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糾紛司法解釋
Ⅰ 東方之星遇難者賠償標准每人應該賠償多少
政府會制定一個賠償方案。統一標准賠付。誰都預測不到
Ⅱ 旅遊合同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包括以下條款:1.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2.標的。3.數量;4.質量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Ⅲ 2010年新增法律法規
涉外民事行為適用法律法
旅遊糾紛適用法律的若干解釋
國家賠償法
著作權法
侵權責任法
建議自己搜一下 司法解釋和法規就太多了 這里只列了比較重要的
Ⅳ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司法解釋有哪些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出台司法解釋20件:
1.法釋[2010]1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合議庭職責的若干規定 (02/01-2010)
2.法釋[2010]2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 (01/14-2010)
3.法釋[2010]3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台製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04/02-2010)
4.法釋[2010]4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 (01/06-2010)
5.法釋[2010]5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16/03-2010)
6.法釋[2010]6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未提出上訴、共同犯罪的部分被告人或者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出上訴的案件應適用何種程序審理的批復 (04/01-2010)
7.法釋[2010]7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生產、銷售煙草專賣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03/26-2010)
8.法釋[201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 (10-01-2010)
9.法釋[2010]9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外商投資企業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 (08/16-2010)
10.法釋[2010]10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死刑判決提出上訴的被告人在上訴期滿後宣判前提出撤回上訴人民法院是否准許的批復 (09/01-2010)
11.法釋[2010]11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相關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 (09/15-2010)
12.法釋[2010]12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09/14-2010)
13.法釋[2010]13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10/26-2010)
14.法釋[2010]14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偽造貨幣等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10/20-2010)
15.法釋[2010]15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16/10-2010)
16.法釋[2010]16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民事訴訟如何確定案件管轄問題的批復 (15/12-2010)
17.法釋[2010]17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廢止部分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 (22/12-2010)
18.法釋[2010]1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04/01-2011)
19.法釋[2010]19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規定 (01/01-2011)
20.法釋[2010]20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因資不抵債無法繼續辦學被終止的民辦學校如何組織清算問題的批復 (31/12-2010)
Ⅳ 旅遊方面的法律法規
一、與旅遊法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及標准
1、《旅遊法》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二、與星級酒店、綠色飯店相關法律法規及標准
3、《旅遊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
4、《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
5、《綠色飯店等級評定規定》
6、《綠色旅遊飯店評定標准(附附錄A、附錄B)》
三、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及標准
7、《美麗鄉村建設指南》
8、《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示範區認定》
9、《農家樂經營服務規范》
四、福建省和旅遊相關法律法規及標准
10、《福建省旅遊條例》
(5)旅遊糾紛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在法律層級上,除了《旅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外,我國規范旅遊活動的法律主要集中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相關司法解釋方面,其中還有:
1、規范旅遊者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等。
2、規范旅行社旅遊經營活動的有《旅行社條例》、《旅行社條例實施細則》、《旅行社責任保險管理辦法》、《邊境旅遊暫行管理辦法》等。
3、規范導游和領隊旅遊活動的有《導遊人員管理條例》、《出境旅遊領隊人員管理辦法》、《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領隊人員管理辦法》等。
4、規范旅遊安全的有《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等。
5、規范旅遊糾紛處理的有《旅遊投訴處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問題的通知》等。
