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的法源
1. 公司法原理解釋
答復如下:
1、第抄十五條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
該條是對公司投資行為的一個規定,就是說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甚至可以控股其他企業,但鑒於公司一旦投資其他公司就會成為其他公司的股東,那麼除非有法律明文規定外,公司作為股東只能在出資額內承擔有限法律責任,而非連帶責任。
2、第十六條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章程對投資或者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投資或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該條是屬於對公司財產的保護,以避免有些大股東利用公司的財產為其個人利益服務從而損害公司以及其他小股東的利益。因此規定,公司為其他企業或者自然人提供擔保時需要履行的一個限度和嚴格程序。
有需要可以再網路知道
2. 公司法的基本原則
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具體種類包括:利益均衡原則、分權制衡原則、自治原則、股東股權平等原則,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一)利益均衡原則
利益均衡原則是指公司制度的安排及實現,是基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影響公司及社會發展的多種利益關系進行分析、均衡的原則。利益均衡意味著對某一利益過度保護的否定。堅持利益均衡原則,就要較好研究圍繞公司所形成的各種利益關系,及諸多關系可能對公司經濟、社會目標的實現、並進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評估,確定各種利益的地位通過制度化的安排,使公司這一企業法律形態發揮出較佳的社會效益,抑制其負面作用。利益均衡原則是從利益(經濟)基礎層面決定的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是公司法的首要原則。
(二)分權制衡原則
分權制衡原則是指公司有效運轉的制度安排與實現,是以對公司各種權力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為出發點而進行配置的原則。分權制衡會形成權責分明、管理科學、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公司運作的精髓。分權制衡從一定意義上講與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負責制管理模式有根本的區別。堅持分權制衡原則就要對公司內部應該存在哪些權力和權力的適當分配進行分析和界定,對各種權力制衡動作進行制度構建。分權制衡是從權力層面認識公司法的基本原則,是利益均衡原則在制度層面的直接體現。
(三)自治原則
自治原則是指出資人自己進行重大決策,選擇公司的管理者;公司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依照公司章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受非法干預。自治原則符合市場主體在市場中的運動規律:出資人對自己的決策、選擇行為負責;公司以章程為基礎,自主應對市場的變化,對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自治原則充分體現了公司作為市場主體的主體特性:市場主體的能動性,與產品體制下企業的附屬地位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股東股權平等原則
股東股權平等是指股東基於自己的出資(出資額或者股份)為基礎而享有平等待遇的原則。出資的性質一致、數額相同,在公司運轉中得到平等對待。股東股權平等並不排除股權內容的不同。股東各按其交納的出資額或所持的股份數額享有權利、承擔義務,股東所享有的權利大小、承擔義務的輕重與其向公司出資的多少成正比。出資少,享有的權利小,承擔的義務輕;出資多,享有的權力大,承擔的義務重。股權可以劃分為普通股、特別股,享有不同股權的股東,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有區別的。
(五)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股東有限責任是指股東的投資(出資額或者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並通過公司這個中間物對外承擔責任。「股東有限責任乃現代公司法律的基石。可以說,現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形成與建立以及各項具體制度的完善,皆與股東有限責任密切相關。抽去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現代公司法律的大廈將難以支撐,現代公司的法律體系就必然失去重心。股東有限責任並非公司制度產生以來就存在的一個原則,而是公司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我們將股東有限責任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既是符合現代公司法的方向的,也是符合我國公司立法實際的。
3. 什麼是公司法的原則
公司法的原則具體是:
(一)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二)利益均衡原則;
(三)法人所有權原則;
(四)自治原則;
(五)分權制衡原則;
(六)股東股權平等原則;
(七)公司法的其他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4. 原公司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最新公司法修改內容: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放寬注冊資本登記條件;簡化登記事項和登記文件;其他。公司法是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制定的法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六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
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5. 我國公司法的主要淵源是什麼
基本法:公司法
特別法:中外合資企業法 證券法 保險法等
行政法規
司法解釋
地方法規
不知道對不對 找來的
6. 公司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平等,自願,公正,實誠
7. 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1、分權制衡原則。公司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權力機構,相互制衡;
2、自治原則。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是公司內部管理規章,由股東制定;
3、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或者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
8. 公司法有哪些特徵
公司法特徵:
一、降低注冊資本,將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降至3萬元;同時允許注冊資本較高的公司股東分期繳納出資。
二、出資方式多樣化:除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外,「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
因此,按此法律規定,債權、股權、采礦權、探礦權等他物權均可作為出資財產。並且規定只要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30%,其他的出資形式可以高達公司注冊資本的70%。
三、增強公司自治。公司自治的手段是公司章程自治。新《公司法》允許公司及其股東對公司章程作出個性化設計。
例如,第13條允許公司章程自由選擇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擔任。第16條對於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情況授權章程自由規定由董事會作出決議,也可以由股東會作出決議。
(8)公司法的法源擴展閱讀:
法律修訂:
1、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2、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3、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4、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5、根據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6、根據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四次修正 。
9. 公司法淵源是什麼
法的淵源:我國目前所講的法的淵源,一般有實質意義法的淵源和形式意義法的淵源兩種不同的解釋。在實質意義上,法的淵源指法的內容的來源,如法淵源於經濟或經濟關系;形式意義上的淵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如制定法、判例法、習慣法、法理等。法的淵源的分類,根據法的淵源的載體形式的不同,可將法的淵源分為成文法淵源與不成文法淵源;從法的淵源與法規范關系的角度,可將法的淵源分為直接淵源與間接淵源。制定法等與法規范、法條紋直接相關的淵源為法的直接淵源,學說等與法規范、法條紋間接相關的淵源為法的間接淵源;根據是否經過國家制定程序,法的淵源可以分為制定法淵源與非制定法淵源;根據法的淵源的相對地位而分為主要淵源與次要淵源;在實踐中,法的淵源最主要的分類為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法的正式淵源是指那些可以從體現於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中得到的淵源,如憲法、法律、法規等,主要為制定法;法的非正式淵源則指那些具有法律意義的准則和觀念,這些准則和觀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權威性的明文體現,如正義標准、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等。在我國,對法的淵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義上的淵源,主要是各種制定法。
法律部門,也稱部門法,是根據一定標准和原則所劃定的調整同一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當代中國法律部門包括: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
2.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理等(一般行政法)。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出發條理(特別行政法)。
3.民法: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
4.商法: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
5.經濟法:
(1)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
(2)財政、金融和稅收方面的法律: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
(3)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
(4)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1)屬於自然資源方面的: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
(2)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
9.訴訟法:
(1)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2)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