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關於證據的司法解釋

關於證據的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2-11 19:40:47

A. 證據效力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於民事證據的若干規定的司法解釋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作出了如下規定:
1、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2、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3、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4、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5、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證據確鑿的法律規定有:
1、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2、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3、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B. 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關於證據保全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主要的我找到三條,希望能幫助到你。 《民事訴訟法》74條:在證據可能版滅失或者以後難以權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民事訴訟證據規定》23條:當事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24條: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筆錄等方法。 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到場。

C.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3)關於證據的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D. 證據規則司法解釋有哪些內容

你好,一、《規則》的制定是必要的、及時的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對提出證據的主體選擇的仍然是「以法官依職權收集和調查證據為主、當事人舉證為輔」的方式,從而不能很好地適應程序公正和裁判公正的要求。尤其是民事訴訟法以及有關的法律在證據制度方面規定得十分簡單,進而導致在具體的民事案件中,一些基本的證據規則仍然缺乏,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與保障司法公正的需要。在這種情形下,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先後開展了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措施也大多圍繞民事證據規則的運用而展開,如強化質證、實行舉證時限、庭前交換證據等。《規則》正是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對法院在審判工作中所使用的證據的基本規則做出了規定,我認為該規則的制定是必要的,其內容對於保障司法公正和提高訴訟效率將發揮重要作用。所謂「以事實為根據」無非是「以證據為根據」,[1]因此,證據規則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很難保障司法的獨立、公正以及案件真相的發現。針對實踐中因為缺乏證據規則而出現一些司法不公的現實問題,該規則的出台確有助於增進司法獨立和保障司法公正。這具體表現在:
第一,確立了一套較為合理的審查判斷證據、准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規則,從而彌補了司法實踐中法官在審查判斷證據方面因缺乏必要的基本規則,而導致的對證據審查、認定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由於缺乏證據規則,給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留下過大的空間,並且極大妨礙了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作出公正的裁判。盡管從總體上說,絕大多數法官能正確地運用自由裁量權,但由於少數素質極低的法官利用因證據制度的不完善而獲得自由裁量權來謀取私利,就足以造成冤假錯案。例如,個別法官幫助一方當事人聘請鑒定人而否定另一方當事人的主張,甚至造假證據、造假案,在事實認定方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很大程度上是鑽了證據制度不完善的空子。《規則》最大的意義就是在民事證據制度方面建立了一套基本的證據法規則,確立了當事人舉證、質證、人民法院認證的原則及有關舉證責任倒置、免證、自認的規則,確立了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和程序,規范了舉證時限和證據交換,確定了質證和證據審核、認定的詳細規則,這就填補了我國證據制度的空白,為法官審理案件、認定事實提供了可供操作和適用的規則。同時,在法官不遵守這些規則之時,當事人、律師可以根據證據法對法官的行為進行評價,上級法院或上訴審法院依據證據法對下級法院或一審法院實行監督,從而形成一整套對法官在證據的運用、採納方面的有效的制約體系。這就有助於保證司法的公正,防止肆意裁判與枉法裁判。
《規則》確定了證據證明力的判斷規則,這既有利於法官准確地認定事實,同時也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限制。因為在缺乏證據規則的情況下,事實上完全採用的是自由判斷的方式,而該規則詳細規定了證據的審核認定規則,尤其是關於證據的證明力的判斷規則,有助於保障司法的公正。
第二,明確了法官依職權主動收集和調查證據的范圍及程序。《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由於該條對於造成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不能收集的證據的「客觀原因」並沒有作明確具體的解釋,尤其是對法院認為確有必要收集的情況沒有作出嚴格的限制,從而這一條款在實踐中往往被過分擴大解釋,法官因此而享有了主動收集調查證據的極大的許可權。由於法官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必然要與當事人一方進行單獨接觸,這就很難避免法官接受當事人的吃請,更何況個別法官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和素質,難免在與當事人的接觸中,發生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現象。由於法官通常不會拋棄自己辛苦獲得的證據而接受當事人的證據,即使當事人對法院的證據提出質疑,只要不是雙方否認,則法官便有取捨證據的自由。