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僵硬司法

僵硬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2-11 01:17:19

⑴ 憲法判例是什麼意思

一、憲法判例的產生
判例法制度起源於英國。亨利二世統治時期的司法改革對普通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頒布《溫莎詔令》、《克拉靈頓詔令》等一系列命令,確立了陪審制,並將巡迴審判制度化。法官們進行巡迴審判時,在陪審團的幫助下,依據王室法令參照當地習慣來審理案件。回到倫敦的皇家威斯敏斯特教堂後,他們互相交流參照各地習慣形成的判例意見,承認彼此的判決,並約定在以後巡迴審判時使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普通法,後人習慣稱之為判例法。在憲法學理論中被視為憲法判例起源的,則為1803年美國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件。在該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憲法的解釋確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所有制定成文憲法的人們都是要制定國家的根本和最高的法律,因此,一切這種政府的理論必定是:與憲法相抵觸的立法機關法案是無效的」。①
二、憲法判例的作用
從制憲發展的歷史來看,憲法判例在完善憲法制度、健全憲法規范體系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院對憲法問題的解釋、裁判構成憲法判例,一系列的憲法判例組成」活的憲法」。憲法判例可以促進憲法發展,具有闡釋憲法精神、補充憲法立法、重朔憲法尊嚴等作用。判例是憲法新的形式,是憲法立法的延伸。例如美國的一些著名憲法判例對憲法的解釋和發展的作用已超越了國界,對世界上許多國家憲法的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
在不成文憲法國家的國家,由法院所作出的憲法判例最大限度地適應客觀現實對憲法規范不斷更新的要求,彌補不成文憲法規定的不足。如英國1670年確認的」司法獨立」和1678年法官的某些豁免權等都是從判例中引申出來的。②從先例中可以確立一些與時俱進的新的規則,充分考慮到憲法的高度原則性及概括性,讓先例在找不到具體法律依據的時候發揮指導作用,所以憲法判例可以讓不成文憲法國家的憲法體系得到很大的完善。
大陸法系國家過去一直對憲法判例的效力存在爭議,所以對憲法判例的採納一直持謹慎的態度,但是隨著違憲審查制度的發展,許多國家建立了專門性質的憲法監督機關,面對日益增多的憲法糾紛,要想在具有高度原則性和概括性的憲法規范中找到作為裁判的直接依據,顯然是不現實的。而經過法官們深思熟慮、反復推敲而得到的判例往往能起到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事實之功效。在這一方面,適當的引鑒判例主義的靈活性原則對於擅長精確、嚴謹的法典模式的大陸法系不失為明智之舉。
三、憲法判例的效力
憲法判例的效力,在不同國家來說是不同的,憲法判例對具體案件的當事人是有效的,即具有個別效力,但是對以後的相類似的案件來說有沒有一般效力呢?各國的具體做法不同的。

在英美法系國家遵從先例的原則之下,憲法判例是憲法的主要淵源,所以憲法判例具有一般的約束力,英國存在著嚴格奉行」依判例主義」的觀點,即以前某一案件的判決對以後同類案件具有約束力,即使後來發現以前的判決是錯誤的,也是如此。英國的上議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的憲法判決是有強制力的,下級法院都應該尊重,但是這絕非是強制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大的說服力。所以在英國,嚴格的判例制度很可能限製法律的發展,因為隨著時間的遷移,過於嚴格的判例可能會在個別案件的處理上產生不公正的結果,許多判例很有可能在新的案件中被認為是不合時宜。所以英國的上議院們建議,一方面修改他們目前的判例,另一方面,把上議院的裁決看成在通常的情況下是有約束力的,但當違背以前的判例是正確的時候就應拋棄以前的判例。但上議院嚴格地限制了這種特殊情況的使用范圍,」除上議院外,本聲明無意影響判例在其他地方的使用。」這就使得上訴法院一下各級法院必須遵循嚴格的」先例主義」③可見嚴格的先例規則在英國的適用是影響深遠的。先例沒有在嚴格的程序推翻或者修改之前其效力具有至高無上性。
美國的判例制度與英國有其不同之處,美國的憲法判例並非一成不變。先例並非不能改變,但應該有」明顯的理由」。④所以隨著社會的需要、經濟的發展要求、政治發展的邏輯。如為推進種族平等,1954年由沃倫擔任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就推翻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所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裁決隔離使用教育的設施的做法本身為不等平的。作為判例法國家,美國的憲法判例具有廣泛的約束力,但卻不是絕對的,當某一個時期制定的憲法條款明顯地違背時代的進步原則時人民有權利拒絕服從這樣的判例,使之成為事實上無效的判決,同時,人民還有權利通過修改或重新制定憲法來推翻或否決這樣的不公正判例。時至今日,法院運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憲法判例去保護人權,推動憲政發展才是各國憲法運行之必須。
從英國和美國的憲法判例的效力來看,我們認為還是應當在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同時,適當的修正不合時宜的憲法判例,來完善一國的憲法體系,對於一國憲法判例的運用不能僵硬的服從,應該審時度勢,使一國的憲法體系即遵循先例,保持憲法的穩定性,又能明智的選擇那些錯誤的、過時的條款失效。
四、憲法判例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憲法還沒有像擁有司法審查權的國家一樣進入法院的訴訟程序,法院沒有運用憲法做出案件的實體裁判,所以在司法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以及公民對憲法基本權利意識提高之時,憲政、法治已是國家和社會既定目標與理想,我們需要通過憲法訴訟激活憲法文本,通過判例演繹憲法精神。判例之所以在法的適用中具有重要性,是因為它可以彌補制定法的不足。任何判例都是法官針對具體案件事實將具有模糊性和歧義性,使制定法的語言的外延和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釐清。這樣,判例就為將來的法官適用制定法解決具體案件提供了幫助,至少可以減輕法官的工作負擔。憲法判例在中國的重要性也漸漸被人們所普遍承認。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中,一舉改變長期」虛置」憲法的態度,它開創了法院保護公民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的基本權利之先河,首次提出以民法方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這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但是這僅僅只是個開始,因為在齊玉玲案中依然沒有使用憲法條文作為判案的根據,所以憲法判例何時能真正引入司法程序還要走過相當漫長的道路。
目前我國憲法司法化的模式可以參考美國的普通法院模式,有關憲法問題的糾紛都由普通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理、裁判當然也可以借鑒法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下成立憲法委員會裁決憲法問題,中國在其後的憲政發展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憲法司法化模式主要還取決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⑵ 面部線雕失敗怎麼找司法鑒定

