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司法
⑴ 論公司法的進一步完善及影響
【收費論文】論公司法的進一步完善及影響?
本文的建議是:
1.規定股東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民事責任。
現行《公司法》第208條、209條規定:公司的發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 應承擔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但這兩條均未涉及民事責任的承擔。考慮到上述兩種行為 極易損害公司及其債權人的利益,故有必要規定在此種情況下行為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
2.確立並完善股東直接訴訟制度
所謂股東直接訴訟(direct action)是指股東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基於其股份所有人的地 位向公司或者他人(包括公司的大股東、董事、監事和職員)提起的訴訟。該訴訟提起的 依據是股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股東權又是一項綜合性權利,既包括資產受益權、剩餘 資產分配權等自益權,也包括股東會議出席權、表決權、委託投票、知情權、召集股東 臨時會請求權等共益權。從理論上講,只要股東的上述權利遭到公司或他人侵害,如控 股股東違反誠信原則,濫用多數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或者公司管理層濫用權力損害股 東權益,或者上市公司發布虛假信息,導致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作為受害 者的股東均有權直接提起訴訟。應當說,我國現有法律對此項制度的規定是不夠明確的 ,如《公司法》第111條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犯 股東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與侵害行為的訴訟」,但該 條並未明確指出股東應以誰作為被告,提出何種性質的訴訟,使該條規定很難操作。再 如依《證券法》第63條規定,如果上市公司的公告、年報、中報等存在虛假記載,誤導 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發行人應當承擔賠償責 任,發行人負有責任的董事、監事、經理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然而,該條規定同樣 過於原則,對諸如歸責原則、舉證責任的分配、損失額的確定等問題的規定是一片空白 ,從而使一些證券民事侵權糾紛起訴到法院後,法院要麼裁定不予受理,要麼暫不予以 受理和審理⑦(註:如在200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各級地方法院下達了有關通知,稱 由於受我國立法及司法條件的局限,法院尚不具備受理及審理證券民事賠償案件的條件 ,因此要求各地法院對於證券市場糾紛引起的民事賠償案暫不予以受理和審理.)。因此 ,時至今日,我國尚無一起此類案件。這與現實生活中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屢受侵害的現象形成鮮明的反差。由此可見,確立並完善股東直接訴訟制度已迫在眉睫 。
3.建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所謂股東代表訴訟(derivative action)又稱派生訴訟、代位訴訟,是指當公司怠於通 過訴訟手段追究有關侵權人員的民事責任及實現其他權利時,具備法定資格的股東為了 公司的利益而依據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的訴訟。率先創設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是英國和 美國,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法國、德國、西班牙、菲律賓、日本及我國台灣地區 均規定有此項制度⑧(註:王保樹.商事法論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如《日 本商法》第267條規定:連續持有股份達6個月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提起追究董事責任 的訴訟;若公司不提起訴訟,前述股東可以為公司提起訴訟。《台灣公司法》第213條 、214條亦規定:連續一年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10%以上之股東,得請求監察人為公 司對董事提起訴訟,股東會亦可另選代表公司為訴訟之人。若監察人不提起訴訟,前項 之股東,得為公司提起訴訟。我國《公司法》對此項制度雖無明文規定,但司法實踐中 卻不乏這方面的實例。《公司法》修改時,實有必要引入此制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 可以規定:若股東董事、雇員及第三人對公司實施侵害行為為公司又怠於行使其權利時 ,持有公司股份達一定比例的股東可以請求監事會提起訴訟。若監事會在一定期間內未 提出,上述股東可以自己的名義代公司提起訴訟。
4.關於公司終止後的民事責任問題
依據我國目前的有關法律規定,公司必須先清理後方可申請注銷。但在實踐中申請注 銷在先、清算在後的現象是十分常見的,這極易損害債權人利益。因此,必須在立法中 明確規定未按法律規定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的,行為人應對該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 任。同時,建議將來《公司法》修改時將現有的有關司法解釋吸收進來,不妨規定在公 司資本未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時,應認定該公司不具備法人資格,在公司終止時由股 東對公司承擔連帶責任;在公司資本雖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但未達到其申報的注冊資 本時,由股東對注冊資本與實際出資之間的差額承擔責任;在股東抽逃出資的情況下, 應令抽逃出資者在所抽逃的資金範圍內承擔民事責任。
⑵ 論我國《公司法》規定的出資的規則
