雖不知有懸賞存在,仍應給予求取報酬之權,行為人可以請求法院為強制執行其請求。該觀點已被判例所支持。
4、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的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一種意見認為,既然懸賞廣告為合同行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的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如沒有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認,也不能認定為有效承諾,不享有報酬請求權。另一種意見認為應對懸賞廣告合同的主體放寬條件,凡是完成懸賞行為的人,都具有應徵人的資格,享有報酬請求權。筆者認為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不應以其缺少行為能力為由予以剝奪,其理由有三:首先,行為人雖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但其完成了廣告所指定的行為,其效果與完全行為能力人完成指定行為並無不同,給付報酬符合廣告人的初衷;其次,無行為能力人完成廣告指定行為時得請求報酬對行為人有百利無一害,近似純獲法律上利益,不須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再次,懸賞廣告是對不特定人的要約,從一般情理與誠實信用原則出發,自應童叟無欺,凡完成了指定行為者,享有報酬請求權。
5、具有特殊身份的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是否具有報酬請求權?這也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學者認為,如果有完成廣告指定行為是相對人應承擔的特定的法律義務,其在完成行為後享有報酬請求權,則可能導致義務權利化和利益失衡的不良後果。當相對人對廣告人負有特定的合同義務,或負有完成指定行為的法定義務時,不得適用懸賞廣告法律效力。基於警察職業特性,凡警察完成懸賞廣告所指定行為者,無論是否在執行公務期間,都不能取得報酬。 不過有學者在針對另一起民警拾得遺失物的懸賞廣告糾紛案件,認為作為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要比普通公民負有更多的義務,其特定身份對他基於完成懸賞廣告指定的行為而產生的報酬請求權的實現是有影響的。但是應注意「公行為」與「私行為」的劃分問題,如行為人的行為是「私行為」即非職務行為,此時其特定身份並不能當然阻卻其行使報酬請求權的理由。 依英美契約法理論,在某些情況下,懸賞要約對某些特定身份之人士,不因承諾而得求取賞格之權。倘完成此項行為系具有公職身份者,而於職務行為范圍外所完成之私人行為,如某人工作後休息期內,知悉有懸賞存在而完成指定行為,對於完成此項懸賞行為,並不因其具有公職身份而喪失求償權。在此情況,某人純以私人地位與懸賞要約者締結懸賞契約,自應以雙方間契約之效力而賦予其求償權。筆者贊同行為人對廣告人負有特定合同義務或法定義務者,不享有報酬請求權的觀點。同時我們有必要正確認識具有雙重或多重身份行為人的具體行為的法律性質及其效力,如行為人雖具有法律上的特定身份如警察等公職人員,但其完成廣告所指定行為既非在其應履行的法定職責范圍內和執行公務期間,純基於普通公民身份即一般私法主體的行為而完成的,應享有報酬請求權。
6、對行為人一個行為完成數個懸賞廣告指定行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特殊情況下,會發生行為人的一個行為同時完成數個懸賞廣告指定行為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往往是數個不同的利害關系人對同一事件分別或者共同發出懸賞廣告。此時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則取決於行為人是否可將行為成果交付給廣告人,行為可以分別同時將行為成果交給廣告人的,應享有數個報酬請求權;如果行為成果職能交給其中一個或者部分廣告人的,則行為人只對接受行為成果的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如1999年,遼寧省東港市發生一起特大持槍殺人案,東港市公安局在被害人家屬同意後,於12月13日通過電視台發布了懸賞通告,其主要內容是:一、凡提供線索直接破案的,被害人家屬獎勵50萬元;二、凡是提供線索公安機關通過偵察破獲此案的,公安機關給予重獎;三、凡是提供有關槍支線索破案的,公安機關給予以重獎;四、凡是提供線索破案的,即使與犯罪團伙有牽連也可以從輕或免予刑事責任;五、對提供線索者,公安機關一律嚴格保密。後魯瑞庚提供了重要的案件線索,使得公安機關迅速破案。後東港市公安局只給公安局應將被害人家屬交付的另40萬元給付魯瑞庚10萬元的獎勵。魯瑞庚對此不服,提起訴訟並經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後判決公安局將被害人家屬交付的另40萬元給付魯瑞庚。[8]此案雖然結束,但仔細分析,實際上此案涉及兩個懸賞廣告,一個是被害人家屬的懸賞50萬元,另一個是公安局對提供破案線索的人所給予的重獎。公安局給魯瑞庚10萬元的獎勵應屬於後者報酬請求全的實現,依照懸賞廣告的原理,魯瑞庚還應享有被害人家屬50萬元懸賞廣告的報酬請求權。遼寧高院的判決在一方面承認被害人家屬懸賞廣告的成立,另一方面卻又迴避了東港市公安局懸賞廣告的成立,是該案的遺憾之處。
四、懸賞廣告的撤銷
(一)懸賞廣告能否撤銷
懸賞廣告是否可由廣告人任意撤銷?學說與立法體例均不一致。在一般通說中,如認定懸賞廣告性質為要約的,則可以撤銷。相反,如認定其性質為單獨行為的,則不允許撤銷。我國台灣有學者認為,上述觀點不足取。懸賞廣告之應否允許撤銷,「不能依理論決之,應依實際上有無必要而決之。」主張不應撤銷的,認為如允許廣告人撤銷,則行為人會因此蒙受損害。行為人已著手完成指定行為,然而廣告因情事變遷,不再需要完成其指定行為的,行為人既使因此蒙受損失,也不是沒有補償的辦法,如果絕對不允許廣告人撤銷,仍使廣告人承受廣告之拘束力,未免過於嚴酷。因此,我國台灣「民法」第165條規定,可以由廣告人撤銷廣告。
(二)懸賞廣告撤銷的要件
懸賞廣告只能在行為人完成行為之前撤銷,因為這時懸賞廣告只有對廣告人產生約束力,並未對尚未完成行為的行為人發生法律效力,如果指定行為已完成,債之關系既已發生,自然不能撤銷。撤銷的方式,原則應以與做出懸賞廣告的方式相同,但也可足以使不特定的多數人知道的方式為之,總之,做出撤銷懸賞廣告的方式不能減少只能增大做出懸賞廣告方式的影響范圍,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行為人的利益。如果懸賞廣告中明確規定了完成指定行為的期間,可推定為在此期間廣告人放棄了其撤銷權。
