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司法
❶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有什麼共同點求大神幫助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他親身經歷了隋末嚴峻的階級斗爭洗禮,不得不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嚴重教訓。他認識到:要長治久安,帝王必須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君與民關系如同舟與水關系。這種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貞觀年間,他的開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斷封建帝王愚賢的一個重要標准。唐太宗以隋煬帝嫉才害能,寵信奸佞為戒,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賢良,不拘一格,各取所長。他自稱「夢寐以求忠賢」。他曾將州郡刺史名單書於屏風記其功過,以便獎懲。所以,貞觀時期忠賢滿朝,人才濟濟。這些文臣武將保證了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房玄齡、杜如晦即是當時名相,人稱「房謀杜斷」。在我國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於納諫的。所謂納諫即傾聽不同的意見,擇善而從,唐太宗以隋煬帝拒諫飾非以致國亡家滅為鑒,鼓勵君臣犯顏直諫。所以,貞觀時期諫臣盈廷,向唐太宗進諫見於記載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徵尤為突出,魏徵「所諫前後二百餘事,凡數十萬言」。唐太宗曾問魏徵帝王怎樣才能明,怎樣才算暗,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非常贊成這個見解。魏徵病死以後,唐太宗大哭說:人用銅作鏡,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鏡,可以見興亡,用人作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直諫難,納諫更難。唐太宗虛懷若谷,從諫如流。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之一。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協助皇帝執政機關。凡軍國要政先由中書省擬出文稿,門下省討論(可以駁回重擬),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轄六部分管人事、財政、選舉、軍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務。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唐太宗時增設宰相,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專權,加強了皇權;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由於各職權部門分開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唐太宗還精簡中央、地方各級行政機構,以民少吏多大並州縣,裁減冗員,從而大大節省了財政開支,減輕了人民負擔。 唐代學校教育比以前任何朝代都發達。唐太宗更是重視文化教育,他把學術文化提到與治國好壞相關的高度來認識。當時,中央有國子學、太學,多收官僚貴族子弟或外國留學生等。地方有州學、縣學。唐太宗常到國子學、太學視察,關心教學情況。唐朝還出現了專科性質的學校(如醫學),這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學校教育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唐代文化事業的發展。唐代選官主要來自科舉。科舉作為一種取士制度,從隋朝開始,但到唐太宗時才固定下來。當時,考試內容很多,以進士科為最重要。錄取此科,第一名稱狀元,視為登龍門,即可任重要官職。唐太宗擴大進士科,為一般地主提供了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的途徑,從而擴大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 隋末以來社會動盪,戰爭連綿不斷。唐朝建立後,國內仍存在許多復雜的社會總問題,特別是社會經濟凋敝。李世民為首的統治者接受隋煬帝橫征暴斂,終致身死國滅的教訓,採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政策,這對唐初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由於以唐太宗為代表的唐初統治者接受隋亡教訓,採取了開明政策和措施,所以,貞觀年間政治較清明,農民佔有一定土地,勞役負擔比較輕,生產時間有所保證,大量荒地開墾出來。經濟繁榮,國力增強, 歷史上譽稱為「貞觀之治」。 歷史武則天以後,唐朝一度出現動盪局面,直到唐玄宗時才安定下來。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在他統治前期,他針對當時社會問題,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在用人方面,他選賢任能,非常注意官吏的選拔,強調以功授官。他甚至親自出題考核官員,決擇升遷;有善必賞,有罪必誅。在經濟方面,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因這時期唐玄宗年號為開元,故稱「開元盛世」。
❷ 中國諫官的良性和惡性的作用 幫忙分析一下
良性的,比如魏徵,可以隨時糾正政府行政過程中的錯誤,這些進諫者個人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品格也可以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並且一旦形成制度,可以制約君主的專制。
惡性的,到了明清開始很多人沽名釣譽,以「清流」自詡,動輒評判政府的得失而自己又不願意為國家出力,只不過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比如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又比如清朝末年的清流健將們,舉個例子:北洋水師在與日本海軍交戰前,海軍提督丁汝昌屢遭無端彈劾。就是典型範例。那些清流們張嘴國家閉嘴朝廷,動輒就標榜自己是愛國好青年,真正遇到了事兒,一個都不肯出來了。那些罵李鴻章是漢奸的,誰代替李鴻章去和洋人打打交道?罵張自忠是漢奸的,誰去湘東戰場打一場和日本人過過招?
