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民法界
❶ 同學孫鵬的母親
庹宗康
男,三十四歲 早年國光藝校出身的榮譽校友。
屈中恆
男,三十五歲 金馬獎影帝,目前在戲劇界、主持界都有他的身影,為人隨和,為想進軍美國演藝圈,不惜離開與知名大導演
❷ 哪位大俠能說說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對於物權共有權處分方面的法律規定嗎
什麼是無權處分行為
--------------------------------------------------------------------------------
作者: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法院·蔣華勝
一、處分和處分行為的內涵處分作為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指權利人對物或權利加以變更或消滅,使其形態加以改變,如把木材加工成桌椅;法律上的處分是指通過法律行為,改變所有物的法律狀態,如租借,轉讓,設定他物權。1要使物或權利發生處分上的效力,不僅要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為債權行為(如買賣合同),而且還要使物權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變動,(如動產之交付或不動產之登記),使其價值得以實現,實現交易目的。誠如梁慧星先生所言,法律行為可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前者是發生債權債務之行為,故又稱為債權行為,如租賃、保證;後者是指使特定權利直接發生得喪變更之行為,如抵押權的設定行為,商標權的轉讓行為。動產或不動產的買賣雖然屬於債權行為,但是債權的行使或債務的履行結果將導致物權的移轉、變更,因此既包含負擔行為,也包含處分行為2,這是我國大陸學界目前的主要觀點。
我國台灣學者對處分行為涵義的研究可謂精細深入,就法律意義而言,他們認為,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相當於我國大陸學者的通常觀點,但是,狹義上的理解,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因為處分行為有自己的特質,它能使物權直接發生變動3.就上文的論述而言,處分行為的涵義的確有進一步作精細研究的必要,在不同的場合,其有不同的內涵,故吾人應審慎探討,以克濟事。無權處分行為是大陸法系民法上的特定概念,但大陸法系各國的法制背景不同,人們對之理解也不同,概言之,對於無權處分行為的理解和物權變動模式有極大的關系,通過對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進行考察,可以對無權處分行為的內涵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二、非物權行為立法模式下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歷史考察
(一)法國模式: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並未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把債權行為作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認為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一個法律行為應該有債權發生和物權變動的雙重效果,故只要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合同生效,則標的物的所有權理所當然移轉,力求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變動作一體化把握,而沒有作嚴格的區分。法國民法典第71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因繼承、生前贈子、遺贈以及債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轉;該法典第1583條作了進一步規定,當事人雙方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既使標的物尚未交付時,價金尚未交付,買賣合同即告成立,而標的物所有權即由出賣人移轉於買受人。由上規定可以看出,僅依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物權就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動。這一立法的原因是法國民法中並無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嚴格區分,因此在法國民法中,並沒有形式主義的物權立法,把物權變動作為債權行為的內容,學者把以法國為代表的物權變動模式,稱為法國模式。4在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變動作統一的把握,只要債權行為有效,物權變動自然發生,債權行為內包括物權變動即處分行為。因此法國民法上的處分行為的內涵是作廣義的理解的,在這種物權變動模式下,當事人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並且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債權行為本身就是處分行為,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的,無效,從而將作為無權處分行為之典型形態的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規定為無效。無權處分他人之物的合同無效,是法國在其物權變動模式下的必然的選擇,根據其法律的規定,買賣合同生效,標的物的所有權自然移轉,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物權變動本身沒有自己的構成要件,所以讓無權處分人買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生效,則權利人的物權喪失,買受人完整地取得了真實權利人的標的物所有權,對無權處分行為來說,這樣嚴重違背民法的公正理念,損害真實權利人的利益,只能從反面對其進行限制,對買賣合同的效力進行徹底的否定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所以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無效。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有其突出的缺點,物權自意思表示一致時發生移轉,由於這一移轉沒有公示,缺乏公信力,第三人很難辯認物權變動的外部表徵,這對交易安全非常不利。同時,物權自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時移轉,由於沒有公示方法,容易導致物權重復現象,違背物權的一物一權主義原則,為無權處分行為的實行打開了方便之門。法國法將債權法上的規定和物權法上的規定混在一起,此種方法妨礙了法律的適用,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鼓勵交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優化資源的配置。在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下,無權處分行為作無效的理解,有檢討的必要。