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桎梏刑法

桎梏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2-06 11:34:48

❶ 西周在慎刑方面有何具體表現

2011年11月學術交流Nov.,2011總第212期第11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2No.11

[收稿日期]

2011-07-15[作者簡介]桑東輝(196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傳統慎刑思想探源

———以《周易》為例

桑東輝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哈爾濱150080)

[摘要]慎刑契合國際輕刑化趨勢,符合我國司法改革方向。追溯我國傳統法文化源頭,早

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慎刑思想。《周易》蘊涵著豐富的慎刑思想,如

「明慎用刑」、「赦過宥罪」、「不留獄」、「議獄緩死」等理念,以及對童蒙之人「用說桎梏」的赦宥教化,都體現了樸素的

「慎刑」思想。《周易》的慎刑思想集中表現在:犯罪懲治方面,提出要通過行中罰,實現「刑罰清」的宗旨;

在犯罪矯正方面,提出要通過規訓教化,達到「改過遷善」的目的;在犯罪預防方面,提出要通過

「明罰敕法」,收到「禁民為非」、知止不犯的效果。

[關鍵詞]

《周易》;法文化;慎刑[中圖分類號]D9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8284(2011)11-0067-04慎刑是中國古代德法兼治、為政以德的重要內容,與當前國際輕刑化趨勢和我國司法改革不謀而合。追溯我國傳統法文化,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慎刑思想。本文主要通過對《周易》文本的梳理,探究其中蘊涵的慎刑思想。

一、「刑罰清」與不中不刑的犯罪懲治觀

在先秦時期,即有

「不中不井(刑)」(《牧簋》)、「用中罰」(《尚書·立政》)、「刑罰中」(《禮記·大傳》)的中罰思想。有研究者認為,古代孚與罰通假,《周易》中孚卦的義理就是講「議獄緩死」的,中孚卦實際上

說的就是「中罰」,「議獄緩死」正體現了一種中罰的精神。[1]

此外,《周易》「中罰觀」還體現在

「刑罰清」上。《易·豫·彖》曰:「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意思是說「聖人」能夠順應天道,故而刑罰清明,百姓守法,社會有序。

(一)「困於石」與嘉石之制

嘉石之制是西周時期一種犯罪懲罰方式,即讓罪犯戴上刑具坐在嘉石上進行思過悔改的一項帶有

羞辱性質的刑罰。《易·困·六三》曰:「困於石,據於蒺藜。」說的是用蒺藜將犯罪人固定在石頭上。

《易·豫·六二》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意為犯錯人受到嘉石之罰,但不滿一天就釋放了。之所以

很快就被開釋,主要是「以中正也」(《易·豫·六二·象》)。內心中正的人能夠改過遷善,所以貞吉

。《周禮·地官司徒·司救》:「掌萬民之邪惡過失而誅讓之,以禮防禁而救之。凡民之有邪惡者,三讓而罰,

三罰而士加明刑,恥諸嘉石。」可見,「困於石」的嘉石之制實際上是帶有責讓性質的知恥改過刑,目的還

是以禮教來防止、禁絕犯罪發生。

(二)「入於幽谷」與圜土之制

圜土之制主要是針對犯罪較輕不夠處五刑的人犯,關在監獄中服勞役。這種刑罰較嘉石之制為重,

其最高服刑期限為三年。《易·困·初六》曰:「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覿。」說的是犯罪人在受

到杖擊臀部的刑罰後被關押在幽谷中,三年沒有放出。《易·困·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卼。」則說的

人被困在有刺的蔓藤中,心裡惶恐不安。《易·坎·上六》「系用徽纆,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凶」說的也

·76·

繼續閱讀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並上傳,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分享
收藏
轉存
相關推薦文檔
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與民族凝聚力探源——中華「大一統」、「天下」觀等傳統思想之現代解讀
論《周易》中的陰陽思想
《周易》中的變革思想 好評
04-《周易》及其哲學思想
《周易·噬嗑》卦的慎刑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國學選修課《周易》之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探源
周易》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幾點思考
易經中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民居的影響
_周易_政治思想及其影響_中國文化傳統尋根之二 熱門
《周易》文化思想精華的現代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課程教學一得 推薦
查看

網路文庫官方
網路文庫,讓每個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免費領文庫VIP
下載並登錄文庫大學生APP領取
加入VIP免券下載
低至0.30

❷ 監獄在古代叫什麼

監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獄是原始人馴養野獸的 (音景)檻或者岩穴,到氏族社會後,用來關押俘虜,驅使他們勞動。國家產生之後,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監獄也產生了。

最初沒有「監獄」這個名字,夏朝叫「夏台」(現在河南禹縣境內),是中央監獄的名稱,一般叫「圜(音喚)土」。商朝監獄叫「□(音游)里」(現在河南湯陰縣東北),還叫「圉」(音雨),是甲骨文中出現的一個字,意思就是「獄」。周朝時也叫「圜」或者「囹圄」(音零雨)。