❸ 唐代的司法機關體系
4、《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共45篇,500條,在內2容上q大x多採用隋朝開i皇時期的法律。 1、《貞觀律》--唐太l宗李世民命長8孫無f忌等人r在《武德律》基礎上m修定而成,仍7為446篇、600條,以1隋開n皇律令為3藍本作了g較大p改動,奠定了b唐律的基本風6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間,以1《貞觀律》為3基礎編纂出《永徽律》,此後又s對000條律文6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8之f後,稱作疏議。律與k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d,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c又u稱之m為1《唐律疏議》。 3、《唐六1典》--唐玄宗開a元f年間制定,內3容涉及t國家機關職掌和活動的各個w方2面,是中6國封建時代最早的一j部綜合性行政法典。 6、《大m中3刑律統類》--唐宣宗時張葵編定。即:將同一r性質的律、令、格、式混合編在一j起的法典形式。 三m、唐朝的法律形式 5、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g近代的刑法典。 1、令--是關於n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6、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k在日1常工q作中3據以2辦1事的行政法規。 5、式--是國家機關的公6文4程式。 四、唐律的刑法原則 劃分7公4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p分2首從0;二y罪以4上d俱發,以3重者論;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0況類推;老小j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a分4故意和過失。 五s、唐律十i二f篇的內5容 8、第一m篇名例:71條,是關於b刑罰種類及d其適用的一m般原則的規定,為3《唐律疏議》的總綱,相當於g現代刑法的總則。 五p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o惡--謀反7、謀叛、謀大n逆、惡逆、不x道、大d不f敬、不a孝、不i睦、不i義h、內8亂。 八p議、請、減、贖、官當、免--各級官僚的法律特權。 刑法原則--劃分0公4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a分5首從7;二m罪以7上o俱發,以0重者論;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0況類推;老小u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u分2故意和過失。 7、第二p篇衛b禁:55條,主要是警衛p宮廷和守衛m關津要塞方6面的規定。 7、第三i篇職制:51條,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 8、第四篇戶3婚:25條,主要是戶1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0面的規定。 嚴格保護封建國有土o地和私有土d地的所有權 嚴禁脫戶3漏口y、逃避賦役 維護封建的婚姻家庭關系--離婚以8七u出、義c絕為2條件;財產繼承採用諸子l平分3制,貴族身份的繼承權只屬於t嫡長4子i孫。 1、第五d篇廄庫:37條,是關於h牲畜、庫藏管理方1面的規定。 3、第六3篇擅興:82條,主要是關於z兵士p徵集、軍隊3調動及b興造方5面的規定。 6、第七h篇賊盜:54條,是關於x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j生命、財產不h受侵犯的規定。 以5謀反3、謀大d逆、謀叛罪嚴懲危害封建政權及i皇帝特權的行為0。 嚴懲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對盜罪作了h明確規定--竊盜、強盜、監守盜 嚴禁買賣人x口n 2、第八n篇斗3訟:50條,是關於h斗3毆傷人z和控告、申訴等方2面的規定。 1、第九w篇詐偽:30條,是關於d欺詐和偽造方0面的規定。 50、第十p篇雜律:38條,不j便編入e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d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0及w姦情方2面的犯罪。 03、第十j一x篇捕亡q:03條,是關於x追捕逃犯、捕捉罪人i和逃丁a的規定。 37、第十r二k篇斷獄:14條,是關於j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2面的規定。 六6、唐律的主要特點與q歷y史地位 2、唐律的主要特點 (4)規范詳備、科條簡要 (7)中2典治國、用刑持平 (6)諸法合體、以8刑為1主 (3)依禮制刑、禮法合一l 5、唐律的歷z史地位 (5)唐律是一f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長5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1,處於r承先啟後的重要歷c史地位。 (0)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l有重要的示3范作用。 八k、唐律關於b物權和債權的規定 0、關於m物權--唐律嚴格保護所有人a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7之q權,嚴格禁止5他人f侵犯;規定物權取得的條件。 3、關於u債權--唐律規定了q買賣、借貸、賃庸、寄託等債的關系;規定債務擔保制度。 九k、唐朝的司法制度 6、司法機關 (4)中4央司法機關--大o理寺、刑部、御史台。 (4)三u司推事--重大b案件,由大l理寺、刑部、御史台長3官共同審理的制度。 (0)地方0司法機關--行政長7官兼理司法。 6、訴訟制度 (8)管轄--根據犯罪發生區t域、罪行輕重、被告身份,劃分7了c各級審判機關的管轄權。 (5)起訴--舉劾、告發、告訴 (5)審判--以4原告訴狀為0准;採取五i聽的審判方3式,同時也x以2眾證定罪;"罪從1供定",但禁止5任意刑訊;規定迴避制度;司法官判決須"具引8律、令、格、式";"服辯";司法官對於y應該"言上u"或"待報"的案件不p得擅自判決。 (4)執行--徒流刑應送配所,死刑的執行須奏報皇帝批准。 