法國民法典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否定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當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崇尚自由的資產階級本著對人的充分尊重,堅持契約自由,重視對所有權的保障,充分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創造能力。5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法國民法典就把先在哲學或政治等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的觀念或趨向法的方面反映出來,各國都依賴法學家在法律上反映新的哲學和政治思想與制定法的新門類。6法國民法典就無權處分行為而言,是對羅馬法的反動,羅馬法是承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烏爾比安在《論薩賓》上說:毫無疑問的是,可以出賣他人之物的,事實上,這是個買賣契約,只不過物可以從買受人手裡被追奪。法國法將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規定為無效,這和羅馬法根本不同。羅馬法通過使買賣合同有效,但是物權並不移轉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而法國通過對買賣合同效力的否定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雖然兩者的目的相同,但是路徑不同。法國法的規定,並非是立法上的唯一選擇,法國的選擇原因是,當時的社會彌漫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認為人的價值超乎一切萬物,個人之意思應受到絕對尊重,因而個人之意思所致,萬物應該因應而變化。7鑒於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的局限性,法國的法學家對其提出了批評,認為不加選擇的把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宣布無效,不符合社會經濟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主張該條的適用范圍應受到限制8.近年來,法國學者針對1599條的不足採取實際行動,力圖將其解釋為相對無效,而非絕對無效,表明了就買賣他人之物而訂立的合同,並非一概無效9,法官在具體適用法律時,往往改變了民法典的規定。
(二)日本模式:盡管日本民法典的物權變動模式,繼受了法國模式,主張買賣合同成立,標的物的所有權移轉,但在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效力問題上,並未追隨法國,日本民法典第560規定,以他人權利為買賣標的時,出賣人負取得該權利並移轉了買受人的義務,其第561規定,於前條情形,出賣人不能取得其賣掉的權利並不移轉於買受人,買受人可以解除契約。可見,在日本民法上,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是生效合同,日本民法典在物權變動模式上,雖然採取了與法國一致的立場,但在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問題上,並未采法國法的立場,說明了買賣合同生效只能說明標的物的所有權移轉的可能性,根據日本民法典第177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取得、喪失和變更,非依登記法規定進行登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其第178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讓與,除非將該動產交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可見根據日本民法典的規定,雖然物權發生變動,買受人取得物權,但其不能在交付或登記前對抗第三人,這與法理相矛盾,既然買受人自買賣合同成立之日起,就已經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其所取得的所有權未經登記或交付,卻不能對抗第三人,這與所有權的性質不符。10所以出賣他人之物,買受人取得的只是虛擬的物權,並不具有物權的性質,從而也雄辯地說明了,僅有債權行為,並不當然有真正意義上物權變動的發生,債權行為並不能包括狹義的處分行為的內容,作為無權處分行為之典型形態的出賣他人之物而訂立的合同,僅指債權合同,原則上應為有效。
三、承認物權行為立法模式下的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歷史考察
(一)德國模式:作為物權形式主義的代表,德國民法堅持債權與物權的嚴格區分,認為在物權變動過程中,存在性質不同的兩個法律行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債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它使當事人享有債權和承擔債務,即債上請求權。物權行為是處分行為,它是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行為,堅持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正如謝在全先生言: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互分離,而且是獨立於債權行為之外,就是物權行為的獨立性。11基於這種嚴格區分的物權變動模式下,一個物權變動過程被分成兩個不同的行為,即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債權行為,當事人之間的意思合致即可成立,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處分行為直接發生物權變動,使物權發生移轉。有負擔行為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僅有負擔行為,對物權不進行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物權之登記,物權沒有發生變動。即使動產已交付或不動產已登記,如果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還是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物權變動後之權利歸屬能否得到法律確認的原因,就是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
德國民法典將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認定為效力待定,指的是處分行為的效力待定,債權行為是有效的,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85條規定:(1)經權利人允許,無權利人對標的物進行的處分,亦為有效;(2)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或者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前項處分亦為有效。就允許而言,第185條第1款只是明確規定,經事先允許的,非權利人可以為有效的處分,亦即處分授權。第185第第2款第一句第一種情形是:非權利人所為的處分並非自始無效,而是效力未定,其效力是可以補正的,處分人取得標的物亦即非權利人自己變成權利人時處分有效,他在接受自己的處分的約束。12德國民法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堅持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認為物權變動的構成要件由物權契約加上公示行為(動產之交付與不動產之登記)構成13,物權變動的效果並不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而是堅持物權與債權相分離的原則,德國民法典的這種體系,有其突出的優點。