整容失敗相關賠償: 1、如果該醫院未經你的同意,或者手術失敗,造成了你的損傷,應承擔專賠償責任屬。 2、賠償的項目上有醫療、誤工、護理和營養及精神損失費等。 3、具體的計算方法,你可以在網上搜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參閱第十七條及相關條款,結合你自己的實際計算。 4、如果你沒有固定收入,可以按照你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 5、如果你不能舉證證明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可以按照你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平均收入計算,具體按統計部門發布的標准。

⑶ 問左手拇指骨折術後不癒合且僵直於關節處,能憑幾級傷殘謝謝!

如果是司法鑒定,要看事故性質來確定使用標准。如果按照侵權事故傷害進行傷殘鑒定的話,是無法判定出傷殘等級的。最後會根據功能性是否存在障礙,最多判定為十級傷殘。

⑷ 我於去年十月份出工傷 在家休養九個月 現在手指僵硬 握拳不行請問 工傷鑒定可以評多少級 謝謝

1去年十月份出工傷 在家休養九個月 現在手指僵硬 握拳不行,這明顯手的功能受到限制的,按這樣的情況,一般就九級傷殘左右的。具體要看手指功能受到的影響程序。 2、傷殘鑒定的依據是《《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GB/T 16180-2006 )》

⑸ 右手食指關節開放性損傷能評傷殘等級不醫生說以後會有後遺症,活動不方便,僵硬!

指導意見:
這個不好確定的,只能是通過 是否鑒定確定的 ,最好是請求司法鑒定,普通的醫生是沒有這樣的權利的,

⑹ 司法解釋有哪些作用

司法解釋是對法律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理論與實踐相沖突的時候的適用做出的說明,因為法律是條文,是寫在紙上的文字,從制定出來便具有了滯後性,同時相應於社會的千變萬化法條也具有相對僵硬的特性,往往不能涵蓋所有現象,或者發生由於立法技術問題導致法條中不同的條文在適用同一法律問題的時候出現的矛盾現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便需要司法解釋來做出說明,如何適用法律。

補充法律的不足 和一些突發性事件

廣義的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工作人員在司法工作和訴訟程序中對法律的闡釋。

狹義的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就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製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第一,司法解釋是包括最高法院在內的最高司法機關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為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和審判實踐的需要,依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現行的成文法所作的解釋。
第二,司法解釋是「解釋」而不是立法。根據我國憲法規定,立法權由法定的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是純粹的創製法律;而法院是司法機關,行使的是審判權,其職權決定了它只能解釋法律,而不可以創製法律。解釋法律應當有對象,也即有被解釋的法律規范存在,應以法律規范為基礎,對其加以理解和說明。
第三,司法解釋一經公布,即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對本案當事人及其與案件有關的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大概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解釋就是法律。

⑺ 陰險的人有什麼特點

1、口蜜腹劍

真正陰險的人,「口蜜腹劍」是最基本的特徵,也就是俗稱的「笑面虎」。說他們陰險,實在是他們的演技實在太高明了,即便是在自己最討厭、最痛恨的人面前,他們也能露出最甜蜜、看上去最誠摯的微笑,而當對方還迷惑於他的微笑時,他已經在背後毫不留情地准備捅刀子了。

