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姬旦
❶ 尚書的篇章中哪一篇與周公製作和頒布誥命有關
周公姬旦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現可確證出自周公之手的是《今文尚書》中的十一篇作於周初的誥命,與其前代之作相比,他的作品說理更明曉、情感更豐沛、論證更周詳,是先秦文學中的一朵奇葩。語體,是指這個文本中的語言系統的風格。語體層面是周公之誥在文學上有別於《尚書》中其它作品的主要層面。以農喻政、以嘆生情、以史鑒論是周公之誥在語體上的三大特徵。周初時期的文學意識還比較稚弱,文本所表現出的語體特徵決不是出於文學技巧上的追求,而是某一種文化心態的折現。通過深入剖析這些語體特徵,可以透視到其文本內部的文化精神,更透徹地把握周公之誥在中國古代文體發展、文化發展上的意義。
本文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顧和簡述了尚書學在古代和近現代所獲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先深入分析周公的在《尚書》中所展現的人物性格及其思想觀念,簡要地介紹了周公11篇誥命的創作背景及思想要義,討論他的文風的主要特點,論析以農喻政、以嘆生情、以史鑒論這三個語體上的突出特徵是決定周公之誥在閱讀效果上說理明晰、情感豐沛、論證周詳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著重分析「以農喻政」這一語體特徵及其文化內涵。周公之誥在說理時善用譬喻,尤其善於以農喻政,因為農事是周人的老本行,是周人務國之本,不但是周公所熟知的,而且是他所敬重的。頻頻以農喻政是他在使用譬喻時成功的一個法寶,也是他如何通過譬喻使說理更明曉的一個關鍵所在;第四部分著重分析「以嘆生情」這一語體特徵及其文化內涵。周公之行文情感豐沛,他的情感常常通過一聲聲語重心長的慨嘆表現出來。周公之嘆,多語氣深沉厚重之慨嘆,這與他內心深重的憂患意識是分不開的。他從對新王朝的前途的憂慮中回顧歷史,建構了以「天」、「民」、「德」三元為中心的新的天命觀,並開憂患意識之道德境界;第五部分著重分析「以史鑒論」這一語體特徵及其文化內涵。周公之誥在引用論據時多採用前代的史料來作為支持其論點的依據,「以史鑒論」這一手法不但在他的誥命中被使用的頻率高,而且述史清晰、論據和論點之間結合得十分嚴密。他認為察古可以知今,歷史是有規律的,歷史規律可以指導現實,具有歷史理性主義精神。全文立足文本,利用文體學的研究方法,剖析周公之誥的語體特徵,並深入探討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❷ 周公姬旦制禮作樂 ,成就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其中的「禮」「樂」分別是什麼
1、禮指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2、樂指音樂。六樂 :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❸ 「季氏富於周公」中的「 周公」不是指姬旦吧!那他指什麼
當然不是。周公:周朝的公侯魯國的三家曾於公元前562年將公室,即魯國國君直轄的土地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奴隸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並用封建的剝削方式取代了奴隸制的剝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於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經濟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來。孔子的學生冉求幫助季氏積斂錢財,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氣,表示不承認冉求是自己的學生,而且讓其他學生打著鼓去聲討冉求。
❹ 周髀算經中的周公指誰
根據年代看,這個周公就是周公旦(姬旦),是周文王姬發的弟弟。
網路:
古代周公,說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❺ 寄周安孺茶詩蘇軾作於何時及背景,還有詩中的「名從姬旦始,漸墦桐居錄。賦詠誰最先,厥傳惟士木」是何意
楚人少井飲,地氣常不泄。蓄之為惠泉,坌若有所折。泉源本無情,豈問濁與澈。貪愚彼二水,終古恥莫雪。只應所處然,遂使語異別。泉傍地平衍,泉上山ゃや。君子慎所居,此義安可缺。古人貴言贈,敢用況高節。不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泠泠但不已,海遠要當徹。
❻ 「周公解夢」中的「周公」和「周公吐普」中的「周公」是同一個嗎
《周公解夢》即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為後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所以指的是周公。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於:《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始建於曹操的《短歌行》,表明是曹操想效仿周公周文王,使天下人心都歸向他,即曹操想得天下而先得民心。
因此,這兩者中的周公是同一人。
❼ 曹操詩句「周公吐哺」中的「周公」是指周尚嗎
曹操詩句中「周公吐脯」中的周公指的是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
我們來看看周公這個人,他是儒家學派所尊奉的先驅,被稱為「元聖」,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商代末年曾跟隨他的哥哥武王姬發討伐商紂王,可以說他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和封神榜無關)!
在建立周朝後三年左右,周武王死去,此時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尚小,不能獨立行使統治權,作為叔叔的周公姬旦就輔佐他統治這個新生的國家,周公姬旦一共代替周成王攝政七年,在成王成年後還政於成王,自己歸隱養老,不久後病死!
❽ 以下《尚書》的篇章中哪一篇與周公製作和頒布誥命有關
周公姬旦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現可確證出自周公之手的是《今文尚書》中的十一篇作於周初的誥命,與其前代之作相比,他的作品說理更明曉、情感更豐沛、論證更周詳,是先秦文學中的一朵奇葩。語體,是指這個文本中的語言系統的風格。語體層面是周公之誥在文學上有別於《尚書》中其它作品的主要層面。以農喻政、以嘆生情、以史鑒論是周公之誥在語體上的三大特徵。周初時期的文學意識還比較稚弱,文本所表現出的語體特徵決不是出於文學技巧上的追求,而是某一種文化心態的折現。通過深入剖析這些語體特徵,可以透視到其文本內部的文化精神,更透徹地把握周公之誥在中國古代文體發展、文化發展上的意義。
❾ 姬旦是誰
周 周公姬旦(?~西元前1105)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准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周公無唯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留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是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