周朝的監獄圜土中關押的犯人,要在監督下進行勞動,如果能改過自新的,重罪三年後釋放,中罪兩年後釋放,輕罪一年釋放。但是釋放後三年內不能被當平民對待。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監獄的規模已經擴大了很多,此時的監獄名稱也有了變化,叫做「圄」。到秦朝時,因為法律嚴酷,犯罪的人增多,所以監獄也比以前增加許多,郡縣基本上都有監獄。同時,為了適應需要,秦律的《囚律》中有了監獄管理方面的詳細規定。

監獄從漢朝開始稱為「獄」,漢朝的監獄更多更濫,除了中央監獄即廷尉獄外,還有各個官府自行設置的監獄。此時的監獄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內宮、居室、保宮和請室等。地方上的郡縣也都有自己的監獄,當時全國共有兩千多所監獄。南北朝時的監獄體制基本上繼承了漢朝體制,但北朝除了監獄外,還挖地為獄,叫做地牢。

❸ 秦國滅亡除了它的嚴酷刑法之外,最主要的是誰反對秦國

你好 我在網上查到你說的這道題的答案了 請看以下內容

秦國滅亡除了它的嚴酷刑法之外,最主要的是誰反對秦國? (2.00分) A.]儒家 B.道家 C.東方貴族 D.大夫

正確答案 C 東方貴族

滿意請採納 如有問題請追問

❹ 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內容特點

1、則天順時,法自君出
由董仲舒奠基的作為官學的神學目的論,公開鼓吹天子是上天之子,人間的君主是上天的代表。法律上對犯罪的懲罰,是君主「順天行誅」的結果,從而進一步樹立了「法自君出」的概念。所謂「君者出令者也」(12)。皇帝一言而為天下法,是「三尺法」的最高主宰。舉凡「詔」、「令」、「敕」、「格」、「式」、「例」等等都得由皇帝發布或批准。法律既經制定,原則上君主雖然也應遵守,但在很多情況下君主總是任意「欽定」法律,也往往任意破壞法律;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而臣下則「專以人主意指為獄」。封建皇帝「奉天承運」的這種至尊地位,使法律對於任何侵犯皇權和統治階級利益的言行,都被視為是違反「天常」的大逆不道的罪行而規定最嚴厲的處罰。
這種「則天順時」的思想,還被用來解釋天時與刑德之間的關系,並據以規定法律具體執行中必須符合陰陽順逆和四時運行規律的若干准則。它認為,天地間的陽和陰,分別代表著春夏和秋冬四個季節。而春夏是萬物發生、成長的季節,這時只能施行仁德;秋冬是萎縮、收斂的季節,這時始可執行刑罰。其理由就是董仲舒所說的:「陰陽,理人之法也:陰,刑氣也;陽,德氣也。陰始於秋,陽始於春。」《禮記·月令》篇說得更具體。據說春天正當陽和,要像上天對於萌芽的草木和孤弱的老幼善為安養一樣,指令司法部門疏通監獄,解除犯人桎梏,停止獄訟和拷掠人犯;夏天氣候開始炎熱時,為免囚犯發生疾疫,對輕罪犯人要抓緊決遣和寬緩,對重罪犯人要放鬆管理,改善伙食,暫停審訊;等到秋天和冬天,才開始恢復獄訟,進行審訊和判決,凡斷決死刑,都要定在孟冬十月進行。自漢以後,這些作法大都成為定製。
2、禮律結合,法有差等
封建社會的儒學,由於西漢中期以後地位的變化而受到歷代統治集團的重視,被認為是「致王道」之本。就它和法的關系而言,則所謂「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分工各異而目的相同;禮的階級內容雖然和奴隸社會有了不同,但它「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面差外內、遠近、新故之極」的作用,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因為據認為,用慶賞刑罰、勸善懲惡,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體現著「仁義恩厚」的禮,足以「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它的重要作用是更不應當忽視的。董仲舒以後,禮和法漸趨結合;只不過作為禮的具體表現的封建倫理道德,被賦予神秘主義色彩,使之似乎更加具有真理性的權威罷了。所以在漢代,不但有關禮的某些原理原則,逐漸融入法典當中,而且有關禮的某些具體規章制度,也納入了法典。例如趙禹所定《朝律》(或稱《朝會正見律》),便是以禮儀入律;所謂「朝覲家廟之儀,吉凶喪葬之典,後世以之入禮者,而漢時多屬律也」。等到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開所謂「進論五經異同」的「白虎觀會議」以後,統治者們更在《白虎通義》一書中,把董仲舒的神學倫理觀點系統化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認定它是永恆性的道德規范,並使之成為封建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
上述「三綱」,是以「尊尊」、「親親」原則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宗法等級觀念的核心。它所要求確立並遵循的貴賤、親疏、尊卑、上下、長幼的嚴格的等級次序,被認為是關系著「王道」得失的不可移易的社會關系的基礎。《白虎通義·禮義》:「朝廷之禮,貴不讓賤,所以明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明有年也;家廟之禮,親不讓疏,所以明有親也。此三者行,然後王道得焉」。所以在法制方面,按照董仲舒的說法,只要能夠「臣死君而眾人死父,親有尊卑,位有上下,各死其事,事不逾距」,便可以達到「寇賊不發,邑無獄訟」的目的。在獄訟當中,只有首先弄清楚這種等級關系,「然後輕重之序,可得而論;淺深之量,可得而測」。具體地說,這種法律面前的差等,首先是「尊君」,維護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所謂「君親無將,將而必誅」。歷代為此所設厲禁很多。從漢代的「祝詛」、「底欺」、「非所宜言」、「腹誹」之類,到隋以後各代的「十惡」罪中謀反、謀大逆等規定,莫不是以這種思想為指導的。其次是維護其他各類「尊者」的特權。一方面是嚴懲以下犯上的各種罪行,另一方面是賦予各類「尊者」以法律上的特權。尤其是後者。身份尊貴的人犯了罪,「廢之可見,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但決不能加以捆綁、關押、審訊,讓「司寇小吏詈而榜笞之」,因此規定讓他們「造乎闕而自請罪」,或者「北面跪而自裁」。再次是維護家族范圍內的不平等關系。封建儒家的倫理學說,強調要「嚴君臣之分,明尊卑之序」,而這首先要「正父子之倫,定男女之別」。所以在正統法律思想中,家族法規被視為國家法律不可分的部分。如家庭連帶責任的規定、按照倫常決定刑罰輕重的規定等等,都體現了這種維護封建特權和法律不平等原則的特點。
