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刑法理論
理論界說法不一,只是知識部分的劃分,其實知識內容沒有實際變化的。我們學習時還是要把握精髓。
⑵ 「司法考試」是採取刑法理論主流觀點,還是司法解釋
其實,不抄能完全說是採取某一個觀點或者司法解釋,一般來說,司法解釋的地位更高,其地位和法律平等,但司法考試畢竟是考試,很多時候,出題人為了推出自己的觀點而出的題目,答案往往就是按照自己的觀點所解釋的,比如出刑法的張明楷教授,經常在司考出題中推廣自己的觀點,所以既然是考試,也要善於應變,你要知道出題人想讓你干什麼,而不是你想干什麼,摸准出題人的心思,才能做對題目,我說司法考試採用什麼觀點有用嗎?沒有用,你說,也沒有用,出題人說,才有用。有時候出題人就是為了指出司法解釋或者法律中不合理的地方,推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的答案和司法解釋是有出入的,所以你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⑶ 司法考試刑法誰講得好
司法考試刑法老師主要有以下老師
陳永生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後、法學院副教授。03-06年參與《國家司法考試大綱》的修訂、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的編寫。
阮齊林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刑法學專家,司法考試輔導的王牌專家,其講課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劉鳳科
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師從著名刑法學家、刑法學司考命題組重要成員張明楷。劉老師授課條理清晰、認真細膩。
方鵬
方鵬,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講師。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博連讀研究生。出版《國家司法考試刑法要義與真題精解》。
你可以到我們網校聽一下陳老師的課程,很不錯,當然,其他幾位老師的課業值得一聽。
⑷ 司法考試刑法中的重點與難點有哪些
從最復近兩三年的司制考來看,對刑法內容的考查越來越側重理論,所以,對刑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處所說教材指《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這是基礎,當然,對於刑法,可以只看總則部分,刑法學的理論基本集中在總則部分。對它們,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來學習,掌握原理性的知識點,而並非單純的去記憶法條。然後在看重點法條,對於重點法條必須完全掌握,做到運用自如。之後,在把所有法條都看一遍,達到融會貫通之功效。
⑸ 司法考試刑法講義
推薦一個公認的司考交流權威網站(非司考培訓機構):學法網。
裡面可以滿足你的需要。供參考。
⑹ 2012司法考試 刑法怎麼復習
劉鳳科關於備戰2012司考之刑法復習方法(部分)
司法考試,是一種應試型的考試,考生學習的目的與教師授課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無限接近並把握命題的思想與規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藉助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合理運用各種復習材料。
就刑法的復習來說,可供利用的復習資料有三個,即歷年真題、基礎理論講義與法條。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述三個材料,是我們復習好刑法的基本保證。
一、合理利用歷年真題
很多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不重視歷年真題的研究,只把歷年真題作為檢測自己復習效果的試金石,從而習慣性地把真題放到每年考試之前的一個月進行自我測驗。這種對真題的利用極不充分,根本沒有發揮出真題的價值。如果做真題只關注是否做對、是否記住了真題的答案,哪怕做了100次,也是沒有效果的。
歷年真題是集中體現命題思想和規律的材料,是考生復習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同時,歷年真題也是檢驗講義、輔導書的觀點是否適合司法考試的標准。從考生開始准備復習參加司法考試,到最終走上考場,整個復習過程都要運用歷年真題,所以真題的利用時循環進行的,任何階段的復習過程中,都需要利用真題,在不同的復習階段,考生研究真題的效果也不一樣,
通過對真題的研究,考生應該盡量達到以下幾個層次:
(一)熟悉考題,把握命題考點
通過對真題的研究,熟悉命題中常考點、必考點,熟悉命題的基本特點和模式,例如把握具體考點的命題方向、視角,熟悉哪些知識點可能相互結合命題。
(二)做對真題,牢記正確答案
就刑法的真題而言,答案應以官方公布的為准,尤其是2006年之後的考題,官方公布的答案沒有問題。不要輕易否定官方答案,如果對官方答案提出異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理論不能解釋真題而已。
(三)解剖真題,理解命題思路
研究真題,不要在意自己是否選對了答案。做錯了,多想想自己為什麼做錯,之所以犯錯,原因是什麼,以便下次針對同一問題,再也不要犯相同的錯誤。當然,做對了,也不是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多想想,這個題的考點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命題。換言之,無論對錯,都必須知道為什麼。
(四)舉一反三,掌握關聯考點
我們復習歷年真題,是為了應對當年的考試,如何在過去的考題與將要進行的考試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就是我們復習所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在准確理解真題的考點之後,還要多想想,與該題考點直接、間接相關聯的知識點還有什麼。因為將來在針對同一個考點進行命題的時候,為了避免重復,命題者會選擇另外的視角或者換個說法、換個命題進行考核。
舉一例:
甲乙上山去打獵,在一茅屋旁的草叢中,見有動靜,以為是兔子,於是一起開槍,不料將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個彈孔,甲、乙所使用的槍支、彈葯型號完全一樣,無法區別到底是誰所為。對於甲、乙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2008年延考試卷二第6題•D)
A.甲、乙分別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D.甲、乙不構成犯罪
本題考點與思考路徑如下:
第一,故意、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分。甲、乙沒有認識到人的存在(「以為是兔子」),所以不成立故意殺人罪;甲、乙兩人的行為發生在山上茅草屋旁邊(「在一茅屋的草叢中」),行為人應該認識到有人的存在,所以不成立意外事件,而是過失行為。即本題中甲、乙兩人的行為都是過失行為。