1、監察機關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務是監督國家各級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m設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糾察中6央及w京城的各級官吏;察院御史則巡察州縣,糾察地方4官吏的違法失職行為6。 ●歷s史人r物 [唐太d宗](310-080)唐高祖李淵的次子a,李世民。祖籍隴西狄道(今3甘肅臨洮縣)人c。隋末2與g其父5親李淵一e起發兵反6隋。唐建立後,被封為7秦王o,任尚書8令。武德九l年(413)發動"玄武門y之r變",取得太x子c地位,次年繼帝位,建元d貞觀。在位期間推行一b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o"貞觀之o治"。在法律思想方4面,推崇儒學,吸收法、道兩家的思想,牢固地確立了s中3國古代儒法結合的思想路線。 具體表現為8:(4)以8德禮為0治,注重教化8。認6為8自古以8仁5義l治天e下k,國家則長7治久s安;而專q以7法治,救弊除害於j一e時,國家則會很快敗亡t。(3)加強立法,力f求寬簡。即位不f久m,便命大x臣修訂7法典。武德七a年頒布《武德律》,貞觀十e一q年頒行《貞觀律》。修律過程中6,刪繁就簡,去重從3輕。(4)明正賞罰,不z殊貴賤。他認7為7賞罰之w得失,關系國家的安危,必須做到"一c斷於k律",賞不o遺親遠,罰不f阿親貴。李世民特別注意剋制自己r的感情,帶頭守法,避免用自己y的主觀意志來取代法律。(7)加強復核,控制死刑。貞觀元r年,實行中4央機關對死刑判決的合議,首創封建法律史上u"九s卿議刑"制度。 [長7孫無n忌](?-585)唐初大d臣。河南洛陽人n。曾隨李世民征討,功績卓著。公3元f468年,參與h謀劃、發動"玄武門j之l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曾奉命與c房玄齡等修訂4《唐律》,並對《唐律》進行逐條解釋,著成《唐律疏議》,成為1我國流傳至今8的一i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後因反7對武則天s為4皇後,被誣陷謀反4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縊身死。 在法律思想方8面,堅持封建正統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以5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之b大n成,構建以1儒家為6核心4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論體系的主要代表人s物之p一v。 主要觀點有:(7)主張儒法合流。他以6儒家經典為6依據,以8儒家封建綱常思想為0指導,對唐律條文3進行疏議,完成了f封建法典的儒家化5過程。(7)主張維護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對唐律中1規定的特權保護制度進行解釋。。(6)主張罰當其罪。主張官吏嚴格依法斷案,做到罰當其罪。(7)主張整肅吏治。在法律疏議中8強調官吏要"導德齊禮,移風3易俗"。對一h切3貪贓枉法行為2都要追究刑事責任,論罪處罰;而對負有監督責任的官吏在職務內4犯罪,要加重處罰。 di≮i≮hzn〓唯ァe┲ㄠg≮g≮cХ
❹ 唐代有哪些特權制度,唐代的司法機關體系
1、《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共12篇,500條,在內容上大多採用隋朝開皇時期的法律。
2、《貞觀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長孫無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礎上修定而成,仍為12篇、500條,以隋開皇律令為藍本作了較大改動,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風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間,以《貞觀律》為基礎編纂出《永徽律》,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
4、《唐六典》--唐玄宗開元年間制定,內容涉及國家機關職掌和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中國封建時代最早的一部綜合性行政法典。
5、《大中刑律統類》--唐宣宗時張葵編定。即:將同一性質的律、令、格、式混合編在一起的法典形式。
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2、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3、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4、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四、唐律的刑法原則
劃分公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分首從;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況類推;老小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分故意和過失。
五、唐律十二篇的內容
1、第一篇名例:57條,是關於刑罰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為《唐律疏議》的總綱,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
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惡--謀反、謀叛、謀大逆、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各級官僚的法律特權。
刑法原則--劃分公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分首從;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況類推;老小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分故意和過失。
2、第二篇衛禁:33條,主要是警衛宮廷和守衛關津要塞方面的規定。
3、第三篇職制:59條,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
4、第四篇戶婚:46條,主要是戶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
