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本位

民法的本位

發布時間: 2020-12-20 22:49:16

❶ 法律的本位是什麼

法律的本位,是指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現代社會內的主容流思想是權利本位主義。

權利本位指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中,公民權利是決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權利是決定性的,起主導作用的。「權利本位」概括地表達了以權利為本位的法律制度的特徵。

(1)民法的本位擴展閱讀:

權力本位特徵特徵

1、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沒有人因為性別、種族、語言、宗教信仰等特殊情況而被剝奪權利主體的資格,或在基本權利的分配上受歧視

2、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中,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於保障權利的實現;權利是第一性的因素,義務是第二性的因素,權利是義務存在的依據和意義

3、權利主體在行使權利時,只受法律所規定的限制,這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他人的權利給予應有的承認、尊重和保護

❷ 民法為什麼是權利本位法

正文民法從來就是而且只能是權利本位 摘要:民法本位問題是民法哲學的首要問題和基礎問題。概括起來,存在三種角度與模式:從民法的主體觀察,主張民法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從民法的內容觀察,權利義務是其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民法權利本位與義務之爭;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角度分析,則存在權利本位或權力本位之說。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 關鍵詞:民法本位;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社會本位
一、關於學界民法本位之界定
何謂民法本位?學界觀點不一。梁慧星先生認為,民法的本位即民法的基本理念,亦即民法的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曰民法以何者為中心,民法基本理念之演進可分為三個時期:義務本位時期、權利本位時期、社會本位時期[1]。李錫鶴先生認為,所謂法律的本位問題,其實是指法律的直接依據即立法理由:法律根據何種理由而立?或者說,由何種觀念派生[2]?李開國先生認為,權利本位抑或義務本位是在處理權利義務關系時比民法本位(即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下一位的問題,因此他主張民法應以個人為本位而不提社會本位[4]。龍衛球先生認為,民法應當以權利為本位,並認為現代民法是以個人為本位,這是由民法的維護私人利益的目的所決定的,是民法賴以立足的基石[3]。
以上學說皆認為民法本位是民法的立足點、根本出發點、基本立場。但民法本位觀說法不一,乃是由於觀察角度分析模式不同。
二、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
民法作為統一法體系中相對獨立的法部門,其本位是民法的指歸、重心、根本立場、根本地位。喪失了本位,民法則失去了在統一法體系中存在的基礎。因此,研究民法本位必然要求我們將民法置於統一法體系中考察其基本立場和定位。民法得以獨立的現實生活基礎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區分與對立。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從法律關系的內容上分析,法律本位存在權利——義務、權利——權力、權力——權力三種分析模式。其中,權力——權力的分析模式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相違背,不可能採用權力——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法權關系的基本內容表現為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義務關系問題是民法的基本問題。但是,在私法范圍內,權利義務關系是而且僅僅是權利——權利關系的外化形式,故在權利義務關系中講權利本位同講義務本位內容完全相同,因而沒有以哪一個為本位的問題。在我國法律生活和法學研究中的權利本位說,從形式上看是在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范圍內針對義務本位提出來,而實質上卻是在權利與權力關系的范圍內針對權力本位展開的。以權利為主導的權利——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社會個體主動行使權利,國家機關被動行使對應的權力(職權)。以權力為主導的權力——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國家機關主動行使權力,社會個體被動履行義務,以履行有關義務為代價來換取與這些義務相對應的權利的實現。當前學界權利本位論者所主張的是權以利為重心處理權利——權力關系。權利本位論者所針對和否定的實際上是以權力為主導處理權利——權力關系。因此,綜上所述,在學界對民法本位的種種分析模式中,權利與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運用權利——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其結果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
三、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之反思
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說的經典表述見於梁慧星先生的《民法總論》,其文是;「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研究古代法,認為社會之進步,有其不移之軌跡。其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局限於家族,各成員均有其特定身份,而整個社會秩序,即以此身份關系為基礎。故不論在經濟政治或社會方面,均以家族為單位,個人不具有獨立地位,從而亦不能有其獨立意思之表達。此種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的法律,稱為義務本位的法律。法律的基本觀念,在於使個人盡其特定身份上之義務,是謂義務本位之法律」[1]。
古代民法的存在是討論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的前提。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到:梁先生分析的對象是古代法律而非古代民法。何謂古代民法?民法分為形式民法和實質民法,古代社會沒有形式民法,但存在實質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此標准對古代民法亦然。如不按此標准則將導致民法概念及體繫上的混亂。古代社會等級森嚴,但是法律主體之間也存在平等的交易關系(只是法律上的主體單位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與近代民法相比較,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小很多。其原因是在古代等級社會中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很少。梅因在考察了古代法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即判斷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只要觀察民法刑法在該國法律中的比例和地位。梅因在《古代法》中認為民法的調整范圍存在由小到大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梅因先生也是認可並堅持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本文認為,既然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的性質相同,近代民法權利本位已被公認,為何古代民法是截然相對的義務本位(權力本位)?其實,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一樣皆為權利本位,只是在統一法體系中兩者的調整范圍和地位有天壤之別。近代民法在近代法律體系中不僅成為獨立的法部門而且取得了基礎性地位,古代民法則夾雜於刑法、行政法的洪流中。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混淆了古代法律與古代民法,其觀點不成立。根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古代民法是權利本位。
四、現代民法社會本位觀之評析
19世紀中期以後,現代社會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經濟方面出現了壟斷,出現勞資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社會方面,貧富分化嚴重,自然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間的矛盾加劇。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法律制度特別是民法制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從注重民法制度的安定性向注重民法制度的妥當性轉化。它表現為由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變為重視社會公共福利。法律加強了對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民法也更多地體現為對社會利益的平衡。梁慧星先生認為:「為使社會共同生活之增進,法律即強使負擔特定之義務,限制或剝奪其權利,是謂之社會本位之法制」[1]。由此可見,民法的社會本位觀,指的是民事立法中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突出對社會利益的考慮,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平衡的民法本位觀。
民法社會本位缺乏邏輯支點。在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中,民法本位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由權利體現的個體利益是同由權力體現的公共利益(其法律表現是國家利益)相對稱、相對立的。從主體上看,與權利本位和權力本位相對應的個人本位和國家本位。而社會本身並非一個獨立的人格,無從享受利益。 因此,社會本位論在邏輯上是沒有根基的。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的民法社會本位的實質就是強調國家權力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干預。無須遮掩,社會本位實質就是權力本位。可見,社會本位的提法模糊了其實質,也缺乏邏輯。最為重要的是,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與民法的根本性質相違背。將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是近代的事,發生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分離後。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具有重大意義:在私法領域提倡私法自治,非有正當理由和正當程序國家權力原則上不直接干預;在法治國家,公法之設,目的在於保護私權。因此,法學家基爾克說過,公法和私法的區別是今日整個法秩序的基礎[1]。民法是私法。它以調整私人利益為第一要義,這必然要求其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即以個人利益為行為依據。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自由和私權的發展。它既要求公權力的消積保護,但對於權力始終懷抱著高度的警惕,以保護市民利益不受國家的過度干預。將民法定為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勢必導致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萎縮與喪失,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實現,民法也將扭曲甚至蛻變。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權力本位傳統,個人觀念、權利觀念、自由觀念本十分淡薄。加之在建國後民主法制建設走過一段彎路,片面強調國家、社會利益,社會尚公法而輕私法。有學者指出,民法的社會本位觀(實質為權力本位),不利於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不符合我國的國情[4]。從歷史上看,《魏瑪憲法》所規定的所有權負擔義務,恰為後來的納粹政權上台後肆意剝奪私人財產,提供了憲法依據,此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參考文獻:[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46.
[2]李錫鶴.民法哲學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5-78.
[3]龍衛球,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54.[4]彭熙海.民法的社會本位觀[J].求索,2004,(8):59-62.

