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名著

民法典名著

發布時間: 2022-02-15 03:37:22

『壹』 學習民法應讀那些課外著作

民法總論:王澤鑒《民法總則》、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回法:謝在全《答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

『貳』 民法典規定著作權是否包含肖像權

著作權不包括肖像權,肖像權是屬於人格權。根據法律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一百一十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 【肖像權】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 【肖像權消極權能】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叄』 梁慧星的主要著作

物權法(第5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梁慧星,2007-6-1版
生活在民法中(法學家講演錄)/梁慧星著,2007-3-1版
民商法論叢(第37卷)/梁慧星主編,2007-5-27版
民商法論叢(第36卷)/梁慧星,2006-11-1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搞附理由-債權總則編/梁慧星,2006-10-1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設稿附理由-親屬編/梁慧星,2006-10-1版
民商法論叢(第35卷)/梁慧星,2006-6-1版
民商法論叢(第34卷)/梁慧星,2006-2-1版
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梁慧星,2006-1-8版
物權法(第3版)(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梁慧星 陳華彬,2005-9-1版
民商法論叢(第33卷)/梁慧星,2005-8-1版
民商法論叢(第32卷)/梁慧星,2005-5-1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總則編/梁慧星,2004-12-1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物權編/梁慧星,2004-12-1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侵權行為編 繼承編/梁慧星,2004-12-1版
民商法論叢(第31卷)/梁慧星,2004-11-1版
物權法(第2版)(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梁慧星 陳華彬,2003-1-1版
民法總論(第2版)(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梁慧星,2004-9-1版
民商法論叢(第30卷)/梁慧星,2004-6-1版
民商法論叢(第29卷)/梁慧星,2004-3-1版
民法總論(第2版)(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梁慧星,2004-1-1版
中青年法學文庫:民法解釋學/梁慧星,1995-1-1版
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學術文庫44)/梁慧星,2003-9-1版
民商法論叢(第28卷)/梁慧星,2003-11-1版
梁慧星文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精萃)/梁慧星,2003-10-1版
民商法論叢(第27卷)/梁慧星,2003-7-1版
民商法論叢(第26卷)/梁慧星,2003-4-1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梁慧星,2003-5-1版
合同法總則精講(VCD)(5碟)/梁慧星,2003-3-1版
裁判的方法/梁慧星,2003-4-1版
物權法(第2版)(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梁慧星、陳華彬,2003-1-15版
民商法論叢(第25卷)/梁慧星,2002-12-25版
民商法論叢(第24卷)/梁慧星,2002-10-28版
為中國民法典而斗爭/梁慧星,2002-7-15版
民商法論叢(第23卷)/梁慧星,2002-6-15版
民商法論叢(第22卷)/梁慧星,2002-5-25版
民法總論(2001年版)(高等法學教材)/梁慧星,1996-8-1版
民商法論叢(第21卷)/梁慧星,2001-12-1版
物權法(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民商法系列)/梁慧星 陳華彬,1997-9-1版
民商法論叢(第20卷)/梁慧星,2001-9-1版
加拿大國際私法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2001-12-1版
離岸金融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2001-11-1版
國際銀團貸款中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梁慧星,2001-9-1版
醫療損害賠償立法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2001-8-1版
從近代民法到與現代民法-梁慧星先生主編之中國大陸法學/梁慧星,2000-10-1版
為權利而斗爭-梁慧星先生主編之 現代世界法學名著集/梁慧星,2000-10-1版
民商法論叢(第19卷)/梁慧星,2001-6-1版
民商法論叢(第18卷)/梁慧星,2001-3-1版
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編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3集)/梁慧星,2000-9-1版
