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有感

民法通則有感

發布時間: 2022-02-06 17:19:45

民法典感想和體會200字

民法典感想和體會例文1:

《民法典》在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權、隱私權等等方面有了新增與變化,這在我國法治史的具有重要意義,與2017年、1986年比較,包括取消等價有償原則、確立生態文明原則、確立處理民事糾紛使用習慣的原則等。

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它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民法典》的頒布維護了人民權益的客觀需求,大到國家所有制,小到鄰里糾紛、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等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比如: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校園貸、出行中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等,《民法典》都一一給了解答。同時,它也體現了依法治國,以人民為本的理念。

民法典感想和體會例文2:

民法典有多麼大的意義,它的亮點是什麼,這些大家看看新聞就可以心中有數。民法典的亮點在央視新聞的報道中,呈現出來不少亮點比如未成年人受性侵、降低行為能力的年齡、延長訴訟時效等等。

民法典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呼應了我國國情的現實需要,通過具體規范,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民法典的頒布,是維護人民權益的客觀需要,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保護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民法典的頒布,讓公民更有尊嚴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還有各種各樣的財產權利等等。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們國家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標志著我國依法治國邁上新台階。

民法典感想和體會例文3:

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民法典》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因為它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

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遊走在網路中的Q幣、網路游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了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民法典》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因為它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

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遊走在網路中的Q幣、網路游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了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民法典感想和體會例文4:

作為全國兩會的重要內容,醞釀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即將生效的《民法典》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協調一致。《民法典》共七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計1260條。

《民法典》正式頒布實施後,我們耳熟能詳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將廢止,退出現行有效的法律體系。

民法典感想和體會例文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我國《民法典》是保護公民私權利的法律匯總,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作為事關每個公民「從胎兒到身故後五十年」漫長歲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關。

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權利保護都可以《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不僅能統一民事法律規范,消除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可以助力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㈡ 《民法通則》和《民法》這兩本書有什麼不同

<民法通則>是法律條文,《民法》是講解包括《通則》在內的民事法律的書(我國民商不分,有些民法書也包括商事法律),《民事法》這樣起名的書不多見,應該知識講解民事法律規范的吧

㈢ 學習民法總則有感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的法條。在目前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大概相當於民法典。民法總則是學習民法的前提,他系統的介紹了民法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學好了總則才能看懂分則。司法考試輔導三大本里有民法總則部分。
民法的屬性是保護人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民法總則作為我國民法典開篇之作,其立法過程就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回應人民關切的過程。通觀民法總則全文,我們可以看到,保護人的權利、提升人的尊嚴、服務人的發展的立法精神與立法宗旨,讓民法總則飽含濃厚民生情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光中,每個人都是整個世界」。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民法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愛。我國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首先體現在立法實現了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全面保護。
胎兒是否擁有民事權利,這個問題在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民法總則從加強胎兒權利保護角度出發,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予等胎兒利益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從尊重未成年人的獨立意識,鼓勵他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的角度出發,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歲下降到了八歲,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規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滿十八歲之日起計算。
同時,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為此,民法總則突破性地規定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即成年人可以在意思能力健全時預先選定監護人。
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還體現在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立法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也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和關心的重大民生話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理念尤其深入人心,也特別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將黨的這一重要主張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立法工作之中。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性規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同時,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中也規定了「恢復原狀」一項,這一條是對破壞環境者的民事責任要求,破壞環境者必須承擔恢復環境原狀的責任,這也是民法綠色原則的具體體現。
法無外乎人情。從監護制度到非營利性法人制度,從個人信息保護到網路數據虛擬財產保護,在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中,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法律條款比比皆是,這讓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保護的高度、深度與廣度都進入到了一個新境界,從而使法律能夠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與需要。

㈣ 民法通則與民事訴訟法有何不同

一、概念上的區來別
民法自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保障權利方面
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三、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
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當然以上民法通則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絕不是二者區別的全貌,僅僅是一些較為明顯的區別。