3、德主刑輔,先教後刑
先秦儒家在強調「禮治」的同時,還強調和「禮治」密切聯系著的「德政」。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以德行仁者王」。它強調在治理國家的德、禮、刑、政四種手段中,以德、禮作為主要手段,並且在刑罰的運用上強調「明德慎罰」,「明刑弼教」;「勿庸殺之,姑惟教之」。德刑關繫上的這種「德主刑輔」的原則,在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中同樣有著鮮明的體現。漢代鑒於贏秦「專任刑罰」的教訓,在德刑關系問題上一開始就特別強調德的主導作用。賈誼曾指出:治國的途徑,或道之以德教,或歐(同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氣樂;歐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即主張文武並用,刑德兼施,而重點卻在於道德教化,強調先德後刑。董仲舒把這種思想納入他的神學目的論范疇,借陰陽清暖之說來闡釋德主刑輔的關系。他認為上天好仁惡戾,貴陽賤陰,也就是「大德而小刑之意」。同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天是「任德不任刑」的。總之,德主刑輔,有天理和陰陽、寒暑的道理作為根據,是天經地義,不可移易的。他為正統法律思想的這一基本原則,進一步確立了系統的理論。
董仲舒以後,德主刑輔原則盡管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挑戰,但是經過讖緯迷信的流行和儒經的法典化,終兩漢之世,一直占著支配的地位。《鹽鐵論》所反映的西漢中期包括刑德問題在內的一系列論戰中,強調依靠刑罰以禁奸止寇的法治派代表人物,雖極力攻詰「篤教以導民」的德治論者,但實際上並未削弱德治思想的深遠影響。所以宣帝時期的廷史路溫舒就仍然上疏極言「尚德緩刑」的必要。王莽時期,統治者在實行所謂「均田」、「廢奴」等辦法的同時,試圖以繁密的立法來禁絕犯罪,但結果「奸史猾民並侵」,「犯者俞眾」。反而導致了此後德化思想的高漲。到了章帝劉炟,接受尚書陳寵的建議,「隆先王之道,盪滌煩苛之法,輕薄箠楚,以濟群眾,全廣至德,以奉天心」。這時和以後,雖也出現過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如王充、王符等人力言法治的重要,但對於「德化」也只是認為「不可獨任」,並非予以排斥。至於像荀況強調「惟慎庶獄」,仲長統力主「德教」,是「人君之常任」,刑罰為德教的「佐助」等等,則更是道地的德主刑輔理論了。
4、應經合義,論心定罪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社會上造成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結果,使儒家經學跟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禮和律的相互滲透,德和刑的相互為用,又使律和經發生了緊密的聯系,以至律學作為一門專門學問,和經學並稱,受到了官方的同等重視。漢時選舉、取士、任官,既要求「明經」,也要求「明律」、「明經」與「善律」、「通律」常相並舉。因而不但許多名公巨卿如肖何、趙禹、公孫弘、於定國、路溫舒、丙吉等人都以曾為獄吏、「明曉文法」而致位御史、廷尉或丞相,而且一些諸侯王如趙王劉彭祖、淮陽王劉欽和廣陵王劉荊等,也都以「通法律」、「善文法」而著稱於時。當時要圖仕進的一般儒生固然必須研習文法,就是許多經師大儒,也都窮經而兼治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儒家經義是指導一切的最高准則。這在「白虎觀會議」以後,尤其顯得突出。這樣,便造成了中國法律發展史上兩漢時期律學空前興盛的情況。就經學和律學的具體關系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據經解律。漢代經學的發展,促進了注釋之風的盛行。許多經學大師特別是東漢時期如許慎、馬融、趙歧、鄭玄、何休諸人,都以治經和注經著聞於世。有的更注經而兼注律,或者引律說經,或者引經解律,許慎甚至引律解字,使經、律相互為用。如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的注釋《周禮》,何休的注釋《春秋公羊》,就都常引《漢律》以為說。至於《漢律》的註疏或章句,據《後漢書·陳寵傳》:「漢興以來,三百二年,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說各異」。《晉書·刑法志》:「後人生意,各為章句,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餘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天子於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所以,當時不僅已確有《漢律》的註解,而且注家蜂起,各自形成門戶,律學著作之多,至使人們無所適從,不得不由天子下令規定一個統一的注本。顯然這些註解全都是以儒家經義為說的。另一方面是引經決獄。「應經合義」,不僅是對於立法和法律注釋的要求,而且也是對於司法實踐的要求。這就是要求在法律規定之外,引據儒家經義決獄。在漢武帝時期,統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經典,主要的是《春秋公羊》。所以,實際上也就是依據《春秋公羊》決獄。如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他所特別強調的就是「法不遠義」,「和不遠禮」,「法之所罰,義之所去」,「和之所賞,禮之所取」。呂步舒為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於諸侯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兒寬善決案,廷尉張湯「以寬為秦讞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其他大臣論事,也多以經義為依據。所謂「不通經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及左右近臣」,原因即在於此。《鹽鐵論·刑德》所謂「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後漢書·霍諝傳》所謂「原情定過赦事誅意」,已成了漢以後魏、晉、六朝封建司法的慣例。

