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微商法律不管

微商法律不管

發布時間: 2022-02-14 17:40:21

⑴ 微商合法嗎

微商是一個概念名詞,不是單指某個人,而是指所有做生意的人;微商是合法的。
微商絕非簡單的朋友圈賣貨,單純的朋友圈賣貨在產品的質量、品類的選擇,物流、維權等方面幾乎為零,充斥著大量非法暴力的三無產品。這批人只是藉助了早期朋友圈的紅利期在過度的開發一炮走紅,C2C發展到最後最終都會面臨洗牌。他們藉助朋友圈入口的第一波紅利迅速致富,由於這種代理分銷的裂變效應和低門檻、零成本式的病毒營銷,微商在朋友圈內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因此朋友圈形成了最早的微商C2C雛形。

⑵ 法律如何管控微商

微信營銷這種在民法上屬於偶發交易行為,可以依據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來維權。比如買到不符合質量的產品,可以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來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第六十一條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做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來要求出售人承擔相應責任。
在微信朋友圈交易時,一是要了解清楚賣家的真實身份信息,二是要保存好相關的聊天記錄,大件物品最好簽訂書面的買賣協議,三是要保留銀行支付寶等匯款支付平局,一般接受匯款的賬戶同賣方身份要相符。一般做到以上三點,賣家一般不敢只收錢不發貨或者出售假貨,即使出現也可以依據這些證據能及時的維護自己的權益。

⑶ 微商受法律保護嗎

雖然法律沒有什麼政策,但工商有規定,如果有買到假貨都可以投訴,有不懂聯系我

⑷ 國家有頒布過關於微商的法律嗎

2015年國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授權新華網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十條規定,對微信自媒體為主的即時通訊公眾信息服務的運營劃出「七條底線」,同時「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人民團體開設公眾賬號」。此次意在初步凈化微信自媒體生態。它對整個自媒體的發展、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有何影響,以及未來是否還是有第二波、第三波,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以下為網信辦《規定》全文,

第一條 為進一步推動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即時通信工具,是指基於互聯網面向終端使用者提供即時信息交流服務的應用。本規定所稱公眾信息服務,是指通過即時通信工具的公眾賬號及其他形式向公眾發布信息的活動。

第三條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工作,省級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相關工作。

互聯網行業組織應當積極發揮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條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取得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資質。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

第五條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配備與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專業人員,保護用戶信息及公民個人隱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及時處理公眾舉報的違法和不良信息。

第六條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要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後注冊賬號。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注冊賬號時,應當與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簽訂協議,承諾遵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利益、公民合法權益、公共秩序、社會道德風尚和信息真實性等「七條底線」。

第七條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為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開設公眾賬號,應當經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審核,由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向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分類備案。

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准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可以發布或轉載時政類新聞的公眾賬號加註標識。

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人民團體開設公眾賬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公眾需求。

第八條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對違反協議約定的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視情節採取警示、限制發布、暫停更新直至關閉賬號等措施,並保存有關記錄,履行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義務。

第九條 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由有關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處理。

⑸ 微商國家是怎麼規定的

2016年9月,國家工商局正式施行新的廣告法;並明確聲明對微商做出規范!

要求微商渠道的商家,和其他行業一樣,遵守廣告法的約束,同時新廣告法對個人朋友圈的言論也做出規范要求,如果有人通過微商渠道做違法生意,或虛假宣傳,法律一定嚴懲不貸!

言外之意,認可微商渠道是合法的,並且國家的官方機構也認為微商是合法的!!!

⑹ 微商簽訂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嗎

只要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就受法律保護

⑺ 微商犯法嗎

法律分析:微商不犯法。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說做微商犯法,但若涉及經營行為不合法、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損害、無正規來源渠道,則可能面臨民事賠償、行政罰款甚至追究刑事責任。微商屬於新型主體,屬於商業,無專門法律,需要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規。1、目前階段,沒有法律對微商有明確的規定。2、只要不涉及違法犯罪,就不能說其違法。3、微商就沒有健全的制度,主要是依附微信的第三方平台,並且不是微信官方的交易平台,其中太多雜亂的各類微商,良莠不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第九條 本法所稱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平台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路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本法所稱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是指在電子商務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網路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供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獨立開展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本法所稱平台內經營者,是指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⑻ 微商中存在的法律問題貨物沒有保障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網聯的發展,微信等高效社交工具廣泛運用,部分人開始利用微信朋友圈銷售和代購各類商品,人們將這種利用微信推銷商品者稱為「微商」。
雖然「微商」具有便捷特點,但由於買賣雙方不見面、信息溝通不對稱、付款資金缺少第三方託管,直接造成推銷商品質量不確定性、退換貨等售後服務難以保證,容易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比如,消費者在微信上購買商品後,有時付款後賣家以各種理由遲遲不發貨而又拒絕退款;銷售商品混淆品質且不提供相關合法票據;「海外代購」商品系國貨,更換外包裝後再由「海外」快遞寄回;代購商品有質量問題時,通過微信資料中填寫的聯系方式無法聯繫到賣家;商品損毀時「微商」與快遞公司相互推卸責任等等。
對此,消費者在通過「微商」購買商品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謹慎理性消費。「微商」不斷在朋友圈裡發布產品圖片,通過展示真貨專櫃、快遞單、專櫃小票進行誘惑。消費者可先從品牌的官網上了解商標的具體圖案、字樣等信息,再做進一步的比對,對價格過低的產品一定要謹慎,避免受騙上當。
——盡量選擇可靠的交易方式。選擇通過「微商」購物,在交易付款前,一定要核實該「微商」姓名、所在地等信息,付款時優先選擇支付寶等有第三方平台保障的渠道進行付款,以確保資金安全。
——不輕易加陌生的微商入朋友圈或點贊。對一些商家為了積累人氣,通過贈送禮品、禮券的方式,誘導微信用戶或添加朋友入或求點贊等一定要慎重。有的商家在集滿一定數量的贊後,並不兌現承諾;有的趁機通過朋友間的信息分享,傳播不實的營銷信息,達到「殺熟」的目的。
——注意保留證據。消費者在形成買賣關系時應注意保留聊天記錄、銀行匯款單、賣家姓名、身份證號等作為憑證,同時不輕易泄露自己的個人重要信息,降低購物風險。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