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西周的刑法典

西周的刑法典

發布時間: 2022-02-14 02:01:59

A. 西周的九刑是指那九種

有兩種理解:

1、《九刑》是西周時期成文刑書的總稱,全書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襲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宮、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贖、鞭、撲、流等四種刑罰,稱以上的九種刑罰為為西周的九刑。

2、或認為是墨、劓、宮、刖、殺、流、贖、鞭、朴九種刑罰

墨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青。劓刑就是割鼻子。宮刑不多說了,刖刑就是砍斷腳。殺和流(流放)也應該都懂的。贖刑,就是指用財物抵免刑罰。鞭刑就是抽屁股,好像鞭子上會故意弄上許多刺。朴刑就是打板子。

B. 西周的刑法原則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罰刑法原則
1、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西周時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殺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禮記•曲禮》中也載:「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與耄,雖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作為矜老恤幼的標志,後世法律沿襲和發展了這一制度。
2、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過失被稱為「眚」,故意即是「非眚」,慣犯被稱為「惟終」,偶犯稱為「非終」。《尚書•康誥》中說:「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時乃不可殺。」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時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考察人的主觀動機,原心定罪。
3、罪疑從輕、罪疑從赦。
西周時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對犯罪事實有疑的案件,實行從輕處斷或赦免罪責的原則。《尚書•呂刑》中記載:「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這也是「明德慎罰」思想的體 現。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寬嚴適中原則。西周在定罪時強調」中道」、」中罰」、」中正」,即要求寬嚴適中,罪刑相當。《尚書•呂刑》說:「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中為不輕不重。強調量刑時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輕畸重。
5、因地、因時制宜。「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呂刑》中載有「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即主張結合犯罪的主客觀情勢權衡量刑,不可一味地從輕或從重。
6、上下比罪。所謂「罪無正律,則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適輕,下服;下刑適重,上服」。
7、同罪異罰。
這是體現宗法等級制度的刑法原則。《周禮•秋官•掌戮》載:「凡殺人者,踣諸市, 肆之三日。刑盜於市。凡罪之麗於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殺之於甸師氏。」即一般人犯殺人或盜賊罪,要在鬧市正法,並暴屍三天示眾;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貴族犯死罪,則由甸師氏秘密處死,一般不當眾行刑。並且「公族無宮刑」,應處宮刑者,由貴族們議決減免。此外,《周禮•秋官》關於八辟之法的規定, 亦公開賦予特定身份者享受減免刑罰的特權,後世的」八議」制度即源於此。

C. 西周時期只用於有罪貴族和官員的刑法是

西周時期只用於有罪貴族和官員的刑法是鞭刑。

鞭刑,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產生,但是鞭刑做為有實體文字記載的刑罰,則出現在西周中期。
西周的鞭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關於鞭刑的行刑工具和行刑的部位。
行刑的工具是荊條,行刑的部位是背部。

二、西周鞭刑的適用對象。
《尚書.舜典》說:「鞭做官刑」;《尚書.孔傳》載:鞭是「治官事之刑」;馬融《史記五帝本紀集解》載:鞭是「辦治官事者之刑」;朱熹認為它是「官府之刑」。從這些言論中可以看出:鞭刑與官府、官吏有關。因此西周的鞭刑可以稱作治吏刑。

三、鞭是從刑,鞭撲不分。
西周的鞭刑實與撲刑無異,是一種用以為教的撲刑,是一種最輕的刑罰。其實西周鞭刑名為「鞭」是為「撲」,是針對奴隸主貴族犯罪而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刑罰,因此,又可以稱作官刑或教刑。

四、除了做為主刑附加刑以外,還可用作刑訊拷囚。

參考資料:摘自張秋華《中國古代鞭刑考》

D. 西周的刑法是怎樣規定墨刑刑罰的

西周時,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就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也雲:「墨罰之屬千。」可見,當時的刑罰是很嚴厲的,百姓稍有小過,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做守門人(《周禮·掌戮》)。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標記,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而且受過墨刑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響勞作。春秋戰國時,墨刑的使用仍比較普遍,且黥有了不同的種類。如《秦簡·法律答問》有對奴妾「黥顏頹」之刑。顏,指眉目之間,即面額中央。杝,也作頄,頄即顴。頹即面之顴部。黥顏杝就是在人面額中間及顴部刺墨。當時各國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種苦役。秦商鞅變法時用法極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經典,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秦簡·法律答問》也有「城旦黥」的記載,當為對城旦所施加的特種黥刑。城旦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就有許多受過黥刑的囚徒。例如被高祖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罪受過黥刑,因此《史記》《漢書》為他作傳就稱為黥布。

E. 西周時期的刑事法制較之前有哪些進步

西周的治國模式是奴隸社會較為完備的時期,其「保民」,「明德慎罰」的立法思想與目前國家提倡的「以德治國」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禮刑結合」。

