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36講
A. 刑法修正案中有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三十五條之一,說成第一百三十六條不是更好嗎
只是修正案而已,也就是說以前發布的刑法及修正案一至七以依然有效,不過要作一些修正。
以前的有效,那麼改成一百三十六條的話,就把公文對刑法的引用弄得混亂了。如果要說成一百三十六條,為了不混亂引用,最好是需要重新發布刑法的,重新發布,以前的也就失效了。
B. 捅人36刀,刀刀避開要害,法律上會怎麼判
看結果,致人重傷或死亡,最高可以判到死刑。
網路上有個流傳已久的段子:一學醫女生男朋友劈腿,男的拉著新歡天天在女生面前高調炫耀,女生實在受不了了,終於在食堂和他們吵起來了,拿餐刀捅了男生二十多刀,刀刀避開重要器官。
男生受到極大創傷但仍被判定為輕傷,此學姐光榮事跡成為年年解剖課必講,美其名曰:「知識就是力量。」
這個段子流傳甚廣,深得人心,嚴重影響醫學生在婚戀市場的聲譽。
現在我們從法醫臨床學的角度來分析下段子的真實性。
損傷程度由輕到重依次為輕微傷、輕傷二級、輕傷一級、重傷二級、重傷一級。
輕傷二級及以上構成刑事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輕微傷不構成刑事案件,沒有刑事責任、只有行政責任(治安處罰)和民事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60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根據法規我們可以看到,普通大眾所理解的輕傷,對應司法鑒定的概念應為輕微傷。牢獄生活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學醫女生捅了男友二十多刀,結果還是輕微傷的話,這才可以吹捧「知識就是力量」。
那有沒有可能捅了二十多刀還是輕微傷呢?男友所受傷害主要是餐刀造成的刺創。
根據條款,想要造成輕微傷程度的損傷,不僅要避開重要臟器,還要控制傷口長度和深度,不然一不小心刺進腹腔,直接就輕傷二級了。
條款規定,兩處以上創口長度累計15.0cm以上構成輕傷二級。
按餐刀寬度2.0cm,學醫女生捅了男友20刀計算,男友創口的總長度為2×20=40cm,妥妥的構成輕傷。
所以啊,段子看看就行了,我們醫學生還是很溫柔的,就算運用「專業技能」捅了別人二十多刀,也要承擔刑事責任,不可能「輕傷無罪」。
C. 日本酷刑有哪些
每個國家的酷刑都是很多的,可以說是、只要你敢想,就有多少。
所以最好是說比較著名的專幾個。
日本最屬著名的酷刑有四個。喋刑、烹刑、斬首和切腹。
喋刑是把犯人綁在十字架上面,然後一群士兵用長矛把犯人給捅死。
斬首就是把犯人的頭砍下來,犯人是坐著的,而且斬首之後犯人的身體不能倒下,不然劊子手會受到懲罰。
烹刑有三種。一種是把犯人丟進沸水裡,直到煮熟。一種是把犯人丟進油鍋,炸死。還有一種是放進籠子里蒸死,不過這個很少有。
切腹可以說是大名鼎鼎的了。切腹也分好幾種,最殘忍的是十字切,就是把短刀插入腹中,然後橫拉一刀、豎拉一刀,讓肚腸流出體外。十字切的人會很痛苦,從切腹到死亡大概要近半小時的時間。後來有了介錯,就是在犯人剛剛把短刀插入腹中的時候,介錯就揮刀把犯人的頭斬下來。到後期的時候切腹更人性化了,犯人把短刀象徵性的碰一下肚子,然後由介錯斬首。不過,這個斬首大有講究,需要把犯人的頭斬到只剩一點點皮還與身體連著,不然是對犯人極大的蔑視。
D. 中國古代刑法
1、《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3、《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 6、《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7、《烹 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8、《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開始於秦漢,即使用木錘搗擊婦人腹部,人為地造成子宮脫垂,是對犯淫罪者實施的一中酷刑。
9、《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腳砍掉,以後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10、《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11、《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12、《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鴆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13、《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14、《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15、《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16、《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17、《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18、《黥》
即墨刑,「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是說用刀刺刻犯人的額頰等,然後以墨浸染,作為懲罰標記。
19、《劓》
割鼻子,約產生於商代。
20、《笞》
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部的刑罰。隋朝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21、《杖》
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抽打臀、腿、背部的刑罰。隋朝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22、《剕》
一種砍腳的刑罰。
23、《臏》
是一種削掉膝蓋骨的酷刑。
24、《大辟》
就是常說的砍頭。周、商、春秋、戰國時期也作死刑的通稱。
25、《炮烙》
是把人放在燒紅的金屬刑具上的一種刑罰。
26、《湯鑊》
是把人投入沸水中煮死的一種刑罰。
27、《棄市》
在鬧市中執行死刑(砍頭),並將屍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盛行於秦、漢、魏、晉各朝。
28、《菹醢》
