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與刑法
⑴ 安樂死是否承擔刑事責任
根據張明楷教授觀點,王敬軒被停止一切治療,這是實施消極地的安樂死,阻卻違法性,不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你們是正方,而且這也是辯論賽,所以一切得為你們正方服務。下面是摘錄的的一些教科書觀點,有對你們有利的,(比如救死扶傷四公民的道義責任,是醫務人員的職業責任。對生命垂危、痛不欲生的患者應盡量予以義務上的治療和精神上的安慰。過早結束患者生命的行為,尚未得到普遍認可;即使被害人同意,這種殺人行為也是對他人生命的侵害。)也有對你們不利的,這也可能是反方的觀點,提前准備一下反駁。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祝你們旗開得勝!
1.所謂安樂死,通常是指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瀕臨死亡的患者痛苦,受患者委託而使其無痛苦地死亡。安樂死分為作為與不作為的安樂死。
2.不作為安樂死(消極),指對瀕臨死亡的患者,經其承諾,不採取醫療措施(包括撤出人工的生命維持裝置)任其死亡的安樂死。這種行為不成立故意殺人罪。
3.作為的安樂死包括三種情況:
(1)沒有縮短患者生命的安樂死(真正的安樂死),這種行為不成立犯罪;
(2)具有縮短生命的安樂死(間接安樂死),這種情況,只具有縮短患者生命的危險,但是世上沒有縮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犯罪。
(3)作為縮短患者生命手段的安樂死(積極地安樂死),即為了免除痛苦,提前結束其生命的方法。
4.救死扶傷四公民的道義責任,是醫務人員的職業責任。對生命垂危、痛不欲生的患者應盡量予以義務上的治療和精神上的安慰。過早結束患者生命的行為,尚未得到普遍認可;即使被害人同意,這種殺人行為也是對他人生命的侵害。特別是在法律對實施積極安樂死的條件、方法、程序等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實行積極安樂死會產生以下列影響,後果不堪設想。概言之,在法律未允許實行積極安樂死的情況下,實行積極安樂死的行為,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既不能認為這種行為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的犯罪構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條的但書為根據宣告無罪。淡然,量刑時可以從寬處理。
參考資料:《刑法學》 張明楷著 (第四版)
⑵ 我國為什麼不能通過安樂死
實行安樂死並不是只在中國難,而是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難,這不僅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牽涉到倫理和人性。中國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國家,幾千年的孝道文化深入人心。安樂死會讓很多人認為這是患者家人冷血不孝的表現,而難以接受。
安樂死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困難,很容易被鑽空子。目前我國國民的素質還有待提高,如果某些人利用合法的外衣干著冷血的勾當,將會很可怕。我國還處於發展中國家,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還很不健全。而沒有充分健全的全民醫療體系作為前提,安樂死就缺少了真正的社會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目前還不具備實行安樂死的條件。人的生死應是自然天成、自然而然的,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就像在畫圓,從那一點開始必定在那一點結束。這個圓應該是豐滿的,中間不該有停頓和缺失。因此在自我意識都不存在的情況下 ,為別人安樂死就有故意殺人。因此人生和死源於自然。
⑶ 簡述刑法對於安樂死的定性
安樂死的話,在中國還是不允許的,因為中國的話,到時候還是按照你故意殺人罪判處的
⑷ 中國為什麼不允許安樂死
安樂死的問題在中國尚未正式討論,但促使安樂死問題激化的那些先進的醫療技術,在中國已大量引進並推廣。1988年7月5日,中華醫學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法學會、上海醫科大學以及其他有關單位,聯合發起召開了「安樂死」學術討論會。與會的各界代表一致認為,盡管中國在實際工作中,安樂死,特別是消極的安樂死幾乎經常可以遇到,通常並不引起法律糾紛,但是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現在還不存在為安樂死立法的條件。
積極的安樂死,在中國已經公布至少7個案例,實際上大大超過此數。討論中出現的分歧意見與國外大體相同。
著名義大利詩人Piergiorgio
Welby擅辯的讓處於天主教會制度嚴重反對安樂死的國家領導人同意他對自己實行安樂死,可是一直得不到同意。2006年12月21醫生拿走了維持他9年生命的呼吸器(respirator),結束了他的生命。享年60歲。Piergiorgio
Welby患肌肉萎縮(muscular
dystrophy)40多年。就在宣布他死後數小時,為他執行安樂死的醫生被捕。
「安樂死」猶抱琵琶半遮面
自1994年始,全國人代會提案組每年都會收到一份要求為安樂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討論會上,多數代表擁護安樂死,個別代表認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看來安樂死立法已不能迴避了。但法律實現的是大多數人的意志,安樂死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意志,眼下尚無科學性的調查結果。而且法律付諸實踐,就有極大的強迫性,一旦安樂死立法,它就像橫在病人面前的一把雙面刃,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為剝奪病人選擇生命權利的借口,被不法不義之徒濫用。