首先,德國民法典的體系為世界上大多數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所繼受,說明了德國民法體系的科學性。德國民法堅持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分離,明確區分兩種法律行為的不同性質,有利於民法概念的精確把握和民法的體系化建設,對提高人們的法學水平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維護合同秩序的穩定,堅持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物權行為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有利於維護合同秩序;如果以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14,則不符合生活實際,因為除了佔有改定等特殊情況外,只有債權行為,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否則合同責任就沒有意義,而且也不會有違約責任的產生。同時,把物權變動效果作為債權行為的內容,也使合同的約束力視同兒戲,作為合同主要條款的物權變動,如果沒有發生當事人所追求的結果,就宣布合同無效,很難維持合同效力的穩定。尤其在無權處分行為的場合,債權行為效力不受物權行為的影響,如果沒有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債務人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可以有效地使債權人得到法律的救濟。
(二)我國台灣地區: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對德國民法中有關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繼受15,其第118條規定: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台灣地區的學者通說認為,此處的處分系指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債權行為)在內,例如甲擅將乙寄存的某畫作為已有出售與丙,並依讓與合意交付之,該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契約有效,物權行為系無權處分,效力未定16.概言之,在上述兩種物權變動模式下,對處分行為內涵的理解大相徑庭,如前所述,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債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它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是債上請求權,它不能直接導致物權變動。
法國民法簡化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但其意思主義的立法模式是以犧牲分離主義立法的合理性為代價的,把對交易便簡的要求推向極端,但是它無法解決與傳統物權理論的沖突。就無權處分而言,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買賣無效,這顯然混淆了買賣合同和物權變動的性質,把出賣人有處分權作為債權合同的特別生效要件,這種立法的結果就是把無權處分行為規定無效。日本民法改變了對無權處分行為無效的不足,認定無權處分行為是有效的,區分了債權合同和物權變動,認識到債權合同和物權變動不具有必然的同一性。德國民法就無權處分行為而言,僅指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在效力認定問題上,債權行為有效,處分行為效力未定。
我國民法理論上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認為物權行為是人工的雕琢,它實際上不過對單一的法律行為有兩個相異的觀察方式而已。今以捏造兩種互為獨立之契約,這完全是擬制的,不僅會混亂現實的法律過程,實施法亦會因極端之形式思考而受妨害。17我國的物權變動不同於法國和日本,而是採取了債權行為+公示行為(交付或登記)的債權形式主義,僅有意思表示尚不足以發生物權變動,還需要履行特定的形式,由於債權行為同時也是物權變動的主要生效要件,所以債權行為無效時,物權變動不發生,債權行為有效時物權變動不當然發生。我們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認定,也應以此為基礎,無權處分行為不指物權行為或狹義的處分行為,而是指無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和相對人訂立的無權處分的合同,在我國目前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只能作此理解,所以本文論述的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就是指無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訂立的債權合同的效力。
比較法研究是民法上的基本方法,這種吸收和借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比較與取合過程;不同的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下,對無權處分行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並且都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作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在進行立法研究時,應進行合理的選擇,使其與我國現行的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相協調,做到民法的邏輯化和體系化,法是秩序和正義的綜合體18,這正是我們進行法律理論研究時的行為准則。我國合同法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僅指債權合同,這是研究我國合同性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前提和邏輯起點。
無權處分行為在我國指的是無處分權的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訂立的債權合同,有合同法上的依據。第一,從體系安排上說,德國和我國之台灣地區將無權處分行為制度規定在民法總則上,起著統率作用,處分僅指直接使物權發生變動的行為。我國有關無權處分行為制度不是規定在民法總則,而是規定在合同法總則里,就很難作德國、我國台灣地區的理解而只能作合同法里的制度。第二,我國合同法把無權處分行為的制度規定在合同法的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里,由於我國傳統理論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存在,這樣我國的合同法里的無權處分行為指的就是無權處分合同。在合同的效力的統轄下,我國合同法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當然僅指無權處分合同。第三,我國民法上對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設計之初,有給予了他制度上的定位。