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上的客體

刑法上的客體

發布時間: 2022-02-13 20:28:12

1.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客觀,客體,主觀,主體

主體就是刑法中的犯罪行為人。
客體就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強-奸】罪中的婦女貞操權、故意【殺-人】罪中的生命權等。
主觀因素就是犯罪行為人主觀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
客觀因素就是產生和造成犯罪的行為、以及造成的後果等等。

2. 刑法中的犯罪客體是

刑法理論通常將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與直接客體。
(一)一般客體
刑事辯護律師認為一般客體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整體。一般客體反映著犯罪行為的共同本質,說明任何行為都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刑法第2條關於刑法任務的規定,刑法第13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犯罪.一般客體的主要內容。
(二)同類客體
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類社會關系,或者說是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例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決水等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即公共安全是這類犯罪的同類客體。正確認識犯罪的同類客體,有利於對犯罪進行合理分類,有利於正確區分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我國刑法分則根據犯罪的同類客體,將犯罪分為十大類:(1)危害國家安全罪,其同類客體是國家安全,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2)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同類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身體、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3)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其同類客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即國家通過法律對由市場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過程進行調節和實行管理所形成的正常、有序的狀態。(4)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其同類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以及與人身直接有關的其他權利。(5)侵犯財產罪,按照通說,其同類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即財產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6)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其同類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即國家對社會的日常管理活動與秩序。(7)危害國防利益,其同類客體是國防利益,包括國防物資利益、作戰與軍事行為、國防自身安全、武裝力量建設、國防管理秩序等方面的利益。(8)貪污賄賂罪,其同類客體是職務行為的廉潔性與不可收買性。(9)瀆職罪,其同類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10)軍人違反職責罪,其同類客體是軍事利益。
(三)直接客體
直接客體,刑事辯護律師是指具體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如故意殺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權,如此等等。任何犯罪行為,必然直接侵犯具體的社會關系,否則不可能成立犯罪。對於直接客體,還可以根據其內容數量進一步分為簡單客體與復雜客體。前者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只侵犯一種具體的社會關系,如盜竊罪;後者是指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兩種以上具體的社會關系,如搶劫罪。

3. 刑事訴訟中的客體是什麼

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刑事法律關系中的內容所指向的對象。刑事法律關系是指刑事法律所調整的國家與公民(包括某些特定法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國家行使受制約的刑罰權與犯罪人承擔有限度的刑事責任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4. 【刑法】傳授犯罪方法罪的主體和客體

傳授犯罪方法罪的主體和客體是:
1、主體是一般主體,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2、客體是社會治安秩序和進一步可能侵害的某一種社會關系;
3、主觀萬面表現為故意;
4、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即以語言、文字、動作或者其他方式方法將實施犯罪的具體經驗、技能傳授給他人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百九十五條
傳授犯罪方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5. 刑法第354條的客體是什麼

刑法354條是容留他人吸毒罪,規定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這一章中的毒品犯罪這一節,一般來說這個所侵害的法益(也就是客體)是國家對精神葯品和麻醉葯品的管理秩序,還有別人的身體健康(吸毒是對身體傷害很大的,吸毒人自己承諾無效)。

6. 在刑法中,客體與對象的區別

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是抽象的概念。對象是指犯罪對象,是具體犯罪所指向的人或物等。

7. 犯罪主客體,之間的區別…

簡單的說犯罪主體就是指的犯罪的人或單位是誰,犯罪客體就是指犯罪行為侵犯、侵害的對象是誰。下面是詳細解答,有空可仔細看看。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並依法應負刑事責任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特殊主體特殊主體是指具有某種特定身份、對其犯罪主體資格有重要影響的犯罪主體。特定身份可以分為:

1、自然身份與法定身份。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賦予而形成的身份。例如,基於性別形成的事實可有男女之分,有的犯罪如強奸罪一般僅男性可以成為犯罪的主體。法定身份,是指人基於法律賦予而形成的身份。如軍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等等。

