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罪的司法解釋
『壹』 杭州縱火案莫煥晶被判死刑是緩期執行還是立即執行
杭州縱火案莫煥晶被判死刑是立即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第二審裁定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據此,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第一審對被告人莫煥晶判處死刑的刑事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核准莫煥晶死刑。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後向莫煥晶進行了宣告,並於2018年9月21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對莫煥晶執行了死刑。
(1)放火罪的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我國法律對於死刑執行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五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予以減刑,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百五十一條 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並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執行前發現判決可能有錯誤的;
(二)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懷孕。
前款第一項、第二項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才能執行;由於前款第三項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第二百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後,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貳』 放火罪的立案標准及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一)導致死亡一人以上,或重傷三人以上;(二)造成公共財產或他人財產直接損失五十萬元以上;(三)致十戶以上家庭的房屋及其他基本生活資料燒毀;(四)造成森林火災,過火有林地面積二公頃以上,或過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積四公頃以上;(五)其他造成嚴重後果的情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叄』 放火罪司法解釋,失火罪應怎樣認定,放火罪如何認定
您好,
放火罪司法解釋
[刑法條文]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決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依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放火、決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其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四十九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對於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第五十七條對於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失火罪的認定:
失火罪與放火罪的界限失火罪與放火罪在客觀上都表現為與火災有關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侵害了社會公共安全。但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1)在客觀方面,失火罪必須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後果,才能構成。放火罪並不以發生上述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只要實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放火罪即能成立。
(2)放火罪有既遂、未遂之分。失火罪是過失犯罪,以發生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
(3)主體要件處罰年齡不同,放火罪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即可構成;失火罪年滿16周歲的人才負刑事責任。
(4)主觀罪過形式不同:放火罪由故意構成,失火罪則出於過失。這是兩種犯罪性質的根本區別所在。
司法實踐在認定這種案件中,有時會發生過失犯罪轉化為故意犯罪的情況。例如,某人在倉庫吸煙無意中將未熄滅的火柴頭扔到草堆上,當即起火。這時行為人本應奮力滅火以避免火災的發生,而他卻揚長而去,漠不關心,任火勢蔓延,致釀成災。這里行為人開始只是無意中將火柴頭扔進草堆,並非故意製造火災,本應認定為失火行為,但由於其先前的失火行為已經造成火災的危險,行為人負有滅火、消除危險的義務。在其能夠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明知不滅火可能造成火災,卻不予履行,聽任火災發生。這時行為人主觀罪過已轉化為間接故意,因而構成以不作為形式實施的放火罪,不應再以失火罪論處。
(二)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區別
失火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區分這兩種犯罪的主觀罪過形式都是過失;從現象上看,都可能引發火災,造成嚴重的危害後果。但兩者有明顯區別:(1)犯罪主體不同。失火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2)客觀方面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必須是發生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嚴重事故;而失火罪一般是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災。因此,對過失引起火災的,應全面分析其犯罪構成要件各個方面的特點,根據行為人所觸犯的相應刑法條文定罪量刑。
(三)與危險物品肇事罪
失火罪與危險物品肇事罪的區分兩者都是過失犯罪,但區別在於:(1)犯罪主體不同。失火罪是一般主體,危險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體主要是從事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危害物品的職工,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其他人員才可構成該罪的犯罪主體。(2)犯罪客觀方面不同。危險物品肇事罪在客觀方面也可能表現為引起火災,但它是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易燃性物品時,由於違反有關管理規定而發生重大火災;失火罪則不限於此,而且一般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災。
(四)與非罪的界限
失火罪與非罪的界限按照法律規定,失火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後果,是區分失火罪與非罪的界限。這類案件情況比較復雜。處理時,首先要查明行為人的行為與失火事件的發生有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其次,要查明損失的大小。火災的發生雖與行為人的過失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但由於及時撲滅而沒有產生危害後果,或者造成的損失輕微的,也不構成失火罪,可由公安機關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或者由有關單位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
(五)與自然火災的界限
失火罪與自然火災的界限自然火災,是由於地震、火山爆發、雷擊、天旱等引起火災,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當然不構成犯罪。
『肆』 放火罪司法解釋,失火罪應怎樣認定,放火罪如何
失火罪與放火罪的界限失火罪與放火罪在客觀上都表現為與火災有關的危害專公共安全的屬行為,都侵害了社會公共安全。但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1)在客觀方面,失火罪必須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後果,才能構成。放火罪並不以發生上述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只要實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放火罪即能成立。
(2)放火罪有既遂、未遂之分。失火罪是過失犯罪,以發生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
(3)主體要件處罰年齡不同,放火罪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即可構成;失火罪年滿16周歲的人才負刑事責任。