1995年1月《統一合同法建議草案稿》(第一稿)第46條規定,以處分他人財產權利為內容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定約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自始有效。行為人不能取得處分權的,權利人又不追認的,無效,但其無效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1996年5月—6月的修改,考慮到實踐中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共有財產的行為與其類似,並照顧到無權處分行為與善意取得制度的關系,遂於第44條(第三稿)規定,無權處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而訂立的合同,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合同成立後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無效,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而訂立合同的,該合同無效,無處分權分人處分他人財產或者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善意相對人因交付或登記取得該財產的,受法律保護,1997年5月14日徵求意見稿(第4稿)對第三稿的規定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和簡化,將兩款合為一款,即其第3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或者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善意相對人因交付或登記已經取得該財產的,合同視為有效,但該財產對處分權人具有特殊作用的除外。1998年9月4日公布的《合同法草案》則再度將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並入一般的無權處分,其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讓權利人追認或無權處分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19。從合同法起草人對該制度的設計宗旨來看,債權合同本身就是處分行為,應無疑義,也是我國學界的主要觀點。
通過上文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立法體例下,人們對無權處分行為的理解不同,但這並不妨礙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應用,只要我們設計好了精細的法律制度,它一定能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注釋:
1 李雙元:《比較民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頁。
2 梁慧星:《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頁3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頁4 孫憲忠:「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第31頁。
5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頁。
6 勒內。達維達:《當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頁。
7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
8 轉引自劉家安:「論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民商法學縱論-江平教授七十華祝賀文集》,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我妻榮:《物權法》,岩波書店1983年版,第75頁。
10 李永軍:「我國民法上真的不存在物權行為嗎」,《法律科學》1998年第4期,第57頁。
11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第67頁。
12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1—772頁。
13 王澤鑒:《民法物權 通則。所有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9 頁。
14 梁慧星:「我國民法是否承認物權行為」,《法學研究》1989年第6期,第59頁。
15 史尚寬:《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頁。
16 王澤鑒:《民法物權 通則。所有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頁。
17 劉德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22頁。
1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頁。
19 孫鵬:《合同法熱點問題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頁。
❸ 孫鵬的社會兼職
1.中國民法抄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
2.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學術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3.重慶市人民政府立法評審專家;
4.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專家;
5.重慶市法學會房地產法建築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6.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咨詢專家;
7.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第四分院咨詢專家;
8.重慶市第一、第三、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咨詢專家;
9.貴州省畢節市中級人民法院咨詢專家;
10.重慶市榮昌縣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咨詢專家;
11.重慶市江北區、渝北區人民法院咨詢專家;
12.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專家智庫成員;
13.重慶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14.深圳、大連、珠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15.遵義仲裁委員會咨詢專家
16.重慶市公證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❹ 由崔浩然、陸小芬、孫鵬、葉歡等出演的台灣電視劇《富貴在天》的劇情介紹
由民視八點檔連續劇改編的電視小說『富貴在天』,
描寫台灣光復年代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戰爭迫使富家千金秀蘭和夫君文輝分離,
秀蘭帶著孩子家明改嫁正賢,沒想到二十五年後,
他們再次相遇,秀蘭已經是三個小孩的媽,遇著貧困的操勞的生活,
而痴情的文輝卻仍然孤身一人,並在事業上打拚出一片天,他們還能再次復合嗎?