嚴格保護封建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權
嚴禁脫戶漏口、逃避賦役
維護封建的婚姻家庭關系--離婚以七出、義絕為條件;財產繼承採用諸子平分制,貴族身份的繼承權只屬於嫡長子孫。
5、第五篇廄庫:28條,是關於牲畜、庫藏管理方面的規定。
6、第六篇擅興:24條,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及興造方面的規定。
7、第七篇賊盜:54條,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
以謀反、謀大逆、謀叛罪嚴懲危害封建政權及皇帝特權的行為。
嚴懲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對盜罪作了明確規定--竊盜、強盜、監守盜
嚴禁買賣人口
8、第八篇斗訟:60條,是關於斗毆傷人和控告、申訴等方面的規定。
9、第九篇詐偽:27條,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規定。
10、第十篇雜律:62條,不便編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及姦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條,是關於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規定。
12、第十二篇斷獄:34條,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規定。
六、唐律的主要特點與歷史地位
1、唐律的主要特點
(1)規范詳備、科條簡要
(2)中典治國、用刑持平
(3)諸法合體、以刑為主
(4)依禮制刑、禮法合一
2、唐律的歷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2)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八、唐律關於物權和債權的規定
1、關於物權--唐律嚴格保護所有人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之權,嚴格禁止他人侵犯;規定物權取得的條件。
2、關於債權--唐律規定了買賣、借貸、賃庸、寄託等債的關系;規定債務擔保制度。
九、唐朝的司法制度
1、司法機關
(1)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長官共同審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機關--行政長官兼理司法。
2、訴訟制度
(1)管轄--根據犯罪發生區域、罪行輕重、被告身份,劃分了各級審判機關的管轄權。
(2)起訴--舉劾、告發、告訴
(3)審判--以原告訴狀為准;採取五聽的審判方式,同時也以眾證定罪;"罪從供定",但禁止任意刑訊;規定迴避制度;司法官判決須"具引律、令、格、式";"服辯";司法官對於應該"言上"或"待報"的案件不得擅自判決。
(4)執行--徒流刑應送配所,死刑的執行須奏報皇帝批准。
3、監察機關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務是監督國家各級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糾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級官吏;察院御史則巡察州縣,糾察地方官吏的違法失職行為。
●歷史人物
[唐太宗](599-649)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隋末與其父親李淵一起發兵反隋。唐建立後,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取得太子地位,次年繼帝位,建元貞觀。在位期間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貞觀之治"。在法律思想方面,推崇儒學,吸收法、道兩家的思想,牢固地確立了中國古代儒法結合的思想路線。
具體表現為:(1)以德禮為治,注重教化。認為自古以仁義治天下,國家則長治久安;而專以法治,救弊除害於一時,國家則會很快敗亡。(2)加強立法,力求寬簡。即位不久,便命大臣修訂法典。武德七年頒布《武德律》,貞觀十一年頒行《貞觀律》。修律過程中,刪繁就簡,去重從輕。(3)明正賞罰,不殊貴賤。他認為賞罰之得失,關系國家的安危,必須做到"一斷於律",賞不遺親遠,罰不阿親貴。李世民特別注意剋制自己的感情,帶頭守法,避免用自己的主觀意志來取代法律。(4)加強復核,控制死刑。貞觀元年,實行中央機關對死刑判決的合議,首創封建法律史上"九卿議刑"制度。
[長孫無忌](?-659)唐初大臣。河南洛陽人。曾隨李世民征討,功績卓著。公元626年,參與謀劃、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訂《唐律》,並對《唐律》進行逐條解釋,著成《唐律疏議》,成為我國流傳至今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後因反對武則天為皇後,被誣陷謀反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縊身死。
在法律思想方面,堅持封建正統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以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之大成,構建以儒家為核心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論體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觀點有:(1)主張儒法合流。他以儒家經典為依據,以儒家封建綱常思想為指導,對唐律條文進行疏議,完成了封建法典的儒家化過程。(2)主張維護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對唐律中規定的特權保護制度進行解釋。。(3)主張罰當其罪。主張官吏嚴格依法斷案,做到罰當其罪。(4)主張整肅吏治。在法律疏議中強調官吏要"導德齊禮,移風易俗"。對一切貪贓枉法行為都要追究刑事責任,論罪處罰;而對負有監督責任的官吏在職務內犯罪,要加重處罰。
❺ 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兩大基石
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用人和納諫
1、知人善任 :