[2]如果法官受到了來自於各方面的干預以及人情的影響,則法官的調查取證也將會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3]正是為了解決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規則》通過對《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情形作進一步的解釋,明確了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和條件。[4]同時,《規則》在法院調查取證的程序方面,也做了較為合理的規定,這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完善了證人出庭制度。在審判實踐中,由於證人出庭率低是影響事實的認定和法院裁判的一個重要問題。證人出庭作證率低的狀況不僅影響到了證人證言的運用及採納,更重要的是對我國當前進行的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了形成了極大障礙。如果證人不出庭,當事人不能當庭對證人進行發問和質證,更不可能在此基礎上對證人的證言展開充分的辯論。在大多數民事案件中,由於證人證言是證明案件事實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如果證人不能出庭作證,對事實的辯論將會缺乏可靠的依據,甚至是無的放矢,公開審判的功能因此會大打折扣。如果證人不能出庭,質證的作用就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從根本上說,證人出庭率低直接影響到審判的公開、公正。證人不出庭,直接決定案件事實的證據不能得到質證,法官在庭外的調查難免會形成暗箱操作,甚至與當事人一方合作對付另一方當事人。此外,還可能使各種偽證不能得到及時的揭露,從而不能切實保障司法程序與裁判的公正。因此,《規則》第56條嚴格限定了《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情形,並在第四部分質證的規則中對證人出庭的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這對於提高證人出庭率、保障司法公正是有益的。
第四,明確了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要求和證明標准。由於所謂「以事實為依據」,實際上是以證據為根據,訴訟中的事實都要靠證據來證明,但訴訟中認定的事實並不一定是客觀上存在的事實,在程序公正、公開的條件下,民事訴訟中查明案件時不可能使每一個被認定的事實都與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完全一樣,但民事糾紛又必須依法及時解決,法官不能因當事人舉證證明的事實不能完全達到客觀真實的程度,駁回原告的請求。然而當事人舉證所證明的事實,其真實性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夠達到定案的依據,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有關證明要求證明標準的規則,以至於法官在實際的操作中所掌握的標准各不一樣,這也無形之中給法官以極大的自由裁量權。《規則》第73條引入了優勢證據法則,要求在民事訴訟證據無法達到確實充分,所證明的事實不能達到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況下,只有按照「高度概然性」的證明標准作出判斷,這就明確了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要求和證明標准。如果通過證明力的比較,仍無法對待證事實作出認定,待證事實仍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審判人員應當依據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作出裁判,由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這完全符合民事訴訟的特點和規律。[5]
此外,《規則》的制定還有助於提高司法效率。在司法領域,公正與效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提高司法效率是全面實現司法公正的必要條件。按照程序正義的要求,程序也應當及時終結,裁判時間不可遙遙無期,因為任何遲來的正義都可能構成非正義。訴訟時間的拖延對訴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會形成極大的損失和浪費。而按照現行民訴法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訴訟的任何階段不斷提出新證據,有些當事人將本應在一審中提出的證據故意留待二審甚至在審判監督程序中提出,造成案件被發回重審,從而使案件久拖不決,或者已審結的案件被推翻重審,這不僅造成了訴訟遲延,也是司法資源的重大浪費,對判決的既判力及司法的權威性更是致命傷。當事人在一審中不提出證據而在二審中提出證據,法院根據二審中提出的證據進行判決時可能使一審法院付出資源白白浪費。同理,當事人在一審或二審中不提出證據而在審判監督程序中提出證據,將使一審、二審法院付出的資源被無端耗費。因此,證據的提出如無時間的限制將根本違背訴訟效率的原則,所以《規則》對《民事訴訟法》第125條和第179條「新的證據」進行解釋,規定了舉證時限。對於與舉證時限關系密切的證據交換問題,也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這也有利於庭前確定證據方法、確定事實爭點,切實提高審判效率。
《規則》的制定之所以是十分及時的,一方面是因為該規則適應了司法改革和司法實踐的需要,完成了各地證據規則的全國統一。無論是實體的公正還是程序的公正,都要求證據規則的統一性。然而,自審判方式改革以來,不僅各地的高級人民法院為適應審判方式改革的需要,大都制訂了自己的證據規則,而且一些中級人民法院甚至區縣人民法院也制定了有關的證據規則,這些規則差異較大,有的甚至在同一省市內部各中級、基層法院的證據規則都不一致,從而極大地妨礙了司法的統一性。此外,各地甚至各級法院分別制定不同的證據規則,也不利於保障當事人訴權的行使。所以規則的制定至少在法院內部將民事證據法律制度統一起來,這對於實現司法的統一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規則》及時總結了審判方式改革的成果,並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的關鍵。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作為司法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全國各地已普遍展開,而各地都在探索試驗,其做法各有不同,由於各級各地法院的做法又千差萬別,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效果,造成了某些當事人對改革措施的懷疑與不信任。民事審判方式改革進行到現在,證據制度的完善已成為改革的瓶頸。規則通過規范舉證時限、質證、認證等制度,有利於促進審判方式改革的深入發展。
在證據立法程序啟動較慢、民事訴訟法暫時難以修改、民法典一時難以出台的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從提高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出發,制定關於證據的司法解釋,也符合了辦案的實際需要。《規則》的制定不僅豐富了我國民事證據法的淵源,而且也為制定民事證據法提供了有利有益的資料與經驗。未來的民事證據法應該是在廣泛吸取該證據規則的基礎上,盡快出台。