第二,過失犯罪的相關理論。過失實行行為只有導致實際的侵害結果才能成立犯罪(過失行為屬於侵害犯),即必須證明其過失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我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就是指的共同故意犯罪,過失行為之間不可能成立共犯,所以對甲、乙兩人的行為應該分別認定,相應地,也就不能適用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即本題需要論證究竟是甲還是乙的行為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
第三,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本題中能夠證明一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但是卻不能證明究竟是甲還是乙的行為導致,那麼,根據疑罪從無、疑罪從輕的原則,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沒有因果關系。如果認定任何一人或者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麼證據的證明力都達不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存在冤枉無辜的可能性。
因此,本題的結論就是:甲、乙兩人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在法律上不存在因果關系,不成立犯罪。AB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
注意以下關聯考點:
1.如果甲、乙兩人都射中了被害人心臟等致命部位,即兩人的行為都能獨立導致被害人死亡,則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即二重的因果關系)。甲、乙兩人則分別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甲、乙兩人合作,共同過失行為(即一個過失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兩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屬於共同過失犯罪(注意:不是共同犯罪,也不需要認定為共同過失犯罪,按照各自的行為分別定罪處罰)
3.如果甲、乙兩人發現草叢中獵物旁邊還有小孩,仍然開槍,結果導致小孩死亡的:
(1)在甲、乙兩人存在共同故意的情形,無論誰導致了結果發生,無論能否查清誰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根據「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兩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共犯(間接故意)。
(2)在甲、乙沒有共同故意的情形,如果查清由其中一人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分別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與未遂;如果兩人行為競合在一起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即二重的因果關系),兩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如果無法證明是誰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能證明由一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由於存在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兩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4.如果甲、乙的行為導致重傷結果,具體情形與結論參照上述原則。只是要注意,在同時故意傷害的情形下,如果導致一個輕傷,能證明由一人行為導致,但不能證明具體是誰導致,則甲、乙無罪(故意傷害輕傷的未遂不受處罰)。
二、法條利用:加重情節是出題點,與其他犯罪的關聯點是直接命題點
(一)直接針對法條表述進行考核時最近幾年命題的趨勢
例如,刑法第60條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得到,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
(2009年試卷二第9題)關於沒收財產,下列那一項選項是正確的?其中D選項為「丁為治病向李某借款五萬元,一年之後丁因犯罪被判處沒收財產。無論李某是否提出請求,一旦法院發現該債務存在,就應當判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經債權人主動請求,人民法院應予償還。如果債權人沒有主動請求,人民法院沒有義務主動提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所以D選項說法錯誤。
(2010年卷二第56題)關於沒收財產,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其中C選項為「甲因走私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此前所負賭債,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的債務,僅限於沒收財產之前犯罪分子所負正當債務,而賭債屬於不正當債務,不屬於應予償還的范圍。
(二)加重情形(結果加重犯或者情節加重犯)是現在的命題要點
加重情形本身在法條中可能又被認定為氣他犯罪,所以是否成立加重情形,與罪數等問題聯系在一起。
例如《刑法》第328條第1條規定:「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上述法條第(四)項加重情形就涉及盜竊罪、故意毀損文物罪、過失毀損文物罪與盜掘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的區分問題。舉例如下:
甲盜掘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墓葬,竊取大量珍貴文物,並將部分文物偷偷運往境外出售牟利。司法機關發現後,甲為毀滅罪證將剩餘珍貴文物損毀。關於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2010年試卷二第63題•ABD)
A.運往境外出售與損毀文物,屬於不可罰的事後行為,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論處
B.損毀文物是為自己毀滅證據的行為,不成立犯罪,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走私文物罪論處
C.盜竊文物是盜掘古墓葬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論處
D.盜掘古墓葬罪的成立不以盜竊文物為前提,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論處