以德配天君權神授說的產生,認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獨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屬於誰,就看誰有能使人民歸順的德。西周統治者感到僅靠神權不足以維系其統治,還必須兼顧人事,重視民心向背,既敬天,又保民。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治國方略運用於法制方面就是要明德慎罰。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須寬緩、審慎,執行刑罰更要慎重。這意味著神權思想第一次動搖,為戰國時期神權的進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產生提供條件。

(5)西周的刑法典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的刑事法法律形式:

1、禮。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又稱《周禮》,為周公所制。所謂周公制禮,即在周公主持下,對以往宗法傳統習慣進行整理、補充,釐定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及相應典章制度、禮節儀式。禮在西周伴隨著宗法思想與制度的系統化而發展成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禮制。

2、刑。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相當於現代刑法典,迄今所知有《九刑》、《呂刑》。尤其是《呂刑》,貫穿明德慎罰精神。

3、誓。即誓詞,周王或諸侯發布的戰前動號令,屬於軍令。

4、誥。即訓誡之詞,周王對諸侯發布的命令。

5、命。即王命,周王對某一具體事務臨時發布的命令。

F. 西周《呂刑》中規定的罪名有

BCDE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輕典」、「中典」「重典」,合稱「三典」,用以鎮壓勞動人民。西周中期,階級矛盾尖銳,周穆王命呂侯(亦稱甫侯)制定《呂刑》,有墨、劓、剕、宮、大辟五

刑,共三千條。可這些刑罰主要為了鎮壓勞動人民。《禮記·曲禮》(上)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見禮與刑都是有階級性的。
編輯詞條

G. 西周的刑罰有哪些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繼承神權,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
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況:
1、周公制禮:西周時期周公將夏商時期的禮制加以整理編撰而成。
2、西周時期的禮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范的總稱,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為規范。
禮的內容:「親親」與「尊尊」是禮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的兩項重要制度。「親親」「尊尊」、維護的是以父權為主的家族關系和以君權為主的等級關系。
3、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注意尚書中的呂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4、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有兩種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書,另一種含義是西周的刑法。
5、遺訓、段彝。「遺訓」是指先王留下的遺制,「段彝」是指商朝的習慣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於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離不開對刑事政策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對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具體反映,刑事政策的變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而中國刑事政策發展的歷史無疑也蘊含在中國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之中,體現在刑事司法過程的法律適用之中。自先秦中華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國歷代的成文法典始終處於民刑不分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合體」,但又以刑為主。中華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維護其封建統治政權為中心,將不利於其政權穩定、不利於其封建統治的行為統統禁止於法律之中,行為性質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領域,國家對於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律規定為犯罪,科以刑罰,國家司法機關也沒有明確的民、刑劃分。因此,對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有關於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國刑事法律政策的變遷。

H. 西周時期刑法的發展

西周

一、 法律思想及其影響

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

「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屬誰,就看誰有能使人民歸順的「德」,意味著神權的動搖。「德」的要求,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明德慎罰」,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須寬緩、審慎、執行刑罰更要慎重。「明德慎罰」主張被儒家學派發揮成「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法律思想和法制方針,成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的一種法律觀念。

奠定了「重民」、「 重德」、「仁政」的傳統,為春秋戰國時期神權思想進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二、 「禮治」的基本原則與基本特徵 神權和族權緊密結合起來,產生了「禮」。周初,周公「制禮作樂」,將夏禮、商禮發展成一整套以偉胡總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周人看來「禮」是治理國家的唯一準繩。 周禮始終貫穿著「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四個原則。「親親」即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宗法原則,維護家長制;「尊尊」即下級必須尊敬和服從上級,特別是一國之君,等級原則,維護君主制;「長長」即小輩必須尊重長輩;「男女有別」即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和同姓不婚。最基本的是「親親」和「尊尊」,都為鞏固宗法等級制服務的。從此兩基本原出發,周禮特別強調「孝」、「忠」。 「親親」和「尊尊」是西周立法指導思想,「孝」和「忠」是倫理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 「禮治」基本特徵是「禮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公開不平等的特權法,即奴隸主貴族享有特權的奴隸製法。是西周指導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則。


三、 主要法律形式 立法概況


 周文王之法「有亡慌閱」  《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 《呂刑》,以「明德慎罰」為指導原則,「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呂刑》。  周公制「禮」,形成一整套一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

主要法律形式(禮、刑。 還有誓、誥、命等王的命令。) 1.禮。又稱《周禮》。 2.刑。《九刑》、《呂刑》。《呂刑》貫穿著「明德慎罰」的精神。 3.誓。屬軍令。4.誥。周王對諸侯發布的命令。 5.命。王命。