:依據《公司法抄》第二十七條等規定:(1)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2)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不按照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3)股東繳納出資後,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
⑶ 關於公司法的論文
跪求各位大俠了,小
⑷ 試論述公司法上的決策資本至上原則及其例外規定
公司法是一種私法。
股東在公司的中的話語權叫做「資本多數決」,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行使股東表決權。
例如:公司的解散、合並、分立、增資、減資、改變章程、改變公司形式需要代表公司表決權或者出席公司股東大會代表權的2/3以上的股東同意才可以。
例外:在利潤分配、優先認股權、優先購買權、剩餘財產分配的時候,如果沒有特別規定,股東以實繳出資比例形式。
公司法中還有不以出資比例為標准表決的。
1,在股東將股權轉讓給股東之外的人的時候,需要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才可以。這里的過半數指的是人數過半數(公司法第71條規定)。
2,公司法司法解釋3第24條第3款規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里的過半數同樣是人數過半數。
⑸ 關於《公司法》這門課的論文怎麼寫
論《公司法》轉投資法律規定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王兆華(蘭州大學法學院2002級碩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 我國《公司法》在轉投資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轉投資的對象規定的過於狹窄;轉投資的形式方面缺乏對債權投資的規定;在轉投資的數額計算方面規定的有待明確;對轉投資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也缺乏法律規制。在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健全轉投資方面的法律缺陷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以及為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轉投資對象;債權;公司凈資產;母子公司 「公司轉投資是指公司作為投資主體,以公司法人財產作為對另一企業的出資,從而使本公司成為另一企業成員的行為。」 [1] 我國《公司法》對轉投資規定在第12條,與其它國家、地區而言,《公司法》對公司轉投資問題,採取了嚴格、單向限制的態度。「公司轉投資行為對於鼓勵企業經營多元化與自由化、增加投資渠道、有效運用資本有著積極意義,它已成為企業間相互聯合的一種特別重要的手段」 [2],但是轉投資也會引發諸如虛增資本、實質性減資、董監事濫權、母公司不規范行為等法律問題,為確保股東和債權人利益,各國公司法一般都對轉投資行為予以一定的限制,我國《公司法》亦做了一些規定,但是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本文擬結合我國《公司法》有關規定,對在轉投資對象、轉投資形式、投資額計算問題、母子公司問題等方面存在立法缺陷加以探討,提出筆者立法建議。 (一)轉投資對象方面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我國《公司法》第12條第l款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從立法者本意來看,這一規定旨在禁止公司成為其他經濟組織中承擔無限責任的成員或股東,因為其他經濟組織中承擔無限責任的成員或股東在該經濟組織的資產不足清償債務時,須負連帶責任,這會給股東和債權入的權益帶來不利影響。然而,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是否公司轉投資對象只能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回答是否定的。在當前我國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法人以公司企業法人和非公司企業法人兩類形式行在,公司企業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東承擔的是有限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非公司企業法人,主要是指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非公司企業法人的投資者對所投資的企業也承擔有限責任。因此,《公司法》將轉投資的對象只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不合理的,而應當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實際上,公司的轉投資應當擴大到全社會的范圍內,不僅可以投資到公司,還可以投資到非公司的企業、事業單位等。從而擴大公司的投資渠道,鼓勵公司的多元經營,促進全社會的經濟繁榮。」 [3] (二)轉投資形式方面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對這一問題的規定,見《公司法》第12條第1款,該款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並以該出資額為限對所投資公司承擔責任。這一規定,恰與《公司法》第3條關於投資和股東責任的規定是一致的,因此,《公司法》此處規定的轉投資,僅指股權投資而不包括債權投資,這就意味著我國《公司法》對轉投資行為所設置的限制僅針對股權形式的轉投資而不針對債權形式的轉投資,即債權形式的轉投資不受限制。這一種情形顯然是不合理的,果真如此,其危害是很大的。因為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公司轉投資是以債權投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果對其不加以任何限制,則債權投資的不斷膨脹同樣可以導致公司資產的虛化,從而影響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對公司債權投資不加限制,違背了《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在修改《公司法》時或在有關的立法與司法解釋中,應明確規定公司轉投資包括股權投資與債權投資兩種形式,並對債權投資的限額做出合理的規定。 (三)轉投資限額計算問題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根據《公司法》第12條第2款的規定,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與控股公司外,對一般公司而言,其轉投資以所累計投資額不得越過本公司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為限。「公司用以經營的資產,不完全是由股東投資所形成的資產,同時也包括由債權人投資而形成的那一部分資產。無論是股東的投資還是債權人的投資,在帳面上都等於公司資產。」 [4]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公司無形資產是否包括在公司凈資產內,如何確定?而且公司凈資產是一變數,經常發生變動,難以掌握。「可見,以資產凈值作為限制投資額度的基數的實際意義不大,因為一般公司都可採取某種合法手段規避此種限制。況且,以凈資產值的百分之五十為限的根據是什麼?」 [5]因此,這樣限制的合理性是令人懷疑的 。 「《公司法》第12條規定,公司對外『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這一條款嚴重製約以投資主體形成為標志的現代企業法人制度的建立,極不利於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 [6] 「建議刪掉《公司法》第12餘的有關規定,由公司根據本身的具體情況自行確定其對外投資的數額和比例。」 [7]這個累計投資額,是一個產生於立法中而又難以從立法中得到答案的問題,在正在修改的《公司法》或在以後的有關立法、司法解釋中應予以回答。 (四)母子公司規定方面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由於公司的轉投資形成母子公司,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作違法或規避法律行為的工具,因此,許多同家都在立法上對母子公司問題做了專門規定,藉以限制母公司的不規范行為,保護股東和債權人利益。」 [8]但是考察我國《公司法》,就整部法律而言,其規范均圍繞一個獨立公司而設置,沒有涉及到母子公司這一特殊形態;而就整個中國現行法律體系而言,亦無一部規范母子公司的相關法律。「我國《公司法》只對公司對外投資這一行為採取了限制,而未對因公司對外投資而形成的公司與被投資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做出詳細規定,使得在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經濟糾紛,給司法審判工作造成了困難。」[9]因此,修改的《公司法》應當對這個重要問題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必要時,也可以單獨立法,制定一部《母子公司法》亦未嘗不可,在其中對這個問題予以規定。 結語 公司轉投資行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營行為,是存在於市場經濟主體特別是上市公司中普遍現象,對於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從我國《公司法》10年的實踐來看,公司轉投資也滋生了不少問題,其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公司的對外投資行為既是公司的一項法定權利,又必須符合公司及有關各方對自身利益的安全需求」。[10]鑒於這些情況,健全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加強對公司轉投資規制是我國《公司法》修改面臨的重大課題,完善這方面的規定也能為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參考書目: [1]俞宏雷.公司轉投資的效力及其處理[J].人民司法,2003,(11).46 [2]戴德生.公司轉投資的法律問題[J].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11(4).22 [3]張婌芳.公司的經營范圍與轉投資的法律問題[J],2000,(9):116 [4]李靜冰.論公司資產的特殊性及其投資者的權益保護[J].中國法學,1995,(3) [5]何向亮.論我國公司法上的轉投資限制[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0,20(2).63 [6][7]劉紀鵬.對《公司法》修改的十點建議[A].郭鋒.王堅.公司法修改縱橫談[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9-90 [8]論美日上市公司管治制度[J].經濟法學、勞動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9,(12)36-39 [9][10]陳 巍.限制公司對外投資的利弊分析[A].郭鋒.王堅.公司法修改縱橫談[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8_151 作者:王兆華,蘭州大學法學院
⑹ 試論公司法的性質和特徵(論述題) 求會的大神給我一篇
1,雙方簽訂勞動合同,達成口頭協議:如發生工傷,責任自負,這個合同本身就是無效的,違背合同訂立的公平原則,2,賀某的醫療費、營養費應由用人單位承擔,
⑺ 1000字論述公司法修訂對社會的影響
《公司法》是規范資本市場主體的基本法律,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法律。本次《公司法》的修訂,修改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的規定,充實了公司職工權益保護的規定,健全了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機制和對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障機制,進一步細化了股份轉讓的執行程序。修訂後的《公司法》以維護客戶資產安全和股東合法權益為重點,明確了對投資者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制度,進一步完善了股東的知情權保障制度,增強了可訴性,完善了公司訴訟制度。為司法和執法活動提供了更為充分具體的法律依據,從而更為有效和周密地保護公司股東、債權人、勞動者以及公司本身的合法權益,防範、減少和化解公司內外的利益矛盾和沖突,為投資者和公司當事人提供更具有指導性的行為規則。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公司運作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公司章程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二)《公司法》的可訴性大大增強,公司訴訟業務將呈現爆炸式增長 。(三)公司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的賠償責任加大。