人物簡介
陸小芬/林秀蘭:日治時代商界巨子林源的千金,新婚燕爾之際,便因戰亂與丈夫文輝失去聯系,返台後遭逢種種變故,帶著兒子家明,和深愛著她的陳正賢,於困苦中更激發了她堅韌不拔的個性。
崔浩然/林文輝:林源管家王伯的長子,入贅林家為婿,因戰亂和秀蘭分離。為了尋找她,他終身未曾再娶,一直到二十五年後才與秀蘭再度重逢。
陳松勇/陳正賢:早年在林源的商行工作,因緣際會,娶得秀蘭為妻。其後雖不遺餘力照顧秀蘭母子,可惜中年潦倒,自怨自艾。
孫鵬/ 陳家明:秀蘭與文輝之子,純真正直,誠懇朴實,不幸愛上仇家的女兒王心慧,引發一連串的磨難。
葉歡/王心慧:王金生的獨女,法律系高材生,聰慧美麗。因為一場車禍,迫使她嫁給愛人的弟弟家宏,在愛情與親情中飽受痛苦煎熬。
黃膺勛/陳家宏:秀蘭與正賢之子,家明之弟。個性浮誇,急功近利,先提拋棄女友高麗敏,後又娶哥哥家明的女友心慧為妻,並勾結其繼母月鳳,與王金生展開一連串的權力斗爭。
何如芸/高麗敏:外貌美麗,天真浪漫,對家宏深情不移,但在懷有家宏骨肉後反遭拋棄,自此走上復仇之路。 春子:年輕守寡,獨自經營福來溫泉旅社,命運坎坷,深愛文輝,但未獲回應。
宋逸民/ 林俊傑:斯文俊挺,優秀善良,秀蘭兄長的遺子,隨文輝回台,受到良好栽培,為一優秀人才。
劉曉憶/陳家芬:正賢和秀蘭之女,暗戀表哥俊傑,後因受刺激,終於取得律師和檢察官資格,為其家族展開一連串的正面迎擊。
徐震/陳正德:正賢的弟弟,秉性善良,好管閑事,暗戀春子未果。
高欣欣/月鳳:金龍的續弦妻子,貪慕虛榮,為家宏所利用,後來飽嘗惡果。
陳笑/陳母:正賢之母,刀子口豆腐心,對秀蘭有偏見,溺愛家宏,終於釀成無可挽救的悲劇。
高健峰/高志榮:麗敏的父親,王金生早年謀財害命的唯一證人。一輩子內疚度曰,二十五年後巧遇王金生,慘遭追殺。
*因為少祺"二代"角色 --算是情商客串演出,所以對這部戲並不是很熟悉~~(目前暫時找不到下載點 ,不過民視有在賣/全套41卷)
❺ 「物權觀念化」到底是什麼概念呀
一、從放任主義到法定主義
關於物權的創設,歷史上曾有放任主義與法定主義兩種主張。在日耳曼法中,認為有佔有的權利就是物權,所以佔有的取得可以對應任何權利,不動產依據伴隨的登記要件就有成為物權的可能。1974年的普魯士民法典認為特定物的債權依據標的物的交付或者在抵押登記簿上進行登記即可物權化,即所謂的「取得權源和形式」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不存在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區分與對立為前提的。而在羅馬法上,物權與債權有著嚴格的區分。物權概念被理解為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並使它所有的排它的、絕對的性質與債權相比有著強有力的效力,這即是物許可權定的理由的起因。但是由於當時羅馬物權公示制度還不發達,所以羅馬法中必須採用物權法定主義的基礎也僅在於「自由保護」和「簡明化的社會」的要求。[①]後來,羅馬法因羅馬帝國的擴張而影響日大,以致以後的大陸法系國家大多采物權法定主義,例如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均以法律明文規定,瑞士、奧地利、德國民法雖無明文規定,但解釋上也都認為有此原則。[②]
二、物權法定主義的理由和長處
羅馬法最初采物權法定主義雖僅因出於「自由保護」和「簡化社會」的目的,然而該原則歷經若干世紀的發展,其意義已遠不止此。許多學者都對物權法定主義的存在理由及長處進行了探索。王澤鑒先生認為,物權法定主義的原因為:[③](1)物權之絕對性;(2)物權其用之經濟效用;(3)交易安全之便捷;(4)整理舊物權,適應社會需要。謝在全先生認為,物權法定的理由為:[④](1)確保物權之特性,建立物權體系;(2)整理舊物權,防止封建物權之復活;(3)便於物權之公示,確保交易安全與迅速。梁慧星教授認為,之所以采物權法定主義,主要立法理由為:[⑤](1)保障完全的合同自由;(2)維護交易安全與便捷。綜合各家學說及現實情況,筆者認為,物權法定的理由及利處主要為以下方面。
(1)維護物權之絕對性。物權的絕對性表現為權利主體對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的權利,這種權利只需權利主體意願就可自由行使,不需他人之義務協助。反過來說,也即權利主體以外的人,對權利主體就特定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負有容忍義務,不得干涉,否則即為侵犯權利主體的物權。若物權不法定,得由當事人自主約定,則同一物上可能會同時並存若干相沖突的物權,這樣,每一物權人就不能獨立自由地支配標的物,而需得其他物權人的許可。如此物權的絕對性就不復存在。