四、 禮的淵源、性質與作用


「禮」最早源於氏族時代的祭祀風俗(玉和鼓成為中國古代祭祀活動的代表物)。  西周宗法因嫡長子繼承製的最終確立而系統化。

「禮」的很多規范實質上具有法律甚至國家根本大法的性質,禮起重大作用。 五、禮與刑的關系

「禮」是積極、主動的規范,是禁惡於未然的預防;「刑」是消極的處罰,是懲惡於已然的制裁。「禮」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則相對處於被動狀態,對於一切違「禮」行為,進行刑罰處罰。


六、 刑罰制度


《呂刑》中的「五刑」、「五罰」、「五過」。 「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五罰「,即贖刑。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問時,就罰罪犯出銅贖罪。 「五過」,即赦免。

此外,還有鞭刑、罰絲、流放。罰絲,是對貴族的一種處罰。


七、主要罪名


 不孝不友罪——「不友」不尊敬兄長,破壞了「親親」「尊尊」為原則的宗法等級制  寇攘姦宄罪——所謂盜竊罪。是侵犯財產所有權的重罪。

 群飲罪——禁止周人聚眾飲酒。總結商朝統治者飲酒作樂的教訓  「賊」「藏」「盜」「奸」罪——「賊」毀棄禮儀;「藏」窩藏「賊」者;「盜」偷竊一般財物;「奸」盜人寶物。

 誹謗罪——議論天子  不從王命罪  違背誓言罪

八、主要刑法原則與形勢政策

 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眚」是指過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終」是指慣犯,「非終」則是指偶犯。這種制度說明當時對於過失犯罪、對於犯罪人主觀惡性上的差別,已有較清楚和深刻認識。

 罪人不孥。反對族誅連坐,主張罪止一身。

 罔厲殺人。不亂殺無辜,罪刑相應的意義。

 罪疑從輕。「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即。對判「五刑」而有疑者,可減按「五罰」處罰;如判「五罰」而有疑者,則予以赦免。

 同罪異罰。「刑不上大夫」的體現。「八辟」。宮刑不適用於貴族,對貴族處以死刑的地點和方式也不同。

 寬刑適中。刑當其罪,不輕不重。適用刑罰要慎重,力求不偏不倚,不輕不重。

I.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罰原則有哪些

1.區分犯罪的故意和過失、慣犯與偶犯原則

由於周朝宣揚一慎刑」原則,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劃分了故意和過失、慣犯和偶犯的區別。《尚書·康誥》說;「人有小罪,非,乃惟終,……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催災,……時乃不可殺」。這里的非青、青、惟終、非終分別是指故意、過失、慣犯和偶犯。在處刑上,故意和慣犯,雖是小罪也處重刑,過失和偶犯,雖大罪亦可減刑。此刑法原則表明了西周刑法打擊的重點,同時也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在定罪量刑時,是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的,這說明西周時期在刑法理論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2.刑罰世輕世重原則

所謂「世輕世重」,即刑罰要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取輕重不同的靈活手段。《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就是說,對於新征服的地區,為收取民心,要用輕刑;對於統治時間較長,治理情況較好的地區,要用中刑;對於不服從統治,犯上作亂較多的地區,要用重刑。西周的統治者已認識到,只有區別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用刑,才能使刑罰鎮壓更有力。這種思想後來被融人中國傳統的政治理論中,對以後各封建王朝影響很大。

3.赦宥原則

西周定罪量刑時體現三赦三宥的原則,體現了矜老、憐幼的寬容。所謂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歲以下,老耄指八十歲以上,蠢愚指白痴、這三種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謂三宥,即「一曰宥不識,二曰宥過失,三曰宥遺忘」。對此三種情況皆可寬宥原諒。

4.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原則

西周時期為進一步體現慎刑原則,謹慎適用法律,凡是疑案難案,都採取從輕處斷或加以赦免的辦法。按《尚書·呂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與罪疑從效相聯系的還建立了贖刑制度,因疑而赦,須繳納木同數量的贖金。

5.寬嚴適中

西周時期,在定罪量刑上強調「中罰」,即實行寬嚴適中原則。

J. 呂刑的西周刑法概況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輕典」、「中典」、「重典」,合稱「三典」,用以維護其統治和社會安定。西周中期,階級矛盾尖銳,周穆王命呂侯(亦稱甫侯)制定《呂刑》,有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共三千條。
《禮記·曲禮》(上)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先秦時期,上下有尊卑之意,亦有重輕之義,是以釋義該為「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而後來的統治階層扭曲為特權階級可以免予刑罰。

熱點內容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
審議環保條例發言 發布:2025-02-06 14:57:38 瀏覽:757
信訪聽證會結論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4:35:04 瀏覽:602
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多久可以消除 發布:2025-02-06 14:32:33 瀏覽:576
去法院起訴去哪個法院 發布:2025-02-06 13:47:16 瀏覽:736
法考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發布:2025-02-06 13:46:41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