(三)懸賞廣告撤銷的效力
懸賞廣告,因懸賞人的撤銷,確定不發生懸賞廣告的效力,其結果猶如自始即未做出懸賞廣告。在撤回前即已著手於特定行為的,而於撤回後完成,不得請求報酬給付。至於因指定行為的准備或實施,從而已消耗的費用、勞力、時間所受的損害,是否能要求賠償,立法上各國有別。在德國、日本民法上,除廣告知曉行為人已准備或著手情形的,以加損害於該行為人為目的而廣告撤回的,應構成侵權行為外,並無賠償的義務。瑞士債務法和我國台灣民法則規定,除懸賞人證明行為人不能完成其行為外,對於行為人因該廣告善意所受的損害,負擔賠償義務,但以不超過預定報酬為限度。
五、對我國有關懸賞廣告問題的立法建議
(一)理論上的採納
任何一項法律制度的確立都應有其理論依據或立法理由,這也是為了解決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理論是為實踐服務,同時實踐也檢驗這種理論的可行性、合理性。綜上之所述,筆者認為正在編纂中的民法典有關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在理論上應採納單獨行為說,採用單獨行為說不僅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利益,維護交易中的安全,而且在我國有一定的歷史和現時的基礎。我國清朝時期的《民律草案》,現在台灣地區的民法有關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均是採用單獨行為說。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方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單獨行為說更為社會所需,更易為人們所接受。
(二)立法之建議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懸賞廣告及其糾紛不斷出現。由於我國法律對此問題的規定尚為空白,為了減少糾紛及在糾紛發生後能有處理的法律依據,正在編纂中的我國民法典應確立有關懸賞廣告的法律制度。其一,應明確規定廣告人對於不知有其懸賞廣告而完成該行為的人,也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完成行為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監護人代為行使報酬請求權;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遺失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其許諾向拾得人支付報酬,否則,拾得人有權留置該遺失物。其二,只有最先完成指定行為的人才能享有報酬請求權,如果是數人同時完成的,應按平等比例取得報酬;數行為人是協作完成指定行為的,法律應規定按其協作程度取得報酬;如果報酬按其性質只能由一人取得的,由數行為人協商決定一人享有,獲得該報酬的行為人應給予其他行為人相應的補償;其三,廣告人可在指定行為完成之前撤銷其廣告,對於行為人因此所受之損害,除廣告人能證明行為人不能完成指定行為的,廣告人應於報酬額之內負賠償責任。如果廣告人在廣告中已附完成指定行為的具體期限,這類廣告在有效期內不能撤銷。為圖商業之利益,故意以不可能完成的行為設立懸賞廣告的,行為人因其所遭受的損失,廣告人不能免除損害賠償責任,賠償責任不以在報酬額之內為限。其四,懸賞廣告所設報酬額過高的,除非情況緊急、意義特殊、人身風險大等,過高部分法律不予保護。以國家、集體財產為報酬而設立的懸賞廣告,得受上級主管部門或本單位內部監督部門干預。
[注釋]
[1]江平: 《民法學》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87頁
[2]王澤鑒:《民法債編總論》188頁
[3]趙轉:《論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載於《河北法學》1994年第四期。
[4]趙轉:《論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載於《河北法學》1994年第四期。
[5]曹為、王書江合譯:《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 鄭沖、賈紅梅合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66頁。
[8]《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第81期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3]江平: 《民法學》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曹為、王書江合譯:《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5]鄭沖、賈紅梅合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彭萬林:《民法學》(修訂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② 我欠別人錢,暫時沒有能力償還,他四處張貼海報催討屬於犯法嗎

屬於犯法的,是一種侵權行為,侵犯了你的隱私權。

你可以去報警處理來面對這種情況的額。不確定,可以通過法律咨詢吧問 法律人士。

③ 海報發朋友圈算商用嗎

法律分析:關鍵是有沒有利用海報直接或間接盈利,盈利就是商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④ 別人侵犯我的隱私肖像權怎麼辦

發別人照片到朋友圈是否違法要依據其具體用途來確定。中國《民法通則》第100條、12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9條同樣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上述規定均要求以營利為目的,但目前理論界及司法實踐中主流觀點認為,未經本人同意,非以營利為目的,也可能侵犯肖像權,但具有阻卻違法事由的行為除外,例如新聞報道、尋人啟事、通緝令等。至於非以營利目的對公民肖像擅自進行製作、復制、佔有、傳播等行為達到何種程度才構成實質對肖像權的侵害則無一致說法,存在自由裁量。

⑤ 用明星照片做海報侵權嗎

法律分析:用明星照片做海報侵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八條 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第一千零一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