⑻ 論公司法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
我國《公司法》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股東的權益,特別是中小股東的權益,受到非法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股東的權益亟需加強。因此我國現行《公司法》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為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護,一方面是直接對中小股東相關權益的保護規定,另一方面是對大股東權益進行限制的規定。
一、對中小股東相關權益的保護規定如下:
(一)通過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行使公司權力的權利
1、通過對股東會首次會議的召集和主持權特殊情況的規定,彌補召集和主持可能會出現的紕漏
根據《公司法》第四十一條: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會會議職責的,由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或者監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第一百零二條:董事會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大會會議職責的,監事會應當及時召集和主持;監事會不召集和主持的,連續九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前者是指有限責任公司,後者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當某些董事會或監事會被大股東控制後,在法定期限內拒絕或者怠於召開的,股東可自行召集和主持,從而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 2、賦予股東臨時會議的提議召開權,讓中小股東的聲音更能得到關注
根據《公司法》第四十條: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提議召開臨時會議的,應當召開臨時會議。第一百零一條:股東大會應當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兩個月內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三)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請求時。無論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兩者都希望通過這一政策能鼓勵中小股東積極地行使其權利,在必要時聯合起來請求召開臨時會議,表達自身的意願,維護自身的利益。 3、表決權代理的確立,有利於中小股東主動行使權利
《公司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股東可以委託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會議,代理人應當向公司提交股東授權委託書,並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表決權。表決權代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小股東主動行使權利,為中小股東提供了集合力量對抗控股股東的途徑。 臨時提案權臨時提案制度的設立,大大提升了中小股東話語權 (二)獲取公司信息的權利
1、賦予股東知情權,使中小股東更加了解公司的運作
根據《公司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股東有權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股東的知情權是行使其他權利的前提條件,因此讓中小股東了解公司運作必須賦予其知情權。令第一百六十六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依照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將財務會計報告送交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在召開股東大會年會的二十日前置備於本公司,供股東查閱;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公告其財務會計報告。賦予股東知情權,使中小股東對公司內部事務有充分了解,使其能真正參與公司運營,免受大股東濫用權利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2、賦予股東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請求權,讓中小股東及時知道公司經營狀況
《公司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股東可以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股東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應當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說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據認為股東查閱會計賬簿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絕提供查閱,並應當自股東提出書面請求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答復股東並說明理由。公司拒絕提供查閱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小股東眾多,而且能力有限,信息缺乏,因此,賦予中小股東查閱權,擴大其信息渠道,引導理智選擇,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同時也利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