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程序正義
① 司法程序正義的觀念對維護公平正義有什麼作用
法對正義的實現分為兩部分,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是一個相對的范疇,因此,必須通過程序正義的實現。在程序正義方面,法律的作用表現為一方面為糾紛和沖突的解決提供規則程序,另一方面也通過程序來確保糾紛解決過程中的公正性。
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糾紛的公正解決。其次,實體正義的實現依賴於程序正義的保障。
程序正義相對於實體正義又具有獨立性。第一,程序正義有自己獨立的評判標准。第二,程序正義的實現不依賴於實體正義。第三,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可能發生價值沖突。
② 司法判決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哪個更重要
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的,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證,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
③ 司法領域是程序正義還是事實正義
摘要 2014年1月7日第一,程序正義是實質(或實體)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不能說有了程序上的正義,就一定會實現實體的正義,但沒有程序的正義,就一定沒有實質的正義
④ 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對嗎
是的,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
在對司法公正的理解中,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程序公正指的是過程公正,即司法過程應當有正當的法律程序,這些程序應當符合司法的內在本性和運作機制的公正要求。實體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實體結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結果應當以法定的事實為基礎,正確適用法律的原則和規范,以實現司法公平的解決糾紛,處分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實體公正強調個案處理的公正性。
關於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關系,目前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實體公正優先論和程序公正優先論。實體公正優先論認為,司法結果公正是優先的、最終的公正,程序公正首先為實體公正服務。程序公正只是一種手段,實體公正才是最終目的。這種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司法理論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在學界的影響日漸式微。程序公正優先論認為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司法公正就是程序公正,當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程序公正優先。這種觀點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司法改革時提出,目前在司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已經成為主流觀點,甚至有人宣稱「程序就是目的,法律就是程序」。
筆者認為程序公正優先和實體公正優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一、實體公正優先論的缺陷
首先,實體公正優先論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看到程序的相對獨立性和程序自身的價值。法律程序的合理性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離開實體內容來評判的。比如,一般來說,公開的審判要比秘密的審判好,有當事人參與的程序要比無當事人參與的程序合理等。上述程序合理性的評判無需藉助於法律的實體內容就可以獨立進行。這說明程序是相對獨立於實體內容的,程序有自身的內在價值。美國學者貝勒斯對程序自身的內在價值論述得非常充分,他認為,程序的內在價值是不依賴於結果的,它們是獨立於程序的結果之外的。我國學者陳瑞華認為,評價法律程序的價值標准在於它本身是否有一些內在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它在確保好結果得以實現方面的有用性。[1]
其次,實體公正優先論忽略了法律程序對法治實現的重大意義。法律程序除了對解決實體爭議、正確適用法律有重要意義外,對法治的實現也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法律程序在西方近500餘年的法治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與法律職業並列被稱為法治的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推動力。具體而言,正當的法律程序是權利平等的前提;是權利制衡的機制;是法律權威的保障;是解決糾紛效率的保證;是權利實現的手段。[2]
第三,實體公正優先論不利於我們的法理念與世界接軌,不利於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和司法協助。我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是解決許多法律問題的必要途徑。《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已將程序保障和程序公正標准國際化。為了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我們有必要強調程序公正。
此外,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上缺少「正當程序」、「程序公正」的基因。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深受將實體公正推向極致的大陸法的影響,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創立社會主義法制的過程中,又受到強調集中性、忽視個人權利、重實體、輕程序的蘇聯法制的直接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在司法審判中極力推崇實體公正,忽視甚至抵製程序公正。這樣做的結果,即使最後裁判結果是正確的,也損害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從根本上說是不公正的。
二、程序公正優先論的不足
程序公正是英美法的傳統,它起源於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英美國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重視程序正義的傳統和理念,即不是從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來保證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筆者認為,程序公正確實非常重要,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首先,程序公正可能會導致個案中的實質不正義,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正義。程序公正是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則調整社會關系,這就有可能會引起個案的不公正與不合理,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更大、更多的不公正。事實上,將程序公正推向極致的美國的立法和司法界已經意識到了強調程序公正、忽視實體公正有很多弊端,並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承認「偵查陷阱」所獲得的證據在一定情況下合法有效等。
⑤ 法律程序公正包括什麼
狹義的程序公正指的是司法過程中的程
序公正。在司法過程中,從立案到審理
再到判決,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程序。這
一司法程序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立
案,符合立案條件的都應該立案,立案
條件有規定,按規定辦就行了;二是審
理,審理是對案件重組(回放),對案
件的重組主要是對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
進行去偽存真,將證據組成一條符合邏
輯的證據鏈,以還原案件的真象;三是
判決,法官根據審理過程獲得的證據
鏈,依據適用法律進行判決。司法過程