2、兩面三刀

兩面三刀是陰險之人最慣用的偽裝伎倆,就如同一隻披著羊皮的狼,混跡在羊群中,伺機捕獲它的獵物。而兩面三刀的人,也是最可惡的一種小人,他會讓你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殺你個措手不及。與兩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你掏出的心,他卻拿來當狗肺。

3、嫉賢妒能

嫉賢妒能的人,在正常的競爭環境中往往不願付出努力。而一旦別人做出成績時,他又感到憤憤不平,想當然地認為理應屬於他的東西卻歸別人所有,心裡總感到無法平衡。如果只是心裡妒賢嫉能倒還罷了,問題這些人往往心懷不滿,對於你所得到的東西,他們都想要。

除非你能消除他們這種情緒,否則他們一定會付出行動,竭盡全力打擊報復你。一旦他們行動起來,你往往會躺著也中槍,很可能會再也不敢輕易表現自己的才能,甚至無法在原來的社交圈子裡呆下去。



4、見利忘義

見利忘義的人,在處事時很容易「變臉」。當他發現某人對自己有利時,臉色特別好看;當把利益抓到手之後,立即如同陌路之人,而一旦得不到這些利益,他隨時都可能翻臉無情,威脅、恫嚇,使盡百般陰險手段,逼迫你把某種利益拱手給他。

5、挑撥離間

在社會生活中,有許多人常常被那些愛挑撥離間的陰險之人所困擾,這種人往往會無中生有地挑起一些是非,以離間他人關系為目的。他們深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用種種陰險卑鄙的方法離間別人,挑起別人之間的矛盾。等到被離間者相互爭斗時,他們從中獲利。

⑻ 法律的適用是什麼意思

正常解釋是: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適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個人感覺就是司法行動,裡面關鍵詞就是司法機關,公職人員,法定程序。司法機關是指國家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形式法律監督權,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
個人和組織,或者其他國家機關無權行使國家司法權。
基本就這些了,你看你就是考研的,不懂的還可以繼續追問。

⑼ 怎樣才能確定人是否死亡和判定死亡時間

人的死亡一般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及腦死亡為識別標志。人死亡以後還存在他(她)的非肉體的其他附屬物,這些就因他(她)的死亡而變成了遺產。他(她)的遺產會自然而然地被按遺囑贈(或者無遺囑)被親屬繼承或者被按遺囑贈與給其他活著的個體或者社會團體。

全腦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稱為腦死亡。包括:

(一)大腦功能的停止:除運動、感覺之外,思考、感情等精神活動功能,即意識也都永久性喪失。腦電波消失。如果腦干功能尚存,有自發呼吸,則不能稱為腦死亡,只能說是處於「植物狀態」。

(二)腦干功能停止:腦干有網狀結構、腦神經核、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等重要結構。因此,腦干功能喪失意味著上述結構功能停止。網狀結構功能喪失導致昏迷,腦神經功能喪失則引起對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的消失。

延髓功能停止,則自發呼吸停止,血壓急劇下降,直至腦死亡。

(9)僵硬司法擴展閱讀

瀕死期:主要特點是腦干以上神經中樞功能喪失或深度抑制,表現為反應遲鈍、意識模糊或消失。各種反射遲鈍或減弱,呼吸和循環功能進行性減弱。

臨床死亡期:主要特點是延髓處於深度抑制和功能喪失的狀態,各種反射消失、心臟停搏和呼吸停止。後兩者認為是臨床死亡標志。

生物學死亡期:是死亡的最後階段。此期各重要器官的新陳代謝相繼停止,並發生不可逆性的代謝。整個機體不可能復活。

作為自然人的權利義務歸於消滅,發生財產繼承關系。但是有特例。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死亡人依然享有一定期限上的保護。如著作權的保護。

自然人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兩種。

自然死亡又叫生理死亡或絕對死亡,是指公民生理機能的絕對終止,生命的最終結束。關於自然死亡的界限,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作為自然死亡的一般標志。

宣告死亡又叫推定死亡或相對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時間,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宣告該公民死亡的一種法律推定。

