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人格權篇亮點
㈠ 《民法典》的亮點和特色是什麼
(一)《民法典》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
《民法典》編纂始終貫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民法典》第一條中就有明確的體現:「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條至第十條從民法原則上對社會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體現,特別是其中的秩序原則、綠色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具有極強的中國時代特色:其中「綠色原則」的提出,是以人民為中心,可持續發展在法典層面的具體體現,是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政策向呼應的;而「秩序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則是強調「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社會問題的治理,不僅僅要依靠法治,同時也要憑借善良風俗;需要基層組織處理群眾反映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懂法,還要對所在地區的習慣、風俗具有明確的認識。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應當違反法律規定,也不應與該地區歷史形成的善良風俗不同,而影響群眾的「法情感」,未能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打開《民法典》,我們發現使用語言是平實易懂的語言,從形式上保障了人民的權利;而《民法典》中對民事主體人身及財產權利的保護,是從實體上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民法典》對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等倡導性規定,無不是《民法典》中國特色的體現。
(二)《民法典》具有顯著的開創性
《民法典》的開創性體現在歷史維度和編章設置。《民法典》是近代中國第一部法典,開創中國法律法典化的先河。中國自古有「重刑輕民」的法律傳統,法律制度主要集中於刑事規定,民事糾紛的解決主要由社會基層組織依據道德、禮俗給予解決。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思潮下,進行了大量學習西方制度的努力,但距離具有自己的法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法典》在1954年開始就進入草案階段,歷經66年積累與准備,終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
《民法典》的編章設置,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法典,有開創自己的特點。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其他國家沒有過的,足以體現《民法典》對人的權利的重視。人格權編不僅對傳統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相關權利進行明確規制,更是對人的精神健康進行了規定,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對人格尊嚴的維護,強化了隱私保護,進一步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完善了相關的保護規則。
(三)《民法典》具有很強的實踐連續性和可操作性
《民法典》1260條是建立在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總則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確立的框架下,對原有法律條文進行了吸收和精練。在立法過程中,《民法典》條文吸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150餘條,而這種「吸收」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就是法院裁判的延續性,對於社會經濟的平穩,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民法典》不但提供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還制定了常見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則。以旅客霸座為例,近些年霸座事件屢見報端,但往往停留於道德層面,公權力介入存在法律障礙,而本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不符合減價條件的優惠客票乘坐的,應當補票,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民法典》以明確態度,對於霸座行為給予了法律的否定性評價:賦予承運人有向「霸座」人員按照自行規定加收票款的懲罰性權利,更重要的賦予了在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情況下,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不但能夠使霸座人員受到應有懲罰,也從事實上維護了合法旅客的權利,引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㈡ 民法典草案三審稿四大看點及其解釋
民法典草案三審稿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其中一些法律熱點問題引發公眾關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民法典草案三審稿四大看點及其解釋。
看點一:進一步擴大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范圍
近年來,各地賓館、民宿、試衣間等場所針孔攝像頭偷拍事件屢有發生,引發公眾擔憂;另一方面,大量電子郵箱地址、公眾人物行蹤信息等被不法分子盜取放在網路平台上售賣,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安全隱患。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將「隱私」的定義修改為「自然人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等」,並增加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搜查、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看點二:「自助行為」止損須符合限定條件
吃了虧能否自己「找補」止損?比如面對吃「霸王餐」的「餐霸」,飯店在警察趕到前能否先扣下人或其物品?對此類行為,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繼在二審稿中提出「自助行為」免責制度後,又在三審稿中進一步予以規范。
根據草案二審稿,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的,受害人可以在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財物等合理措施,並在事後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看點三:明確高空拋墜物侵權各方責任 強化源頭治理
近年來,各地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頻發,「頭頂上的安全」令人憂心。
為此,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明確: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針對司法實踐中侵權人認定難導致「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問題,草案三審稿規定,有關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才適用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的規定。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發現侵權人的,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看點四:缺陷產品召回由生產、銷售者「埋單」
缺陷產品召回產生的必要費用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對這一焦點問題予以明確:生產者與銷售者。
此前,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審稿對生產者、銷售者召回缺陷產品的責任作出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擴大的,對擴大的損害也應承擔侵權責任。
這次草案三審稿在二審稿基礎上增加一款規定:依照前款規定採取召回措施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負擔被侵權人因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㈢ 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意義
法律分析: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意義:第一,它彰顯了對「人」的進一步關注。雖然之前民法對人格權有相關立法,但是由於受當時時代影響,民法通則更關注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希望能改變當事中國人的生活狀況,解決吃飽穿暖問題,改善民生。導致人格權在民法里存在感很低,大家對人格權的保護與救濟都不夠了解。人格權獨立成編則有利於加強人民對人格權的關注。其次,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使人民希望自己的姓名、隱私、肖像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護,因此人格權獨立成編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是在對人民的這種需求做回應。最後,人格權獨立成編,也利於法官更加直接、方便得找到適用法律,從而更好地對人格權可能受到的侵害進行救濟。第二,標志著立法技術的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明星代言、冠名權等人格與財產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出現,肖像、姓名等傳統人格權也可以與財產掛鉤。從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三條的規定可知,部分人格權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從而獲得經濟利益,但是法律禁止的除外。此外,民法典人格權編不僅對聲音權這樣的人格權都作了明確規定,還對生命權也作出了規定,規定了生命尊嚴的內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最後,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了對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適用禁令等新規則,以及違約造成他方人格利益嚴重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等獨具特色的權利救濟規則。民法典人格權編作出的這些規定,都可以體現立法技術的進步。因此,人格權獨立成編使民法典體現尊重人格尊嚴和保護人格權的人文主義立場,同時緊跟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實現了黨中央提出的「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要求,相信人格權編會在我國今後的社會生活中發揮出應有的法律調整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九條 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的享有和保護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㈣ 民法總則中的亮點有哪些
2021民法典亮點解讀,幾大變化有哪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法典 》。.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 下面就由 華律網 小編為大家 ..