的每個環節,為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
原則,事先都進行了具體的程序設置,
審理過程判決過程都有具體的程序設
置,辯護律師根據程序設置,也參與了
案件的整個審理過程和判決過程,進行
維權辯護,為判決結果加了一道維護公
正的防線。一般來講,只要嚴格按照司
法程序來辦案,其結果是公正的。即使
法官在最後判決和選擇適用法律時個人
有理解的差異,有可導致結果的差異,
但離結果的公正也不會相差太遠。除非
在審理和判決的過程,違反了程序規
定,受到了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擾,最終
導致判決的偏差過大。
廣義的程序公正
是指所有的國家公權力部門嚴格按既定
的工作程序辦事,廣義的程序公正也包
括國有的(屬於中國的)經濟實體以及
社會團體嚴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辦事,
凡面對全體公民服務的組織,都應該有
既定的工作程序,都應該嚴格按既定的
工作程序辦事,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辦
事,就是廣義的程序公正。廣義的程序
公正涉及到每一個公民的利益,升學、
就業(包括提干)、婚姻、出國等公民
權利,國家都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
都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人,如果
不同的人不同的對待,就沒有程序公
正。另外,公民享有的憲法規定的各項
自由的權利,在執行的時候,也應該一
視同仁,都應該嚴格按照既定的工作程
序予以保障。
⑥ 司法程序公正的要求有哪些
司潔公正的內涵和界說法律公正與司法公正
司法是法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與法或法律本身的公正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在討論司法公正的內涵與界說之前,有必要先考察一下法或法律的公正問題。
(一)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
法律公正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其一是法律制定上的公正,可以稱為立法公正;其二是法律實施中的公正,包括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毫無疑問,前者是法律公正的基礎,因為沒有公正的立法就根本不可能有公正的執法和司法。但是後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因為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是法律公正的切實保障。沒有公正的執法和司法,再公正的法律也只能停留在紙上,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甚至是一種騙人的「文字游戲」。
法律制定上的公正並不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法律實施中的公正。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法律公正的這兩個方面經常會出現脫節的現象。就我國目前的法治狀況而言,法律實施顯然落後於法律制定。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法律公正,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口號,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公正執法和公正司法。
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廣義的執法可以包括司法;而廣義的司法活動也可以包括大部分執法活動,可以包括法官、檢察官、警察等司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但是狹義的執法則不包括司法;狹義的司法活動則僅指法院的審判活動。本文講的司法公正是狹義上的司法公正,即法院的審判公正。
就法律實施而言,司法活動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後一道關口,也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重要和最有實效的一種手段。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司法公正是法律公正的全權代表和集中體現。從依法治國的意義上講,如果一個社會中沒有了司法公正,那麼這個社會也就根本沒有公正可言了。由此可見,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活動自身的目標和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目標和要求。正因為司法公正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我們法律界的同仁才要不遺餘力地為其奔走疾呼、搖旗吶喊,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二)司法公正的界說
司法公正,或曰公正司法,其基本內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在這里,司法主要指法院的審判活動;公正的含義則包括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等。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遵循平等和正當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的精神。
在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明確司法公正的主體與對象這兩個概念,因為有些學者對司法公正主體的認識是有偏頗的,①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司法公正概念的准確闡釋。
司法公正是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體當然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毫無疑問,審判過程和結果是否公正,主要取決於法官的職務活動,但是法官並非司法公正的唯一主體。檢察官對審判活動是否公正具有監督職能,因此也應該屬於司法公正的主體。至於各類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他們不是司法活動的行為人,而是司法活動的承受者,所以他們不是司法公正的主體,而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倘若我們說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體,那麼我們就必然要依靠那些被告人來主持司法公正了。其荒謬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筆者認為,司法公正的對象應該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毋庸置疑,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要對象,因為司法過程和司法裁決公正與否,直接決定或影響著他們的權益。但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各種案件中的證人、鑒定人等訴訟參與人也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因為他們在訴訟活動中都有相應的權利,也都有是否得到公正對待的問題。
綜上所述,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按照這條原則,以法官為代表的司法人員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過程中正當、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結果中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⑦ 為什麼說司法程序公正很重要
為什麼說司法程序公正很重要?是因為司法程序就是不公正而生的。
⑧ 什麼是司法公正判斷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您好!司法公正是指來司法權運作過自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其主體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司法公正的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本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判斷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則有:
(1)獨立性原則;(2)迴避性原則;(3)公開性原則。
謝謝閱讀!