(4)主觀罪過形式不同:放火罪由故意構成,失火罪則出於過失。
『伍』 放火罪的司法解釋,放火罪怎麼量刑,放火罪如何處罰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中國現行《刑法》規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放火罪是一種故意犯罪,其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種情況:
一是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二是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三是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又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根據本條和第115條的規定,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損害極端嚴重的,處死刑或無期徒刑。「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放火行為沒有造成任何實際損害後果;二是放火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實際損害後果,但並不嚴重。在這兩種情況下,只能根據本條的法定刑處罰。只有當放火行為造成他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時,才能根據本法第115條的法定刑處罰。「重大損失」的標准,一般為損失5萬元以上。
刑法條文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決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放火、決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損害極端嚴重的,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四十九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對於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第五十七條對於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陸』 放火罪中什麼是尚未造成嚴重後果
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後果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後果或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情節標准,致人傷亡或造成直接財產損失5萬元以上,屬"情節嚴重"
『柒』 心生嫉妒趁夜縱火將鄰居的新車燒毀,其行為構成放火罪還是故意毀壞財物罪
日前,浙江省寧波市,沈師傅剛買的一輛新車被人放一把火給燒了。經民警調查,沈師傅的鄰居馬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據馬某交代,事發當天因為和家人發生了爭吵,心情不好,加上自己非常喜歡汽車,看到沈師傅停在家門口的新車非常眼紅,於是沖動之下就放火燒車。目前,馬某因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刑拘。
1.馬某放火燒車的行為是屬於故意毀壞財物罪還是放火罪?
大家知道,放火罪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而故意毀壞財物罪屬於財產犯罪。前者侵害的法益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主體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而後者侵犯的法益為特定的公私財產,不涉及公共安全。
在本次燒車事件中,沈師傅將車放在自家院子後被馬某故意放火焚毀,其行為看似符合放火罪當中的客觀行為,但是從被損毀的公私財物所處位置、馬某泄私憤等主觀故意內容以及事發時的環境來看,馬某的行為還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性,而且也沒有發生不特定主體的生命及財產遭受損害的後果。根據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應當認定馬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被損毀的公私財物在達到五千元以上即屬於數額較大的情形,因此,馬某需要承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的的刑事責任。
2.沈師傅新車被燒毀後,保險公司會理賠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馬某作為縱火人,其放火燒車的行為已經侵犯了沈師傅的財產權,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馬某屬於侵權人,應當承擔因自己的過錯行為而造成沈師傅財產被損毀的侵權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如果沈師傅已經購買了交強險和商業三者險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呢?
關於這個問題,在實際處理中存在爭議:
如果沈師傅與保險公司簽訂的保險合同條款中明確約定因第三者故意犯罪導致承保車輛發生損毀的,不在車輛自燃險以及車輛損失險承保范圍內的,保險公司可以此免責事由進行拒賠;如果保險合同當中的條款中並未約定上述免責事由,那麼作為投保人的沈師傅就可以承保車輛發生燃損為由,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再由保險公司通過代位求償的方式,要求馬某在承保范圍內承擔車輛的損害賠償責任。此外,沈師傅可先與馬某協商,再通過訴訟途徑挽回自己的損失。
『捌』 求最高人民法院編 《刑事審判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編 《刑事審判參考》如下:
目錄
[案例]
孫賢玉交通肇事案[第415號]——交通肇事逃離現場後又投案自首的行為能否認定「肇事逃逸」
蓑口義則走私文物案[第416號]——走私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的行為應以走私文物罪定罪處罰,走私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以外的其他古生物化石的行為不能以走私文物罪定罪處罰
譚慧淵、將鞠香侵犯著作權案[第417號]——對於司法解釋是否需要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張勇故意傷害案[第418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民事部分的訴訟時效如何計算
王艷重婚案[第419號]——惡意申請宣告配偶死亡後與他人結婚的行為構成重婚罪
孟動、何立康盜竊案[第420號]——如何認定網路盜竊中電子證據效力和盜竊數額
賀淑華非法行醫案[第42l號]——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因並發症死亡,非法行醫人對其死亡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王錚貪污、挪用公款案[第422號]——已辦理退休手續依然從事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仍構成挪用公款罪主體
[刑事司法規范及其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理解與適用
關於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權有關問題的決定
《關於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權有關問題的決定》的理解與適用
[刑事政策]
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法官大會上的講話(節錄)
[審判實務釋疑]
刑罰執行期間發現漏罪、新罪判決作出時原判刑罰終止日期已過的如何處理
[編輯部答疑]
單位犯罪的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從犯
同一行為被勞動教養後能否再予刑事處罰
無期徒刑執行期間減刑後又發現漏罪的如何並罰
[法律、法規和規章]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
國務院
風景名勝區條例
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
中央宣傳部 國務院國資委 司法部 全國普法辦
關於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見
商務部
直銷行業服務網點設立管理辦法
易制毒化學品進出口管理規定
訴訟時效司法解釋 9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法律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照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了《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司法解釋,31日予以公布。