根據《刑法》第328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在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過程中,造成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的珍貴文物等損壞的,成立盜掘古文物遺址、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但在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後,故意毀壞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的珍貴文物或者名勝古跡的,則應實行數罪並罰。行為人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後,將其中的文物非法據為己有的(盜竊珍貴文物的),仍以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論處,不再認定盜竊罪。
三、刑法理論:新舊理論在司法考試中的妥協
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因為犯罪構成要素基本一致,但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不一樣,即體系化不一樣,這導致認識思路和判斷順序存在差別。這主要屬於方法之爭,絕大多數的結論仍然一致。但是方法之間在科學性、合理性、效率性、便捷性上存在區別。司法考試命題不會針對不同犯罪論本身進行考核。
(一) 掌握不同學說
有的考點,需要考生掌握不同的學說,掌握不同學說得出的不同結論。
例如,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存在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分歧,要求考生理解兩種不同學說及其結論。
再如,因果關系錯誤的事前故意的情形,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試舉一例:
趙某殺害錢某,以為錢某已經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經鑒定,錢某系溺水死亡。
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塊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2010年卷四刑法案例分析題)
本案屬於典型的事前故意的情形。
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四種處理意見,其中第四種觀點合理。
觀點一,行為人的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但這種觀點存在疑問:因為行為人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害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點。
觀點二,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既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但這種觀點也存在疑問:因為行為的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因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生,來決定是否將行為人分割為兩個行為,缺乏理由。
觀點三,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但這種觀點同樣存在疑問:這一學說有歪曲事實的嫌疑。
觀點四,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體,視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在相當的因果關系之內,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在這種場合,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即仍應肯定第一行為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
(二) 新舊理論的取捨
1.傳統理論中不可能考到的學說。
如果傳統理論中的某中學說,在學界受到了主流觀點的強烈批判,對該觀點現在不可能進行命題。例如,如果某一行為在客觀上絕對不可能侵犯法益,傳統理論可能認為成立未遂,但該觀點受到主流理論學術理論的批判,該觀點現在就不可能出現在命題中了(當前觀點認為不成立犯罪)。
2.新舊理論都認可的理論,考試角度特殊。
如牽連犯中牽連關系的認定,按照傳統理論的觀點,既要求客觀上存在牽連關系,還要求主觀上也具有牽連關系,否則不成立牽連犯。例如,一年前甲為了狩獵盜竊槍支,一年後為了搶劫銀行實用該槍支,不成立牽連犯;但是,如果乙為了殺人而盜竊槍支,進而殺人的,則成立牽連犯。
而司法考試採取了不同的觀點,即成立牽連關系,不僅要求在客觀上、主觀上能認定牽連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在社會生活中還必須具有通常性:從經驗法則上判斷,具有牽連關系的兩個行為具有極高的並發性,即主張類型性的牽連關系,否則不成立牽連犯。例如,非法入侵住宅殺人的,成立牽連犯;但非法盜竊槍支後殺人的,不認定為牽連犯(雖然槍支經常用於殺人,但盜竊槍支並不是殺人的通常手段)。再如,偽造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可以認定為牽連犯;但盜竊軍車後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不應認定為牽連犯。
3.可能考核的新理論。
對於今年出現的一些刑法新理論,如果在學界被廣泛的認同,也會進入司法考試的命題范圍。畢竟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對法律做出符合社會的理解。社會在前進,理解在進步。例如,部分犯罪共同說的原理替代傳統的完全犯罪共同理論,就是刑法理論發展的體現。
總之,為應對司法考試而進行的復習,並非一個機械的記憶或者「背書」的過程,需要考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學會新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這是最好的註解,也是法律職業的必備素質。
⑺ 司法考試刑法記憶口訣
您好,苛刻了吧
司法考試口訣(16個科目)下載地址:http://hi..com/%B7%A8%C2%C9%94%9C%D3%FD%CD%F8/blog/item/20b5f5f90ee87113a8d31191.html 裡面回有司法考試刑法口訣。答
⑻ 司法考試刑法知識
2009年司法考試刑法部分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變化就在犯罪構成要件上,從以往的主觀、版客觀、主體、權客體四要件,變成了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要件。盡管如此,2009年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上明文寫明了09年不考構成要件,2010年是否考查,就要看新大綱和教材了。