參考資料:死亡(生物學、哲學概念)_網路

死亡_中國知網

⑽ 我有道關於如何才能做到公正司法的簡答題 很急 求幫忙 麻煩了

【轉載】僅供參考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最高理念。通常意義上,「公正」( impartiality)一詞含有平、正義、平等之義, 20世紀英國著名的法官和享有世界聲譽的法學家———阿爾弗雷德·湯普森·丹寧(Alfred Thompson Denning)(1899-1999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著作理對「公正」作了經典的詮釋。他從1923年當律師,到1982年在上訴法院院長(Master oRolls)崗位退休,一共從事法律職業60年。令人感動的是,他在80歲以後通過著書說〔1〕繼續思考英國的法律事業,闡發自己對法律職業的追求及感悟。在這些著作中,寧勛爵以他親身經歷的案件的辯護和審判的實踐為內容,結合法學理論闡發了他對英法律及司法制度的觀點和看法。通覽這些著作,不難發現,丹寧勛爵是司法公正思想的極倡導者和踐行者。在幾十年的法律職業生涯中,丹寧勛爵面對時代的挑戰,始終以追文明和進步,實現公平和正義為目的,在當代世界司法制度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的司法公正思想值得追思,更值得當下的法律職業者學習和借鑒。一、成長閱歷———公正思想的源泉一個人的某種思想的形成通常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丹寧勛爵的公正想之所以形成,正是由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所決定的。1899年丹寧出生於維多利時期受人尊敬的富裕之家,他的祖先是丹麥人,而丹麥人與法律有著天然的關聯,據考證,「法律」(law)這個詞本身就是丹麥語中的一個詞。平時,丹麥人喜愛爭論,他們喜歡聚在一起進行法律辯論。這種傳統對丹寧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在自傳《家庭故事》里曾寫到:「也許這就是我現在在判決之前為什麼喜歡聽法律辯論,而不願意將它們都寫下來的原因吧。」〔2〕丹寧出生後,父母給他取教名為阿爾弗雷德,也與法律有關系。因為1899年正好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著名的統治者阿爾弗雷德去世後一千年。阿爾弗雷德在位期間非常重視法律,關注法律的良善和公正,當時的百姓都很尊敬他。正好一千年以後,丹寧出生,因此,他的父母取「阿爾弗雷德」為他作教名,希望丹寧長大以後也能像那位國王一樣關注法律,富有公正思想。丹寧的父母都是非常正派的人,「父親善良,有思想,受到大家的熱愛。媽媽堅強,做事有決心,從不講廢話。」〔3〕這些品格對幼小的丹寧思想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他的父親擔任陪審員的經歷對丹寧的影響更大。丹寧的父親主要職業是經營綢布店,但是曾被政府應召在巡迴法庭當陪審員,幾乎每天都去法院。陪審制度是英國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原本為法國的制度, 1066年隨著諾曼入侵被帶入英國,給英國的法律打上了深深的印記。丹寧的父親在擔任陪審員期間,工作認真,為人公正,據說當時的紅衣法官約翰·勞倫斯對他印象很好。丹寧也深感受父親思想熏陶較多,他說:「早在我參加陪審團時,我就知道有關陪審團的一些事情。他是戶主,而且完全有資格擔任陪審員。陪審是這樣一種工作,它為一般人上了有關公民權的最有用的一課。它是一門在以前八百年間代代相傳的課程。被任命為陪審員的英國人在主持正義方面確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4〕因為當時的陪審員必須具備這樣的品質:他們必須能將自己一般的判斷力用在需要作出判斷的工作上;必須具有關於世界和人的知識;具有個人從屬於社會這種概念,做到公平合理這種願望是他們行動的動力;尤為重要的是,他們都願意努力爭取對他們要解決的爭端作出公平的決斷。〔5〕因此,英國民眾將陪審團參與法庭審判作為實現司法公正和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那麼,生活於這種社會環境和家庭氛圍當中的丹寧,其思想自然也受到這種公正價值觀念的影響,以致年僅10歲的丹寧就萌生了長大當一名公正的使者———律師的念頭。「有一次———當時我大概10歲———我抬著頭對媽媽說:『我想,我應該當律師』。」〔6〕盡管當時他還不明白律師是干什麼的,但是他已知道律師與陪審員一樣是正直的人,是維護社會公正的人。而求學期間是丹寧公正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自上小學起,丹寧就非常喜歡讀書,他說,「我讀了很多書,而且讀得很快。」〔7〕一戰爆發後,老師前去打仗,丹寧就自學,他自學了微積分、動力學、統計學等課程,讀了很多英國文學經典。這些課程及經典對丹寧後來理解社會及法律問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國文學經典中所塑造的正面人物形象對丹寧的思想產生了的極大的震撼。據丹寧回憶:「從青年時起我就熟悉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後來一直鞭策著我:騎士的圓桌多麼公正/光榮的團體,男人的精英/它是那非凡世界的象徵/謠言,我們不講;誹謗,我們不聽/走遍天涯海角,去把人間的邪惡踏平。」〔8〕就這樣,丹寧通過自己的勤奮自學於1916年10月考上了牛津大學的馬格德林學院,學習數學專業。