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爆炸罪司法解釋

爆炸罪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2-07 09:44:37

刑法上投毒和投放危險物質有區別嗎

我國現行刑法中已經取消了投毒罪。2001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三)和200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將投毒罪修改為投放危險物質罪,取消了投毒罪罪名。對投毒行為直接適用第114條之規定。故只要行為人實施的投毒行為危害了公共安全,即便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也構成投毒罪的既遂。如果已經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的重大損失的嚴重後果,則應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處罰。具體規定如下 :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❷ 刑法八大罪順口溜是什麼

刑法八大罪順口溜:

八大重罪」具體是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必須達到重傷或者死亡)、強奸罪、搶劫罪、放火罪、販賣毒品罪、投放危險物質罪和爆炸罪。(《刑法》17條規定)。

1、「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不是獨立的罪名,是構成故意傷害罪時要求達到的結果。

2、投放危險物質罪,是2002年時最高法院和檢察院出的司法解釋把「投毒罪」改成了「投放危險物質罪」。

3、強奸罪還包括了以前的「姦淫幼女罪」,同樣是2002司法解釋規定的結果。

4、「無限防衛」和通常說的「八大重罪」沒有直接關系,根據《刑法》20條第3款的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刑法的八大罪是指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自然人實施以上八種罪的,也會判處刑罰。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以國家的名義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給予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適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❸ 刑法問題!

B,C,A,D,D,A,C,C,C,B,A,D,C,B,D,A,A
1,有司法解釋(兩高)、立法解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學理解釋
2,刑法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
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
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B項既不是不負刑事責任也不是減輕或從輕的條件。C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刑法明文規定的搶劫、強奸、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等八項嚴重暴力犯罪負有刑事責任。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屬於無辨認能力的人。其監護人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4,參見我的文庫。
5,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
6,只要實施即成立。行為犯總的說來主要有兩大類觀點:一是從犯罪既遂的角度解釋行為犯,即只要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行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這是占通說地位的觀點。不過這類觀點又各有差異。有的認為行為犯就是形式犯,如「行為犯既遂又稱形式犯既遂。是指以一定的危害行為完成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既遂。」另一大類觀點認為,判斷是否行為犯,應當從法律規定的犯罪構成或者說法律條文本身規定來看,如果條文沒有規定特定犯罪結果,只規定危害行為,那就是行為犯(本人贊成前者)。結果犯是以結果發生為成立條件,如脫逃罪。危險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是危險犯。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個條文規定了危險犯,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暴力危險及飛行安全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險犯,它們是因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別危險或者侵害的對象特殊而受到刑罰處罰。
7,不是犯罪預備(積極准備如買刀)、不是犯罪著手,也不是犯罪未遂(因為主觀因素以外的因素未發生)。
8,我國刑法規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於主犯,直接按照我國刑法分則具體條文中規定的量刑幅度處罰。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教唆他人犯罪的,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9,從犯罪著手以後直到犯罪行為完成以後,因為行為人主觀因素以外的原因造成的,都是犯罪未遂。
10,結合犯,是指基於刑法明文規定的具有獨立構成要件且性質各異的數個犯罪(即原罪或被結合之罪)之間的客觀聯系,並依據刑事法律的明文規定,將其結合成為另一包含與原罪相對應的且彼此相對獨立的數個構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結合之罪),而行為人以數個性質不同且能單獨成罪的危害行為觸犯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態。 例如:日本《刑法》第241條規定的「犯強盜罪,而又強奸婦女者」,構成強盜強奸罪。即法定的甲罪+法定的乙罪=法定的甲乙罪。 結合犯屬於法定的一罪,但目前我國刑法中沒有結合犯的典型。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刑法典第229條第二款規定的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就是典型的結合犯。
吸收犯,是指數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為,僅成立吸收的犯罪行為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
結果加重犯,又叫加重結果犯。是指故意實施刑法規定的一個基本犯罪行為,由於發生了更為嚴重的結果,刑法加重其法定刑的情況(如姦淫幼女原先是單獨的罪名,現在作為強奸罪的法定加重情節)。
想像競合犯:也稱想像的數罪、觀念的競合、一行為數法,是指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的情況。
本題顯然屬於吸收犯,不屬於想像競合犯就在於想像競合犯是一個行為觸犯數個罪名。
11,注意一下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的相同與異同。
12,注意我國附加刑的種類。
13,罰金屬於附加刑。
14,是公安機關。但是根據我國刑法對於安全機關職責的定義,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管制等屬於安全機關。
15,注意先並後減,先減後並的適用情況。
16,我國刑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第七十三條規定,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17,注意累犯與特別累犯(犯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且又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這個沒有限期)根據《刑法》第65條的規定: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釋放以後,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除外。