E. 證據規則最新司法解釋是什麼

證據規則最新司法解釋如下:審判機關取證原則、最佳證據規則、非法言詞證據排除原則、口供補強原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的統稱,也就是說,司法機關不得採納非法證據,將其作為定案的證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可知,違法證據排除規則:主要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應當排除那些通過非法搜查和扣押獲取的物證的規則。對違法證據是否排除,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價值選擇。從保護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出發,那麼非法取得的證據材料應當排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F. 新證據的法律規定

一、《證據規定》關於「新的證據」的范圍界定
《證據規定》第41條:「《民事訴訟法》第125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1)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2)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證據規定》第43條第二款又規定:「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對於當事人申請再審時「新的證據」的界定,《證據規定》第44條解釋為:「《民事訴訟法》第179條第1款第1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
二、提供「新的證據」的時間
根據《證據規定》第42條和第44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三、提供的證據不屬於「新的證據」之法律後果
《證據規定》第43條第一款明示:「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這一規定與《證據規定》第34條關於舉證時限的效力和第4l條關於「新的證據」的界定在內容上彼此聯系,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
四、提出「新的證據」所引發的法律後果
提出「新的證據」除對案件本身產生相應影響外,根據《證據規定》第46條,還會產生以下兩個方面的後果:
1、由於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致使案件在二審或者再審期間因提出新的證據被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改判的,原審裁判不屬於錯誤裁判案件。
2、一方當事人請求(提出新的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負擔由此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G. 證據司法解釋

可以,但是必須要有其它的證據相輔,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相關條文參見《統計法》、《會計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證據規則》等法條、司法解釋中。

H. 證據法司法解釋!

你可以寫信要求人大盡快制定證據法,我支持你!
一部法律沒有制定出來,原因很多,你想呢?

I.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 第四十一條的司法解釋,求大神律師!

這個就是司法解釋了,是對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不能再有一個司法解釋來解釋司法解釋的。

熱點內容
防金融詐騙法律知識網路競賽題 發布:2025-02-07 03:15:24 瀏覽:830
律師函來了後果嚴重嗎 發布:2025-02-07 03:04:25 瀏覽:153
邊緣性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2:17:09 瀏覽:585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 發布:2025-02-07 02:09:47 瀏覽:631
道德信念有 發布:2025-02-07 01:37:14 瀏覽:863
端正執法司法理念大討論活動 發布:2025-02-07 01:31:25 瀏覽:312
勞動法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2-07 01:24:16 瀏覽: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發布:2025-02-07 01:14:10 瀏覽:532
婚姻法中關於性的認識 發布:2025-02-07 01:02:16 瀏覽:543
婚姻法解釋一不得已不知情 發布:2025-02-07 00:28:46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