㈤ 我國民法通則只能感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期限是幾年

第二十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一條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二十二條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
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 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
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
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㈥ 《民法通則》究竟是屬於法律還是行政法規

《民法通則》屬於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圖冊
1986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民事基本法,是中國民事立法的重要里程碑,被譽為中國的「權利宣言」。它承繼了中國自清末以來變法圖強以復興中華民族的理想,開啟了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礎,為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基本前提與依據。

近二十年來,社會各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法通則》又暴露出了許多新的缺陷,並且越來越突出,可以這樣說,《民法通則》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完成了其特殊的歷史使命,從《民法通則》中的種種缺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改《民法通則》已非常迫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修改《民法通則》,制定民法典要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從某種程度上說「惡法」,比無法的危害會更大。

立法機關對《民法通則》起草的進程計劃明確,爭取1986年春季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為此要求在民法草案四稿和法工委提出的八個問題意見的基礎上,由起草小組成員分工盡快寫出條文,由起草小組集體討論後修改,廣泛徵求意見後,再修改。在起草過程中,民主與集中交叉反復,集思廣益,《民法通則》最終反映和集中了多方面的意見。

為了制定一部優秀的民法典,全社會尤其是立法、司法、法律理論界的專家們都應共同努力,應加強對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法、德、日民法典、民法理論的研究,同時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情況進行研究、論證,將《民法通則》的種種缺陷予以修改,刪除掉那些與市場經濟不符內容,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補充、完善國外科學的、先進的民事法律制度,共同為制定一部完善的、科學的、先進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民法典。

《民法通則》的頒布,為民事司法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根據,為司法解釋提供了法律依據。《民法通則》頒布後,經濟體制改革有了進一步發展,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共200條。法官和學者簡稱其為「二百條」。
產生的相關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圖冊
1985年6月法工委召開的座談會的名稱是民法總則座談會,在座談和起草過程中,有了改變名稱的建議,提出了民法通則、民法總綱、民法綱要三個名稱,各有不同的理由,其共同點是內容要超出民法總則的范圍,解決實踐中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當時作為民法組成部分的法律已經有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等,缺少的主要是民法總則、物權和關於侵權責任的立法,物權法的起草難以提到立法議程,於是就決定起草以總則內容為主,兼顧分則內容的民法通則。從《民法通則》的內容可以看出,突出了民法總則方面的規定,對民法分則的問題都涉及到了,但詳略有很大不同。對物權和債權的主要問題作了簡要的規定;將人身權單獨規定一節,突出了對人身權的保護;民事責任一章突出的是侵權責任。另外,監護問題當時還沒有法律,規定得就詳細些;對知識產權作了提示性規定。《民法通則》還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如此突出借貸關系,是因為實踐中這方面的問題很突出。當時有法官建議簡要規定借貸問題,即使規定一條,也便於最高人民法院依據《民法通則》作司法解釋,使裁決借貸案件有法可依,《民法通則》第90條關於借貸的規定就是這樣產生的。

一、規定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重在鞏固改革成果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否民事主體,至今還有不同的看法,《民法通則》起草時也有不同意見。從民法原理上難說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是民事主體,立法機關主要是從政策上考慮問題。當時農村承包經營已在全國實行,個體工商業有很大發展,這樣重大的政策問題應當用民事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民法通則》規定了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經營者與其家庭成員的財產和責任關系,這樣規定就為解決有關糾紛提供了了法律根據。討論的結果是將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規定為第二章公民(自然人)中的第四節。

二、規定個人合夥重在體現當時的政策
改革開放初期出現了形式繁多的經濟組織,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從民事主體角度看,歸結起來不外是獨資、合夥和法人三大類,但是在《民法通則》中如何規定並不簡單。在立法上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合夥的法律地位。對此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當規定合夥為民事主體,另一種意見認為合夥是合同關系。立法機關的主導意向是規定個人合夥重在體現改革開放政策,是否民事主體的理論問題,以後由學者繼續研究。最後確定將個人合夥規定在第二章公民(自然人)中的第五節。