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29、《野獸刑》
這是古羅馬的暴君Nero Claudius Caesar時代的一種殘酷的刑罰。就是將犯人給斗獸場的獅子、豹子等動物做為食物。
30、《鐵處女刑》
鐵處女刑--紐倫堡之[鐵處女],「她」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容器,內部布滿銳利的鐵釘,隨著「她」的關閉,犯人將會被戳死。
格林神話記載:所謂的「鐵處女」是在中古世紀的法國,有位女王,在某天梳頭的時候不小心劃破了自己的皮膚。發現被血浸過的地方竟然雪白一片,宛如少女的肌膚。多以她後來設計出這種刑具,將宮女在裡面高高的hi起,自己卻在浴池裡享受那血淋淋的快感。因為她堅信,血會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
有資料表明,中世紀匈牙利「嗜血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常用這種東西將村內的少女關在裡面。這種刑具在掃除女巫時期也曾用過。因為門上有釘子,所以關進去的人會慢慢流血,慢慢流......慢......慢......流......,最後痛苦而死。女巫時期不少少女死於這種刑具之下。
鐵處女是歐洲中世紀時的刑具,外表像個人形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改變鐵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吧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往外拔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該刑具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殘忍性。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人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人的痛苦,還特地避開了受刑人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置的,因而受刑人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小,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人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們,但即使把所有的門打開,受刑人也跑不掉。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人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人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31、《割喉刑》
是古羅馬特有的刑罰。就是用匕首將犯人喉嚨割開,導致犯人流血過多而死。
32、《餓刑》
在中世紀歐洲,給犯人扣上面具,口腔里被塞上一條鐵舌頭,手腳立枷,犯人因飢餓而死。
33、《鼓刑》
在古代韓國,讓犯人背著一口大鼓,後面行刑手用力敲打鼓面,以震得犯人難受;鼓面破了往往要換,只震得犯人倒下為止。
34、《舂刑》
就是犯人被施以黥刑以後,押送邊境,服曬谷、舂米之勞役,此刑多對付不孝順的女犯。
35、《拶刑》
古代對女犯施用的一種酷刑。拶是夾犯人手指頭的刑罰,故又稱拶指,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對女犯慣用此逼供。
36、《壓刑》
通過車輪的轉動,將人壓碎,車輪多做的較寬大,此刑用於歐洲古代。
37、《升刑》
這種機械不是用來提升,而是用來將犯人漸漸的撐拉,直到骨斷筋折。這在黑暗的中世紀很多見。
38、《癢死刑》
讓虱子、蚊子、蒼蠅圍著人咬,並將臟水往犯人身上潑、臟草及朽木往犯人身上捆,此刑多用於處置淫婦。
39、《石刑》
將犯人在低窪處捆好,執刑人站在高處扔石頭將其砸死。這是有記載以來最早的刑法。
40、《騎木驢刑》
騎木驢,一種針對女性犯人的酷刑。所謂木驢,其實就是一頭用木頭做成的驢,木驢背上,豎著一根大拇指粗的尖木樁。當女犯被強行按坐下去時,那根尖木樁就直直地刺進了她的下身。而且,隨著木驢的走動,那根尖木樁也一伸一縮,直弄得女犯下身鮮血淋漓,痛得撕心裂肺,很多受此刑的女犯往往會慘死在木驢上。在古代,這種刑罰常常用於懲處所謂的偷情淫婦,傳說由狄仁傑發明。
41、《木杖刑》
宋明清三代規定婦人犯了罪, 必須「去衣受杖」。 杖刑隋唐以來五刑之一。宋明清三代規定婦人犯罪,必須「去衣受杖」,除造成皮肉之苦外,並達到凌辱之效。多用木板打。
42、《賜「物」之刑》
古代對身份特殊的罪人採用賜毒酒、賜劍、賜綾、賜繩等物,由其自斃。賜死古代對身份特殊的罪人採用賜毒酒、賜劍、賜綾、賜繩等物,由其自斃。婦人多賜綾緞,歷代沿用。
43、《髡刑》
又稱髡首,就是剃去犯人頭發的刑罰,只用於女性。
標題:真正的古代刑法大全(43種) 文章來自【博群E書吧】 地址: http://www.ebk8.com,原文地址: http://www.ebk8.com/read.php?tid=96652
E. 司法考試,刑法, 教唆他人自殺成立犯罪嗎
按照眾合的觀點(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教唆自殺行為一般不構成故意殺人罪,但兩種情況除外:
(1)如果行為人教唆,欺騙的是不具有刑事行為責任能力、沒有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如不能理解死亡意義的兒童或精神病人,屬於故意殺人的間接正犯,對教唆者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2)如果行為人教唆,欺騙的雖然是正常的成年人,但其教唆,欺騙自殺的行為使得被害人對法益的有無、程度、情況產生錯誤的認識,被害人對死亡的同意是無效的,教唆自殺的行為也屬於故意殺人行為。如醫生欺騙患者你馬上就要死了,進而使被害人自殺。
詳細可以去看看眾合的專題講座。
F. 為什麼說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6條並無不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審議稿)》第36條(以下簡稱「草案第36條」)對刑法第三百零九條「擾亂法庭秩序罪」作了修改,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引發較大的爭議。
原條文:
第三百零九條 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草案第36條:
有下列擾亂法庭秩序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一)聚眾哄鬧、沖擊法庭的;
(二)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的;
(三)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
(四)有其他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情節嚴重的。
草案第36條第1款及第2款,各界並無爭議。惟增加的第3、4款在法律界引發較大的爭議,特別是諸多律師存在顧慮,甚至認為該條系針對律師而設,紛紛建議暫緩修改或刪除此兩款。
筆者認為草案第36條第3、4款內容並無不妥,可資贊同,但確有必要做好解釋、說明、宣導工作,以消弭律師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顧慮。
具體理由如下:
一、草案第36條第3款內容,合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與三大訴訟法律的規定相呼應、銜接,並無不妥,可資贊同
(一)法庭權威不容藐視、不容蔑視,《決定》明確提出: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藐視法庭權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二)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均就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構成犯罪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4年修正)雖未如此明確規定,但亦可作同樣理解,因此,草案第36條增設第3款,誠有必要,無可指摘,不增設,反而使得訴訟法律的規定無法有效實施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10條【對妨害法庭秩序的強制措施】第3款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94條【違反法庭秩序的處理】第2款明確規定:對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9條明確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六)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以哄鬧、沖擊法庭等方法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
(三)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第10條第3款即已明確規定: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等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二、草案第36條第4款是「避免掛一漏萬的規定」,無須做過分的聯想和解讀
草案第36條第4款「有其他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情節嚴重的」,該等條款,屬於兜底條款,是「避免掛一漏萬的規定」。
應當看到,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兜底條款為數不菲,因此,從立法技術層面而言,個人以為草案第36條第4款亦無可非議,無須做過分的聯想和解讀。
三、從草案第36條第3、4款字面文義來看,顯然難以得出針對律師此一特定群體而設的結論
四、律師要做守法楷模,遵守法庭規則,維護法庭秩序;即便履行辯護代理職責,也不得實施 「侮辱、誹謗、威脅」行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
一方面,律師在法庭上,在法治框架內,用法言法語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即便言行較真、執著(「死磕」),也無可指摘,因為律師執業的首要職責就是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
另一方面,「法庭在任何時候都應當得到尊重,且首先要獲得法律人的尊重」。律師負有「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使命,這一使命與法庭審判活動的目標和宗旨是一致的,因此,維護法律尊嚴、尊重法律權威是律師職業應有之義,律師應當是法律的擁護者和踐行者,須嚴格依法履行辯護代理職責,遵守訴訟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等相關規定,遵守訴訟規則,遵守法庭規則和法庭紀律,維護法庭秩序。實施 「侮辱、誹謗、威脅」行為,擾亂法庭秩序,干擾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不僅損害國家法律的尊嚴和權威,而且與律師的職業使命相背離,有損律師的職業形象。
需要強調的是,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2012年修正)(以下簡稱「《律師法》」)第49條即明確規定律師「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律師法》第37條第1、2款明確規定: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其中,「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即是參酌國際慣例所規定的律師「庭審中言論責任豁免權」,惟這並不意味著律師在法庭上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庭審中言論責任豁免權」有一定的限制,有些言論,如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即不享有豁免權。
五、律師隊伍已經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法院、檢察院等應尊重和支持律師依法履行職責, 切實保障律師各項執業權利,落實律師在庭審中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建立健全對侵犯律師執業權利的救濟機制