❺ 秦國體罰犯人的刑具有哪些

刑具大部分都不分時期,大致有以下幾種:

枷, 帶於頸項的木製刑具。秦、漢時把帶在頸項的與帶在手、足的統稱「械」或「三木」,無專稱。晉代始稱「枷」。北魏規定大枷僅使用於「大逆、外叛」等重罪,其規格是:「長一丈三尺,喉下長一丈,通頰木各方五寸」(《魏書·刑罰志》)。北齊時一般徒刑犯若不鎖即帶枷。北周時死、流、徒刑均帶枷。隋、唐對枷的規格均有規定。唐代「盤枷」「長五尺以上,六尺以下;頰長二尺五寸以上,六寸以下;共闊一尺四寸以上,六寸以下;徑頭三寸以上,四寸以下」(《唐六典》)。據《舊唐書·刑法志》載,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為了迫害無辜,曾於法外另制大枷十號,名曰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膽、實同反、反是實、死豬愁、求即死、求破家。宋代,枷分二十五斤、二十斤、十五斤三等。明代法律規定:枷「長五尺五寸,頭闊一尺五寸,以干木為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重二十斤;杖罪重一十五斤」(《明律·獄具圖》)。清初,凡「竊盜」、「犯奸」、「賭博」、「逃軍、逃流」和其他違法犯罪行為,均可酌量加枷。康熙八年(1669)改為「囚禁人犯,止用細鏈(鐵索),不用長枷」。枷僅作為「枷號」刑具。即旗人犯軍、流、徒罪,免於發遣服勞役,只帶枷數十日即釋放。枷的重量,初期定為重枷七十斤,輕枷六十斤。乾隆五年(1740)改定,「應枷入犯俱重二十五斤,然例尚有用百斤重枷者。嘉慶以降,重枷斷用三十五斤」(《清史稿·刑法志》)。

杻 ,亦名杽械,束縛犯人手的刑具,類似後世的手銬。周、秦至漢稱「梏」,與束縛足的刑具「桎」合稱「桎梏」。據《隋書·刑法志》記載,南北朝時期,梁律對杻的規格已有規定。後來唐、明、清律也有規定。如《明律·獄具圖》載:「杻長一尺六寸,厚一寸,以干木為之。男子犯死罪者用杻;犯流罪以下,及婦人犯死罪者不用」。