問題之二,是否規定合夥的財產歸合夥共有,這在民法上本來是個常規性問題,但是對此《民法通則》沒有直接作規定,而是規定為: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第32條)。這條規定主要是為了避免人們將共有誤解為公有,影響人們投資經營合夥的積極性。規定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實際效果和共有沒有根本區別。
問題之三,如何區別個人合夥與僱工大戶?當時已經出現了個體工商戶僱工一二百人的情況,當時對此稱為僱工大戶。《民法通則》第30條規定,合夥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共同勞動。規定合夥人共同勞動,就排除了僱工大戶。當時對僱工大戶在政策上還看不清楚,就沒有作規定。

三、規定法人聯營重在劃清民法與經濟法的界限
《民法通則》第三章法人,其中第四節有三個條文(第51-53條)規定聯營問題。在改革進程中,出現了三種聯營的基本形式,一是緊密型聯營,實際上是共同出資,建立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二是半緊密型聯營,實際上是共同出資,建立合夥性質的企業,三是鬆散式聯營,實際上是建立長期的合同關系,學者對此分別稱為法人型聯營、合夥型聯營、合同型聯營,《民法通則》第51-53條規定的就是這三種聯營形式。用傳統民法觀點看,這三條規定的性質分別是法人、合夥與合同,按照常規不應當規定在一起。對《民法通則》這樣規定我的理解是:第一,規定聯營反映了改革的現實,使聯營關系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發生糾紛時有法可依。第二,將個人合夥與法人合夥分別規定,就排除了個人和法人之間的合夥,這是因為對個人和集體企業或者國有企業合夥,關繫到重大決策,需要慎重,暫不作規定。第三,在討論《民法通則》草案時,有主張「大經濟法」的學者認為聯營是經濟法問題,《民法通則》不應當規定聯營。立法機關堅持在《民法通則》中規定聯營,實際上是肯定了聯營是民事法律關系,不是經濟法律關系,這樣就在法律上進一步劃清了民法與經濟法的界限。
指導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是我國一貫的立法指導思想,在1985年12月召開的民法通則草案座談會期間,彭真委員長和彭沖副委員長都講了這個問題,指出: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實踐為根據;要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要體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2、既要總結中國的經驗,又要借鑒外國的立法。

3、經濟關系由民法、經濟法、行政法分別調整,不能由某一個法律部門統一調整。

4、內容要簡明,文字表達要在准確中求通俗。

5、立法要完備,但是要分清輕重緩急。制定《民法通則》不是不要民法典,以後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制定民法典。
重點內容的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圖冊
民法調整對象的確定
關於民法的調整對象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是法律部門劃分的一個問題,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是,民法和經濟法的界限如何確定,對這個問題前蘇聯學者經過長期爭論,最後在1961年的《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中明文規定了民法的調整對象。我國在改革開放不久就討論民法的調整對象,接著發生了民法與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爭論,有不同觀點和方案,主要分歧表現在被稱為「大經濟法」和「大民法」兩種對立的主張,主張大經濟法的理論上影響最大的是縱橫統一說,該說認為經濟管理關系(縱向經濟關系)和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橫向經濟關系)應當由經濟法統一調整。主張大民法的理論上影響最大的是商品關系說,該說認為商品所有關系和商品交換關系應當由民法統一調整。《民法通則》起草時,肯定商品關系由民法調整無異議,不同的意見是,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否僅限於商品關系。佔主導地位的意見是基本參考《蘇俄民法典》 ,財產關系以平等劃線,人身關系限於用民法方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據此形成了《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的: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條規定和蘇聯民事立法綱要的表述和內涵都不同,該綱要和1964年的《蘇俄民法典》前言的表述均為:「蘇維埃民法調整在共產主義建設中因利用商品貨幣形式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以及與這些財產關系有關的人身非財產關系。」《蘇俄民法典》第2條用4款規定民法典調整的關系,其中第三、四兩款規定,行政、稅收、預算方面的財產關系和家庭關系、勞動關系、土地關系都不由民法調整。與《蘇俄民法典》不同,《民法通則》包括了婚姻家庭關系、監護關系、土地關系、知識產權關系,但是對已經有單行法的,主要是提示性或者原則性的規定。