也就在牛津大學學習數學的同時,丹寧開始大量閱讀法律經典,包括拉丁文的《查士丁尼皇帝法典》(Institutes of the Emperor Justinian )以及《聖經》的經文。他將所讀到的著作中有關「公正」的格言都一一摘錄背誦下來,這些法律經典對丹寧公正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查士丁尼皇帝法典》的開頭幾句是:「公正是公平待人的永恆目的。」/「法律是關於神和人的學問———是關於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學。」/「法律的格言是:為人正直,勿傷鄰居,公平待人。」這幾句已經廣泛流傳了數百年,對丹寧影響深遠,他認為這幾句表達了所有時代的法律的道德和哲學基礎。當時的牛津大學馬格德林學院每個人都會說: Ius suum cuique(公平待人)。〔9〕可見,《查士丁尼皇帝法典》對人們公正思想的形成影響之深遠。而《聖經》上的幾句格言:「世人那!神已經指示你們他喜悅的事,那就是要你們行公義,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也對求學期間的丹寧影響很大,使他在後來的法律實踐中「行公義」。直到80多歲後,丹寧仍清晰地記住《聖經》上的這幾句格言。在成長的過程中,丹寧受英國著名法官公正思想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在《法律的未來》一書中,丹寧專門提到了一些他所崇拜的法官。英國是一個具有公正傳統的國家,而對司法公正思想作出有力闡發的是那些不朽的法官們。例如,亨利·布雷克頓提出了「國王不受制於人,但受制於上帝和法律」的要求,以確保法律公正。弗朗西斯·培根對法官的警示: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愛德華·科克「作為首席法官,他是聰明的、公正的。」〔10〕特別是科克大法官在任王座法院首席法官期間,為了司法公正,敢於與國王抗爭。在1617年的薪俸代領權案件〔11〕中,國王派人送信給科克,讓科克同國王商議之後再審理此案,被科克斷然拒絕。科克認為,「如果服從陛下的命令,停止審案,那麼就會拖延實施公正。這是違反法律的,也是違反法官的誓詞的。」〔12〕科克的這一行動遭到國王的報復,很快被國王免去了法官職務。但是,在英國民眾的心目中,科克永遠是公正的化身。丹寧所崇拜的另一名法官兼法學家———曼斯菲爾德,也是因為曼斯菲爾德具有把公平和良心的原則輸入到我們法律的固定公式之中的品格,「他使法律擺脫了陳規舊套,細枝末節和一些狹隘的想法。他把廣泛的公平與合理的原則帶進了法律之中。」〔13〕丹寧盛贊曼斯菲爾代寫論文德對司法的態度:實現公正,即使天塌下來(Fiat justitia, ruat coelum)。著名法官沃爾西也是丹寧所尊敬的前輩,丹寧曾指出,「《亨利八世》中沃爾西的勸告———『做人要公正,不要怕』等等符合我的哲學,也是我追求的目標。」〔14〕顯見,英國歷史上的上述著名法官和法學家關於公正的各種註解,對丹寧司法公正思想的生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總之,丹寧勛爵的司法公正思想是在英國的社會環境、家庭及教育影響之下形成的,對他後來在律師和法官職業生涯中,堅持公正司法、忠於職守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丹寧在他的一生中,始終不渝並卓有成效地貫徹司法公正的原則,為實現司法公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81年,丹寧在《家庭故事》一書中將自己的人生哲學概括為三條,其中第一條就是「實現公正」。的確,他為實現司法公正奮鬥了一輩子,實在可敬可佩。二、法律公正———司法公正的基礎公正(Justice)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話題,它是法律的根本出發點。早在古希臘時期,一些思想家就洞察出:在所有實現公正的手段中,法律是最有希望的。人們通常將公正視為法律制度應當具備的優良品質,法律只有在公平正義中才凸顯其良善性,理想的法律往往成為公平正義的化身。而公正是法的首要價值,通常認為,「良法」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作為良法必須內蘊公正的精神,它要反映客觀規律,符合時代潮流,代表人民意志等,稱其為法律公正或者公正的法律。也就是說,法律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基礎,司法公正實為法律公正的現實化。鑒於此,丹寧勛爵在自己的著作中多處闡述了法律公正問題。丹寧極力主張法律自身的公正性,他認為「法律是涉及公正的,什麼是公正」?「我要提出的只是,公正不是你們能看到的什麼東西。它不是一時的,而是永恆的。一個人怎樣才能知道公正是什麼呢?法律是在我們日常事務中運用公正———盡管還不是完全正確地運用。」〔15〕他還指出,人民服從法律的重要原因在於法律是公正的,「人民尊重那些真正正確和公正的法律規則,並希望他們的鄰居也服從它們,當然,他們自己也服從它們;但他們對那些不公正的法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要人們感到對法律有一種義務感,那麼法律就必須盡可能地與公正保持一致。」〔16〕也就是說,只有「良法」才能獲得普遍的服從,這與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一脈相承。丹寧所主張的公正法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符合自然公正的原則。自然公正(natural justice)是西方社會的一條最基本的法則,〔17〕也是英國法院採行的一條最基本的憲法原則,在法律上它適合於一切案件的審理。