鎖 ,亦作鏁,即鐵索、鐵鏈,是拘禁罪犯的刑具。據《漢書·西域傳》、《王莽傳》載,西漢已用「鎖」。南北朝以後,歷代對於鎖的規格和使用均有規定。《隋書·刑法志》載,陳律規定:「其髡鞭五歲刑,降死一等,鎖二重。其五歲刑以下,並鎖一重。徒並著鎖。」唐代法律規定:「鎖長八尺以上,一丈二尺以下」。元代將系於頸部的鐵鏈稱「鎖」;系於腿部的稱「鐐」,並規定「鎖長八尺以上,一丈二尺以下;鐐鏈(環)重三斤」(《新元史·刑法志》)。《明律·獄具圖》載:「鐵索長一丈,以鐵為之。犯輕罪人用。鐐鏈環共重三斤,以鐵為之。犯徒罪者帶鐐工作」。 鉗 均鐵制。秦、漢時拘禁罪犯的刑具。套在頸項的叫鉗;套在腳後跟上的叫釱。漢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在位)廢肉刑後,曾用釱代替臏刑。魏武帝(曹操155~220)時又用代替刖刑。魏武帝制定《甲子科》時,由於缺乏鐵,將釱改成木械,此後即不用釱。唐、宋代仍以鉗作為刑具。《唐六典》載:「諸流、徒罪居作者皆著鉗,若無鉗者著盤枷」。宋代對於鉗的輕重、長短有具體規定。元代以後不再用鉗。

杖,執行笞刑或拷訊的刑具,用木、竹或荊條製成。秦代有「榜笞」刑,或即用杖執行。西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定《箠令》,規定:「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漢書·刑法志》)。唐代規定杖用竹製成,須「削去節目,長三尺五寸。訊囚杖,大頭徑三分二厘,小頭徑二分二厘」。執行杖刑時,須「背、腿、臀分受。及須數等拷訊者,亦同。其拷囚不過三度,總數不得過二百。杖罪已下,不得過所犯之數」(《舊唐書·刑法志》)。明代的「訊杖」,用荊條製成。大頭徑四分五厘,小頭徑三分五厘,長三尺五寸。執行時,笞打臀部(《明史·刑法志》)。歷代酷吏於法定的杖以外,又曾使用過許多非法定的棍棒,作為拷訊刑具。《隋書·刑法志》載:「自前代相承,有司訊考,皆以法外。或有用大棒、束杖、車輻、鞵底、壓踝、杖桄之屬,楚毒備至,多所誣伏」。

鞭,皮革制鞭笞刑具,以鞭作為刑具的歷史久遠。《尚書·舜典》記有「鞭作官刑」之說。1975年 2月陝西岐山縣董家村出土西周銅器《匜》,有「我義(宜)兞(鞭)女(汝)」等銘文,證明周代確有鞭刑。周代的鞭或即荊條。晉鞭用牛革製成。《大平御覽》卷六四九引《晉令》載:「鞭皆用牛皮革廉成。法鞭生葦去四廉,常鞭用熟靼不去廉,作鵠頭,紐長一尺一寸,鞘長二尺二寸,廣三寸,厚一分,柄長二尺五寸。」梁朝的鞭分制鞭、法鞭、常鞭三種,制鞭用生革製成,不去廉棱;法鞭也是用生革製成,但去掉廉棱;常鞭用熟革製成,不去廉棱。隋代以後鞭刑不列為正式刑罰,僅遼代「鞭烙」刑仍用鞭。

夾棍三木夾脛,這種刑具或濫觴於宋代。《宋史·刑法志》載,宋代用「夾幫」、「超棍」作為刑訊工具。「夾幫」,即用「木索並施夾兩脰(即脛)」。「超棍」,「反縛跪地,短豎堅木,交辮兩股,令獄卒跳躍於上」。清代將夾棍列為法定刑具。

拶,指清代法定夾手指的刑具。《清會典事例·刑部·名例律》載,「拶指」,採用「五根圓木為之,各長七寸,徑圓各五分(後改為四分五厘)」,貫以繩索,施用時夾住犯人的手指,急速收緊。

刑罰種類:

一、動物行刑
這是羅馬的暴君Nero Claudius Caesar時代的一種殘酷的刑罰。這些女人都是給斗獸場的獅子、豹子等野獸作為食物的。
二、割喉刑
割喉始終是古羅馬所特有的刑罰,因此有"羅馬刑"之稱。它的要旨就是割斷喉嚨。與砍頭刑不同的是:在此刑中,頭和軀干並不分離,但這兩種刑的行刑原則是一樣的,因為犯人主要是由於窒息、失血過多以至腦部失血而死,其直接原因在於頸動脈和主動脈被切斷。割喉刑用的是匕首。但羅馬的刑罰中卻從未將「割喉刑」列為主要的死刑手段。
三、剖腹刑
該刑是用利刃刺入犯人的肚腹並拉開口子,導致內臟受損而死。希臘和羅馬僅是整死人便罷手了,但在古波斯,割開肚腹之後,還要從中揪出六到八米的腸子,纏在絞車上,而日本的割腹刑則是由自己來執行,用於證明自己的忠誠、找回失去的榮譽。在剖腹的同時,一頂有英雄特徵的桂冠便戴到了死者的頭上。所以,並非一般的市井之民也有資格剖腹。他們一般是被砍頭的。在日本,砍頭不僅意味著剝奪生命,還有污辱靈運魂魄的意向。
四、投擲刑
該刑的關鍵在於讓犯人從高處跌落。
五、餓刑
在中世紀的歐洲,最常使用的是"飢餓面具",當面具扣到人臉上後,犯人的口腔里會被塞進一條鐵舌頭,用於強迫他進行呼吸,如此,即便滿地食物,犯人也無法進食,直至餓死。
六、十字架刑
該刑在古埃及時便有,在地中海沿岸及中東國家運用得十分普遍。一般說來是用於懲罰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如奴隸、乞丐。為了羞辱罪大惡極的犯人,有時也用十字架刑。
七、活埋
活埋一般用於大規模屠殺。在中國的戰國時期,秦將白起一次便活埋了趙國降卒四十萬,秦始皇的坑儒行動只是小巫見大巫。
八、木樁刑
對於此刑,19世紀的《大網路全書》下了這樣的定義:"將人類的殘忍性發揮到極致的創造之一"。行刑方法在於將木樁插入犯人身體,最常見的是插入肛門,任其死去。
九、活剝
活剝即揭人皮,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部。 在古印度,活剝又稱"小火去細毛",即用火把灼燒皮膚,把身體烤熟到三分。這時,活肉徹底附著在身體上的皮膚分離。然後「置犯人的叫喊於不顧,將他的皮整個地揭下來……他的肌肉完全呈現,血管清晰外露,可以看見內臟在搏動,光線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纖維熠熠生輝」。
十、肢解
該刑意味著乾脆地剁下四肢。但發展到一定時期後,波斯人別出心裁的做法是先從手指下刀,然後切腳趾,再砍手、臂、踝、腿、耳朵、鼻子。
古代中國是截去四肢後用金創葯止血,用布包住傷口、再塞入一隻大瓮中,置放在廁所里,犯人要痛苦很久才會死去。到了漢以後,凌遲刑代替了肢解刑,也許在行刑者看來,凌遲刑更痛苦也更精妙。
十一、碎身刑
這是典型的西方死刑,與西方人酷愛擺弄機械密切相關。犯人赤裸著身體被固定在一隻帶鐵釘的大輪盤上,通過搖動手柄,輪盤可以繞軸旋轉,輪盤每轉一圈,固定在地面上的鐵刺就會剮下一條肉來,轉個十來圈,犯人基本上就被扯碎了。
十二、碾刑
碾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用一種固定的重物壓死;二是將犯人放在中間,兩邊同時用力並逐漸加碼;三是用帶有利物的東西軋碎或扯爛。在羅馬和埃及,常會把犯人鋪在尖刺上,然後用巨石碾過,如此犯人決無活機。
十三、壓杠子