法人原則上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民法通則》關於法人的規定和德國、蘇聯等國家的規定不同。一是《民法通則》明確規定了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而且規定的條件比較嚴格。規定法人應當「依法成立」,這個規定直接涉及私人經濟組織能否取得法人資格,是個政策性問題,這樣規定便於實踐中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二是無限公司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對此外國法有不同的態度,起草過程中有不同的意見。《民法通則》第36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這條規定的基本精神是,法人原則上應當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在企業法人部分明文規定企業法人的條件之一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41條),又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第48條),這樣規定是留有靈活掌握的餘地。

《民法通則》用了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行為兩個概念
民法通則中是否沿用傳統的法律行為概念?對這個問題有三種意見:一是用法律行為,二是用民事法律行為,三是用民事行為。主張用民事法律行為的理由是,法理學上已經使用了法律行為概念,擴大了法律行為的內涵,用民事法律行為是為了與法理學上的法律行為相區別。另外,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是為人們樹立一個行為標准,這個標准體現在《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主張用民事行為的意思是用民事行為代替法律行為概念,民事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內涵相同。用民事行為的理由有二:一是為了明確行為的民事性質,與行政行為相區別。二是為了避免傳統民法理論上將法律行為歸於合法行為,同時又將無效的法律行為歸於法律行為的缺陷。後來在《民法通則》中採用了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行為兩個概念。

「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概念的提出
《民法通則》是否使用物權包括用益物權概念,起草時進行了討論,學理上沒有原則性分歧,對在《民法通則》中是否用物權概念作了斟酌,達成了共識。鑒於當時人們對物權概念比較生疏,擔心因為物權概念問題影響《民法通則》通過,於是就有學者提出《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一節的標題定為:「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這是個立法技術問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概念,這也可以說是我國國情吧。

國有企業經營權的確立
《民法通則》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經營權,受法律保護。這條規定是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反映,改變了過去使用的經營管理權概念,去掉管理二字與否具有質的差別。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問題是民法問題,還是經濟法問題,是民法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爭論的問題之一。有的主張大經濟法的學者認為,經營權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不是民事權利。還有學者說:國有企業姓「國」不姓「民」,經營權應當放在經濟法中。主張大民法的學者認為經營權產生的根據和經營權本身不是同一個含義,經營權是民事權利,具有物權性質。有一次討論《民法通則》修改稿時,有位學者強調說,我參加這次討論會,就是為了堅持《民法通則》要有「經營權」這個概念來的。最後,立法機關採納了民法學者的意見,落實在《民法通則》第82條。

專節規定人身權
《民法通則》第5章為民事權利,其中第4節為人身權。起草時有學者提出,應當突出人身權,應當寫具體些,理由是我們國家過去對人身權保護不夠,發生過不少隨意侵犯人身權的情況,大家都贊成這個意見。第4節有8個條文,應當說在當時條件下寫的比較細致。在第6章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一節,對侵害人身權的責任作了具體規定。

過去民法學界長期否定並批判西方國家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起草中對是否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進行了討論,主流觀點是肯定的,但是在條文中沒有直接用「精神損害賠」概念。《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這里規定的賠償損失包含了精神損害賠償。

八專章規定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否獨立成章,有不同意見。反對獨立成章的主要理由是,理論上不成體系,與整個民法不協調。贊成獨立成章的主要理由,一是民事責任獨立成章提高了民事責任的地位,有利於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人們也容易理解;二是責任與義務的性質不同,將責任獨立出來理論上沒有問題。在1985年12月的《民法通則》座談會上,有的法官說法院很歡迎這一章,能解決實踐中無法可依的問題。

這一章規定的違反合同的責任,不限於違反經濟合同的責任,在內容上具有總括性,有的條文更能體現商品經濟的要求,在討論民事責任時分歧較大的問題是,違約責任是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一種意見認為,違約責任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除了不可抗力以外,違約的都要承擔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違約責任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了三款,後來學者對這一條的理解不同,有的學者認為從綜合分析三款的內容看,違約責任是過錯責任,有的學者認為是嚴格責任。