(2)維護交易安全與便捷,保護第三人利益。學者多認為,若得由當事人自主創設物權,則在特定物的流轉過程中,可能會因多次流轉,而被不同的人先後設定不同的物權,以致流轉到後來,不知物上已設定了多少物權,每一物權的具體內容為何。若某一買受人不知情形而購買一已設定有不同物權之特定物,則其必然不能自由支配該物。各物權人必爭先對同一物主張自己的物權,由此,在社會商品交易中,就會產生障礙。要麼買受人先查清物上到底有多少物權,具體內容又為何;要麼乾脆不進行交易。前者顯然不經濟,而且在事實上也不可能;後者,則有違經濟發展之理念。社會經濟的發展,顯然離不開豐富的商品交換。因此,為了鼓勵商品交易,免除買受人的後顧之憂,確保買受人交易目的的有效實現,法律有必要對物權的種類和內容進行限定,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進行適當限制。然而法律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並不是對私法自治的否定,而是一種最大程度的保障。社會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存粹或絕對的個人自由必然導致權利主體之間的不自由,自由永遠不能絕對化,而且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絕對化的。自由只是一定限度范圍內的,也只有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現實的自由。所以「私法自治之成為可能,物權法定為其前提。」[⑥]
(3)便於物權之公示。為便於交易安全、便捷地進行,必須得使市場主體能充分的了解交易信息,增強物權的透明度。而物權的透明,依賴於物權的有效公示,若非物權法定,紛繁復雜的物權種類與內容顯然令人力、財力有限的公示部門無暇應接。並且允許種種繁雜的物權種類和內容進行登記,勢必會造成登記的混亂。因此有效的公示,有賴於物權的簡化。這點與採用物權法定主義的歷史沿革理由一起是今天論及給予物權法定主義一個妥當界限的兩個側面。[⑦]
(4)整理舊物權,構建新的物權體系,防止封建復辟。封建時期物權得由當事人自主約定,因此極為復雜、混亂。因而嚴重影響了經濟之發展。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權與身份制度相結合,不僅實行多重所有權,而且所有權有上下級之分,上級所有權人往往挾身份特權之威勢,使物權變成對人之支配。[⑧]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為促進經濟之發展,維護人格之獨立,拯待對封建舊物權進行清算,為防止物權放任主義可能導致的人身依附之弊端,徹底消滅封建因素,於是物權法定便突顯出來。
三、物權法定之反思
(一)物權法定的內涵剖析
所謂物權法定,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是,種類和內容的法定,即物權的種類和每種物權的具體內容都由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不得自由創設法無明文規定的物權種類,也不得約定與法律不相符的物權內容。但也有學者認為,物權法定,不但包括種類與內容的法定,還應包括效力和公示方法都由法律規定。[⑨]筆者認為,物權的效力,是物權之所以區別債權而為物權的根本原因。物權的效力,通說包括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及物上請求權。[⑩]正是這些效力的聚合才形成了特殊的權利——物權,而非物權產生了這些效力。盡管為了確保物權的有效實施,物權的效力也最好應法定,但這種法定只是法律的確認,而不是創設。所以不應為基於創設目的的物權法定主義所當然包括。而公示只是確保物權有效實現的手段,其本身並不是物權的構成部分。對物權的公示只是便於當事人了解交易信息和方便國家對特定物進行管理的目的,所以盡管處於簡化和方便的考慮,有必要用法律規定若干公示方法,但是這也不能為物權法定所當然涵攝。況且公示方法也不能嚴格拘泥於法律規定的公示方法。例如,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動產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為公示,若當事人並沒有交付,而是進行了登記,難道能認為所有權沒有轉移?[11]
(二)物權由何「法」定
「物權法定」所言之「法」為何,民法學界有所爭議。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757條規定「物權,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有規定外,不得創設。」台灣學者多認為依其文義、立法理由及規范目的,系指成文法而言,並不包括習慣法在內,「其他法律」指獨立於民法典的單行法。[12]我國大陸也有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根本宗旨,在於使物權種類極其內容盡可能規范化和統一化,以便公示,從而維護交易安全和社會經濟秩序。如果對「法」作廣義解釋,這一宗旨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物權法定」之「法」只能是狹義的法律,即全國人大極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而不包括各種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及地方性法規、規章和習慣法。[13]而日本學者則認為《日本民法典》中的「其他法律」應包括習慣法。[14]我國學者王利明教授認為,物權法定主義盡管是物權法的重要原則,但應當看到,這一原則在適用中不應過於僵化,以致於認為只有法律確認,對任何行政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所創設的物權都不予承認,這就不利於規范和調整新型物權法律關系和保護當事人的利益。