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通過體現了什麼
⑴ 民法典編纂的步驟體現了哪些政治知識
1.堅持黨的領導
2.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使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政協參政議政,政治協商
4.依法治國
5.保障人民民主權利
⑵ 民法典作為一部整體性質的法典體現了什麼特色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作為中國第一個用「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將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內書」。它將守護著容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它也霸道的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和物權法等相關法律不再保留。但是它卻由之前的法律合並而成的。其中包括了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家庭婚姻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編,總共1260條。
不管是衣食住行,生產經營,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我們每天都將與它打交道。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它都給每個公民帶來了嶄新的體驗。
民法典共1260條,全文逾10萬字,將守護每個人一生一世,深刻影響14億人的生活,架起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男婚女嫁、物權債權,大到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保護,小到高空拋物、霸座、孩子給游戲大額充值、小區電梯廣告收益等等問題,包羅萬象的民法典,應該看到,如今的民法典不僅具有無可撼動、不可逾越的地位和效力,每個人都必須在其范圍內活動,更在於它開辟了美好未來,使法治觀念和民法典體現的基本精神更接地氣,貼近群眾的生活。
1、為人事權利提高保護,這是史上第一個將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法典。不僅僅是將以往人格權利的整理,而是對人格權利的全面保護。
2、為家庭和諧提升助力。法律更周全的保護了家庭的和睦。
3、為社會治安增添光彩。對於人民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性,新增內容不少是針對輿論以及熱議的立法回答,中國社會治理得到了有效提升。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民法典》既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也為民事和經濟審判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民法典》對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民法典,也是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於2020年5月28日頒布,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3)民法典的通過體現了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一共有一千兩百六十條[30],共七編並附則:
1、總則(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
2、物權(通則、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消滅、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佔有)
3、合同(通則、典型合同、准合同)
4、人格權(一般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5、婚姻家庭(一般規定、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收養)
6、繼承(一般規定、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贈、遺產的處理)
7、侵權責任(一般規定、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產品責任、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醫療損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
8、附則
⑷ 民法典的立法體現了哪些哲學原理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回總則的通過和答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⑸ 《民法典》的亮點和特色是什麼
(一)《民法典》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
《民法典》編纂始終貫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民法典》第一條中就有明確的體現:「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條至第十條從民法原則上對社會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體現,特別是其中的秩序原則、綠色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具有極強的中國時代特色:其中「綠色原則」的提出,是以人民為中心,可持續發展在法典層面的具體體現,是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政策向呼應的;而「秩序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則是強調「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社會問題的治理,不僅僅要依靠法治,同時也要憑借善良風俗;需要基層組織處理群眾反映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懂法,還要對所在地區的習慣、風俗具有明確的認識。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應當違反法律規定,也不應與該地區歷史形成的善良風俗不同,而影響群眾的「法情感」,未能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打開《民法典》,我們發現使用語言是平實易懂的語言,從形式上保障了人民的權利;而《民法典》中對民事主體人身及財產權利的保護,是從實體上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民法典》對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等倡導性規定,無不是《民法典》中國特色的體現。
(二)《民法典》具有顯著的開創性
《民法典》的開創性體現在歷史維度和編章設置。《民法典》是近代中國第一部法典,開創中國法律法典化的先河。中國自古有「重刑輕民」的法律傳統,法律制度主要集中於刑事規定,民事糾紛的解決主要由社會基層組織依據道德、禮俗給予解決。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思潮下,進行了大量學習西方制度的努力,但距離具有自己的法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法典》在1954年開始就進入草案階段,歷經66年積累與准備,終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
《民法典》的編章設置,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法典,有開創自己的特點。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其他國家沒有過的,足以體現《民法典》對人的權利的重視。人格權編不僅對傳統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相關權利進行明確規制,更是對人的精神健康進行了規定,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對人格尊嚴的維護,強化了隱私保護,進一步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完善了相關的保護規則。
(三)《民法典》具有很強的實踐連續性和可操作性
《民法典》1260條是建立在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總則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確立的框架下,對原有法律條文進行了吸收和精練。在立法過程中,《民法典》條文吸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150餘條,而這種「吸收」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就是法院裁判的延續性,對於社會經濟的平穩,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民法典》不但提供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還制定了常見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則。以旅客霸座為例,近些年霸座事件屢見報端,但往往停留於道德層面,公權力介入存在法律障礙,而本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不符合減價條件的優惠客票乘坐的,應當補票,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民法典》以明確態度,對於霸座行為給予了法律的否定性評價:賦予承運人有向「霸座」人員按照自行規定加收票款的懲罰性權利,更重要的賦予了在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情況下,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不但能夠使霸座人員受到應有懲罰,也從事實上維護了合法旅客的權利,引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⑹ 請簡要論述民法典通過的重要意義
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我國的民事權利保障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因這部法典的誕生而被深刻改變。民法典調整著公民日常生活里方方面面的行為與關系。從搖籃到墳墓,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幾乎我們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人民終於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這部法典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事法律制度特點,立足我國國情,充分體現了時代特色,反映了人民的意願。《民法典》頒布實施後,在婚姻家庭編中增加重視家庭精神文明建設,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為避免雙方沖動離婚,增加了離婚冷靜期的設置,讓雙方強化家庭經營意識,更加冷靜的對待婚姻中的矛盾。
為生民立命,這五個字最能體現民法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具有的重大意義。法典是同一門類的各種法規經過整理、編訂後,形成的系統性法律。民法典更是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此次民法典明確了居住權、家事代理權等更好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民法典的出台是我國堅持法治的最直接體現,堅持法治是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民法典的出台必將直接促進這些法治目標的實現。
⑺ 民法典立法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民法典的意義在於:1、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2、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3、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⑻ 民法典的通過體現了中國人民哪一項共同事業的建設
民法典的通過體現了中國人民文明進步的共同事業的建設成就。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民主、平等與統一性的原則;實事求是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適用性與連續性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