❹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公安全罪的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這主要還是在刑法和司法解釋中有規定。

《刑法》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解釋:

(一)《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11.27)

第七條 使用爆炸、投毒、設置電網等危險方法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構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或者非法狩獵罪,同時構成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或者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二)《關於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1.06.04)

第十條邪教組織人員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規定定罪處罰。

(三)《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05.13)

第一條 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患有突發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❺ 刑法法律法理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社會危害性,也就是犯罪行為對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所具有的危害性。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講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也就是指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犯罪的本質就在於它危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給社會帶來危害,我們的法律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也不會對它進行刑罰處罰。某種行為雖然有一點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也不認為是犯罪。例如小偷小摸,數額很小,不能當作盜竊罪;與鄰居吵架,沉不住氣,動手打了對方,但沒有打傷,或者傷很輕微,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應當批評教育甚至給予必要的處分,但不能當作故意傷害罪。由此可見,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相當的程度,也不構成犯罪。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違法行為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是違反民事法律、經濟法律、法規,叫民事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有的是違反行政法律、法規,叫行政違法行為。犯罪也是違法行為,但不是一般違法行為,而是違反刑法、觸犯刑律的行為,是刑事違法行為。違法並不都是犯罪,只有違反刑法的才構成犯罪。例如盜竊、詐騙少量財物,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行為;只有盜竊、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刑法中的盜竊罪、詐騙罪。一般的假冒注冊商標,屬於違反商標法的行為;而假冒注冊商標情節嚴重的,則構成刑法中的假冒注冊商標罪。一般的干涉婚姻自由,屬於違反婚姻法的行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則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如此等等。
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返還財產、支付違約金等。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處罰如罰款、行政拘留等,以及行政處分如警告、記過、降職、撤職、留用察看、開除公職等。對於違反刑法的犯罪行為來說,則要求承擔刑罰處罰的法律後果。因此,應受刑罰處罰也是犯罪的一個基本特徵。
犯罪的以上三個基本特徵是緊密結合的。這三個基本特徵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而其他違法行為則不具備這樣三個基本特徵。對其他違法行為來說,社會危害性雖然也有一些,但沒有達到像犯罪這樣嚴重的程度;它們並不觸犯刑律;也不應受刑罰處罰。所以,這三個基本特徵也就把犯罪與不犯罪、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區別開來了。
構成犯罪需要具備法律所規定的一系列主客觀要件,這些要件稱之為犯罪構成要件,這些要件的有機統一就叫做犯罪構成。比如,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構成搶劫罪必須是:(1)使用了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2)搶了公私財物;(3)行為人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4)主觀上有搶劫的故意。這幾個要件綜合在一起,就是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又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玩忽職守罪,它的構成要件是:(1)行為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該人員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3)由此而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4)主觀上對造成這種重大損失不是故意的,而是出於過失。這幾個要件綜合在一起,就是玩忽職守罪的犯罪構成。我國刑法分則規定有十類犯罪,每類犯罪又分為多寡不等的具體罪,現行刑法總共有414種具體罪,每種罪都有它自己的犯罪構成。比如背叛國家罪,間諜罪,放火罪,爆炸罪,信用證詐騙罪,騙購外匯罪,故意殺人罪,強奸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貪污罪,受賄罪,聚眾斗毆罪,等等等等,它們的具體犯罪構成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概括起來說,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❻ 中國刑法八大罪是什麼