6、現行有效調整旅遊活動的一般性法律還包括《合同法》、《環境保護法》、《公司法》、《刑法》等。
Ⅵ 旅遊糾紛的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
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
(法釋〔2010〕13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10年9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9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0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96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旅遊糾紛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的旅遊糾紛,是指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之間因旅遊發生的合同糾紛或者侵權糾紛。
「旅遊經營者」是指以自己的名義經營旅遊業務,向公眾提供旅遊服務的人。
「旅遊輔助服務者」是指與旅遊經營者存在合同關系,協助旅遊經營者履行旅遊合同義務,實際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娛樂等旅遊服務的人。
旅遊者在自行旅遊過程中與旅遊景點經營者因旅遊發生的糾紛,參照適用本規定。
第二條以單位、家庭等集體形式與旅遊經營者訂立旅遊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糾紛,除集體以合同一方當事人名義起訴外,旅遊者個人提起旅遊合同糾紛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因旅遊經營者方面的同一原因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選擇要求旅遊經營者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選擇的案由進行審理。
第四條因旅遊輔助服務者的原因導致旅遊經營者違約,旅遊者僅起訴旅遊經營者的,人民法院可以將旅遊輔助服務者追加為第三人。
第五條旅遊經營者已投保責任險,旅遊者因保險責任事故僅起訴旅遊經營者的,人民法院可以應當事人的請求將保險公司列為第三人。
第六條旅遊經營者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旅遊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旅遊者合法權益的責任,旅遊者請求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認定該內容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七條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由第三人承擔責任;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旅遊者請求其承擔相應補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對可能危及旅遊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旅遊項目未履行告知、警示義務,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旅遊者未按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的要求提供與旅遊活動相關的個人健康信息並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不聽從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的告知、警示,參加不適合自身條件的旅遊活動,導致旅遊過程中出現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條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泄露旅遊者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旅遊者同意公開其個人信息,旅遊者請求其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條旅遊經營者將旅遊業務轉讓給其他旅遊經營者,旅遊者不同意轉讓,請求解除旅遊合同、追究旅遊經營者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旅遊經營者擅自將其旅遊業務轉讓給其他旅遊經營者,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遭受損害,請求與其簽訂旅遊合同的旅遊經營者和實際提供旅遊服務的旅遊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一條除合同性質不宜轉讓或者合同另有約定之外,在旅遊行程開始前的合理期間內,旅遊者將其在旅遊合同中的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請求確認轉讓合同效力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前款所述原因,旅遊經營者請求旅遊者、第三人給付增加的費用或者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減少的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旅遊行程開始前或者進行中,因旅遊者單方解除合同,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尚未實際發生的費用,或者旅遊經營者請求旅遊者支付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因不可抗力等不可歸責於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的客觀原因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旅遊經營者、旅遊者請求解除旅遊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旅遊經營者、旅遊者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尚未實際發生的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不可抗力等不可歸責於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的客觀原因變更旅遊行程,在徵得旅遊者同意後,旅遊經營者請求旅遊者分擔因此增加的旅遊費用或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因此減少的旅遊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因旅遊輔助服務者的原因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選擇請求旅遊輔助服務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旅遊經營者對旅遊輔助服務者未盡謹慎選擇義務,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承擔相應補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五條