它包括法官在審案時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必須給予被告以充分的辯護、申訴的權利等。在丹寧那裡,「無疑,倘若一個裁判未遵守自然公正法或者偏袒,其判決是無效的;而且可以以調卷令撤銷,或以宣告無效來達到這種效果。」〔18〕例如在《坎達訴馬來亞政府案》中,丹寧指出,防止偏袒的法則和申訴的權利經常被稱為自然公正的基本特徵,它們是支撐自然公正的一對柱石。羅馬人曾用Nemo judex in causa sua, andAudi alteram par-tem表示「任何審案法官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如今經常用這樣兩個詞表達無偏和公正。丹寧指出,「在每一個案件中,不管你是採用由執政官掌握的羅馬衡平法還是採用由大法官掌握的英國衡平法,衡平法都會提出自然公正的原則。衡平法主張這些原則高於當時存在的所有法律,因此,應該求助於這些原則去減輕法律的嚴厲性,軟化法律的僵硬性。」〔19〕在法律思想史上,普通的公平正義觀念往往都是和自然法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在人類發展的早期,「自然法往往被理解為一個符合正義要求的、完整的和現成的規則制度,而不管它們在一國的實定法中是否得到了正式表達。」〔20〕並且,「自然正義規則是為了確保法律秩序得到公平的和有規則的維持。」〔21〕當然,英國的衡平法(Equity)最能體現公正的精神,它遵循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則,對普通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進行審理。衡平法與自然公正原則是一致的。其次,在丹寧看來,「公正」是憲法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它首先植根於人生來就有的追求正義的本能,這種本能引導我們相信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這是社會的真正基礎。」〔22〕它是由我們長期的經歷和傳統而形成的一種氛圍,感覺得到,卻看不見;體會得到,卻不能學。例如在威廉·盧夫斯大廳曾進行過對培根的公正判決和對薩默斯的公正赦免,在這座大廳,查理曾平靜地面對高等法庭,挽回了自己的聲譽……它不是他的智力產品,而是他的精神產品。宗教關心的是人的精神,人憑著這種精神就能認識到什麼是公正。〔23〕不難判斷,丹寧強調「公正」是法律的核心品質,是立法、司法的指導思想。正如羅爾斯的正義首先適用於制度正義一樣,公平正義是制度尤其應該具有的美德。復次,丹寧認為,英國的普通法律應該內蘊公正的精神,體現公正的理念。早年,科克大法官曾說過:「如果國會的法令與正義和公理是相矛盾的,或者是不協調的,或者是不可能執行的,那麼普通法就要加以控制並裁決該法令無效。」〔24〕也即是說,如果法律違背了正義和公理的精神就得加以廢除。一方面,「英國的普通法被描繪成『理智的男人』,他關心他人的安全就跟關心自己的安全一樣,這種優秀的但也是討厭的人物像一座豐碑樹立在我們的公正的法庭上,他徒勞地要求他的同胞照著他的榜樣去規定自己的生活……」〔25〕英國「普通法有很多表明公正和美好感覺的原則,這些原則有利於全世界各民族和各種膚色的人民。」〔26〕誠如英國學者理查德·克萊頓和休·湯姆森所言,在普通法中,「nemo judex in causa sua (nobody can be a judge in his own cause)———任何人都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和「audi alteram partem(hear the other side)———應當聽取另一方當事人的陳述和意見。」〔27〕長期以來,這兩者被視為公正審判的最低限度原則。再次,丹寧所認為的公正法律必須不斷更新。丹寧指出:「法律應該得到修正,以保證實現公正,或者盡可能地接近公正。」〔28〕法律應不斷更新才符合公正的精神,以滿足公正司法的需求。「那些由19世紀的法官們確立的法律原則———盡管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但是不適合20世紀的社會需要和社會見解……」;「必須記住,無論哪一項法律什麼時候被提出來考慮,人們都沒有能力預見到在實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多種多樣的情況。」〔29〕當然,這一任務多半由法官來完成。丹寧認為,法官在審案和判案的過程中,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創造出與生活的步調相一致的公正判案原則。他常常在上議院發言指出,要實現法律的公正就需要對法律進行創造性的解釋。〔30〕社會生活的變遷,法律必須更新,否則難以體現公正。最後,法律條文在適用過程中必須結合公正理念,按照英國歷史上的著名法官托馬斯·沃爾西的觀點:在某些案件中有必要離開法律文字去追求理智和公正所要求的內容,追求公正本來的意圖。也就是說,去減輕和軟化法律的殘酷性。沃爾西在大法官法院主持了14年,出庭審判總是守規守時,在實現司法公正方面成就卓著,他的判決被認為是公平合理的,他的司法工作聲譽很高。丹寧認為這些主要歸功於沃爾西堅持法律公正的原則,丹寧在自己的司法生涯中也以沃爾西為榜樣,堅持法律公正,為實現司法公正不懈努力。在長期的法律工作中,丹寧勛爵親身見證了英國法律的發展歷程, 1984年他在《法律的界碑》一書里提到:「可以說,在我任職的時間內法院已經重新發現了新的衡平法。它是公平的、合理的、也是靈活的,但『不像大法官的腳』,是變化無常的,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31〕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法律制度中,社會公眾對司法過程中那個扮演著「主持正義角色」的裁判者都有一種最基本的預期,這就是當他藉助於公共權力來平衡那些相互沖突的利益時,應當使爭議的各方所得到的利益或不利既不比他們「應得的一份」多,也不比他們「應得的一份」少,否則就會被認為背離了司法公正的要求。