中國刑法「八大重罪」具體是指:

  1. 故意殺人罪、

  2. 故意傷害罪(必須達到重傷版或者死亡)、

  3. 強奸罪、權

  4. 搶劫罪、

  5. 放火罪、

  6. 販賣毒品罪、

  7. 投放危險物質罪

  8. 爆炸罪。

(6)爆炸罪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❼ 刑法124條危及公共安全如何認定

刑法124條,其罪名是「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是一種以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為特定破壞對象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認定是否構成本罪,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一、首先要把握本罪的犯罪構成。
本罪所侵犯的客體是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從事廣播、電視通訊業務的人員。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二、把握本罪與其他犯罪的界限。
1、本罪與盜竊罪的界限
在實踐中,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通訊器材的案件(如偷割電話線、通訊電纜等)時有發生。如果竊取的是庫存的或者正在生產、維修中的通訊器材,只能侵害財產所有權,並不危害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因此應以盜竊罪論處。如果竊取的是正在使用中的通訊設備,如偷割正在使用中的電話線、電纜線,偷砍電線桿等,勢必會使不特定多數單位或個人的廣播、電視通訊受阻。這種行為不僅侵害財產所有權,而且危害通訊方面的這樣就觸犯了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和盜竊的罪名。對此類案件應當如何定性,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明確指出:「盜竊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額不大,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24條的規定定罪處刑。」
2、本罪與放火罪、爆炸罪的界限
本罪的破壞方法除拆毀通訊設施等一般方法外,還包括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方法。以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方法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等設施的,屬於手段牽連。根據牽連犯的處罰原則,應當擇一重罪處罰。即應按放火罪、爆炸罪處罰。當然,放火、爆炸的方法本身沒有達到犯罪的程度,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能夠成立的,只以本罪一罪處罰。
3、本罪與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罪的界限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如航海、航空交通工具以及交通設施中,往往會使用一些無線電通信、導航設施。鐵路部門為保障鐵路交通運輸安全,具有自己的專用通訊設施。對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中的通訊設施進行破壞,不僅會危及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更主要的是還會危及交通運輸方面的安全。如因破壞交通工具或交通設施中的通訊設施,足以發生火車、船隻、航空器等傾覆或毀壞的,又觸犯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對之,應當擇重罪即破壞交通工具罪或破壞交通設施罪處罰。倘若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中的通訊設施,不足以危及交通運輸安全,但足以危害通訊公共安全的,則就應認定為本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❽ 燃燒爆炸罪的刑法條文是什麼

爆炸罪法條及司法解釋為:爆炸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爆炸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❾ 中國刑法八大重罪到底有沒有綁架罪,綁架罪到底算不算重罪,到底什麼罪最嚴重

「八大重罪」具體是指:
故意殺人罪、
故意傷害罪(必須達到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罪專、屬
搶劫罪、
放火罪、
販賣毒品罪、
投放危險物質罪和爆炸罪。
(《刑法》17條規定) 幾點說明:
1、「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不是獨立的罪名,是構成故意傷害罪時要求達到的結果。
2、投放危險物質罪,是2002年時最高法院和檢察院出的司法解釋把「投毒罪」改成了「投放危險物質罪」
3、強奸罪還包括了以前的「姦淫幼女罪」,同樣是2002司法解釋規定的結果。
4、「無限防衛」和通常說的「八大重罪」沒有直接關系,
根據《刑法》20條第3款的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所以沒有綁架,法第239條: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根據刑法修正案(七)】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三款的規定處罰。