簽訂旅遊合同的旅遊經營者將其部分旅遊業務委託旅遊目的地的旅遊經營者,因受託方未盡旅遊合同義務,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受到損害,要求作出委託的旅遊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旅遊經營者委託除前款規定以外的人從事旅遊業務,發生旅遊糾紛,旅遊者起訴旅遊經營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十六條旅遊經營者准許他人掛靠其名下從事旅遊業務,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與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七條旅遊經營者違反合同約定,有擅自改變旅遊行程、遺漏旅遊景點、減少旅遊服務項目、降低旅遊服務標准等行為,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賠償未完成約定旅遊服務項目等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旅遊經營者提供服務時有欺詐行為,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雙倍賠償其遭受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因飛機、火車、班輪、城際客運班車等公共客運交通工具延誤,導致合同不能按照約定履行,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未實際發生的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十九條旅遊者在自行安排活動期間遭受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經營者未盡到必要的提示義務、救助義務,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前款規定的自行安排活動期間,包括旅遊經營者安排的在旅遊行程中獨立的自由活動期間、旅遊者不參加旅遊行程的活動期間以及旅遊者經導游或者領隊同意暫時離隊的個人活動期間等。
第二十條旅遊者在旅遊行程中未經導游或者領隊許可,故意脫離團隊,遭受人身損害、財產損失,請求旅遊經營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一條旅遊者提起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告知其變更為侵權之訴;旅遊者仍堅持提起違約之訴的,對於其精神損害賠償的主張,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條旅遊經營者或者旅遊輔助服務者為旅遊者代管的行李物品損毀、滅失,旅遊者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損失是由於旅遊者未聽從旅遊經營者或者旅遊輔助服務者的事先聲明或者提示,未將現金、有價證券、貴重物品由其隨身攜帶而造成的;
(二)損失是由於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造成的;
(三)損失是由於旅遊者的過錯造成的;
(四)損失是由於物品的自然屬性造成的。
第二十三條旅遊者要求旅遊經營者返還下列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因拒絕旅遊經營者安排的購物活動或者另行付費的項目被增收的費用;
(二)在同一旅遊行程中,旅遊經營者提供相同服務,因旅遊者的年齡、職業等差異而增收的費用。
第二十四條旅遊經營者因過錯致其代辦的手續、證件存在瑕疵,或者未盡妥善保管義務而遺失、毀損,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補辦或者協助補辦相關手續、證件並承擔相應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上述行為影響旅遊行程,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尚未發生的費用、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五條旅遊經營者事先設計,並以確定的總價提供交通、住宿、游覽等一項或者多項服務,不提供導游和領隊服務,由旅遊者自行安排游覽行程的旅遊過程中,旅遊經營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合同約定,侵害旅遊者合法權益,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旅遊者在自行安排的旅遊活動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請求旅遊經營者、旅遊輔助服務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六條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規定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Ⅶ 因不可抗力因素,飛機延誤,旅行社應該怎麼辦
我認為 應該可以准予退團。但費用應該雙方各承擔50%,也就是只退回未完成項目的50%。
旅行社如何應對不可抗力或突發事件
2010年11月實施的《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提出,由於惡劣天氣、自然災害、戰爭、罷工、**、恐怖事件、政府行為、公共衛生事件等客觀原因,造成旅遊行程安排的交通服務延誤、景區臨時關閉、賓館飯店臨時被徵用、出境管制、邊境關閉、目的地入境政策臨時變更、我國政府機耿布橙色及以上旅遊預警**等事由,可以《規定》第13條因不可抗力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之規定。但法律並沒有賦予旅行社根據何種情況和程度,來認定何種事由是否屬於不可抗力。
旅遊行業是一個受外界因素影響大、比較脆弱的行業。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加之近幾年一些境外國家政局動盪、全球惡劣天氣環境等影響因不可抗力或突發事件造成旅行團未成行或是不完全履約而產生的糾紛大量涌現。例如剛剛過去的春節黃金周,埃及發生**;去年年底發生的海南大暴雨;再往前的泰國紅衫;青海玉樹、四川汶川地*等,事後都出現了一些旅遊投訴或糾紛。究其原因主要是雙方對事件性質的認定及承擔責任的范圍意見相左所致。
因為簽訂旅遊合同與遊客出行相隔一段時間,其間發生不可抗力或突發事件,造成無法繼續履行旅遊合同,責任應由誰來承擔、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又由誰來負責?旅遊企業面對不可抗力或突發事件,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何防範風險?面對上述問題,旅行社應該建立常態化的應對危機的處理機制。
旅行社應該做什麼
首先,旅行社應當將最新的有關旅遊目的地突發事件的情況和相關國家政府部門發出的預警**,用最快捷的方式主動告知遊客,並且保持溝通順暢,隨時接聽遊客的咨詢,幫助遊客答疑解惑。
旅行社應當根據得到的最新**制定《XX旅遊安全告知書》,讓遊客了解旅遊目的地的情況,並就是否前往、還是改變或是解除合同書面徵求遊客意見。如果遊客書面表示取消此次出行,旅行社應當積極配合遊客,盡快按照合同約定或有關法律規定辦理退費手續,降低遊客損失;如果遊客書面明確表示選擇繼續出行,旅行社應當繼續將前方最新的情況及時告知遊客,並明確告知遇緊急情況時為了遊客的利益,旅行社有變更旅遊行程的權利;如果遊客未做出明確表示是否履約,旅行社仍應按照原合同約定履行,做好出發前的准備。
旅行社的義務是將及時得到的**告知每位遊客,讓遊客充分享有知情權,尊重遊客的選擇權。遊客去與不去旅行社都應按照旅遊合同和相關法律法規,協助遊客做好後續服務。