㈤ 民法典草案合同編有哪些亮點內容
亮點一、弘揚社會主義契約精神這次合同編起草的核心,一個亮點,就是弘揚社會主義契約精神。契約精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契約自由,二是契約正義,第三契約嚴守。在整個民法典草案中,各個篇章中都體現了自由、平等、公正、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比如在合同編裡面體現了契約自由、信守契約的精神等。亮點二、完善電子合同訂立、履行特別規則大家已經習慣網上購物了,這就涉及到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這方面的內容也有相應規定。為了適應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合同編草案對電子合同訂立、履行的特殊規則做了規定。電子合同怎樣才算訂立?合同編草案中規定,當事人一方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約條件的,對方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並提交訂單成功時合同成立。因為圍繞這個發生很多糾紛,到底我點擊之後是邀約還是承諾?我現在明確了你展示的就是要約,我點擊就是承諾合同已經成立了,就有拘束力了,然後這個網站就不能反悔了。這也加強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這也就是說:電商平台不能再以「失誤」為借口取消訂單按照民法典草案合同編的規定,收貨人簽收電子合同標的物的時間為交付時間。買受人簽收的時間作為交付時間。沒有簽收之前,所有交付損失、交付風險,都是由出賣人來承擔的,也是為了加強對於買受人的保護。加強了對於消費者的保護,特別在互聯網交易上迎合了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一些最新需求。亮點三、加大對弱勢合同當事人一方的保護民法典草案合同編專門規定電、水、氣、熱力供應以及公共承運人對社會公眾的強制締約義務,完善格式條款制度。在合同編里對於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方建立統一的、嚴格的強制締約義務條款,並且強化公共服務提供方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對於優化整個多贏共享、包容普惠的公共服務市場,都是一項長期的制度利好。亮點四、新增物業服務合同一章 規制物業服務亂象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是法院民事審判中常見的案件類型,業主因對物業服務不滿拒交物業費;電梯里的廣告收益到底多少;物業號稱24小時巡邏,停在樓下的車被盜了;業主委員會炒掉老的物業公司聘新的,結果老的不走,新的進不來。
㈥ 民法典最大亮點
民法典最大亮點之一,在於獨立成編設計了人格權編、侵權責任編。人格權獨立成編有利於更全面、充分地保護我國民事主體的人格權,讓人民生活更具尊嚴。人格權編在現行法基礎上,對「隱私」的定義作出更加完善的規定,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內容。
明確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從而進一步強化對公民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針對現實中層出不窮卻往往求助無門的性騷擾問題,人格權編增加了禁止性騷擾的規定,從而為公民建立起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同時對機關、企業、學校等設立防止性騷擾義務,進一步明確了負有防止性騷擾責任的單位范圍。
(6)民法典人格權篇亮點擴展閱讀:
民法典意義:
1、推進普法教育,責任重大。
在一個法治國家裡,如果憲法是限制公權力的鐵鎖鏈,民法就是保護私權利的金鍾罩。人首先要活著,之後才是發展教育等權利。而民法典就是保障公民活著的最基本的法律。所以在法治國家裡,民法典的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民法典》還未出台之前,我們通過各行各業相關的法律去了解作為公民的權利。而《民法典》的出台意味著後續我們所有的公民權利,都將集中到《民法典》中,這對於普法教育非常有推進作用。
2、推進依法治國,責無旁貸。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
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全黨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3、事關人民福祉,意義深遠。
民法典的頒布則標志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里程碑事件。民法典頒布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大舉措。
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民事權利的一個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㈦ 標題 《民法典》中把人格權獨立成編,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但是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此次編纂民法典的一大創舉。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把「人」始終放在第一要位,以更大程度上體現人文關懷。縱觀人格編,無論形式還是具體條文都是將這一核心目的認真貫徹落實。尤其是隨著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保障,成為需要我們更加關心的問題。民法典人格權編的創立,很好的回應了現在的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㈧ 評析民法典草案: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亮點和不足之處
【導讀】最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我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出台,取代了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
