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專家建議稿
A. 對民法典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大家有哪些意見或建議才大一,老師給的題目太難了
別管什麼建議,能不能採用,執行力度高不高,這才是最主要,否則就算再好的千里馬,遇不到伯樂,那也白搭,
B. 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為什麼沒有規定民事責任章
已通過的民法總則,有民事責任章,為第八章。建議稿也是有這個的,內只是沒有具體的責容任類型,這將會在以後的民法典分則部分出現。
因為是總則,所以規定泛華,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具體規定應該在以後的民法典分則出現。
具體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八章
第八章民事責任
第一百七十六條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七十七條二人以上依法承擔按份責任,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
……
C. 最新民法典(建議稿)共設置了()編A.5B.6C.7D.8
C
民法典(草案)共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D. 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和民法通則的差別
你好,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專家建議稿只有專家向立法機關建議應如何制定民法總則的建議,並不是法律,所以是沒有法律效力的,而民法通則是由我國立法機關制定,具有法律效力
E. 如何評價剛剛發布的民法典61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
充分發揚民主權利,體現立法民意
F. 如何評價剛剛發布的民法典61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主要被區分為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兩大類。 企業法內人是從事商品生產經容營活動,以獲取利潤、創造社會財富、擴大社會積累為目的法人,包括從事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的經濟組織。非企業法人是指依法設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之外的其他社會活動的法人。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則認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G. 結合民法典的出台,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立法本身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是關涉國計民生的國家權力行使活動,這就要求立法反映人民的意願,實現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的有機結合。從兩者的關繫上看,民主立法是主導,科學立法是關鍵。立法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人民賦予其的國家立法權的活動,立法活動本身及其結果必須要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這是對立法主體性的首要要求,在此基礎上需要科學合理確定人民權利義務及其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分配關系。可見,沒有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就會成為空談,就無法真正體現公權力服務於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要求。
我們先談談民主立法。立法首先要秉持民主立法的要求。民之所欲,法之所系。我們的法律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所以立法的程序和結果都必須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回應人民群眾的基本要求。為此就必須要在立法過程中廣泛徵求民意、匯集民智,達成最廣泛的共識。應當說我們在民主立法方面已經有比較完善的立法程序設置。最典型的做法是將法律草案在媒體公布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我們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就徵集了20多萬條意見,《個人所得稅法》修訂草案徵集了30多萬條意見,實際上此種做法在國際上也是很先進的。我曾經和美國通用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法律部負責人討論過這一問題,他說美國國會在制定法律時也從未將草案向全社會公開,而只是在國會進行辯論,大多數民眾並不了解法律草案的基本內容,所以立法仍然是議員們的事情,他認為中國的做法值得美國學習。強調民主立法,就必須要使立法去行政化和利益集團化,因為無論是部門立法還是受利益集團影響的立法,都不是真正的民主立法。在美國近幾十年來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量化和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之所以能夠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華爾街利益集團游說的影響,以至於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對我國立法也是一個教訓。再比如,美國槍支管理失控,槍擊案不斷,對民眾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但有關管理槍支的立法始終無法通過,除了憲法的障礙之外,最重要的還仍然是強大的利益集團的影響。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部門立法的弊端,也應防止利益集團對立法的不當影響。使法律真正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匯集民智不斷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徵求民意的過程也是一個法律普及的過程,是對民眾參與民主生活的有益訓練,其對於法律的順利實施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在民主立法方面,《物權法》作了很好的示範,該法在通過以後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與其在制定過程中廣泛地吸取民眾的參與有很大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點經驗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是充分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在物權法制定的前期,一般是立法機關委託專家提出草案建議稿,作為立法的重要參考。由於專家建議稿裡面有立法理由書,這也為立法提供了一些前期准備。尤其是在立法過程中,針對物權立法中的一些重大疑難問題,立法機關委託專家進行專題研究,從而對這些問題有了充分的理論鋪墊。二是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法律草案能夠反映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聲音。例如,關於小區車位車庫的歸屬問題,立法機關就充分聽取了業主、開發商、主管部門等的意見,盡管各方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但對最終規則的形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三是向全民公布草案、徵求意見。當草案比較成熟時,通過向全民公布,徵求意見。2005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公布,短短一個月內,全國人大法工委就收到了群眾意見11500餘件,8月11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將7月27日至8月10日媒體以及群眾來信提出的主要意見進行了分類整理,在互聯網上進行了公布,作為立法中的重要參考,從而將討論引向深入。我覺得在物權法起草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物權法草案公布以後,有大量公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立法建議。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正在不斷推進民主立法的進程,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公民參與國家立法事務的熱情不斷高漲。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其中一位盲人通過盲文的形式提出了長達數萬字的建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我相信,物權法是我國民主立法的一個良好寫照,為今後立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經驗。這些經驗實際上是立法機關開門立法、民主立法,最大限度聽取民意的充分體現,這為我們未來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在強調民主立法之外,還要注重科學立法。科學立法要求立法反映客觀規律,符合實際的需要。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曾經有一種理論認為,有關市場的法律規則應當根據市場自身自發的法律秩序來構建,純粹應當根據所謂「試錯」的規則來不斷調試,而不能完全依賴於立法者的理性,因為立法者的預見性是有限的,所以它的理性是極其有限的,是常常會犯錯的。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美國近幾十年來,在資產證券方面通過了一系列法案,不斷放鬆監管,鼓勵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自由交易,以至於形成了嚴重的次貸危機。但是,德國很早就頒布了資產證券法,該法案還是嚴格按照市場的規律對金融產品的交易進行了干預,從而避免了危機的發生。這就說明完全否認立法者的理性而將立法完全交給市場,也是不妥當的。因為立法者雖然不能預見到未來的一切,但是立法本身是一門科學,立法者能夠按照科學的要求,准確把握社會經濟的規律、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一定前瞻性的預見,並且能夠引導市場秩序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盲目地交給市場這個無形的手去控制。我國近幾年在科學立法方面,立法機關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一是對立法立項的科學評估,即哪些立法議案應當獲得立項,必須經過科學分析。同時在立法過程中也要進行科學評估,確定客觀情況是否已經發生變化,該法在通過後是否會滯後。二是在執法檢查中對立法進行評估,發現現有法律在適用中的問題,為以後的立法提供建議。三是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甚至將一些法律事先委託專家學者擬定建議稿。四是加強立法的前期調研工作,在立法過程中通過前期調研能夠充分發現立法的需求。這些做法其實都是為了准確把握立法的客觀規律,然後將之反映到立法過程中去。