審判實務中,辯審沖突不斷加劇,法官把律師趕出法庭時有耳聞,律師依法履行職責遭遇阻礙的情形不時發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諸多律師因此對草案第36條第3、4款內容存在疑慮,紛紛提出修改完善意見,此無可厚非,應予理解。
(一)有必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修法「說明」中,對草案第36條作出必要的解釋、說明,以消弭律師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顧慮。
(二)及時釐定「擾亂法庭秩序罪」的判斷標准,對「侮辱」、「誹謗」、「威脅」(特別是「威脅」)等用語之涵義盡可能作出明確的詮釋,從行為主體、行為時間、行為人主觀、行為後果等方面嚴格釐定「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判斷標准,以釐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且不論對律師抑或其他人,嚴格適用,慎重適用,以防止該罪名被濫用,以免律師的顧慮一語成讖。
(三)倘若草案第36條最終獲得通過,有必要依照《律師法》第36條之規定,切實保障律師的辯論權和辯護權,依照《律師法》第37條之規定,切實保障律師人身權和庭審中言論責任豁免權,從而保障律師充分履行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職責,在法庭上得以大膽陳述代理或辯護意見而不必擔心會因此受到侵權、誹謗、偽證、包庇等民事或刑事責任追究,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法院庭審的功能,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訴訟委託人的合法權益,達到維護司法公正的目的。
另一方面,有必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37條第2款條文中「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作出較為明確的詮釋,以釐清律師「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之言論的邊界,協助釐清「擾亂法庭秩序罪」之罪與非罪的界限,竭力避免律師無端因法庭上之言論而入罪的情形發生。
(作者:邱興亮 ,福建聯合信實律師事務所)
G. 我國刑法對侮辱罪和誹謗罪都是怎麼規定的
概念及其構成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和名譽權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所謂人格尊嚴,是指公民基於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地位、聲望、工作環境、家庭關系等各種客觀條件而對自己或他人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和尊重。所謂名譽,是指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名望聲譽,是一個公民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所謂名譽權,是指以名譽的維護和安全為內容的人格權。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單位。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團體、組織,不構成侮辱罪。在公眾場合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本法第299條之規定,應以侮辱國旗、國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侮辱他人的行為。行為的主要手段有:(1)暴力侮辱人身,這里所講的暴力,僅指作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糞便潑人,以墨塗人,強剪頭發,強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動作等,而不是指毆打、傷害身體健康的暴力。如果行為人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和行為,則應以傷害罪論處。(2)採用言語進行侮辱,即用惡毒刻薄的語言對被害人進行嘲笑、辱罵,使其當眾出醜,難以忍受,如口頭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隱私、生理缺陷等。(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報、小字報、圖畫、漫畫、信件、書刊或者其他公開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隱私,詆毀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
2)侮辱行為必須公然進行。所謂「公然」侮辱,是指當著第三者甚至眾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聽到、看到的方式,對他人進行侮辱。公然並不一定要求被害人在場。如果僅僅面對著被害人進行侮辱,沒有第三者在場,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則不構成侮辱罪。因為只有第三者在場,才能使被害人的外部名譽受到破壞。
3)侮辱對象必須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數人,但必須是具體的,可以確認的。在大庭廣眾之中進行無特定對象的謾罵,不構成侮辱罪。死者不能成為本罪的侮辱對象,但如果行為人表面上侮辱死者,實際上是侮辱死者家屬的,則應認定為侮辱罪。
4)公然侮辱他人的行為還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能構成本罪。雖有公然侮辱他人的行為,但不屬於情節嚴重,只屬於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手段惡劣,後果嚴重等情形,如強令被害人當眾爬過自己的跨下;當眾撕光被害人衣服;給被害人抹黑臉、掛破鞋、帶綠帽強拉遊街示眾;當眾脅迫被害人吞食或向其身上潑灑糞便等污穢之物;當從脅迫被害人與屍體進行接吻、手淫等猥褻行為;因公然侮辱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者自殺身亡;多次侮辱他人,使其人格、名譽受到極大損害;對執行公務的人員、婦女甚至外賓進行侮辱,造成惡劣的影響;等等。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構成本罪主體。對於以期刊雜志刊登侮辱、誹謗他人文章的,根據新聞出版署1988年11月24日發布的《期刊管理暫行條例》第5條、第36條規定,任何期刊凡違反本規定,刊登侮辱、誹謗他人的內容的,由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區別情節輕重,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收入;停止出售;沒收或銷毀違法期刊;定期停刊;停業整頓;撤銷登記等行政處罰。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目的。間接故意、過失不構成本罪。