唐太宗很重視選官和用人。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方勢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於唐太宗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這些猛將謀臣為唐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的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
2、虛心納諫 :
他以隋亡為鑒,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在這一點上趕得上他。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礦中之金,把進諫的人比作良工良匠。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先後向太宗進諫見於記載的不下30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正是這些進諫,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錯誤,對唐朝的繁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❻ 美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彈劾總統決議,特朗普真的會被彈劾嗎
很難很難。因為參議院在特朗普的黨手裡,歷史上也沒有被彈劾下台的總統
❼ 被李世民放回家過年的死囚們,為什麼會主動回來赴死呢
在唐代,有兩個盛世,一是貞觀之治,二是開元之治。開元之治因後期唐玄宗寵信奸臣而走向沒落,而真正一直發展,休養生息的只有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唐太宗主政,由房玄齡,魏徵等名臣輔佐,武將更是不止有開國武將程咬金、尉遲恭、秦瓊等名將,更有後起之秀薛仁貴。
假如這些死囚里有的人是因為殺害了他人,那麼,最終也從死刑被赦免成活罪了嗎?李世民這樣做,司法有何公正可言呢? 而且,不管李世民是不是道德感化天下,這件事情本身還是說明了人治的本質: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啊。
❽ 唐太宗靠什麼造就了「貞觀之治」
簡單地說,造就貞觀之治,是多方面原因的:
1、實行政策安民。
李世民從歷史的教訓中認識到,「徒益其奢侈」,乃是危亡之本。為此,他於貞觀之初,採取一系列厲行節約、限制奢侈的措施,如停止諸方進貢珍貴異品,限制營造宮室,破除厚葬的陳規舊俗,規定葬制一律從簡,如有違反,依法問罪。在他的影響下,當時有許多重臣,一般也都崇尚儉約的生活和簡肅的作風。與此同時,李世民也比較體察民間疾苦,並採取一些相應的「恤民」措施。所有這些都是服務於他「安人寧國」這一治國的總的指導思想。
2、選人用人得當。
貞觀時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隨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也有他的政敵李建成的舊部魏徵、王、韋挺等;既有原屬各個武裝集團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張玄素等,也有農民出身的將領李、秦叔寶、程知節等;既有出身貴族的李靖等,也有出身寒微的尉遲敬德、張亮、馬周、劉洎等;此外,還有出身少數民族的阿史那社爾等。李世民對他們不講門戶,不分親疏,不避仇嫌,不論前後,任人唯賢,只要確有才能,忠誠於唐,都能委以重任。
3、虛心接受諫言。
李世民重視「納諫」、「納賢」,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意見,懂得「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貞觀政要·求諫》)的道理。他說:「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人君必須忠臣輔弼,乃得身安國寧。」(《貞觀政要·求諫》)所以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為戒,特別強調要求臣僚進諫。他曾多次說過:「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臣須極言。」(《貞觀政要·行幸》)「今天下安危,系之於朕。……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即義均一體,宜協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極言無隱。儻君臣相疑,不能各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李世民在貞觀前期基本上能夠言行一致。在他的倡導下,貞觀前期進諫和納諫蔚然成風。如魏徵諫止封禪,張玄素諫止修洛陽宮,戴胄諫設義倉,李百葯等諫止裂土分封等,均被採納。
4、推行法治治國。李世民即位後,就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重新修訂了《武德律》,並於貞觀十一年頒布了《貞觀律》,同時還編制和刪定大量令、格、式作為律的補充。共「立律五百條,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減大辟九十二條,減流入徒者七十一條,凡削煩去蠹,變重為輕者,不可勝紀」。(《資治通鑒·唐紀十》)尤其對死刑一再從輕。開初曾「議絞刑之屬五十條,免死罪,斷其右趾」,後來又把斷趾法改為流刑,並刪去「兄弟連坐懼死」之法。這樣一來,比以前的死刑規定,幾乎減少一半。總之,從立法的基本傾向看,是務求寬平,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隋末法律過於苛刻的弊病,這對於減輕勞動人民遭受司法鎮壓的痛苦,畢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後世的封建立法也有直接影響。
5、堅持以人為本。
從「國以民為本」的思想出發,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時,採取了「以農為本」、「不奪農時」、「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李世民為了「不奪農時」,在賦役徵收方面,推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調制,盡量減少徭役的征發;為了鼓勵墾荒,規定歸來的流亡農民可以減免賦役,設置義倉,對有困難的給予一定的糧食救濟;為了促進人口的增殖和勞動力的增加,規定青年男女需適時婚配,鼓勵寡婦再嫁,釋放宮女自由成家,用「御府金寶」贖回農民因災荒賣掉的子女和被突厥掠奪去的人口;為了發展生產,修復和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所有這些,都對當時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❾ 唐朝時期的貞觀之治為唐朝帶來了什麼影響