這個司法解釋共24條,分別從訴訟時效總則、起算、中斷、中止、效力、附則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規定。它全面梳理了現有關於審理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的規定,並進行科學的修正、整合和完善。這個司法解釋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即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律制度。這個民商法中基本制度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喚醒「權利睡眠者」,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法律的秩序。世界各國多在民法典中對其進行規定。我國民法通則中對訴訟時效制度進行了簡單規定,之後頒布的相關司法解釋雖進行了補充規定,但仍然不夠系統、完善。
「近年來,我國司法實務中出現的訴訟時效問題呈現多樣化、疑難化趨勢。」最高法院民二庭負責人說,「加強對司法實務中出現的訴訟時效問題的研究,及時出台訴訟時效司法解釋,對於統一司法尺度,公正高效審理案件,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交易秩序,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最高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是對法院審判工作中如何適用法律所進行的解釋。最高法院於2007年2月正式啟動訴訟時效司法解釋起草工作,通過歸納、總結,對於與審判實務密切相關的訴訟時效適用范圍、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法院應否主動援引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應否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以及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階段等問題進行了規定。
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司法解釋明確指出,當事人違反法律規定,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訴訟時效制度雖具有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立法目的,但其實質並非否定權利的合法存在和行使,而是禁止權利的濫用,以維護社會交易秩序的穩定,進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最高法院民二庭負責人介紹,在司法解釋的起草過程中,起草者注重堅持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基於公平原則進行利益衡量,為避免不當擴大適用訴訟時效制度,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司法解釋對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進行了限縮解釋,對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階段進行了限定、對訴訟時效障礙事由的認定進行了合法的擴張解釋。
『玖』 司法解釋中什麼是失火罪
失火罪是指由於行為人的過失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後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本罪的構成具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後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為。首先,行為人必須有引起火災的行為。其次,行為人的行為必須造成嚴重後果,即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最後,上述嚴重後果必須是失火行為所引起,即同失火行為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三)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成為本罪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既可出於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因為疏忽大意而未預見,致使火災發生;也可出於過於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由於輕信火災能夠避免,結果發生了火災。
二、如何認定失火罪
在司法實踐中,失火罪與放火罪、重大責任事故罪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要認定失火罪,必須弄清楚該罪與這些相似罪名的區別。
(一)失火罪與放火罪的區別
1、在客觀方面,失火罪必須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後果,才能構成。放火罪並不以發生上述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只要實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放火罪即能成立。
2、放火罪有既遂、未遂之分。失火罪是過失犯罪,以發生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
3、主體要件處罰年齡不同,放火罪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即可構成;失火罪年滿16周歲的人才負刑事責任。
4、主觀罪過形式不同:放火罪由故意構成,失火罪則出於過失。這是兩種犯罪性質的根本區別所在。
(二)失火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區別
1、犯罪主體不同。失火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
2、客觀方面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必須是發生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嚴重事故;而失火罪一般是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災。
通過本文的介紹,相信您對什麼是失火罪,如何認定失火罪這兩個問題不再陌生。火災無情,往往伴隨著巨大的損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好防火,如果因不慎造成失火被公安機關追究責任,也別一味驚慌,最好委託一位專業的刑事律師,他能有自己專業的法律知識保護我們。
『拾』 失火罪最新司法解釋的內容有哪些
失火罪是指由於行為人的過失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後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本罪的構成具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後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為。首先,行為人必須有引起火災的行為。其次,行為人的行為必須造成嚴重後果,即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最後,上述嚴重後果必須是失火行為所引起,即同失火行為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三)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成為本罪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既可出於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因為疏忽大意而未預見,致使火災發生;也可出於過於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由於輕信火災能夠避免,結果發生了火災。
二、如何認定失火罪
在司法實踐中,失火罪與放火罪、重大責任事故罪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要認定失火罪,必須弄清楚該罪與這些相似罪名的區別。
(一)失火罪與放火罪的區別
1、在客觀方面,失火罪必須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後果,才能構成。放火罪並不以發生上述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只要實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放火罪即能成立。
2、放火罪有既遂、未遂之分。失火罪是過失犯罪,以發生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
3、主體要件處罰年齡不同,放火罪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即可構成;失火罪年滿16周歲的人才負刑事責任。
4、主觀罪過形式不同:放火罪由故意構成,失火罪則出於過失。這是兩種犯罪性質的根本區別所在。
(二)失火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區別
1、犯罪主體不同。失火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
2、客觀方面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必須是發生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嚴重事故;而失火罪一般是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