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等價
Ⅰ 等價時效是什麼意思
你好,這個意思是時效相同,而且價格也是相同的,這個一般是在工作中使用的,是算工資的。
Ⅱ 不作為與作為有等價性 什麼意思
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審判實踐以及理論學說來看,由於不純正不作為犯在具體構成要件的適用上,要與作為犯適用相同的構成要件,為了避免來自罪刑法定主義的質疑,往往要使作為與不作為在法律的負面評價上同價值。因而不純正不作為犯能否與作為犯等價、等價性在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認定中究竟具有何種地位,以及如何判斷這種等價性,就成為國內外刑法學界研究的課題。
一、不純正不作為犯能否與作為犯等價
對此問題,刑法學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持否定觀點的德國學者考夫曼認為,不純正不作為犯違反的是命令規范,而作為犯違反的禁止規范。既然不純正不作為犯系不作為犯(而非作為犯),且其構成要件合致性以具備附加的構成要件要素——保證人地位為前提,比作為之構成要件要素多出一個「保證人地位」,則構成要件的構造與作為之構成要件構造迥然有別。不作為與作為的等價問題,因而不在於不作為是否以及在何種條件下得以實現作為犯的構成要件,而在於不作為如何能實現不純正不作為犯的獨立構成要件。但考夫曼認為命令作為的構成要件一即禁止不作為之「不作為構成要件」,加上保證人地位,即組成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在此「保證人地位」扮演等價要素的角色。借著不作為者的保證人身份,使得違反命令規范,與違反禁止規范具有相同的不法內涵、相同的罪責非難程度以及應罰性。基於不純正不作為犯構成要件的獨立性,考夫曼認為應於刑法分則個別規定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各種犯罪類型,此即著名的分則說——以分則規定不純正不作為犯各種犯罪構成要件。
同樣持否定觀點的我國台灣學者許玉秀教授認為,不作為不可能也不需要和作為等價。首先,二者存在結構上的差別。作為是積極操縱法益受侵害的因果流程,不作為則是消極不介入法益受害流程。雖然在作為犯我們可以說因為沒有其他的干擾,所以行為人操縱的法益受害流程順利完成,而在不作為犯,也可以說因為沒有其他干擾,法益受害流程順利完成,看起來好像旗鼓相當,但其實除了在前行為保證人類型的情況外,所有不純正不作為犯曾經面對的法益受害流程都是由第三人或被害人自己積極惹起,而作為犯所面對的法益受害流程卻是作為犯自己積極惹起的。作為的因果流程是可以物理檢驗的,而不作為的流程是假設出來的,結果是否真的不會發生,永遠無法證實。其次,將不作為納入刑法規范,並不表示不作為和作為等價,而不作為也並非得先想辦法和作為等價才可以被入罪化,其實只要說清楚不作為對法益的侵害、應該被入罪化的理由,即已達到法益保護的目的,不一定要強將不作為和作為作相等的評價。再次,德國刑法第13條雖然要求不作為需具備與作為的等價性,才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但卻明確規定不純正不作為犯可處以較作為犯為輕的處罰。這也說明作為犯和不作為犯不等價。
Ⅲ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條件等價於什麼
非q是非p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條件表示p能推出q,q不能推出p,也就是若p則q是真命題,若q則p是假命題。
所以逆否命題,若非q則非p是真命題,若非p則非q是假命題,所以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舉例說明:
要說明x>0,只要x=5就夠了,所以說滿足p的x滿足q,理由是充分的但是x不必等於5,p是q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而要說明x=5,則x必須>0,x>0是必要的,但是x>0不能保證x=5,所以是不充分的,q是p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舉例
1. A=「三角形等邊」;B=「三角形等角」。
2. A=「某人觸犯了法律」;B=「應當依照刑法對他處以刑罰」。
3. A=「付了足夠的錢」;B=「能買到商店裡的東西」。
例1中A是B的充分必要條件。
例2中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A觸犯法律包含各種法,有刑法有民法;B已經確定是刑法。B屬於A所以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例3中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A付夠了錢可以買的是車、房子等;但是B能買到商店裡的東西一定是要付夠錢)。
Ⅳ 什麼是罪刑相稱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個別化原則」的對稱。又稱「罪刑均衡原則」。也稱「罪刑等價原則」。刑自罪生,罪重刑重,罪輕刑輕,罪刑均衡。既犯罪是原因,刑罰是結果,刑罰由犯罪所引起,犯罪社會危害性重的,刑罰亦重,犯罪社會危害性輕的,刑罰亦輕,刑罰的輕重決定於犯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犯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決定刑罰的輕重。刑法基本原則之一。18世紀後期西方啟蒙思想家為反對封建刑法的等級特權主義和罪刑擅斷,基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所提出。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明確提出,犯罪與刑罰應當等價。這一原則也是中國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貫穿於中國刑法的始終。
Ⅳ 刑法中的等價性如何理解
因為不具有等價性的不作為不能評價為相應的作為犯罪呀。比如你是警察,路上看見歹徒殺人,但是你沒有及時去救人導致被害人死亡,你有作為義務,作為能力,但是還不足以評價為故意殺人對吧?前面那些條件是把你這個行為定性為不作為行為,相當性是判斷你的不作為行為是否成立相應的罪名。
Ⅵ 刑法的三大原則_____. _____ . ______.
我國新刑法三大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Ⅶ 刑法的機能和刑法的作用能等同么
不能,機能包含刑法的作用以及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的能動表現,屬於刑法法律內的要素
刑法的作用更多是社會意義上的,例如遏制犯罪等
Ⅷ 《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指在公共場合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
中間有個等字的,意思是,並不只有這幾種方式。
Ⅸ 刑法..法定符合說..具體符合區別..舉例說明
具體的符合說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具體地相一致時,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法定的符合說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只要在犯罪構成范圍內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例如,行為人本欲殺甲,黑夜裡誤將乙當做甲進行殺害。根據法定符合說,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護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想殺人,而客觀上又殺了人,那麼就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本來,根據具體符合說,由於行為人本欲殺甲,而客觀上卻殺害了乙,二者沒有具體地相符合,行為人對甲應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對乙應成立過失致人死亡。但現在的具體符合說論者也都認為,這種對象錯誤並不重要因而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所以,就這種對象錯誤而言,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結論完全相同。 具體符合說認為,由於客觀事實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所以,在上例中,行為人對甲承擔殺人未遂的責任,對乙則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由於只有一個行為,故二者屬於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但是,由於具體的符合說存在諸多缺陷,刑法理論的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即在上述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問題是,行為人本欲殺甲,但因為行為差誤,同時導致甲與乙死亡的,應如何處理?根據法定符合說中的數故意說,行為人對甲與乙都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當然,採取數故意說並不意味著成立數個故意殺人罪,因為只有一個行為,所以應按想像競合犯以一罪論處。</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