隋朝由於楊廣的奢侈享受一個好端端的隋朝被唐朝滅掉了,在推翻隋朝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勞,在爭奪皇權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自己的勢力打敗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奪取了皇權開創了一個時代一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唐朝一個全盛的時代,各個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
唐貞觀年間被人稱頌的一句話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李世民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廣為流傳,只要是有才能的,提的建議對朝廷有利,不管是李建成的舊人還是出身卑微都要重用,用人不分遠近親疏,他的舊部只要沒有才能也不念舊情,法律執行起來也是一個樣,不因自己的好惡來決定嚴寬。當時的犯顏直諫成為一種風氣,當時的政治生態也是比較好的。對待功臣唐太宗把功勞最大的文臣武將選了二十四位畫了象供奉到凌煙閣,以鼓勵官員為大唐獻策出力。出兵打敗突厥穩定邊疆。手工業也有較大的發展,詩歌文化散文也有很大的發展初期有王維駱賓王等中期有李白杜甫等,各個方面都繁榮了起來。
周邊的關系打通西域各國,日本中亞各國都遣使來朝,貞觀二十多年來李世民把唐朝打造成了當時最富強的朝代。
❿ 需要一個英文翻譯版本,內容如下——
淺析中國古代盛世與治世的司法表現
Brief analysis of ancient China's prosperity and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以唐朝為核心
-- in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core
【摘要】司法表現是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司法體系及司法規則運作的整體狀況。在中國法治國家建設與發展正當其時的今天,司法理論研究領域比較缺乏集中對古代盛世與治世的司法表現所蘊含的古代司法精華的深層關系的研究和內在規律的挖掘。本文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集中探析中國古代盛世與治世的司法表現,尤其是世所公認的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司法表現,著眼於二者司法體系的建立和司法規則運作的特徵,挖掘盛世與治世的司法層面的深層成因,分析二者司法體系的不同但又不乏聯系性的特質,不僅能夠彌補相關理論研究領域的缺漏,對把握中國古代司法的具體內涵進而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中國司法的現狀和未來有一定意義,也對法治國家司法理論建設的完善和發展起借鑒作用。
[ Abstract ] judicial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ancient Chinese feudal dynasty 's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rules of oper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and develop proper meantime today, judicial theoretical research field of comparative lack of focus on the ancient spirit and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which contains the ancient judicial essence deep relationship and rule mining. This paper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basis, concentrated in ancient Chinese spirit and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especially th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e Tang Dynasty Zhenguan of governance" and" prosperity" judicial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the two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rules in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mining heyday and just judicial level deep cause analysis of judicial system, two different but there was contact character, can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field gaps, to grasp the Chinese ancient judicial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then from the broader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judicial status and future has the certain significance, also on the state of the rule of law justice theory construction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draw lessons from action.
【關鍵詞】盛世 治世 司法表現 貞觀 開元 司法體系 司法規則運作
[ Key words ] spirit just judicial performance Zhenguan Kaiyuan judicial system judicial 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