旅行社不應該做什麼
旅行社不應該隨便認定某種情況屬於「不可抗力」的事由,因為不可抗力的事由是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的。《民法通則》、《合同法》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2010年11月實施的《規定》認為,由於惡劣天氣、自然災害、戰爭、罷工、**、恐怖事件、政府行為、公共衛生事件等客觀原因,造成旅遊行程安排的交通服務延誤、景區臨時關閉、賓館飯店臨時被徵用、出境管制、邊境關閉、目的地入境政策臨時變更、我國政府機耿布橙色及以上旅遊預警**等事由,可以適用新旅遊糾紛司法解釋第13條因不可抗力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之規定。但法律並沒有賦予旅行社根據何種情況和程度,來認定何種事由是否屬於不可抗力的權利。比如由旅行社將此次埃及**自行定義為「不可抗力」,在遊客沒有明確行使選擇權的情況下單方取消旅遊出行,將有可能承擔違約責任等風險。 特別提示
2010年11月實施的《規定》第13條規定,因不可抗力等客觀原因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與旅行社單方取消旅遊出行,雖然二者最終都將取消旅遊出行,但二者有所不同。第一、解除合同的原因不同。旅遊司法解釋所規定的是因不可抗力等客觀原因而導致合同無法履行,而法律並沒有賦予旅行社單方認定不可抗力的權利。旅行社單方取消旅遊出行,是由於經營者一方原因而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第二、旅行社承擔的責任不同。因不可抗力而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旅行社只退還旅遊者尚未實際發生的費用。旅行社單方取消旅遊出行,旅行社不僅要退給遊客全部團款,還要為此承擔違約責任。
相關法律法規
⒈《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⒉《民法通則》第153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⒊《合同法》第11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⒋《合同法》第11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明。
⒌《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3條規定,因不可抗力等不可歸責於旅遊經營者、旅遊**服務者的客觀原因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旅遊經營者、旅遊者請求解除旅遊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旅遊經營者、旅遊者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尚未實際發生的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不可抗力等不可歸責於旅遊經營者、旅遊**服務者的客觀原因變更旅遊行程,在徵得旅遊者同意後,旅遊經營者請求旅遊者分擔因此增加的旅遊費用或旅遊者請求旅遊經營者退還因此減少的旅遊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Ⅷ 員工違紀與離職管理及典型爭議司法處理適合哪些企業
任何單位都存在員工違紀的問題,也會面臨員工離職的局面,通過典型勞動爭議的司法實務處理案例,可以通過剖析案例,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指導解決實務操作中的種種難題,對廣大法律工作者多有助益。
第一專題:勞動爭議重點問題的司法處理
主講: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法學博士。參與了最高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三、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四、民訴法司法解釋、房屋租賃合同司法解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網路侵權司法解釋、旅遊糾紛司法解釋等的條文起草或理解與適用書籍的編寫工作。具有豐富的勞動爭議理論研究與審判實踐經驗。
一、勞動關系認定實務
1、勞動關系的一般認定標准
2、勞動關系存在的證明
3、未達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停薪留職人員、下崗待業人員、企業經營性停產放長假人員與新單位建立的用工關系認定
4、已退休人員的勞動關系認定
5、建築領域勞動關系認定問題
6、勞動者與多個關聯單位之間勞動關系認定
7、「兩不找」情形下的勞動關系認定
8、用人單位內部承包人員對外招用勞動者的勞動關系認定
9、在校學生實習的勞動關系認定
10、僅存在代辦用工登記手續或繳納社保關系的勞動關系認定
二、調崗調薪實務處理
1、調崗一般原則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調崗實務操作
3、用人單位法定單方對勞動者調崗實務操作
4、單位內工作上相互制約關系的員工結婚,用人單位是否有權對其中的一方進行調崗?
5、涉密工作崗位的勞動者離職前,用人單位是否有權對其進行調崗,使其脫密?
6、用人單位是否能夠以勞動者存在違紀或者失職行為進行調崗?
7、崗位約定不明能否調崗
8、調崗時能否調薪
9、不接受調崗是否視為曠工
(1)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調崗不服,不去單位上班情形
(2)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調崗不服,仍呆在原崗位的情形
三、二倍工資中的典型問題
1、勞動合同約定期滿後自動延續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2、倒簽勞動合同能否免除二倍工資
3、勞動者拒絕簽訂合同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4、用人單位的人事管理部門負責人或主管人員未簽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5、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未簽合同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6、女職工在孕期、產假期或哺乳假內未簽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7、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在病假期內未簽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8、用人單位法定代表人、高管未簽合同是否支付二倍工資
四、加班工資爭議實務
1、加班事實的認定
2、考勤記錄的認定
3、值班與加班的認定
4、每周工作總數不超過40小時但工作6天是否支付加班費
5、約定每月支付的工資中包含加班工資是否合法
6、未安排哺乳時間能否視為加班
7、加班工資計算基數能否約定
8、工資清單、離職清單等文件上約定已結清加班工資發生爭議如何處理?
9、工資清單、離職清單等文件上約定結清的費用含有具體項目明細,但不包括加班工資發生爭議如何處理?
10、雙方約定結清的某時段的費用或離職時全部費用未區分具體項目明細發生爭議如何處理?
11、勞動者單方面出具某時段所有工資已結清,或在離職時單方面出具所有費用均結清的承諾,後發生爭議如何處理?
12、就加班工資達成和解或調解協議後,勞動者以數額過低要求用人單位補足差額的發生爭議如何處理?
