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對董秘
『壹』 公司法對公司董事的任命有什麼要求
董事、監事和抄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2)因貪污、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5年。
(3)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
(4)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並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3年。
(5)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貳』 公司法董事能否授權董秘簽字
如果有相關的授權委託書,是可以的!
『叄』 法律上公司法法規對董事會會議的規定有哪些
公司法對董事會會議的規定是:
1、董事會會議應有過半數的董事出席方可舉行;
2、董事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通過,表決實行一人一票;
3、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並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董事會會議應有過半數的董事出席方可舉行。董事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通過。
董事會決議的表決,實行一人一票。
第五十四條
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並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
『肆』 對董事會秘書應如何稱呼
董事會秘書是法律上的一個概念.
如果是律師,可以叫他劉律師.
如果不是,叫他劉秘書也很正常,沒有不尊敬的意思.
董事會秘書的職責不同於一般的秘書.
『伍』 公司法對有限公司董事會的召開時如何規定的
沒有具體規定,依據公司章程即可.不像監事會似的,每年度至少舉行一次會議.但董事會召開時間基本在每年審計後、股東分紅前。
『陸』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屬於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職責的有( )。
A,B,C,D
答案解析:
[解析]
本題考核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的職責。上市公司設立董事會秘書,負責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會議的籌備、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權管理,辦理信息披露事務等。
『柒』 董事會董秘的職責是什麼
董事會秘書崗位職責具體如下:
一、准備和遞交國家有關部門要求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出具的報告和文件。
二、籌備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並負責會議記錄和會議文件、記錄的保管並起草董事會的會議紀要、文件。
三、負責公司信息披露事務,保證信息披露的及時、准確、合法、真實和完整。
四、保證有權得到公司有關記錄和文件的人及時得到有關文件和記錄。
五、使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明確他們應當崐擔負的責任,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公司章程等有關規定。
六、協助董事會行使職權。在董事會決議違反法律、法規、公司章程等有關規定時,應及時提出異議。
七、為公司重大決策提供咨詢和建議。
八、處理公司與證管部門及投資人之間的有關事宜。
九、公司章程和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所規定的其它職責。
十、承辦董事長交辦的各項工作。
董事會秘書(簡稱「董秘」)為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由董事會聘任並對董事會負責,是上市公司與證券交易所之間的指定聯絡人。其對外負責公司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內負責股權事務管理、公司治理、股權投資、籌備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保障公司規范化運作等事宜。
董事會秘書是指掌管董事會文書並協助董事會成員處理日常事務的人員。董事會秘書是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承擔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公司章程對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所要求的義務,享有相應的工作職權,並獲取相應的報酬。
董事會秘書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這是董事會秘書的職業所必須的。不僅要掌握公司法、證券法、上市規則等有關法律法規,還要熟悉公司章程、信息披露規則,掌握財務及行政管理方面的有關知識。
董事會秘書制度的運用,其價值在於對公司治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就公司內部治理而言,董事會秘書具有廣泛地涉及公司內部運作程序的職權。
公司程序性和輔助性事務的集中行使改變了公司權力分散於單個機關或個人行使的不利局面,使得公司董事等經營人員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經營中去,使得公司信息溝通和決策執行的渠道更為暢通,從而提高了公司的運作效率,促進了公司的運作規范。
同時,權力的集中行使也使得董事會秘書成為公司大量具體經營活動的直接經手人和見證人,對公司經營管理人員的權力具有制約的作用,保護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實現了股東利益的安全。
再就外部治理而言,董事會秘書作為公司機關,代表公司與公司登記機關和監督機關進行溝通,使得與公司相關主體的知情權得以保障。
因此,新修訂的公司法明確地確立了董事會秘書制度,改變了以往對董事會秘書制度立法的分散性、地方性和法律效力層次過低的弊端,與舊法相比是一大進步。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該法條的粗糙與簡單,很多更為具體的內容被留待往後條件成熟時再進行規范,這也符合學術探索和司法實踐的規律,體現了立法者的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