關於司法考試的問題你可以到法律教育網去看看
⑼ 刑法上,現在司法考試因果關系採用的是什麼理論
司法考試堅持的學說:以條件說為基礎的因果關系理論。
.條件說公式: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條件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注意:作為條件的行為必須是有導致結果發生可能性的行為,否則不能承認條件關系。例如,甲勸說乙自駕車旅遊,希望乙發生交通事故而死亡,後來乙果真死於交通事故。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不存在因果關系。
2.禁止溯及理論:當一個行為或者事實獨立地導致了結果發生時,就應當將結果歸責於該行為(或歸屬於該事實),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條件。
注意:判斷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時,如果能從自然科學法則或者經驗法則意義上確定引起與被引起關系的,直接認定因果關系。
幾種特殊情況的因果關系:
(1)因果關系的斷絕。前條件必然會導致結果發生,在結果發生之前,後條件導致結果發生。前條件不是結果的原因。
例如,甲投放100%致死量的毒葯毒殺乙,2小時後乙必死無疑。在1小時50分鍾的時候,張某開槍將乙擊斃。甲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張某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注意:因果關系的斷絕、假定的因果關系實際上也是因果關系中斷的情形,而這些理論都可以認為是「禁止溯及理論」的展開。為了方便區別各種情形,本書單獨加以講解。
(2)因果關系的中斷。在因果關系的發展進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為、被害人的行為或特殊自然事實,則應通過考察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等,判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否存在禁止溯及的情形)。具體判斷思路如下:
首先判斷介入因素的出現是否正常。根據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周圍環境等判斷,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概率很高,那麼介入因素的出現就是正常的,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現的概率很低,那麼介入因素的出現就是異常的。異常的介入因素是否導致因果關系的中斷,還需要根據具體情形判斷該異常介入因素是否達到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如果達到了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那麼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引起結果的原因是介入因素。反之,如果介入因素沒有達到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只是稍微提前了結果發生的時間,那麼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
注意:該知識點是司法考試的重要考點,上述思路的具體運用參見下文的真題解析。
(3)假定的因果關系。甲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即使沒有甲行為,由於其他原因也會導致結果發生。甲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例如,被害人的父親張某在法警執行死刑之前,奪過法警的槍,將死刑犯擊斃。張某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4)二重的因果關系。兩個條件單獨都能導致結果發生,沒有意思聯絡,各自同時發生作用,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發生。兩個條件與結果都有因果關系。
經典案例:甲、乙二人沒有意思聯絡,分別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100%致死量的毒葯,而且毒葯同時起作用,導致丙死亡。
第一,本案中甲、乙二人的行為都是死亡結果發生的原因,二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但不成立共犯。
第二,假定本案中毒葯並未同時起作用,而是其中一人投放毒葯引起死亡,處理結論有所不同:如果查清由甲投放毒葯引起死亡,那麼甲的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而乙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如果查不清是甲還是乙投放的毒葯導致丙死亡,根據存疑時有利於行為人的原則,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沒有因果關系,只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5)重疊的因果關系。兩個條件單獨都不能導致結果發生,相互之間沒有意思聯絡,結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兩者對結果都有因果關系。
經典案例:甲、乙二人沒有意思聯絡,分別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0%致死量的毒葯,導致丙死亡。對此,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分別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6)可替代的充分條件。
經典案例:在丙出發去沙漠旅行之前,甲潛入丙的居所,在丙的水囊裡面投放了致死量100%的毒葯。隨後乙也潛入丙的居所,在丙的水囊底部鑽了一個孔。丙後來在沙漠旅行中渴死。在本案中,導致丙死亡的原因是乙的行為,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甲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甲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注意:本案中甲、乙都可能提出辯解:沒有自己的行為,被害人也會死亡。進而主張自己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的聯系,需要根據自然的科學法則和經驗法則進行判斷,本案中被害人「渴死」,而導致其「渴」的原因正是乙的鑽孔行為,所以乙的行為與丙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