13、勞動者在法定節假日工作的,加班工資是另付200%還是300%?
14、24小時值班人員加班問題
15、加班工資仲裁時效
五、競業限制實務
1、沒有約定競業經濟補償的競業限制協議是否有效
2、競業限制是否適用所有勞動者
3、競業限制是否適用於在職期間
4、用人單位未依約支付經濟補償的處理
5、用人單位能否解除競業限制
6、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後,是否需要繼續履行競業限制
7、用人單位惡意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是否仍負有競業限制責任
8、勞動者承擔違約金與承擔損害賠償能否同時適用
9、競業限制的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應如何處理
10、競業限制糾紛中,新用人單位是否應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專題:員工違紀處理及離職管理技巧
主講:資深勞動法律師,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專業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雜志專家團特邀專家,深圳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飯店協會法律專家委員會專家、高級顧問,廣東省工會法律服務律師團成員,對勞動法研究具深厚造詣,尤其在企業用工法律風險防範方面實務經驗豐富,曾任深圳律協勞動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在法律出版社出版多本勞動法實務著作。
一:員工違紀處理與實務操作技巧
員工違紀處理向來是企業最為頭疼的問題,處理不當往往會導致勞資矛盾的激化,當員工「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泡病假」、濫用「三期」權利、不辭而別、各種違紀......企業該如何應對?
本專題從員工違紀處理的細節著手,結合案例告訴你違紀行為處理的操作方法,盡可能的避免法律風險。
1、員工違紀行為的界定與類型;典型違紀行為分析;
2、嚴重違紀與嚴重違反規章制度在實踐中的適用;
3、違紀處理基礎工作:規章制度的合規性審查及規章制度漏洞填補方法;
4、違紀處理的困局:規章制度中違紀行為列舉的缺失及處理思路;
5、員工違紀處理的方式選擇;
6、員工違紀處理的舉證規則及舉證要點;
7、HR如何收集員工違紀的證據;取證的方式與技巧(包括電子證據的取證方法);
8、用人單位對違紀員工扣減工資的合規性分析及操作細節;
9、違紀經濟處罰(罰款)的合規性分析與實操;
10、員工違紀處理的程序要求及法律風險防範;
11、員工試用期違紀(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處理與實務操作;
12、員工嚴重違反規章制度、違反規章制度的邊界;
13、「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員工的處理方法;
14、員工嚴重失職、營私舞弊處理的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15、員工在職期間兼職行為的處理及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16、員工入職欺詐行為的處理、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17、員工刑事責任解僱的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18、女員工濫用「三期」特別保護的處理與操作細節;
19、員工虛假病假、「泡病假」的識別以及處理與操作細節;
20、趨利避害:解僱理由的選擇與解僱理由的轉化。
二:員工離職管理與實務操作技巧
據統計,大多數勞動爭議在離職環節及離職後產生,如何控制離職環節中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是HR必須掌握的技能。本專題從HR實務操作角度出發,結合司法實踐中裁判機構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最新意見,詳細為你講解離職環節中的法律風險控制要點、操作步驟、相關文書設計等實操技能,純干貨課程,杜絕水分!
1、員工離職形態、類型分析
2、員工辭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與實務分析;
3、員工不辭而別的法律風險控制及實務操作技巧;
4、員工被迫離職企業的應對措施;
5、協商一致離職的法律風險控制與文書設計技巧;
6、員工醫療期滿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7、員工不能勝任工作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8、情勢變更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9、經濟性裁員的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10、非過失性解僱的方案選擇及經濟成本、法律風險分析;
11、勞動合同終止的法定條件及風險控制;
12、解除勞動合同程序要求及法律風險控制與實務操作;
13、離職環節中的文書設計與法律風險的控制(包括用詞、解僱理由的寫法);
14、解僱通知送達方式的選擇及操作技巧;
15、HR需掌握的解僱法律風險評估方法;
16、經濟補償金、賠償金、代通知金的適用原則。
Ⅸ 旅遊司法解釋為什麼不可以主張違約精神損害賠償
並不是旅遊案件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而是旅遊糾紛案件中會出現違約責任回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當答事人可以選擇起訴,如果選擇的是侵權之訴,也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如果選擇的是違約責任,則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因旅遊經營者方面的同一原因造成旅遊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遊者選擇要求旅遊經營者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選擇的案由進行審理。
第二十一條 旅遊者提起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告知其變更為侵權之訴;旅遊者仍堅持提起違約之訴的,對於其精神損害賠償的主張,人民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