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好人
A. 「好人法」能讓好人安心嗎
10月1日,備受矚目的《民法總則》將付諸施行。這部法律引人關注的看點之一,是被媒體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它被寄予厚望,人們希望它解決彭宇案等引發的社會道德困境,鼓勵民間緊急救助行為。
可以看出,該條文草案在最後時刻歷經了3次修改。修改的方向,是一再強化對救助人造成被救助人損害的責任豁免,為救助者的顧慮松綁,全力鼓勵見義勇為高尚行為,匡正社會風氣。
B. 贊美民法典的句子摘抄大全
民法典美在核心價值。民法典開宗明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直接作為立法根據和立法目的。民法典所確立的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綠色原則等民法基本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自由、公正、誠信、文明、和諧交相呼應、相得益彰。在民法典的具體規則中,「好人條款」免除助人為樂者的後顧之憂,鼓勵與人為善,彰顯社會正氣;「英烈條款」強化英烈名譽保護,讓英烈精神浩氣長存,堅決捍衛國家的精神坐標和中華民族的不朽脊樑;「樹立優良家風」入典,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實現「家和萬事興」。
民法典美在「綠意盎然」。中國正在建設和邁向生態文明型社會,民法典不僅確立了「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原則,而且將該原則注入到各分編的具體規范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用益物權人亦應按照綠色原則的要求行使權利。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當事人負擔節約資源、避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之義務;在合同終止後,相關當事人仍負擔舊物回收之義務。就環境損害的民事責任,侵權責任編設立專章作出規定,在《侵權責任法》規定「環境污染責任」的基礎上規定「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增設消除污染、修復生態環境之責任承擔方式,確立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規定修復生態環境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公益訴訟,並明確生態服務功能損失之賠償責任。可以說,民法典不是零星點綴的「綠色」,而是貫徹始終的「綠意盎然」。
民法典美在人文關愛。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既一般性保護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又豐富和擴充了具體人格權的類型和內容,一般人格權與具體人格權相輔相成,閃耀著人文主義光芒。在具體人格權中,明確性騷擾行為的民事責任以及相關單位的防範義務;完善侵害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的違法性認定標准,合理設定姓名、肖像等人格要素商業化利用規則;將信用權益納入人格權保護范圍,詳細規定隱私權及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在人格權救濟制度方面,設立訴前禁令制度,明確違約侵害人格權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侵權責任編保護規范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全面的人格權救濟制度。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及其科學細致的規范設計,彰顯了民法典的人文關愛。此外,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等需要呵護的人群,民法典在明確規定最有利於被監護人和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願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構
C. 民法典重點內容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結構安排上有幾個特點:一是堅持民商合一,二是單設人格權編,三是不設獨立的債權編,四是不設獨立的知識產權編,五是單設侵權責任編。
(一)總則編。總則編共10章、204條,與民法通則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並在各分編的相關制度中體現了綠色原則。
第二,完善了監護制度。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並增加了臨時監護制度和臨時生活照料制度。
第三,確立了特別法人制度。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
第四,完善了民事權利制度。對知識產權作了概括性規定,以統領各知識產權單行法律。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完善了民事責任制度,增加規定了「好人條款」和「英烈保護條款」等。
(二)物權編。物權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與物權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完善農村集體產權相關制度。完善征地補償制度,與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相銜接;落實土地承包「三權分置」制度;考慮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正在推進過程中,在民法典中作出銜接性規定。
第二,完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強化業主對共有部分共同管理的權利,適當降低作出決議的門檻;完善公共維修資金使用的表決規則;明確共有部分產生的收益屬於業主共有。
第三,增加規定居住權。為落實黨中央的要求,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在用益物權部分增加一章,專門規定居住權。
第四,關於改善營商環境。擴大擔保合同的范圍,進一步明確了實現擔保物權的統一受償規則和清償順序;刪除具體登記機構的規定,為建立統一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留下空間;完善流押、流質的規定。
第五,關於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作出原則性規定,國務院正式提出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後,再進一步做好銜接。
(三)合同編。合同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與合同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增加典型合同類型。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增加了保證合同、保理合同、物業服務合同、
合夥合同這4種新的典型合同。
第二,補充完善債法的一般規則。明確了非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問題,完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的具體規則。
第三,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訂立合同。
第四,完善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為適應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規范電子交易行為,對電子合同訂立、履行的特殊規則作了規定。
第五,完善格式條款制度。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盡到合理提示義務的,對方可以主張這些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第六,禁止高利放貸。為了防範金融風險,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第七,細化客運合同的規定。明確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承運人應當嚴格履行安全運輸義務等。
(四)人格權編。人格權編共6章、51條,規定了人格權的一般規則,並對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作了明確規定。
第一,確立器官捐獻的基本規則。明確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共同決定捐獻。
第二,規范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
第三,增加禁止性騷擾的規定。明確了性騷擾的認定標准,並規定了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防止和制止性騷擾的義務。
第四,明確禁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侵害他人的肖像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深度偽造」他人的肖像、聲音,侵害他人的人格權益,民法典從人格權保護角度作了明確規定。
第五,明確規定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明確了隱私的定義,對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常見行為作了列舉性規定。界定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明確處理個人信息遵循的原則和條件,強化個人信息的保護。
(五)婚姻家庭編。婚姻家庭編共5章、79條,與婚姻法、收養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明確規定樹立優良家風。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家庭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第二,修改了禁止結婚的條件。規定患有重大疾病一方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不如實告知的,對方可以請求撤銷該婚姻。
第三,吸收新司法解釋的規定,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回應社會關切。
第四,規范親子關系確認或者否認之訴。規定對親子關系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系;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親子關系。
第五,規定離婚冷靜期。在30天的離婚冷靜期內,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
第六,完善收養制度。明確規定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刪除了現行收養法關於被收養的未成年人應為14周歲以下的限制,並完善了收養人的條件要求。