二、認定
1、合法行為與侮辱行為的界限
要劃清正當的輿論監督與文字侮辱的界限;劃清正當的文字創作與貶損人格、破壞名譽的界限;劃清當事人所在單位依職權對個人的政績、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評價、審查行為與侮辱的行為界限;劃清通過正當、合法的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舉報、揭發不道德行為、違法行為直到犯罪行為與侮辱行為的界限;劃清出於善意的批評,包括對國家工作人員和各級領導批評行為,同惡意的侮辱行為的界限,等等。
2、民事侵權侮辱行為與侮辱罪的界限
二者的區別是:
(1)行為的嚴重程度不同。構成侮辱罪的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行為;民事侵權的侮辱行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1款規定,僅限於「造成一定影響」的侮辱行為。
(2)行為的對象不同。侮辱罪的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而民事侵權侮辱行為的對象可能為法人。《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2款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詆毀、誹謗他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侮辱法人的名譽可以構成民事侵權行為,而不構成侮辱罪。
(3)對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要求不同。侮辱罪的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是直接故意:而民事侮辱侵權的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也有過失。即民事侵權行為人只要有過錯,並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他人人格、名譽的損害,就應承擔名譽侵權的法律責任。
3、一般侮辱違法行為與侮辱罪的界限
侮辱他人的行為,只有達到情節嚴重的,才以犯罪論處。一般侮辱行為,情節輕微的,不以犯罪論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條規定,對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4、本罪與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界限
當行為人採用公然強行扒婦女的衣服、對婦女身體進行某些動作性猥褻、侮辱時,對行為人是定侮辱罪還是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容易發生混淆。區別兩者的關鍵,在於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和動機。侮辱罪中的侮辱婦女,行為人目的在於敗壞婦女的名譽,貶低其人格,動機多出於私憤報復、發泄不滿,這一點與侮辱其他人(男性)、其他侮辱行為(如以大字報進行侮辱)沒有什麼區別;而猥褻、侮辱婦女行為,行為人目的在於尋求下流無恥的精神刺激,滿足行為人的畸形性慾。另外,侮辱婦女罪在有些場合,行為人侮辱的對象即婦女具有不特定性,而侮辱罪的對象只能是特定的。
5、侮辱罪中一罪與數罪的界限
侮辱罪可以以暴力方法實施。這里的暴力僅僅是指行為人為使他人人格尊嚴及名譽受到損害而採取的強制手段,不包括對被害人的故意殺傷行為。如果行為人在侮辱他人過程中故意傷害被害人甚至殺害被害人的,應以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對行為人定罪處罰,不應對行為人以侮辱罪和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實際數罪並罰。但如果是行為人在侮辱他人過程中,第三人予以阻止,行為人為排除阻礙而將第三人傷害或殺害的,則應對行為人實行數罪並罰。
三、處罰
根據本條規定,犯侮辱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本條同時規定,犯侮辱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告訴才處理」,根據本法第38條的規定,是指被害人告訴才處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告訴。本法之所以侮辱罪要告訴才處理,是考慮到侮辱行為大都發生在家庭成員、鄰居、同事之間或日常生活之中,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且社會危害性不是很大,多數場合下可以通過調解等緩和力式來解決。此外,被害人可能不願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到侮辱的事實,如果違反被害人的意志而提起訴訟,採用刑事制裁的方法解決反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需要指出:「告訴才處理」,並不是說不告訴不構成犯罪,而是說不告訴對這種犯罪就不提起訴訟。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是指侮辱行為引起了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殺身亡等後果,被害人無法告訴或失去告訴能力的情況。「危害國家利益」,是指侮辱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外交使節等特定對象,既損害被害人個體的名譽,又危害到國家利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