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題不會做
1. 一道刑法題我不會啊
根據開法修正案四的規定,其對八種犯罪做了新的修正,可是沒有明確修正案實施的時間,只能適用於修正案通過後發生的案件。而甲的行為發生於刑法修正案四之前,只能適用於1997年刑法的規定。根據1997年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條的規定:生產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才能構成犯罪。而甲的行為至案發尚未造成嚴重的後果,尚未構成犯罪。
所以只有第四個答案是正確的。
2. 刑法案例分析做題課程,不會寫怎麼弄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據所給案例,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應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二是如果構成犯罪,構成什麼罪;三是闡述定罪量刑的原則。
3. 刑法大題做題經驗和技巧
技巧;
1,刑法襲是犯罪學說,所以,要解答「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區分;
2,「犯罪」要從犯罪構成的要件;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主面去分析解答;
3,要從犯罪標准(數額、行為輕重)去解答;
4,最重要是要以答案的標准去解答。因為每年所謂的標准答案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司法考試「很我法律專業畢業的或從事審判別實踐幾十年的人考試通過不了?就是他們的答案,是符合法律規定,而答案是錯誤的。
例如,親人和朋友有難,救助的行為。「甲在火災之際,為救女友而沒救母親構成不作為犯罪」.按照我同法律規定;1救女友而沒救母親,合法。2都不救助,合法。
理由;1,救女友而沒救母親,二人生命權利是一樣的。2,「不作為犯罪」是來源於法律直接規定,不可比照(類推),3,此案例屬於親屬和朋友發生災難救助,我國刑法沒有對親屬和朋友發生災不救,構成犯罪的規定。4,子女對母親有贍養義務,沒有災難救助義務。
「不作為犯罪」案例。母親拒絕給嬰兒餵奶,造成死亡。 屬於不作為犯罪."給嬰兒餵奶",是法定義務,「拒絕」是不作為。
4. 一道我不會的刑法題
A正確。考慮如果不改剎車裝置 也會有死亡結果
B正確。這個很明顯 是乙的行為導致蘇某在懸崖邊上
C正確。後來的條件阻礙了丙的行為
D正確。廝打引起的走火
樓主要注意,考慮因果關系並不是考慮是否承擔刑事責任
另外,要注意「條件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
行為人的行為只要是對結果自始至終發生作用的條件,就是該結果的原因;但是,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作為結果發生的條件之一,對結果的作用中途被其他條件打斷,而由其他條件獨立導致結果,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中斷,後來的獨立導致結果的條件視為優越的原因。
5. 刑法的問題我不會
你好。
盜竊罪和侵佔罪的區別之一是:被侵犯的財物是否他人佔有。
若為他人佔有的系盜竊罪,脫離他人佔有的系侵佔罪。
若有不明白,可以QQ我。號碼見我個人資料。
6. 刑法題,麻煩做一下啊,謝謝了,辛苦了
這些我都學過忘了啊。
7. 刑法題目我不會。
看前面,違反交通規則將C撞成重傷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
而且嫌疑人對C的傷害結果,並沒有刻意追求,不能說是故意,只能說是過失。主觀上也符合交通肇事的構成要件。如果說是過失致人死亡,那又不符合特殊罪名優於一般罪名的原則。至於嫌疑人對B的追殺的故意,是另一個犯罪的構成要件。
研究刑法分論,一定要時刻以犯罪構成四要件為主,動機和目的並不是犯罪構成要件,不必優先考慮。
8. 刑法問題,要回答專業點的,謝謝,因為本題目比較難!!!!!!!
張某的行為抄:
1、構成犯襲罪;偷自己的東西,但處於有權機關控制下的財物,仍是盜竊;
2、轉化型搶劫罪;在實行盜竊過程中,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致使他人受重傷的,轉化成搶劫行為處理。
3、故意傷害罪;因開車撞擊他人造成重傷。
4、事後不可罰的行為;以為他人已死,掩埋「屍體」是隱藏罪證的行為,不單獨進行刑法上的評價。
5、觸犯搶劫罪、故意傷害罪,實行數罪並罰。
對方致死是因為野外陷阱條件致使直接掉落陷阱摔死,此外因是重大、直接的,阻斷、消除了原來的車撞致傷因果關系。 張某對此種致死後果沒有故意或過失。
9. 刑法題目我不會
A 根據刑法第238條第抄1款、第2款的規定,襲犯非法拘禁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所以正確
B 綁架,劫持人質、勒索錢財是綁架。
C 典型的綁架,正確。是綁架罪
D 沒有實行綁架行為,綁架罪不成立
答案AC對的
10. 刑法分論的題我不會
2001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規定:行為人為劫取財物而預謀故意殺人,或者在劫取財物過程中,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行為人實施搶劫後,為滅口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定罪,實行數罪並罰。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當場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在客觀方面,搶劫行為是一種雙重行為,由目的行為和方法行為構成。目的行為是指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具有當場性;方法行為是為能當場劫取財物實施的暴力、脅迫或者其他人身強制的行為。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形成有機的統一。
本題中甲、乙二人為劫取財物將丙殺死,行為人在搶劫過程中使用暴力的方法(故意殺人),致丙發生當場死亡的後果。在這種情形下,殺人作為暴力方法的具體體現,屬於搶劫罪的方法行為,其目的是劫取財物,當場取得丙隨身攜帶的現金2000餘元。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就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形規定了加重的法定刑,因此甲、乙的行為不應以故意殺人罪和盜竊罪進行並罰,應以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進行處罰。上述的司法解釋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以搶劫罪定罪也更符合立法原意。若行為人實施搶劫後,出於滅口、報復或銷毀罪證等而故意殺害被害人的,這種情況下,由於殺人行為不再是搶劫的方法行為,而是屬於新的犯意下實施的另一犯罪行為,因而應定故意殺人罪,與搶劫罪實行數罪並罰。
盜竊罪是指以秘密竊取的方法,將公私財物轉移到自己的控制下非法佔有的行為。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他人的遺忘物、埋藏物非法佔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甲、乙當場取得丙隨身攜帶的現金2000餘元的行為顯然不符合盜竊罪和侵佔罪的犯罪構成。
綁架罪是指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行為,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為,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權利、健康、生命權利及公私財產所有權等。本題中丙的人身權和生命權已因甲、乙的搶劫殺人行為而被非法剝奪,甲、乙二人未實施綁架丙的行為,所以甲、乙不構成綁架罪。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索公私財物的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向公私財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強索財物的行為。甲、乙搶劫殺人後,發現丙的經理身份,產生新的犯意,經謀劃後打電話給丁,詐稱將要實施殺害丙的行為對丁進行恐嚇威脅,勒索丁10萬元現金,其行為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特徵,因此,本題甲、乙二人的行為應以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未遂)實行並罰,選項C正確。
本題最大的干擾項是選項A,如果將甲、乙以脅迫的方法,向丁強索10萬元現金的行為認定為綁架,顯然是把甲、乙殺人的行為作為搶劫的方法認定,又作為綁架的手段認定,違反了不得重復評價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