〔32〕有如學者所言,「司法公正是一種法律之內的正義,這意味著它是以合法性的形態存在著的正義,同時,也意味著它是具有法律性質的制度倫理意義上的正義。」〔33〕總之,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丹寧勛爵為英國法律的公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司法是一種適用法律的過程,其公正與否,首先取決於所適用之法是否公正。如果法律本身就不具有公正的性質,司法適用法律的方式再准確、再科學、再高明,也只能得出一個不公正的結果。〔34〕因此,作為法律職業只有在追求法律公正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職業自身的公正性,無論律師或是法官在追求和實現公正的道路上,應該堅持從法律公正做起。三、律師公正———司法公正的力量在英國,律師與法官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主體,依靠各自的知識,既各自忠實地履行著法律賦予的不同職責,又共同追求著司法公平與正義目標的實現,保證著司法的公正和社會的秩序,在司法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英國,律師是一個「精英的職業階層,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豐厚的薪酬待遇,並且在適用法律上處於核心地位。」〔35〕可以說,英國律師是司法公正的追隨者。在丹寧的心目中,追求和實現公正是律師的天職。無疑,律師公正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由於自小對法律的熱愛和嚮往,〔36〕使丹寧在1920年大學畢業選擇職業時,再次將目光轉向了法律領域———當一名律師。1921年10月,他再次回到馬格德林學院,拿起法律課本,開始學習法律。後來,丹寧又進了林肯律師學院, 1922年10月開始直接在律師事務所實習,開始了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在這里,丹寧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思想也更加成熟。就在林肯律師學院圖書館的中央,有一尊雕像,那是當時最偉大的辯護律師———托馬斯·厄斯金。托馬斯·厄斯金從事律師工作期間,始終將公正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他有一名言:「我將永遠不遺餘力地維護英格蘭律師的尊嚴、獨立和正直,沒有這些無私的公正———英格蘭法最有價值的部分———就不能存在。」〔37〕托馬斯·厄斯金的這一名言,丹寧銘記在心,並常常對他的學生們重復這段名言。可見,托馬斯·厄斯金作為一名律師的公正思想對丹寧有很深的觸動,丹寧在自己20餘年的律師職業〔38〕中,也一直堅持公正原則,為實現司法公正而奮斗著。首先,丹寧主張律師自身在思想觀念上應追求公正,不懈努力,「正像科學家尋求真理一樣,律師應該尋求公正;正像科學家通過很多實例自己得出一般命題一樣,律師也應該通過很多判例自己建立一般的原則;正像科學家發現自己的命題不適於所有實例時就修改,或者發現自己的命題是錯誤的時候就得完全拋棄一樣,律師發現自己的原則不適於所有情況時就應該進行修改,或者發現它們會產生不公正的結論的時候就應該拋棄。」〔39〕在丹寧看來,只有通過這種辦法,律師才能為實現司法公正和社會公正作出貢獻。觀念決定行動,一個人只有在思想觀念中樹立起公平正義的意識,才能在行動中切實表現出來。為此,丹寧還批評了某些律師片面依賴法規忽視公正的思想,指出,對一些律師來說,法規就是一切,正確與否沒有關系。他們經常咬文嚼字而忽視法律條文的實質,他們反復推敲文字,然後在使用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詞義對他們來說是法律上的事而不是平民百姓的事。那些對社會有責任感的律師,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使法律的原則和公正保持一致。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他將失去人民的信任,法律也會名譽掃地,國家的穩定將會因此而動搖。〔40〕他把一些「只關心法律事實上是怎樣,而不是它應該怎樣」的律師比做「只知砌磚而不對自己所建築的房子負責的泥瓦匠」。〔41〕這個比喻很恰當地批評那些只知道處理案件本身,而不顧及案件處理公正性的問題,強調律師應該關注所處理案件背後的公正精神。其次,丹寧認為律師應不斷學習,只有專業過硬,才能公正執業。律師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和技能,服務於社會公眾的一種自由職業。在普通法系國家,律師與法官一樣,在參與司法審判實踐時,要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技能,解釋成文法,尋找與案件最相類似的判例來適用,需要通過自己的知識、訴訟經驗以及長期所養成的判斷力進行仔細的推敲和認定,才能公正處理案件。丹寧深切地理解這一點,他指出:「毫無疑問,律師的任務———也是法官的任務———(解釋成文法)是找出國會的意圖(符合公正精神)。當然,在尋找國會的意圖時,你必須從成文法所使用的詞句開始。」〔42〕對於參與訴訟的律師來說,他必須在訴訟的整體意義上,遵循法官的判例,來把握法律適用的真諦,即通過認真研究法官對判例的適用,努力找出與本案事實、性質最相似的判例,引證對本案最有利的適用,說服法官作出有利於本案當事人、符合公正精神的判決。