[15]筆者認為,習慣法之形成,本身就是對民事主體意志之尊重,若是否認習慣法的效力,實乃對人們權利感情的傷害,有違善良風俗,而且在現實中通過修訂法律吸收習慣法的做法實為不妥。因為成文法要求穩定性,所以法律的修改往往非常緩慢,成本相當之大,難以應付飛速發展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從寬解釋物權法定的方法,將一些既不違反物權法定主義的立法趣旨,又有一定公示方法的習慣物權,進行有限的承認,以彌補物權法定之不足,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的發展。[16]至於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筆者認為,鑒於二者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也可以有限地賦予其創設物權的功能,但必須在法律的擴張解釋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而其它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由於其效力范圍有限,則不應賦予其創設物權的功能,以免干擾社會經濟生活。
(三)物權與債權界定的模糊化——物權法定的妥當性問題
在現代社會,物權與對人權(債權)的區別越來越具有相對性,這表現為兩點:一是一項權利有可能不能被簡單地歸類為物權或對人權,而是被認為「更具有物權性質」或「更具有對人權性質」。二是權利的性質有可能發生變化,即對人權有可能轉變為物權。[17]如債權讓與,就是債權人對其債權進行的處分,故從本質上而言,債權人對其債權的權利也是一種支配權,債權人對債權的享有也是對債權的所有權,故在處分其債權時,債權人的地位與所有權人的地位本無區別,這在德國法上稱為「類似所有權之地位」。類似還有有價證券,雖是債權的憑證,但其本質應當是物權。這些都體現了物權與債權的融合。[18]另外,最初關於物權法定的一些理由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動搖,例如,關於防止封建復辟的理由,也許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時候,的確是物權法定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考慮,然而,社會發展至今,封建復辟的實力早已盪然無存,所以物權法定防止封建復辟的功能也已閑置。其次,利用物權法定來構建物權體系,難免使人有「法學家強人所難」的感覺。物權體系的構建,是法學理論工作者的使命,然而,並不能以此作為限制社會經濟生活的理由。所以這些都使人質疑,基於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區分與對立而為的物權法定主義,到底還有多大的實質意義,是否僅是概念法學的形式游戲而已?「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19]法律要擔負起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功能,就必須貼近社會生活,反映經濟規律。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已出現了許多具有物權特徵的債權,如租賃權等。若我們還是沉迷於概念法學上物權與債權的形式劃分,過分強調物權與債權的法定主義,那麼勢必會對一些權利失之保護,有礙社會經濟之發展。
❻ 日同學孫鵬母親
庹宗康 男,三十四歲 早年國光藝校出身的榮譽校友。 屈中恆 男,三十五歲 金馬獎影帝,目前在戲劇界、主持界都有他的身影,為人隨和,為想進軍美國演藝圈,不惜離開與知名大導演
❼ 孫鵬的榮譽獎勵
1.2014年被西南政法大學授予首屆「西政名師」稱號;
2.2009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名師」稱號;
3.2004年獲第九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教學類)」二等獎;
4.2002年被遴選為重慶市首批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5.2012年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法律實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6.2002年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為《民法教學模式改革》);
7.2010年入選搜狐教育、評師網聯合發布的「全國最受歡迎百佳教授榜」;
8.2009年被「中國評師網」評為「重慶市最受歡迎十大教授」;
9.2001、2002、2003、2005年均獲「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10.1998年、2003年被評為西南政法大學「優秀教師」;
11.2001年被西南政法大學學生評選為「我最喜愛的老師」;