❿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解釋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於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每年都會出現新變化,蘇義飛律師將在此網站頁面每年更新一次該罪名量刑標准:
(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
第一條[失火案(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過失引起火災,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三人以上的;
(二)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經濟損失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造成十戶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資料燒毀的;
(四)造成森林火災,過火有林地面積二公頃以上,或者過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積四公頃以上的;
(五)其他造成嚴重後果的情形。
本條和本規定第十五條規定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按照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確定。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使用爆炸、投毒、設置電網等危險方法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構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或者非法狩獵罪,同時構成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或者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二條邪教組織人員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的規定,以放火罪、爆炸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定罪處罰。
第十三條明知他人組織、利用邪教組織實施犯罪,而為其提供經費、場地、技術、工具、食宿、接送等便利條件或者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2003年)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患有突發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意見及相關典型案例的通知

一、准確適用法律,依法嚴懲醉酒駕車犯罪
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行為人明知酒後駕車違法、醉酒駕車會危害公共安全,卻無視法律醉酒駕車,特別是在肇事後繼續駕車沖撞,造成重大傷亡,說明行為人主觀上對持續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對此類醉酒駕車造成重大傷亡的,應依法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2009年9月8日公布的兩起醉酒駕車犯罪案件中,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孫偉銘都是在嚴重醉酒狀態下駕車肇事,連續沖撞,造成重大傷亡。其中,黎景全駕車肇事後,不顧傷者及勸阻他的眾多村民的安危,繼續駕車行駛,致2人死亡,1人輕傷;孫偉銘長期無證駕駛,多次違反交通法規,在醉酒駕車與其他車輛追尾後,為逃逸繼續駕車超限速行駛,先後與4輛正常行駛的轎車相撞,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孫偉銘在醉酒駕車發生交通事故後,繼續駕車沖撞行駛,其主觀上對他人傷亡的危害結果明顯持放任態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二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
5.准確認定高空拋物犯罪。對於高空拋物行為,應當根據行為人的動機、拋物場所、拋擲物的情況以及造成的後果等因素,全面考量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准確判斷行為性質,正確適用罪名,准確裁量刑罰。
故意從高空拋棄物品,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為傷害、殺害特定人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涉窨井蓋相關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
一、盜竊、破壞正在使用中的社會機動車通行道路上的窨井蓋,足以使汽車、電車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定,以破壞交通設施罪定罪處罰;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過失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以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定罪處罰。
二、盜竊、破壞人員密集往來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以及車站、碼頭、公園、廣場、學校、商業中心、廠區、社區、院落等生產生活、人員聚集場所的窨井蓋,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過失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懲治襲警違法犯罪行為的指導意見
三、駕車沖撞、碾軋、拖拽、剮蹭民警,或者擠別、碰撞正在執行職務的警用車輛,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民警生命、健康安全,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的,應當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酌情從重處罰。
暴力襲警,致使民警重傷、死亡,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應當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酌情從重處罰。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
二、准確適用法律,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的各類違法犯罪
(一)依法嚴懲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原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1.已經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並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並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
其他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條的規定,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含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有關疫情防控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受國家機關委託代表國家機關行使疫情防控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疫情防控公務的人員)依法履行為防控疫情而採取的防疫、檢疫、強制隔離、隔離治療等措施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第三款的規定,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人民警察的,以妨害公務罪定罪,從重處罰。

(2020年)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安徽省人民檢察院 安徽省公安廳 關於依法嚴厲打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刑事犯罪的通告
一、患有或者疑似患有新冠肺炎,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違反隔離治療相關規定,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交通工具,參與人員聚集活動,故意傳播新冠病毒或造成病毒傳播危險,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大學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2025-02-07 21:43:59 瀏覽:114
法院補償器 發布:2025-02-07 21:30:25 瀏覽:238
人大立法環保調研 發布:2025-02-07 21:13:41 瀏覽:382
欽州人民法院領導 發布:2025-02-07 21:08:57 瀏覽: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2-07 20:52:10 瀏覽:642
司法拍賣成交率 發布:2025-02-07 20:26:14 瀏覽:254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
在職法律碩士聯考大綱 發布:2025-02-07 19:20:55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