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民法的調整對象
⑴ 如何理解民法的調整對象
平等主體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總和 主要是平等關系的理解
⑵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基本原則有哪些
1、民法調整的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依據:民法通則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體現民法精神、指導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
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六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意思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對於如何判斷權利濫用,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規定,民事活動首先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及習慣,行使權利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⑶ 民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一、民法的概念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5.民法的調整對象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
5.1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在民法中,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從主體的地位上說,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間有隸屬關系;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並無隸屬關系。前者如財政稅收關系,俗稱為縱向經濟關系;後者如借款關系,俗稱為橫向經濟關系。只有主體地位平等的財產關系,才是民法的調整對象。
2)一般是當事人自願發生的
財產關系,有的是根據主體自己的意願發生的,有的並不是主體自願發生的,因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各自獨立,任何一方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因此這種財產關系一般是主體在自願基礎上確立的。
3)受價值規律支配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因大多是當事人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設立的,因此一般遵循價值規律。正因為如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多是等價有償的。
5.2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人身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分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⑷ 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內關系。[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容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平等主體間基於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望採納
⑸ 關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
(1)認為民法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
(2)認為民法調整以商品經濟關系為核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品經濟關系決定了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質;
1986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採用了上述兩種觀點,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但在中國法學界,對民法調整對象問題仍未取得一致意見。
⑹ 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
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B
民法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地位」不平等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一般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如,國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征稅屬於財產關系,但不由民法調整,而由稅收征管法規(屬於經濟法部門)調整,再例如,行政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獎勵,行政賠償(包括國家賠償)、補償,罰款、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均蘊含財產關系,但由行政法等調整。
本題中,工商行政主體與李某簽訂買賣合同並非履行行政管理職能,而是作為市場主體充當民事權利義務人,而稅務機關征稅則是履行稅收征管的行政職能,屬於行政行為。
(6)論述民法的調整對象擴展閱讀: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
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
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⑺ 論民法的調整對象
每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都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解決特定的社會矛盾,從而與其他部門相區別。根據《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一、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
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具有如下特點:
(1) 民事主體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任何主體進入市場從事交易活動,彼此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平的、互利的,當其財產利益受到損害時,應當得到同等價值的補償。
(2) 當事人意思表示自由。這是由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特點決定的。既然地位平等,當事人的意思就應當是自由的。無論雙方的經濟實力差別如何懸殊,也無論雙方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處於何種地位,都不允許他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非經雙方自願協商,都不能締結協議
(3) 等價有償。這是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在經濟利益上的體現。在商品經濟關系中,民事主體通過市場實現商品的價值和自身利益。因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大部分都應貫徹等價有償的原則。但是當事人依法形成贈與、借用、無償保管、無償代理等民事關系,也是法律所允許的。當然,形成此類關系,也必須堅持商品經濟所要求和決定的平等、自願原則。
二、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的規定,我國民法不僅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而且也調整他(它)們之間的特女神關系。所謂人身關系,是指沒有財產內容但有財人身屬性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是基於一定的人格和身份產生的,體現的是人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利益,它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兩類。
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的特點如下:
(1) 主體地位平等。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每個民事主體都享有獨立的人格利益,同時應當尊重他人的人格利益。不同類型的身份關系有不同的內容,每個具體的身份關系的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各有不同,但地位仍然平等。
(2) 與人身不可分離。人身關系是基於人身利益而發生的關系,離開了人身就不會發生人身關系。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一般不能放棄或被剝奪,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人身權利不能轉讓。
(3) 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人身關系中權利人的權利和義務人的義務,都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關系。但是,人身關系與財產利益又有聯系。有的人身權可以轉化為財產利益,如企業名稱權可以依法轉讓,有償轉讓即可獲得財產利益等。
所謂人格關系,是指因民事主體的人格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人格利益,是指人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稱、肖像、名譽、等方面的利益。
人格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為人格權關系,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等關系。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
所謂身份關系,是指基於一定的身份而產生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屬、監護等關系。這些關系表現為民事法律關系則為身份權關系。知識產權中也有身份權的內容,如作者權、發明者的署名權、發表權等,也屬於身份權。
民事調整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有著密切聯系。實戰證明保護人格權是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所不可缺少的。
⑻ 民法的調整對象與特徵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兼有財產、人身二重性質的知識產權關系。
【財產關系的特點】
1、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
2、民法調整對象隨民法的發展而變化,在與公法分離而成為獨立法律部門之初,民法所調整的是旨在實現私人利益的社會關系,包括民事主體人格、婚姻家庭、物權、財產繼承、債權、民事侵權和民事訴訟等關系。
3、民法只應調整公民之間和公民與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以及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的特點】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⑼ 簡答)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請列舉一些在生活中受民法調整的事例
根據《民法通則》第2條的規定,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內間、公民與容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以自願為基礎的具體經濟關系。其特徵:第一,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具體的經濟關系。第二,民法調整的財產歸屬關系和流轉關系。第三,民法調整以平等自願為基礎的財產關系。
(2)、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與人身不可分離、以人身利益為內容的、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社會關系。其特徵有:第一,主體地位平等。第二,與人身不可分離。第三,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第四,民法確認人身關系,用民事方式保護人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