❸ 民法為什麼是權利本位法

正文民法從抄來就是而且襲只能是權利本位摘 要:民法本位問題是民法哲學的首要問題和基礎問題。概括起來,存在三種角度與模式:從民法的主體觀察,主張民法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從民法的內容觀察,權利義務是其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民法權利本位與義務之爭;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角度分析,則存在權利本位或權力本位之說。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

❹ 如何理解民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法

民法整個的思想是 市民思想,市民思想是私有的思想,所以每個人都有專自己的權利屬,自己的權利非因法律規定不受限制只有這樣在生活中,人民才能與他人進行交換,而不受他人無端的干涉!民法整個的體系是以權利為本位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是民法的主要的兩大體系。

❺ 論述題;論民法的性質及本位

1、民法的概念:調整抄平等主體之間人身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法的性質:民法的性質是指民法的基本屬性和民法所體現的基本理念。有自治性、平等性、私法性等。展開論述。
3、民法本位:權利本位和社會本位。概念、必要性、意義。

❻ 如何理解民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法

民法整個的思想是
市民思想,市民思想是私有的思想,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權利,容自己的權利非因法律規定不受限制只有這樣在生活中,人民才能與他人進行交換,而不受他人無端的干涉!民法整個的體系是以權利為本位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是民法的主要的兩大體系。

❼ 為什麼說民法是以民事權利為本位的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力法的特點。無論民法在歷史上是以義務為本位還是以權利為本位,或以社會為本位,民法都強調對私權的充分保護。民法確認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人格權,通過對人格權的保護而對主體的人格予以了充分的尊重,同時民法賦予了主體廣泛的財產權利,如債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等,並為這些權利提供了充分保護;民法是以平等的商品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在法律上的表現必然是以權利本位為基點的權利和義務的有機統一。無論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所有制的社會基本的共性:即民法以權利為核心,換言之,民法就是一部權利法。

我國民法所確認的自然人所享有的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都是自然人的基本權利,民法在內容上不僅對各項民事主體的權利要實行平等的保護,而且民法通過民事權利的保障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價值以及生活的安定,同時還擴大到對憲法及其他法律所確認公民享有的各種經濟文化權利(如勞動權、自由權、環境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的保障,當公民的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時,均可藉助侵權行為法獲得救濟。民法保護民事主體各項權利的功能,集中體現了法律的基本價值。

❽ 怎麼理解民法的本質和本位

法的本位是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者回說以何者為中心民法本位,答一種是義務本位觀點,認為,自然人在社會中各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形成不同的等級。一種是權利本位觀點,認為,人來到世上是來做人的,自然人各個體都享有做人的資格。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權利本位主義。
我理解就是人在這個社會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民法的基本內容,給民法奠定基礎的東西.

而民法的本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維護民事關系~來保證統治階級的統治.

熱點內容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