日耳曼人的碾刑用的是沉甸甸的木頭大盤,由馬拖著來回地碾壓,直到犯人變成血肉模糊的 一片醬沫。在波斯,犯人則被塞入那種用來榨葡萄和橄欖的壓榨機中,被這般處理過的犯人,形狀全無
十四、火刑
用火燒人是最原始蠻荒的做法,古代的西方和東方都對火刑津津樂道。
十五、烤刑與炙刑
這兩種刑均為常用的處死方法,它們與火刑的區別在於:對犯人一定要用"小火"來處理。將爐火控制在某種范圍內,其目的在於讓犯人在清醒狀態下斃命。
十六、鋸刑
這是一種特別的分解具是鋸。在基督教傳入日本後,日本人也熱衷於直鋸,他們慣常是從頭頂開鋸,而西方施刑者則倒行逆施,從兩腿之間腹股溝的位置開鋸,這樣做的後果最可怕,因為在切到肚臍的位置前,犯人的意識都非常清醒。為了延長受難過程,往往會讓犯人保持頭沖下的姿式,這樣腦部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氣,可以避免血流失過快而死。鋸刑史上最後的"傑作"是由某些患有狂躁症的蓋世太保來完成的。他們有各種型號的鋼鋸,在他們手裡,人變成一棵可以恣意妄為的樹,想鋸那個部位都成。
十七、箭刑與貫穿刑
這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容器,內部布滿銳利的鐵釘,人只要被放到裡面,隨著她的關閉,那將會是地獄的風光。
十八、毒刑
從很早的年代始,服毒致死就是執刑方法之一。
有記錄本案的早期毒殺是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死刑執行。蘇氏因得罪雅典的權貴而被毒死。那時的希臘,多是用歐洲普遍可見的毒芹中提取出來的毒芹鹼來做毒葯。
而在古中國,則多用從動物、昆蟲、礦物、植物中的提取毒物,似乎比起西方,毒死人的渠道要多得多。
現代社會出於對有效性和人道的考慮,又開始使用先民的方法了。毒氣室、安樂死注射似乎都是一種延續。
十九、吊刑
它有別絞刑,方法是將犯人雙手反剪,再用繩子捆住手腕吊升到行刑架的頂端,然後,驟然松開繩子使其下落,停頓在高於地面僅數十公分處。在降落停止產生的沖力作用下,犯人的雙臂會被拉得脫臼。
經過重量設計的吊刑則更為殘酷,有記錄表明,如果受刑人腿上捆上超過60公斤的重物受刑,就會連雙腿都會拉脫臼。如果超過100公斤,那麼在沖力作用下,全身的骨頭都會碎裂,就算是肚皮綻開,五臟六腑溢出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二十、鞭刑與棒刑
鞭刑存在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
二十一、車輪刑
這是一種將人綁在車輪上活活打死的刑罰。
二十二、磔刑
就是中國的「五馬分屍」,該刑的特殊之處在於犯人的四肢要同時遭受「力的作用」。
二十三、扼殺
扼殺即勒死,它和絞刑一樣是一種使人窒息的刑罰。但它不主要依賴犯人本身的重量,而是通過某種作用在脖子上的外力來致死。扼殺曾被亞洲和歐洲的許多民族所施用,但在歐洲若乾地方有規定,不允許處女遭受扼刑,於是劊子手在用繩索或其他刑具套住犯人的脖子之前,要先使處女失身。
二十四、絞殺
絞殺並非絞刑。它與扼殺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說是一種手工死刑的機械化。最初的絞殺是讓犯人坐在一塊平台上,手系在腹前背靠著一根豎著的木樁,劊子手從木樁上的窟窿中放進去一根麻繩,編成環將犯人脖子套住,再將麻繩的兩端在樁的另一面打結,從中插入一根棍。當轉動棍子時,環收緊使犯人被勒死。這種方式絲毫不傷頸動脈,卻造成人慢慢窒息而死。

