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時效的概念
❶ 民法典關於時效的解釋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一般為三年。訴訟時效的規定為強行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變更訴訟時效期間。如果當事人協議延長訴訟時效期間,對債務人不利,將危及現在及將來的在債務人周圍形成的財產秩序,有害於公益,因為潛在的第三人並不知曉也不可能知曉延長時效事宜而合理地信賴債務人的財產狀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❷ 民法中的訴訟時效是什麼意思
民法中的訴訟時效是指必須在這個時間段提出訴訟才有效,不在該回時間范圍內提出的訴訟是無答效的;
❸ "時效"的含義是什麼
你問的應該是法律范疇的含義吧!!
—、時效的概念和種類
時效的概念。時效是指法律規定的某種事實狀態經過法定時間而產生一定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
時效的種類。
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
二、訴訟時效的概念和法律特徵
(一)訴訟時效的概念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即喪失了請求人民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之權利的制度。
訴訟時效依據時間的長短和適用范圍分為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
一般訴訟時效。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特別訴訟時效。指針對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關而制定的訴訟時效。
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通則》141條規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
特殊時效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下列時效為一年: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2、出售質量不合規格的商品未聲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其他還有如《擔保法》中規定的「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等。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❹ 民法學名詞解釋時效
民法學名詞解釋時效也是非常的簡單的,時效是指當事人對財產的佔有或不行使權利的行為,經過一定的時間發生當事人取得權利或權利效力減損的情況。
個人建議:
對於民法學來說一定要及時的進行關注才行,因為這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法律法規的規則,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則,才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對於身邊的不公平現象,一定要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選擇向當地有關部門及時的進行檢舉揭發來解決問題。
(4)民法中時效的概念擴展閱讀:
時效,是指法律規定的某種事實狀態經過法定時間而產生一定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它是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根據。並且時效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事件,它是基於一定事實狀態在法律規定的一定期間內的持續存在而當然發生的,不為當事人的意志所決定。民法上的時效,通常指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
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❺ 什麼是民法上的時效取得制度
時效取得作為一種原始取得方式,在時效屆滿且符合其他要件時,佔有人取得所有權。向你推薦個論文 http://www.studa.net/minfa/061108/11582919-2.html 寫的很全面而且易懂
❻ 民法中訴訟時效和取得時效的區別
所謂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不行使權利,義務人將享有抗專辯權,從而屬導致權利人無法勝訴的法律制度。所謂取得時效,又稱佔有時效,是指無權佔有人在法定條件下佔有他人的動產、不動產或者其他財產的事實狀態經過一定的期限後,將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和其他財產權。二者區別如下:
(1)二者的地位不同。我國實定法只規定了訴訟時效而未規定取得時效,同時社會主義法有意排斥取得試下。
(2)二者的法律效果不同。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為行使權利的,義務人獲得抗辯權從而致使權利人無法勝訴;取得時效經過,佔有人自動取得佔有財產的所有權和其他財產權。
(3)二者法律效果實現的路徑不同。訴訟時效法律效果的實現需要義務人積極追求,否則不發生;取得時效的的法律效果無需佔有人積極追求,時效經過則自動取得佔有財產的所有權和其他財產權。
(4)制度設計的目的不同。訴訟時效意在促使權利人盡快行使其權利,保護義務人的時效利益和過去的法律關系;取得實效制度意在保持社會財產的流動性、物盡其用,保護現在的法律關系。
❼ 民法中訴訟時效是怎麼規定的
訴訟時效是指民復事權利制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❽ 西政民法訴訟時效的概念
很好···
❾ 民法中的訴訟時效是什麼意思
訴訟時效依據時來間的長短和適源用范圍分為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
一般訴訟時效。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但是也有一年的
4中情況:
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2、出售質量不合規格的商品未聲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用俗點的話說訴訟時效就是
你在這個時間內不去告
就不能告了
即時你是受害人
法律也就不保護了。
❿ 請問在民法中時效利益具體指什麼
一般訴訟時效為兩年,超過的話你的權益就沒法受法院保護了,但當事人同意履行的,還可以繼續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