從整體上說,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之間是不矛盾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它們之間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沖突。例如,在破產立法中,勞動債權是否可以優先於抵押權,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如果要徵求民意,大多數民眾可能要求,勞動債權要優先於抵押權。而從科學立法的角度來看,抵押權優先於勞動債權,不僅符合法學原理,而且,有利於鼓勵交易,最終有利於社會的整體發展。所以,我認為,對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來說,兩者不可偏廢,前者強調立法要反映民意,但民意不一定都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又要通過科學立法來准確把握這些規律,努力提高立法的質量。
科學立法是確保立法質量的關鍵,當然,在科學立法過程中我們還存在很多不足,我認為要注重科學立法,還應該注意如下幾個問題:一是立法既要保持其適度抽象,又要保持其可操作性。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差異很大,法律如果規定的過於具體化就有可能影響其在一些地區的實際效果。但是如果仍然奉行「宜粗不宜細」的做法,法律就會缺乏可操作性,不能發揮其實際的效果。二是在矛盾沖突中作出決斷。現在立法普遍會存在一種「擱置爭議」的做法,凡是爭議較大的問題,就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認為對這些問題的規范時機尚不成熟,在立法中避而不談。我認為立法不能迴避社會矛盾,正像彭真同志所指出的,立法就是要在矛盾焦點上「打杠杠」。在一個利益多元化的時代,立法機關要勇於和善於對社會生活中的利益沖突作出妥當的決斷。三是要解決好法律的前瞻性和穩定性的問題。立法既要注重時效,不能脫離現實,總結現實的經驗,同時,立法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我們強調,法律必須是經驗的反映,但是,法律是對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不能完全等同於實踐做法。在我國的轉型階段,立法沒有前瞻性,就容易導致法律的滯後性,這必然要求不斷進行法律的廢、改工作,從而有損法律的權威。四是立法既要注重本土性,又要注重國際性。立法應當總結人類社會的規律,吸收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對有關經濟領域的法律規則,我們不可能游離於國際通行規則之外,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立法並努力爭取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同時,我們對經濟領域中的一些先進規則應大膽借鑒。當然,對一些婚姻家庭等固有法領域的規則,仍需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和生活習慣做法。五是應當注重對立法之後的實效評估。法律的出台並不意味著立法工作的結束,還要關注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實效。要充分關注有些法律沒有發揮實效的真正原因,有的法律出台後就很快被束之高閣,沒法有效發揮對社會生活的規范作用,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評估並找出問題所在。同時,這也為以後的立法積累經驗、總結教訓。
法治的重要內容是良法之治。立法工作應該是一項非常嚴肅的、科學理性的工作,同時又是一個廣泛吸納民意的民主過程。只有將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保證立法的質量、實現良法之治。
H.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 形成完備的民商事法律規范體系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其中,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在民事及商事領域就需要制定民法典,從而使民事活動、商事活動由一整套系統的、完備的、具有邏輯體系的法律來進行規范。
2、 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依法治國需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同樣意味著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民法是規范民事主體行為的規則,民事主體無論在經濟活動中如訂立和履行合同,還是家庭生活中如結婚、離婚,均應遵循。如發生民事糾紛,訴請法院裁判時,法院應以民法作為裁判基準 。因此,通過制定民法典,統一裁判規則,從而使民事案件審理有統一的裁判基準,進而實現「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對全民進行法律教育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民法典規定民事生活、商事活動的行為規則,並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據。通過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及各民事單行法進行科學、系統編纂形成民法典後,必將成為對全民進行民商事法律教育的教科書,也會是增強全民法治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的有效規范和指引。
二、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的可行性
1、 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市場經濟領域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和生命力。
2、 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
經過「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及義務意識在不斷增強,公民懂法、守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3、 法學理論研究已很深厚
民法典第三次編纂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30多年,在這30多年時間里,中國民法學界以梁慧星教授、江平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為代表的民法學家們進行了持之以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及著作。對幾種代表性的編纂思路和方案,以及民法典編纂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論證,法律研究深厚,成果卓著。
4、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30多年的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法學人才,人才儲備充分。
5、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中國在民商事方面30多年的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審判經驗,也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民商事法官。同時,法官對於民商事法律規則的不足及各單行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6、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資借鑒
目前已編纂了民法典的國家及民法典有: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蘭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蒙古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哈薩克民法典、吉爾吉斯斯坦民法典、土庫曼民法典等。據中南政法學院民法典研究所的統計,現在世界上有113個國家有民法典。其中,歐洲32國,南北美洲24國,非洲34國,亞洲23國。此外,還有若干國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方面,有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
7、 民法典編纂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在梁慧星、鄭成思、王利明、巫昌楨、唐德華、費宗禕起草的專家建議稿基礎上,經過討論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已於2002年12月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並在新聞媒體予以了公布。在此基礎上,結合2002年之後中國民事、商事領域發展的實際,重新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