2、定罪身份與量刑身份。定罪身份,是指決定刑事責任存在的身份,又稱犯罪構成要件身份。此種身份是某些具體犯罪構成中犯罪主體要件的必備要素。量刑身份,是指影響刑事責任程度的身份,又稱刑罰加減身份。此種身份雖然不影響刑事責任的存在與否,但影響刑事責任的大小,表現為從重、從輕、減輕甚至免除處罰的根據。一、犯罪客體的概念

任何一種犯罪,不論其表現形式如何,都要侵害一定的客體。如果某種行為沒有或者不可能侵害任何客體,就不能構成犯罪。

我們認為,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根據這一概念,我國刑法理論中的犯罪客體包括以下內容: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2.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中所保護的社會關系。

3.犯罪客體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犯罪客體是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准確地把握犯罪客體的性質,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國刑法在一些法律條文中直接對犯罪客體作了明確規定。然而,我國刑法在大多數條文中,是採取其他一些方式來表示犯罪客體的。

(1)有些條文通過一定的物質表現來指明犯罪客體。

(2)有些條文通過指出被侵犯的社會關系的主體來表明犯罪客體。

(3)有些條文通過指出對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違反來說明犯罪客體。

(4)有些條文通過對某種危害行為的描述來表明犯罪客體。

從上述所見,在刑法分則沒有明確規定犯罪客體的條文中,並不是沒有犯罪客體,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各種犯罪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法律特徵,就能對犯罪客體作出准確的理解。

二、犯罪客體的種類

為了深入分析和理解犯罪客體的作用和意義,根據犯罪所侵害的社會關系范圍的不同,可以將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1.一般客體,亦稱共同客體。這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體。在我國,犯罪的一般客體,就是刑法所保護的作為整體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的一般客體揭示了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質。說明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社會政治屬性及我國刑法同犯罪作斗爭的必要性。

2.同類客體,亦稱分類客體。也就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同類客體說明了某一類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種共同特點。

研究犯罪同類客體有兩個重要意義:

(1)犯罪同類客體原理是建立我國刑法分則體系的重要理論根據。我國刑法分則就是根據犯罪侵犯的同類客體,將犯罪歸納為十類,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分則的科學體系。

(2)犯罪同類客體原理能夠幫助司法工作人員,把各式各樣的犯罪行為,從性質上和社會危害性程度上互相區分開來,從而有助於正確地定罪和適用刑罰。

3.直接客體,這是指某一具體犯罪直接侵害的客體,也就是指刑法所保護原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具體部分。在實際案件中的犯罪都是具體的,一個犯罪行為不可能使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侵害,而只能侵害某一具體的社會關系。這種具體犯罪侵害了什麼具體的社會關系,就是由犯罪直接客體所揭示的。

犯罪現象是十分復雜的,一個犯罪所能夠直接著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也呈現出十分復雜的情況。為了深入研究我國刑法對犯罪的規定,准確認定犯罪,我們根據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的個數,可以把犯罪客體分為簡單客體和復雜客體。

簡單客體,又稱單一客體,是指一種犯罪直接侵犯的客體中只包括一種具體的社會關系。

復雜客體,是指一種犯罪直接侵犯的客體包括了兩種以上的具體社會關系。在復雜客體中,立法機關會根據國家的具體國情,將被侵害的各種社會關系分為主要客體與次要客體,然後根據主要客體的性質進行分類,將該種犯罪列入有關的章中。

三、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對象是危害社會行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其中,物是具體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犯罪對象是社會關系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是犯罪客體的物質載體或者主體承擔者。

2.犯罪對象在不同的場合會表現為不同的犯罪客體,不同的犯罪對象在一定的場合也不能表現為相同的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兩點:

1.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能夠決定犯罪的性質,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具有這種法律屬性。

2.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體受到侵害,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損害。

實踐證明,正確認識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的聯系與區別,有助於我們分清各種犯罪對象中體現的犯罪客體的性質,這對於我們防止將犯罪對象誤認為犯罪主體,混淆各種犯罪的區別,都有重要意義。

8. 犯罪的客體是

c.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

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危害的社會關系。

熱點內容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