(六)繼承編。繼承編共4章、45條,與繼承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完善了遺囑繼承製度。適應實踐發展的需要,增加列印、錄音錄像等新的遺囑形式,並修改了遺囑效力規則,還增加規定了遺囑信託。
第二,增加遺產管理人制度。為確保遺產得到妥善管理、順利分割,新增了遺產管理人制度,明確了遺產管理人的產生方式、職責和權利等內容。
第三,完善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了社會組織作為扶養人的范圍,以滿足養老形式多樣化需求,促進老齡事業發展。
第四,完善了無人繼承遺產的歸屬制度。明確此類財產收歸國有後應當用於公益事業。
(七)侵權責任編。侵權責任編共10章、95條,與侵權責任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確立「自甘風險」規則。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規定「自助行為」制度。自然人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來不及請求國家機關保護的情況下,自己可以採取合理措施保護權益。
第三,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四,規定侵犯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切實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顯著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成本,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
第五,完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規則。為鼓勵助人為樂,規定無償搭乘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到損害的,應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第六,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增加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懲罰性賠償,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
第七,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規則。「頭頂上的安全」引發社會關注,民法典對高空拋物墜物規則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才適用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的規定。
(3)民法典好人擴展閱讀: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領導法制委員會工作的彭真、習仲勛同志經過深入研究後,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
修改了婚姻法,相繼出台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2001年第四次啟動,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D. 民法總則為好人撐腰見義勇為"正確姿勢"懂嗎
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被俗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王成說,民法總則第184條通過法律形式讓好人出手沒了後顧之憂,但要做到有效及時的幫助,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該加強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才能讓更多好人出手更專業。
有了修改後的民法,相信以後見義勇為就會受法律保護了。
E. 「好人法」落地冷漠應該不再有托辭了吧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正式實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該法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這也被俗稱為「好人法」。
事實上,「好人法」條款為善行立法,並非《民法總則》的「破冰」創舉。此前,在《侵權責任法》立法中,就已經明確:「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如今,「好人法」終於落地生根,國家立法在持續「升級」中,傳遞出弘揚正氣、挽回善心的強烈訊號,回盪著時代的法治強音,也激勵更多人見義勇為、多做善行,讓冷漠不再有托辭。
之前沒有法,該伸手的同樣要伸手,何況現在有了好人法,更應該出手相幫的。
F. 民法典183條184條的解讀
民法典183條184條的解讀,184條:善意救助者責任豁免規則,被稱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勵善意救助傷病的高尚行為 。183條:見義勇為受害人的特別請求權,是指行為人為了保護他人的民事權益,在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的見義勇為行為中自身受到損害,所享有的賠償和補償自己損失的請求權。
【法律分析】
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於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後所採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後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並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行為人並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麼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G. 民法總則通過好人將會好報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中,以「贊成2782票,反對30票,棄權21票」通過了《民法總則》,將於今年的10月1日起實施。通過的《民法總則》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好人條款:
做好事救人終於有保障了,日前,河南駐馬店一女子因過馬路被撞無人施救遭遇「二次碾壓」死亡,此事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將眾人的冷漠指向10年前的「彭宇案」。10年過去,「彭宇案」還時不時被提起,個中原因,一方面,這與彭宇已被一些媒體人為設定為「好人蒙冤」的標簽有關。人們往往願意想當然地相信,好人不得好報,善行可能遭遇勒索。
當他人處於危險時,而觸手可及就可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時,奢談「救不救」「扶不扶」,未免太過冷血。誠然,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任何人的行為都可能面臨一個計算「成本」的問題,這也是實情。理性也好、客觀也好,並不意味著當我們面對生死存亡仍無動於衷,這種擔心與冷漠無數次刺穿人們的道德底線,而現有法律因無能為力而被嘲諷,法律作為道德的最低保障,當道德被一再突破時,法律應該承擔起了修補社會裂痕的重任,民法總則的出台,給做好人好事的人有力的支持。
《民法總則》第183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好人免責」條款,具有極大的進步性,意味著好人自願在緊急情況下為他人提供救助,如果受助人遭遇損害,那麼好人將免責。當好人在施救的時候,可能自己遭受損害,也可能導致受助人受到損害。如果在好人自己遭受損害的情況下,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第23條、《民法總則》第183條的規定,請求實際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或者從受助人那裡獲得適當補償;如果在好人導致受助人損害的情況下,依據《民法總則》第184條好人也將免責。可見,《民法總則》第183條和第184條珠聯璧合,共同發揮為好人施救行為保駕護航的法律效果,有利於鼓勵見義勇為的良好社會風氣,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H. 為何說民法總則第184條是在為好人撐腰
據報道,備來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源民法總則》將於10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被俗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此外民法總則第121條規范了沒有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的情況下,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進行管理的行為,幫助他人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支付為此產生的費用。
希望民法總則的改進和完善,可以讓更多人敢於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I. 民法典是否糾正了一些社會問題呢
(一)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礎性法律。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能夠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有力促進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也能夠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事法律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法律關系。民事關系調整得好,各種社會關系就比較和諧,各種社會矛盾也就比較和緩。民法與國家其他領域法律規范一起,支撐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三)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法人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公平競爭提供了基本准入資格和民商事行為規范;物權制度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等公有制的實現、為保護和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安排;合同制度為各類民事主體自由參與市場交易、實現經濟利益提供了基本行為准則。
(四)編纂民法典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保護法。權利能力制度關繫到每個人一生的權利,甚至關繫到胎兒的利益;監護制度關繫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老年人安享晚年;婚姻家庭制度關繫到每個人的終身大事和婚姻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