民法典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共1260個條文,覆蓋每一個公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
民法典與人口和生育問題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是婚姻家庭編。我們認為,婚姻家庭編的最大亮點,是刪除了原婚姻法和收養法有關計劃生育的內容,婚姻家庭編(以及整部民法典)沒有出現「計劃生育」一詞。但婚姻家庭編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關於法定婚齡以及限制收養子女數這兩個方面。下面分別進行詳細分析:
一、在婚姻部分,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這條關於法定婚齡的規定,是沿用了原《婚姻法》第六條的規定。事實上,1980年我國制定《婚姻法》時之所以把法定婚齡規定得這么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配合當時推行的「一胎化」政策。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寬,原《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早已不合時宜。
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在2012年和2017年全國兩會上提交建議,把男性和女性的法定婚齡統一降到18周歲。何亞福先生也曾在《新京報》上撰文分析,我國現行法律規定18周歲的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而結婚是一種民事行為,如果18歲不允許結婚,意味著這個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此,法定婚齡統一到18歲,是對法律體系邏輯統一的尊重。需要指出的是,降低法定婚齡並不等於提倡早婚。這是因為,法定婚齡只是允許結婚的最低年齡,並不是說到了法定婚齡就應該結婚。
有一種很普遍的觀點是:現在很多人在18歲時仍然讀高中,怎麼能結婚?這種觀點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現在很多農村人並不讀高中,而是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了。這些農村青年出去打工兩三年,到18歲時,心智已比較成熟。所以,用城市人的眼光來看法定婚齡降到18歲,可能不切實際;但從農村人的角度來看,這一議案是接地氣的。
法定婚齡降到18歲,對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即使法定婚齡降低了,大多數人仍然會在男22歲、女20歲以上的年齡結婚。2015年中國婦聯發表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而根據江蘇省民政廳的數據,2017年,江蘇省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因此,法定婚齡降到18歲,並沒有損害到多數人的權益,但保護了少數人的權益。
從國際上來看,我國現行的法定婚齡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其中我國男性的法定婚齡是世界最高。比如,歐洲大多數國家的法定婚齡是18歲;美國的法定婚齡由各州決定,很多州也規定是18歲;在東亞地區,日本的法定婚齡是男女均為18歲,我國台灣省和韓國的法定婚齡是,在父母同意下,男18歲,女16歲就可以結婚,而到了20歲,就不需要父母同意也可以結婚。
二、在收養部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條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
我們認為,雖然這條規定比原《收養法》規定「只能收養一名子女」有所放寬,但限制收養人最多隻能收養兩名子女,仍然是不必要的。
過去,限制生育的政策以及《收養法》對收養設置嚴苛的條件,是導致棄嬰和拐賣兒童增多的兩個重要原因。因為生育限制政策在壓縮普通家庭按意願生育孩子空間的同時,嚴苛的收養規定大大窄化了正常收養的渠道。一旦正常合理的途徑被阻滯,非法的行為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兒童拐賣猖獗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這可以從拐賣兒童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理解。
從需求來看,在生育限制政策下,部分家庭無法通過增加生育數量來滿足有兒、有女或兒女雙全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收養法》中無子女的規定,但購買兒童卻可以進行性別選擇,也可繞過當地計劃生育機構在懷孕期間的干擾和脅迫。還有,無法生育的夫妻早年可將親友的孩子過繼到身邊,但《收養法》將送養的孩子也當成計劃內生育名額,使得親友很難生育更多的孩子過繼出去。
從供給來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春雷副教授針對133個被拐賣兒童案例的實證分析顯示,有一半多兒童是被親生父母或親戚出賣。該分析並未列出具體的出賣原因,但如果這些家庭能將孩子合法送養給親友,其中很多應該不至於將孩子賣掉。
中國早已經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近三年全國出生人口仍然連續下降。這種人口趨勢將嚴重威脅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全面放開乃至大力鼓勵生育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的背景下,以限制生育為目標對公民收養子女數量進行限制早已不合時宜。為此,我們建議把民法典第一千一百條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改為「收養人可按意願和經濟狀況收養多名子女」,並明確規定被收養的孩子與親生孩子在落戶和受教育方面享有同等的權益。
最後,我們建議政府建立收養制度,在父母沒有條件自己養育時,孩子可由政府機構代養,在規定年限內可以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