12.1998年獲西南政法大學教學競賽優秀獎;
13.主持重慶市首批精品視頻公開課《民法系列課程》,參與國家精品課程《民法學》、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民法學》的課程設計,並擔任核心教師。 14.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5.2013年獲重慶市第二屆「優秀中青年法學專家」稱號;
16.2005年獲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優秀科研成果(專著)一等獎(獲獎作品為《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
17.2010年獲重慶市優秀期刊論文三等獎(獲獎作品為《去除時效制度的反道德性——時效制度存在理由論》);
18.2006年獲中國法學會「物權法研討會」徵文三等獎(獲獎作品為《論不動產物權登記信息公開制度》);
19.2006年獲西南政法大學第11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為《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
20.2004年獲西南政法大學「世再科研優勝獎」;
21.2006年被評為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員」;
22.2009、2013年被評為重慶仲裁委員會優秀仲裁員。
❽ 我們平民百姓投資了孫鵬的非洲礦業集團不知靠不靠譜
孫鵬,男,1976年10月16日出生於山東省泰安市,漢族,先前系泰安錦程泰山碧玉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因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於2012年8月21日被刑事拘留,最終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六年零六個月。
剛出獄就繼續搞傳銷啊?騙子終究還是騙子。
在孫鵬最近的一篇演講致辭中,孫鵬是這樣介紹自己的, 我是南非泰山國際礦業投資集團全球運營總裁,非中礦業(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投金融集團國投基金全球運營總裁孫鵬。
乍一聽這些頭銜還真能糊弄人,不是董事長就是全球運營總裁。然而在工商局查詢,這幾個公司都找不到,不存在。
一個因傳銷 詐騙 刑滿釋放 僅一年 的人,吹噓自己的身份,你信嗎?你敢信嗎?他還說自己是國務院的項目,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企業,北京國企等,滿口胡說,張口就來。
說下他之前的騙局吧。
據《法制日報》2014年報道,當時還為泰安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的孫鵬,其創建泰安錦程泰山碧玉產業有限公司,以賣泰山玉為幌子,發展下線交納不同數額加盟費,成為不同級別代理商。據統計,短短半年時間,共發展傳銷人員3600餘人,涉案金額為6200餘萬元。
已經嘗試過賺快錢的人,怎會放棄這條「生財之路」,出獄一年多的孫鵬,並無悔改之意,還是重操舊業干起了傳銷,也就是這所謂的非洲礦業。
一個騙子,會給別人送錢嗎?釣魚而已!
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會掉魚鉤。
因此,孫鵬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五十萬元。此後,孫鵬上訴,濟南中院二審維持原判。
2018年2月,孫鵬因為在服刑期間有悔改表現,減去了有期徒刑一年出獄。然而已經嘗試過賺快錢的人,怎會放棄這條「生財之路」,出獄一年多的孫鵬,並無悔改之意,還是重操舊業干起了傳銷,也就是這所謂的非洲礦業。
關於政協委員
2014年6月27日泰安市政協第十二屆泰安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撤銷亓興華、孫鵬政協第十二屆泰安市委員會委員職務。這個當時很多媒體有報道。
人家退休還可以提提當年勇;你這被擼了還到處宣揚,拉大旗扯虎皮,忽悠那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是要挑戰政府的底線嗎?
關於全網刷屏的一篇文章
在他們內容部,一篇題為《非洲AMBC國際實業集團在納斯達克大屏成功完成企業展播》火遍全網。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以此為傲,其實這只是他們包裝行騙的一種常見的手段而已。
不信的話,你可以網路一下:「新聞稿」「新聞發布」等等類似的關鍵詞,可以找到一大堆軟文發布、公關文案的網路服務。
看到了吧,60000萬多家新聞媒體資源,2元起發。也就是說非洲礦業的那五百篇稿子都是通過這些平台打包發布的,為了解行情,順便和客服聊了一下,他們平台的媒體資源近萬家,下圖能看到的VIP1的價格是單價,VIP3的話價格更便宜。如果是打包像非州礦業這樣一次發500個價格還可以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