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編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2集)/梁慧星,2000-9-1版
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編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1集)/梁慧星,2000-9-1版
民商法論叢(第17卷)/梁慧星,2000-12-1版
民商法論叢(第16卷)/梁慧星,2000-8-1版
民商法論叢(第15卷)/梁慧星,2000-7-1版
自由心證與自由裁量/梁慧星,2000-9-1版
民商法論叢( 第14卷)/梁慧星,2000-4-1版
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梁慧星,2000-3-1版
海事國際私法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 王國華,1999-2-1版
違約損害賠償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 韓世遠,1999-1-1版
民商法論叢 (第13卷)/梁慧星,2000-1-1版
民商法論叢 (第12卷)/梁慧星,1999-6-1版
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 (二)/梁慧星,1999-1-1版
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梁慧星著,1999-1-1版
民商法論叢(第11卷)/梁慧星,1999-1-1版
民商法論叢(第10卷)/梁慧星主編,1998-10-1版
中國物權法研究/梁慧星主編,1998-6-1版
民商法論叢(第9卷)/梁慧星主編,1998-5-1版
破產程序和破產法實體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梁慧星,1995-1-1版
現代侵權損害賠償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1998-2-1版
瑞士國際私法法典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1998-1-1版
反壟斷研究(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1996-2-1版
環境法原理(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梁慧星,1997-12-1版
物權法(九五規劃教材)/梁慧星 陳華彬,1997-7-1版
民法總論(九五規劃教材)/梁慧星,1996-8-1版
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梁慧星,1993-5-1版
中青年法學文庫:民法解釋學/梁慧星,1995-1-1版 中國產品責任法——兼論假冒偽劣之根源和對策 /梁慧星,,
引文索引
惡意抗辯與合同無效的認定 /張建平,,
淺議典當的法律性質 /陳兆利,,
淺談世界法律發展的趨勢 /朱烈松,,
物權行為理論之重構 /陳召利,,
從法律行為的成立及生效要件看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及其限制 /王斌周,,
關於構建中國善意取得制度的幾點意見 /李儉,,
物權公示主義研究 /陳華鋒,,
新型永佃權——開啟農地制度困境的鑰匙 /玄朱,,
淺議公司型基金的法律性質及其引進 /何小明,,
禁止多層次直銷的立法研究 /周禪,熊焱,
再論「誠信原則」——以法哲學和社會學為視角 /羅亞海,,
股權轉讓優先權的適用及其除外 /羅亞海,,
論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雷雲漢,,
法人獨立責任之我見 /王紅良,,
論精神損害賠償/肖婧,艾陽,
《合同法》第80條關於債權轉讓之我見 /王 晶,,
海域使用權基本法律問題研究 /葉知年,,
論違約責任中的過錯歸責原則 /葉知年,,
民事訴訟行為與訴訟時效中斷之關系辨析 /葉知年,,
《合同法》第80條關於債權轉讓之我見 /實用法學,,
房屋買賣中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問題 /劉京柱,,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商品房買賣中的適用問題 /劉京柱,,
道路交通事故嚴格責任原則研究 /翟巍,,
「消費者」概念之法律釐定 /張穎璐,,
道路交通事故過錯責任原則探析 /翟巍,,
完善擔保法若干問題研究 /廖炳光,,
引入情事變更原則之研究 /潘志國,,
淺議法律行為的條件及相關問題 /蘇望,,
論電子合同 /謝波,,
論中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王巍,,
取得時效制度概述 /何旺翔,,
論中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王巍,,
論物權法定主義及物權自治趨勢 /滕之傑,,
新交法「機動車負全責」解讀 /胡銀月,,
論民事主體的判斷標准 /唐偉元,,
論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及相關問題 /唐偉元,,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問題探討 /唐偉元,,
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思考 /易昕,蔣津泉,
淺析契約自由原則 /周建,,
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研究 /宋紹青,,
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的性質研究(上)---- 現行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的理論缺陷 /肖義方,,
不動產收益權質押貸款研究 /秦鳳偉,,
論締約過失責任適用范圍的適度擴大解釋——兼議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界限 /潘志國,,
