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案例真題

刑法案例真題

發布時間: 2022-02-12 21:21:02

『壹』 刑法案例題求助

  1. 劉某實施盜竊時為抗拒抓捕當場使用暴力,已構成搶劫罪。王某某對版正在實施搶劫行為的暴力犯權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侵害人死亡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相關法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對犯盜竊、詐騙、搶奪等犯罪,抗拒抓捕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按照搶劫罪的有關規定處罰。《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對正在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2. 王某某構成偽造事業單位印章罪、詐騙罪,但兩罪屬於牽連犯,擇一重罪詐騙罪論處。

  3. 王某某具有自首的從寬量刑情節。(相關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自首是指犯罪後自動投案,向公安、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貳』 案例刑法學 案例分析題 急!

我認為是不能對吳某進行立案。這個問題的核心理由是吳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的客觀要件。故意殺人罪的客觀要件首先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藉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於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其次,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乘坐飛機發生飛行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特別是遇到強烈風暴墜毀,是意外事故,是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而絕對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這種結果是吳無法預料和實際控制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我們說吃飯能噎死人,就每天給他哥哥吃飯,希望他哥哥噎死,可能直到他哥哥自然死亡,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相反,變成了吳某對於哥哥的贍養行為了。因此,吳的行為無法構成殺人罪的客觀要件.

『叄』 一道刑法簡單的案例分析題

犯罪嫌疑人復採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制的方法,是受害人「自願」地將財務交付給犯罪嫌疑人,這是典型的詐騙罪

肯定不是侵佔,也不是盜竊!
侵佔罪的犯罪對象為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本案中既不是遺忘物,也不是埋藏物,更不是被託付保管的財務。
盜竊就更談不上了,盜竊要求以秘密的方式竊取,本案中視光明正大的拿走的!

『肆』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種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事前的故意。
對此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大致為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具體分為: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我認為應當採取第四種觀點,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因為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解析】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其中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實施了一種犯罪行為,誤以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的結果,為達到另一目的,行為人又實施了另一行為,而事實上行為人預期的結果是由後一行為所造成的。本題中,趙某以為錢某已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實際上錢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趙某屬於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對於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通常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2.趙某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一)項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注意這是針對後來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雖然可以根據司法解釋否認趙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認後一次自動投案與如實交待成立自首。

『伍』 刑法案例分析題,急!

個人認為:
1、甲乙構成搶劫罪,因為甲乙的行為屬於入戶實施盜竊被發現,為版窩藏贓物權、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可以認定為「入戶搶劫」。

2、甲乙構成搶劫罪中的入戶搶劫加重刑,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3、甲構成累犯,因為甲35歲(年滿18周歲)第一次是故意犯罪,且被判處有期徒刑,2004年1月刑罰執行完畢後在不到5年時間內,於2008年4月又實施故意犯罪,且所犯的罪仍應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符合累犯的構成標准。
4、甲的詐騙行為已過追訴期效,因為甲的詐騙行為屬於詐騙數額較大,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刑法第八十七條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所以對甲的詐騙行為不予追訴。
5、丙不構成犯罪,丙只承擔共謀盜竊范圍內的故意,因丙未滿16周歲,固不構成犯罪。

『陸』 刑法題案例

(1)張某等人犯了「搶劫罪」以及「非法持有槍支罪」和「故意傷害罪」。
(2)王、李二人的行為性質是「見義勇為」,屬於「正當防衛」,刑法規定對正在進行的殺人、強奸、搶劫及其他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進行正當防衛致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負刑事責任!

『柒』 刑法案例分析題

不是實際案件沒有討論價值,現在各種考試的刑法案例題放在實踐中根本不能那樣處理,尤其是司考,出的案例什麼玩意兒,沒有一點實用價值。

『捌』 刑法案例題目

你好來刑法的案例分析有題目給你源么,有題目的就針對他提出來的問題,一一回答即可,一般都是問你某某的行為構成什麼罪名,應當如何處罰刑法無非就是定罪量刑、或者是某某兩人是否共同犯罪,主觀心態是什麼。能講出法律依據的就在後面講清楚。格式一般就是某某構成某某罪,理由如下。。。。。或者是根據刑法某某條,某某構成什麼罪。當然你要結合案例做個分析的。基礎知識學好了,這種題目不難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玖』 刑法案例分析題!!

定性處理如下:
以生產銷售假葯罪定罪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葯品管理法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經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鑒定,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一)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三)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四)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甲將購買的「氯化琥珀膽鹼注射液」限制性劇葯故意製成虛假的「硫酸小諾黴素注射液」,並銷售給他人,造成了一人死亡的嚴重後果,主觀上有直接的故意,符合生產銷售假葯罪的犯罪構成!

熱點內容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