所以,「我在學習律師時,我在圖書館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就像現在的學生一樣。我當上律師以後,我仍在那裡花很多時間,查找案例。」〔43〕以致丹寧認為律師是所有專業人員當中最勤勉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具備公正執業的條件。在當律師初期,丹寧一邊從事律師工作,一邊參與編輯《史密斯判例集》,定期去溫切斯特和埃克賽特的巡迴法庭,聽取並決定「與實現公正有關的訴因」。就這樣,丹寧在當了15年的新進律師之後不久,由於出色的表現被授予「王室法律顧問」的稱號, 1938年4月7日他穿上了絲袍,開始從事王室法律顧問的工作。此時的丹寧工作更加認真,成績卓著,贏得了贊譽:「有一位律師,是一位傑出的人,審慎、聰明……由於他的學識和名望,他領受過許多酬金和贈予的衣物,再也沒有比他還忙碌的人,而近來他越來越忙了。自從威廉一世以來,每一件法案判例他都記得清楚,每一條法令,他也能逐字背得出。」〔44〕可以說,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精湛為丹寧律師職業地位的提升、名譽的確立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為其公正執業、實現司法公正掃清了障礙。復次,丹寧主張律師在為當事人服務的過程中應堅持法律公正,不應無原則地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在英國的法庭上,律師對於自己所知曉的與其所受理案件相關的判例即使不利於當事人,原則上也應在法庭上陳述。有學者認為,這種做法主要源於這樣一種理念:出庭律師除了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外,更重要的還是應該根據公正原則幫助法院發現案件事實真相,從而實現司法公正。〔45〕從這個意義上,不難推斷:律師公正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律師還通過法律援助的形式保障司法對弱勢群體的公正。丹寧指出,「我常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法律方面最重要的革命就是法律援助。」〔46〕律師法律援助在英國早期是出於一種慈善動機,是對貧窮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幫助,屬於律師良心和道德上的義務。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及人權觀念的傳播,法律援助轉化為一種國家的政治責任。「二戰」後,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使社會本位思想成為主流,法律援助成為國家保障當事人之間真正平等的義務,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實現公正司法的理想和目標。丹寧所提倡的法律援助正好與這種潮流相適應,也是律師實現司法公正的途徑之一。再次,「公正是與制度性因素相關的正義。」〔47〕在丹寧等法學家的倡導下,英國逐步建立了律師的相關制度,使得律師公正有制度做保障,具體說來,英國律師負有以下義務:其一,維護職業獨立性的義務,不受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干涉,並須單獨開業;其二,維護職業聲譽的義務,不得作廣告或招徠業務;其三,忠於委託人不得欺騙委託人;其四,忠於法院,若委託人的具體要求與辯護律師對法院的義務有抵觸,「辯護律師必須對此不予理睬,否則將要為此承擔責任。」〔48〕這些義務為律師公正執業,實現公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使得律師「正如廣大公民所了解的律師的命名———正直和高尚的楷模」。〔49〕並且,在英國律師的職業意識中,任何對經濟利益的追逐,或因追逐利益被當事人所支配,犧牲自己的獨立地位或原則,都是對自己神聖職責的玷污。出庭律師聲稱他們出庭時不代表當事人的任何一方,是履行獨立辯護的「高貴職務」。〔50〕可見,律師公正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和保障。

熱點內容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2025-02-07 08:40:02 瀏覽:80
南京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56
銀行貸款不還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8:27:03 瀏覽:498
婚姻法測題目加答案 發布:2025-02-07 08:00:00 瀏覽:165
行政法判決 發布:2025-02-07 07:45:44 瀏覽:420
遺產糾紛律師 發布:2025-02-07 07:43:41 瀏覽:476
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務熱線 發布:2025-02-07 07:16:02 瀏覽:671
2017法律碩士10月聯考 發布:2025-02-07 06:42:54 瀏覽:967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
婚姻法在在線 發布:2025-02-07 04:52:59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