訴訟時效概念的沿用與內容的變革
《民法通則》借鑒了《蘇俄民法典》的訴訟時效概念,沒有借鑒《德國民法典》的消滅時效概念。參考《蘇俄民法典》,沒有規定取得時效。《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的內容與《蘇俄民法典》不同,《蘇俄民法典》規定,國家組織關於返還被集體農庄、其他合作社組織、社會團體或者公民非法佔有的國家財產的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第90條第1款第2項)。《民法通則》沒有作類似規定。對這個問題,起草中沒有不同意見。

㈦ 民法通則的缺點是什麼

、《民法通則》作為國際民商事基本法的缺陷。
《民法通則》第八章規定了「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這是我國國際民商事法律的具體規定,是國際私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國際私法學理論界的學者們大多也認為《民法通則》在國際民商事領域內處於基本法的地位7,但是,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該章的規定簡單、原則,僅僅只有九個條文,另外,大部分國際民商事領域的重要制度均沒有涉及到,立法的空白、漏洞極為嚴重,這既不利於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總人口為十三億多人的我國人民的對外交往,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與加入WTO之後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的國情也明顯不符,與國際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地位也不相稱。

商事單行法的作用。
例如《民法通則》規定了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以及企業法人這些商事主體的規定,一方面表明了我國採用了民商法合一的立法體例,但另一方面又過於簡單、原則,僅僅只有十多個條文,不便於操作、執行,因此不得不採用《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個體工商戶管理條例》等單行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補充完善。又如: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企業這些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外開放方面極為重要的商事主體在《民法通則》第四十一條雖然涉及到了,但僅僅只佔一款,只賦予了其合法的地位,其它並沒規定具體內容,甚至連最簡單的原則性內容也沒有規定,這樣,作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促進對外開放方面幾乎沒起什麼作用。另外,商事方面的大量重要內容在《民法通則》上根本沒有涉及,形成了大量的商事基本立法空白的漏洞,這主要表現在:作為最重要的商事主體——公司在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中根本沒有涉及,而證券、保險、海事海商這些商事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沒涉及到,由於作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這些方面處於立法空白,因此就更談不上對商事單行法如《公司法》、《證券法》、《保險法》、《海商法》的統率作用

㈧ 民法通則中的權利義務一致原則和平等原則

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原則和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或核心原則,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所必須遵循的法則。

一、平等原則是調整法律關系的重要原則:
民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雙方,在民事活動中的行為均應遵循這樣的准則。中國民法的平等原則是當今商品經濟規律的屬性,是現代法制的基本原則,在當代不同國家不同階級屬性的人類社會,固然其階級性質有別,但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制度上,相同的一點都是把平等原則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調整商品關系的基本方針。

二、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所必須遵律的法定原則:
(1)從法律關繫上講,二者是同時產生的,是相對應的一對范疇。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從法律關系的主體來說,一方面,公民既是權利的享有者,又是義務的承擔者。既沒有脫離義務單獨存在的權利,也沒有可以摒棄權利而單獨履行的義務。所以說,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定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
另一方面,權利的實現要求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要求權利的實現。也就是說,公民享有權利需要條件,這個條件的實現依靠義務來創造,如果不履行義務,那麼權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公民能夠享有什麼樣的權利,就根據公民所盡的義務確定;同樣,公民的義務,也是根據它所享有的權利確定的。
(3)從我國來說,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民得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公民權利的充分實現,可以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地承擔對國家和社會地責任,盡自己的義務。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又反過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提供和創造了條件。
(4)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在我國,任何公民都必須用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既要認真行使自己的權利,又要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在行使權利時,要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和他人權利的義務

㈨ 民法通則講堂觀後感800字

寫觀後感需要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專幾句話概括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熱點內容
我國現行婚姻法第32條規定 發布:2025-02-08 03:35:52 瀏覽:190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