⑨ 簡述司法公正中實體公正、程序公正的含義
一、「兩個規定」確立了程序公正的原則 「兩個規定」之一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定》,它不僅明文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而且還對什麼是「非法」、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和排除的程序一一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充分地彰顯了訴訟程序的法律價值和功能,體現了程序公正。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二條規定的證據裁判原則,第三條規定的程序法定原則,第四條規定的證據質證原則都是對我國刑事訴訟法原有規定的深化與突破,進一步凸現了程序公正。 1.關於證據裁判原則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二條規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這是我國刑事訴訟立法第一次明確證據裁判原則,它是對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六條所規定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深化與突破。因為「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一個理念性的要求,其法制的標准尚不明確,什麼叫「事實」,什麼是「案件事實」,由於人們認識的差異,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證據裁判原則不僅在理論上堅持了馬列主義的認識論關於唯物主義的觀點,而且在實務工作中也澄清了許多錯誤的認識和做法,把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和標准,它對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驅散人們對案件事實的不同理解和認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證據是刑事訴訟的核心和基礎,我們必須堅持證據裁判原則。 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必須做到三點,一是必須做到案件的事實和情節必須要有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即定罪的事實要有定罪的證據證明,量刑的事實要有量刑的證據證明,一切都需要證據說話,沒有證據不得認定案件事實;二是必須做到存疑的證據不能採信,確保判決認定的事實證據確實充分。三是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必須做到用合法的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對於非法取得的證據應當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系統全面地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和程序,充分體現和貫徹了證據裁判原則。
⑩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有哪些方面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
刑事訴訟程序的設置應當盡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一方面在於通過合理的設置,保障個案的實體公正,另一方面則在於程序公正本身——「公正不僅應當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訴人出席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庭審,不僅有利於保障實體公正,也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
刑事訴訟法的一大特點:改變了我國刑事訴訟超職權主義的模式,設置了控、辯、審相分離的訴訟模式。無疑,這一模式符合刑事訴訟程序發展的方向,司法實踐中也十分有利於保障被告人權利。但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由於公訴人可以不出席法庭,審判員在司法實踐實際操作中,不僅承擔了宣讀起訴書和出示證據的職責,而且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反駁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意見的任務,容易導致法官產生為起訴書和證據辯護的心態,不能完全居中裁判。同時,庭審法官集控、審兩項職能於一身,容易導致法官身份錯位,嚴重侵犯被告人的權利。例如當被告人對犯罪指控無異議,卻提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辯解時,法官的身份就十分尷尬,或者由於辯護意見沒有得到公訴人的反駁,法官本身又不能超越職權進行辯駁,只能採納辯護意見;或者因為公訴人沒有出庭,根據卷宗無法了解被告人具體是否存在從輕、減輕情節,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錯誤裁判,會要求被告人、辯護人舉證證明,無形中將原本應當由公訴人承擔的證明責任交給了被告人,增加了被告人的辯護難度。
另外:法官身份錯位本身就是對程序公正的極大傷害。縱觀世界其他國家的簡易程序體系,基本上只要開庭審理,檢察官無一例外地都需要出庭指控。如英國的簡易程序體系,一種是根據書面訴狀直接裁判,一種是治安法院採用簡易程序審判,主要特點只是沒有陪審團參加審判;美國的辯訴交易體系,不再經過正式審理而直接進入判刑程序;義大利的簡易程序體系,法官可以直接根據偵查案卷、辯訴協議、處罰令直接判決,或者必須快速審理;日本的簡易程序體系,明確要求必須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這些國家的簡易程序體系,雖然進行了諸多簡化,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都建立在對控、辯、審充分分離的基礎上,被告人的自主權、異議權、辯護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按照公正與效率的理論,公正永遠是第一位的,提高效率不能以犧牲公正為代價,不管是實體公正還是程序公正,都應當盡最大限度的努力去實現,而公訴人出席法庭,無疑就是對公正的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