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重整與破產重整
㈠ 破產重整和破產重組有什麼區別
法律分析:1、定義不同
(1)重組,不是一個嚴謹的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約定成俗的稱謂(通俗講,法律從未針對重組作出任何規定)。約定成俗的「資產重組」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收購兼並;(2)股權轉讓;(3)資產剝離;(4)資產置換等
(2)重整,是一個嚴謹的法律概念,其法律依據在於《企業破產法》的明文規定,其內涵、程序、效率、後果均由法律明確規定。
2、自主性不同
(1)重組,由於沒有法律框架約束,股東、債權人之間的協商都是自願的,沒有任何強制。比如,談判的時間、債權人的清償率等等,均是自由確定的,沒有法定約束。
(2)重整,由法院主導,屬於法庭內的重整,受到法律框架的約束。比如債權人的清償順序,重整時間等必須按照法律規定。
3、司法保護程度不同
(1)重組,由於不是法律程序,不存在司法保護的情形,比如,無法有效阻止司法凍結和法院執行。
(2)重整,法律提供了一定的司法保護。比如,阻止司法凍結和法院執行、阻止擔保權人行使擔保權、限製取回權人行使取回權,限制企業股東行使股權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第七十條 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進行重整。
債權人申請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債務人或者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
㈡ 破產重整和破產重組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破產重整,是專門針對可能或已經具備破產原因但又有維持價值和再生希望的企業,經由各方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在法院的主持和利害關系人的參與下,進行業務上的重組和債務調整。
破產重組,是企業資不抵債時,管理層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產重組。法律允許由同一個企業的管理層向債權人提出一個重組方案,延期歸還債務,停止發放股息。
2、約束性不同
破產重整,由法院主導,屬於法庭內的重整,受到法律框架的約束。比如債權人的清償順序,重整時間等必須按照法律規定。
破產重組,由於沒有法律框架約束,股東、債權人之間的協商都是自願的,沒有任何強制。比如,談判的時間、債權人的清償率等等,均是自由確定的,沒有法定約束。
(2)司法重整與破產重整擴展閱讀
中國的司法狀況和司法體制可能難以保證重整程序的有效實施
由於重整程序的技術性較強,而且自由裁量權范圍擴大,加之重整制度的適用一般耗資巨大,曠日持久,牽連的利害關系人眾多,關系重大,因而有可能出現重整程序被濫用的問題。
同時,由於參與重整程序的企業通常規模較大,資產可能分布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債權人分布地域廣泛,可能各地、各級法院同時受理了許多訴訟,並採取司法凍結、查封等措施,這對中國的司法協調機制提出了挑戰。
另外,中國行政干預司法和司法腐敗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行政干預的不當介入和法官濫用司法指揮權將使重整程序淪為實質上的行政化操作,使重整制度難以完全按照市場化操作而背離制度建立的初衷。
因此,如何防止重整程序在司法程序上被濫用,如何解決重整制度的啟動與各地強制執行程序的協調問題,以及如何防止重整程序由於政府過度干預而失去制度建立的基本價值,也是中國在重整制度建立後必須面對的現實。
㈢ 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有什麼區別
1、申請的前提條件不同
雖然破產清算與重整都是在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況下啟動的,但破產重整的前提是企業仍有挽救的希望,並獲得各方利害關系人的協商同意。
2、申請主體不同
就破產清算來看,除債權人、債務人外,在企業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對於破產重整,債務人或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同時,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債務人或者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
另外,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存在破產情形的,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該金融機構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3、申請的時間不同
關於破產重整,企業法人只要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進行重整。而提出破產清算,以債務人已發生破產原因為前提,即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㈣ 公司重組與破產重整的區別有哪些
破產重組和破產重整不是一個意思。一、重整與重組的相同之處1、前提條件相似公司企業面臨重大財務危機,陷入生存困難,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等情況,是二者的共同前提。2、目的相同通過清理債權債務關系,引入戰略第三方,公司企業整體轉讓,易主經營等措施,挽救困境中的企業,以使企業獲得新生,避免公司破產帶來的消極後果。二、重整與重組的區別重組,不是一個嚴謹的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約定成俗的稱謂(通俗講,法律從未針對重組作出任何規定)。約定成俗的「資產重組」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收購兼並。(2)股權轉讓。(3)資產剝離。(4)資產置換。重整,是一個嚴謹的法律概念,其法律依據在於《企業破產法》的明文規定,其內涵、程序、效率、後果均由法律明確規定。重組,由於沒有法律框架約束,股東、債權人之間的協商都是自願的,沒有任何強制。比如,談判的時間、債權人的清償率等等,均是自由確定的,沒有法律約束。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七十條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進行重整。債權人申請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債務人或者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
㈤ 司法重整與破產重整的區別
法律分析: 公司破產是指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無力繼續經營,由法院宣告停止營業,進行債權債務清理的狀態。重整制度是指已經出現破產原因或有破產原因出現危險的公司,如有再建的希望,債權人、債務人及股東等利害關系人可向法院申請,對該公司實施強制整頓,使其重新復興的法律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二條 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企業法人有前款規定情形,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
㈥ 司法重整與破產重整的區別
司法重整與破產重整的區別?1、具體的目的不同
從實質上說,和解制度與破產清算制度一樣,其目的重在清償,和解制度只能消極地避免債務人受破產宣告或受破產分配的結果。而重整的目的在於積極拯救,特點是對社會經濟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債務人,可以防止破產造成的失業以及資源浪費,減少社會震盪;
2、適用對象有所不同
和解程序既適用於自然人,也適用於法人及合夥等。而重整的適用對象主要對社會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債務人及有再建價值的企業;
3、申請人與利害關系人不同
和解申請權只能由債務人行使,債權人不能申請,法院也不能依職權開始和解程序。而重整程序開始的申請人的范圍則比較廣泛,不僅債務人而且債權人、債務人的股東也可提出;
4、效力范圍不同
根據各國的和解制度,和解協議經法院認可後,僅對無擔保的債權人產生效力,而對於別除權人則一般不生效力。而重整則不同,對所有的債權人,包括有擔保物權的債權人產生效力,擔保權人不得依一般的民事程序行使擔保物權,必須依法申報債權並參加重整程序,其擔保物權的行使或債權的受償必須按重整計劃的規定。此外,重整程序的成本和程序時間也要超過和解程序。
破產和解與破產重整之間既有一定的聯系,雙方又有一定的區別之處,我國的相關法律中也對這些內容有著比較全面准確的解釋。在公司由於一些原因需要執行破產和解與破產重整的動作時都需要公司的決策層進行投票表決,而不能單方面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