❻ 刑具有什麼

歷代法定刑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枷 帶於頸項的木製刑具。秦、漢時把帶在頸項的與帶在手、足的統稱「械」或「三木」,無專稱。晉代始稱「枷」。北魏規定大枷僅使用於「大逆、外叛」等重罪,其規格是:「長一丈三尺,喉下長一丈,通頰木各方五寸」(《魏書·刑罰志》)。北齊時一般徒刑犯若不鎖即帶枷。北周時死、流、徒刑均帶枷。隋、唐對枷的規格均有規定。唐代「盤枷」「長五尺以上,六尺以下;頰長二尺五寸以上,六寸以下;共闊一尺四寸以上,六寸以下;徑頭三寸以上,四寸以下」(《唐六典》)。據《舊唐書·刑法志》載,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為了迫害無辜,曾於法外另制大枷十號,名曰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膽、實同反、反是實、死豬愁、求即死、求破家。宋代,枷分二十五斤、二十斤、十五斤三等。明代法律規定:枷「長五尺五寸,頭闊一尺五寸,以干木為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重二十斤;杖罪重一十五斤」(《明律·獄具圖》)。清初,凡「竊盜」、「犯奸」、「賭博」、「逃軍、逃流」和其他違法犯罪行為,均可酌量加枷。康熙八年(1669)改為「囚禁人犯,止用細鏈(鐵索),不用長枷」。枷僅作為「枷號」刑具。即旗人犯軍、流、徒罪,免於發遣服勞役,只帶枷數十日即釋放。枷的重量,初期定為重枷七十斤,輕枷六十斤。乾隆五年(1740)改定,「應枷入犯俱重二十五斤,然例尚有用百斤重枷者。嘉慶以降,重枷斷用三十五斤」(《清史稿·刑法志》)。
杻 亦名杽械,束縛犯人手的刑具,類似後世的手銬。周、秦至漢稱「梏」,與束縛足的刑具「桎」合稱「桎梏」。據《隋書·刑法志》記載,南北朝時期,梁律對杻的規格已有規定。後來唐、明、清律也有規定。如《明律·獄具圖》載:「杻長一尺六寸,厚一寸,以干木為之。男子犯死罪者用杻;犯流罪以下,及婦人犯死罪者不用」。
鎖 亦作鏁,即鐵索、鐵鏈,是拘禁罪犯的刑具。據《漢書·西域傳》、《王莽傳》載,西漢已用「鎖」。南北朝以後,歷代對於鎖的規格和使用均有規定。《隋書·刑法志》載,陳律規定:「其髡鞭五歲刑,降死一等,鎖二重。其五歲刑以下,並鎖一重。徒並著鎖。」唐代法律規定:「鎖長八尺以上,一丈二尺以下」。元代將系於頸部的鐵鏈稱「鎖」;系於腿部的稱「鐐」,並規定「鎖長八尺以上,一丈二尺以下;鐐鏈(環)重三斤」(《新元史·刑法志》)。《明律·獄具圖》載:「鐵索長一丈,以鐵為之。犯輕罪人用。鐐鏈環共重三斤,以鐵為之。犯徒罪者帶鐐工作」。 鉗 均鐵制。秦、漢時拘禁罪犯的刑具。套在頸項的叫鉗;套在腳後跟上的叫釱。漢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在位)廢肉刑後,曾用釱代替臏刑。魏武帝(曹操155~220)時又用代替刖刑。魏武帝制定《甲子科》時,由於缺乏鐵,將釱改成木械,此後即不用釱。唐、宋代仍以鉗作為刑具。《唐六典》載:「諸流、徒罪居作者皆著鉗,若無鉗者著盤枷」。宋代對於鉗的輕重、長短有具體規定。元代以後不再用鉗。
杖 執行笞刑或拷訊的刑具,用木、竹或荊條製成。秦代有「榜笞」刑,或即用杖執行。西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定《箠令》,規定:「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漢書·刑法志》)。唐代規定杖用竹製成,須「削去節目,長三尺五寸。訊囚杖,大頭徑三分二厘,小頭徑二分二厘」。執行杖刑時,須「背、腿、臀分受。及須數等拷訊者,亦同。其拷囚不過三度,總數不得過二百。杖罪已下,不得過所犯之數」(《舊唐書·刑法志》)。明代的「訊杖」,用荊條製成。大頭徑四分五厘,小頭徑三分五厘,長三尺五寸。執行時,笞打臀部(《明史·刑法志》)。歷代酷吏於法定的杖以外,又曾使用過許多非法定的棍棒,作為拷訊刑具。《隋書·刑法志》載:「自前代相承,有司訊考,皆以法外。或有用大棒、束杖、車輻、鞵底、壓踝、杖桄之屬,楚毒備至,多所誣伏」。
鞭 皮革制鞭笞刑具,以鞭作為刑具的歷史久遠。《尚書·舜典》記有「鞭作官刑」之說。1975年 2月陝西岐山縣董家村出土西周銅器《匜》,有「我義(宜)兞(鞭)女(汝)」等銘文,證明周代確有鞭刑。周代的鞭或即荊條。晉鞭用牛革製成。《大平御覽》卷六四九引《晉令》載:「鞭皆用牛皮革廉成。法鞭生葦去四廉,常鞭用熟靼不去廉,作鵠頭,紐長一尺一寸,鞘長二尺二寸,廣三寸,厚一分,柄長二尺五寸。」梁朝的鞭分制鞭、法鞭、常鞭三種,制鞭用生革製成,不去廉棱;法鞭也是用生革製成,但去掉廉棱;常鞭用熟革製成,不去廉棱。隋代以後鞭刑不列為正式刑罰,僅遼代「鞭烙」刑仍用鞭。
夾棍 三木夾脛,這種刑具或濫觴於宋代。《宋史·刑法志》載,宋代用「夾幫」、「超棍」作為刑訊工具。「夾幫」,即用「木索並施夾兩脰(即脛)」。「超棍」,「反縛跪地,短豎堅木,交辮兩股,令獄卒跳躍於上」。清代將夾棍列為法定刑具。
拶指 清代法定夾手指的刑具。《清會典事例·刑部·名例律》載,「拶指」,採用「五根圓木為之,各長七寸,徑圓各五分(後改為四分五厘)」,貫以繩索,施用時夾住犯人的手指,急速收緊。

❼ 我在看卧薪嘗膽,想知道裡面勾踐上的大料是什麼刑法

就是一般所說的桎梏,古代的刑具,類似於現代的手銬、腳鐐。

❽ 都怪我一時貪圖,才惹這一生桎梏什麼意思

我覺得這像一首歌的歌詞呢,嗯,這句話可以說是一個人貪圖金錢,也可以說是貪圖婚姻,也可以說貪圖另一方面他平時所沒有的,不管是探討了哪一方面,到後來他後悔了,因為這個貪圖的東西沒有給他帶來他想要的快樂,而是形成了一種智庫,約束著他,限制了他的自由,是他變得更加痛苦和煩惱了,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❾ 求助!司法考試

不下苦功夫,休想。
我是法本,准備了半年,還是因為復習計劃沒做好,考的一塌糊塗。
別痴想了兄弟。沒用的。

熱點內容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
民事訴訟法判決給錢沒錢 發布:2025-02-08 00:04:29 瀏覽:767
二建法規編 發布:2025-02-08 00:03:48 瀏覽:359
法律援助向哪裡申請 發布:2025-02-07 23:53:51 瀏覽:236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2025-02-07 23:25:06 瀏覽:441
思想道德文獻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7
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5-02-07 23:07:21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