近日,荷蘭通過一項完全允許安樂死的法案,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個承認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意味著,今後醫生只要嚴格按照規定,對患者實施安樂死,就會免遭起訴。至此,安樂死結束了半遮半掩的狀態,可以在陽光下操作了。
但安樂死對於許多國家來說,仍是一個法律上的難題。就連一向以立法處於前沿而著稱的美國,在安樂死立法上也是保守的。1999年10月2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法律,授權葯物管制的執法人員嚴厲打擊有目的使用受聯邦政府管制的麻醉葯以助病人死亡的醫生。美國猶他州一名醫生向五名老年患者開具用於「安樂死」
的過量嗎啡,被法院以兩項謀殺罪和三項過失殺人罪判了三十年。
在法國,任何危害生命的行為都要負刑事責任。而澳大利亞的「死亡醫生」,則乾脆在國際水域施行安樂死,以避開法律的制裁。
在我國,雖然上海等地有悄悄實施安樂死的案例,但安樂死並未獲得合法地位。據現行刑法解釋,安樂死屬故意殺人罪。對於其法律後果,一直有兩種爭論。一方認為,安樂死不能阻止行為的違法性,仍構成刑法上的殺人罪,但處罰可以從輕。另一方認為,安樂死雖然在形式上具備故意殺人罪的要件,但安樂死是在病人極度痛苦、不堪忍受的情況下提前結束其生命的醫療行為,而醫療行為是正常行為,因而可以阻卻其違法性,不構成殺人罪。
1986年發生在陝西漢中的我國首例安樂死案件,曾歷經6年艱難訴訟。醫生蒲連升應患者兒女的要求,為患者實施了安樂死,後被檢察院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審理了6年後,蒲終獲無罪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安樂死的合法性,安樂死仍是違法的,只不過由於蒲連升給患者開具的冬眠靈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構成犯罪。
⑸ 問中國刑法,有安樂死嗎
安樂死在中國不被允許,不過在執行死刑中,基本有兩種行刑方式,1,槍決2,注射死亡,也就是安樂死的方式一樣,主要就是注射高濃度麻醉劑,一針即可斃命。安樂死在歐洲一些國家被允許,如比利時,荷蘭等。
⑹ 安樂死是什麼意思
可以無感覺的死亡,用在兩類上 動物 人 當動物 得病時 可以用安樂死
但是人要用的話 會很麻煩的
⑺ 安樂死違反刑法條款哪一條
如果是主動(幫助)提前結束確系醫療手段無法挽救生命的病人生命,無論是否是病人自願,都認為是故意殺人,並且不適用刑法第十三條的規定,應當宣告有罪並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具有從輕情節
⑻ 現在刑法有執行安樂死嗎
有的,現在的死刑都是安樂死
⑼ 安樂死有哪些參考文獻
以權利推定理論為根據進行了論證 ;後一問題 ,則主要從社會實證的角度做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論證自願安樂死的合法性 ,同時也希望通過一種論證方案的展開來確定安樂死研究的理論支撐點。1047添2444加50
⑽ 為什麼不讓安樂死
台灣著名主播傅達仁擁有傳奇一生,他是籃球選手、教練、獲得過金鍾獎,在晚年時飽受胰臟癌地折磨,暴瘦到只剩49公斤。在生命最後的兩年,他積極推動台灣安樂死合法化,可惜沒有成功,直到今年6月,他在家人陪同下,前往瑞士執行安樂死,分4口吞下了葯劑,在兒子的懷里停止了呼吸。
在中國,安樂死,這個問題一直有非常大的爭議。全國兩會上,一直不乏有人推進安樂死的議案。提案中有一份調查數據,就是醫務人員對安樂死的支持率高達95%。醫務人員目睹了太多生死,面對許多無法康復,但又生不如死的患者。
在臨床上,我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患者,嚴重的腦外傷、腦出血,造成患者大腦的嚴重損傷。
「即使保住了性命,也是植物人。」這是我們經常對患者家屬說的一句話。
醫院里有很多神奇的儀器和葯物,患者家屬不說放棄,病人還有生命體征,醫生就有責任繼續搶救。
沒有呼吸了,可以用呼吸機幫你呼吸;沒有心跳了可以起搏器幫你心跳;血壓掉了,可以用升壓葯,加上多管道的輸液把液體灌進體內;發高熱,可以用冰毯裹住你的全身;體溫太低了,我們有溫箱;失血過多,我們有足夠的血液儲備;還有胃管、尿管、肛管、氣管插管、中心靜脈插管。
現代醫學很神奇,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可以讓昏迷的患者繼續生存10年、20年、30年。
但是,這樣的生存,有意義么?
作家瓊瑤因為目睹自己丈夫最後時刻的痛苦,就是否要搶救丈夫與兒女發生激烈的沖突。於是,早早的立下遺囑,自己如果出現問題,拒絕一切醫學搶救。因為她不想要「沒有靈魂的肉體」,而是希望能夠「有尊嚴的離開」。
目前,全球只有荷蘭、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立法允許安樂死,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麥等國家允許「被動」安樂死,只准終止為延續個人生命而治療的做法。我國法律禁止安樂死,一般的解釋是因為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困難。國家太大,在政策上必須區域保守,一旦放開口子,後面出了問題就難以封堵。
但並不代表安樂死立法沒有必要。每個人有生命的權利,當然也應該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很多晚期患者,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抑鬱症患者尚可自殺,但是這些晚期患者的身體太虛弱,虛弱到連結束自己生命的力氣都沒有,甚至連基本的意識都沒有。
現階段,比較現實的做法可能是,像簽器官捐獻同意書一樣,在生前如果可以像瓊瑤一樣,簽下一份放棄搶救同意書,不僅可以節約醫療資源,減輕病人的痛苦,無疑也是對生命的更大尊重。
本來,寫到這里,文章就要結束。但轉念一想,是不是自己也想的簡單了?
我們看到的安樂死,好像是皆大歡喜。且不說,可能有人利用安樂死,剝奪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