試論中國物業管理制度的立法構建及完善 /冷帥,,
對現行商品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基金管理制度的反思 /王興敏,,
產品質量問題之法律研究--附贈商品質量問題 /郝連忠,,
共有房產可適用善意取得 /邱凱,仲亞勵,
司法公正與依法治國 /劉京柱,,
從中國的監護法律制度看《婚姻法》的立法瑕疵 /郅四清,,
對民法典草案中取得時效制度的幾點思考 /王斌周,,
論對不正當利誘性銷售的規制 /何旺翔,,
對中國誠實信用原則研究現狀的評析 /何旺翔,,
中國物權立法不應採納物權行為理論 /李林啟,,
論經濟法的精神 /李昌麒,薛克鵬,
理念、體系與規則:合同法域的經濟法解讀 /劉顯剛,,
論網路運營商對用戶隱私權的侵害 /管榮齊,,
遺失物制度研究 /蔣拯,,
典權與抵押權並存之問題分析 /趙志琴,,
試論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 /倪昊,,
論社會轉型期中道德法律化的問題 /金澤清,,
試析媒介消費中的民事合同關系——兼論適用合同法的規定保護媒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宋小衛,,
看民法文化的本體價值 /王曉君,,
淺談「私法根本價值所在」之意思自治原則 /齊匯,,
對中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幾點反思和建議 /支太紅,,
善意取得法律要件之重構 /奚瑋,,
論合同自由原則/齊艷銘,,
法析非典論古今之道 /李百琛,,
對合同生效中「意思表示真實」要件之思考 /俞華權,滕聿江,史明釗
試論中國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的立法完善 /陳儒,,
沉默權的立法思考 /施國明,,
論誠實信用原則是如何被放棄以及怎樣重新確立誠實信用原則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孟慶凱,,
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歸責原則 /陳沖,,
締約過失責任法律制度研究 /黃文強,,
誠信原則的人性檢討 /鄭景元,,
論銀行抵押貸款業務中的財團抵押權 /肖祖平,,
試論證券民事賠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鄭坤山,,
廣義趨同論——從《民法典草案》的人格看經濟法與民法的合一 /胡穎廉,,
典權制度的價值復興及其發展 /楊昕宇,,
試論共同抵押 /葉明,,
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對合同法相關規定的思考 /李洪奇,,
論善意取得 /田翠,,
論擔保物權的競合與實現 /馬江,,
試析中國專利權保護的特別規定 /徐巍,,
也論債權人撤銷權與無效合同制度的選擇適用問題 /梅瑞琦,,
論撤銷權的性質及撤銷之訴的當事人 /梅瑞琦,,
抵押權物上追及力之檢討 /梅瑞琦,汪淑華,
讓與擔保制度的法律構成 /梅瑞琦,,
論遺失物拾得 /李淑梅,郜永昌,
國內民商事仲裁司法監督制度研究 /孫瑞璽,,
淺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 /李榮冰,,
論情事變更原則 /張安騰,,
公民的健康權及其保障(2002) /蘇志,,
侵佔罪若干問題研究 /李秉勇,,
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性質再評議 /劉成偉,,
民事訴訟中的抗辯和否認 /徐巍,,
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 /梅瑞琦,,
動產抵押第三人范圍研究 /梅瑞琦,汪淑華,
不動產善意取得研究 /梅瑞琦,汪淑華,
公、私法的劃分與憲政 /謝維雁,,
動產善意取得制度邏輯前提之重構 /梅瑞琦,,
未成年人侵權責任之研究 /劉錕鵬,,
論契約自由原則的演變與發展 /林曦,,
富勒的信賴利益理論與締約過失之比較研究 /呂巧珍,,
刑法的民法化 /姚建龍,,
私法的死亡——兼論私法的後現代性與後現代私法 /塗斌華,,
公民的健康權及其保障 /蘇志,,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行使合同解除權的一些法律問題━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時的難點探討 /焦璐,,
對張學英訴蔣倫芳案判決的三點質疑 /陳岑,,
手機商業簡訊息廣告合法性初探 /林岳澄,,
《合同法》與情事變更 /張照東,郭小東,
論無權處分中權利人承認的效力 /孫毅,,
目前醫療糾紛的法律誤區與思考 /歐運祥,,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和不足 /卜煒瑋,,
論表見代理 /饒輝華,,
遺囑繼承法律制度修正完善之我見 /李君友,,
本案中學校應否承擔侵權責任——對一起在校學生人格權糾紛案件的評析 /唐勝,劉海濤,
民事訴訟證據立法與誠實信用原則 /劉海濤,,
醫患關系和醫療合同立法探析--兼談對醫療糾紛的本源遏制 /郭錫昆,,
經濟法本質新論 /鄭導遠,,
對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法功能的再認識--兼論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關系 /王繼軍,張鈞,
論物上請求權制度(孫霞) /孫霞,,
內幕人短線交易收益歸入制度簡論 /姜朋,,
證據的屬性問題研究——淺析民事訴訟中視聽資料的合法性 /王清鎮,,
《合同法》中「合理」的合理性 /許凌潔,,
住房按揭法律問題研究 /王湧泉,,
關於抗辯問題的幾點思考 /曹松志,,
判例的引入——「救人索酬案」引出的法律思考 /鍾海華,王小紅,
格式合同及其立法規制 /胡茂剛,陳元慶,
試析拾得物糾紛的法律適用 /袁江華,曲升霞,
傳統文化的反思與中國民法法典化 /曹詩權,
論履行不能 /王利明,,
統一合同法制訂中的若干疑難問題探討(下) /王利明,
完善中國違約責任制度十論 /王利明,

『肆』 王澤鑒的15本著作對於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以什麼順序來讀呢

現在主要的一共是17本,九本理論研究,八本判例研究,順序最好是先理論後判例,當然判例系列本科只看其中的一兩篇也沒問題。如果民法有基礎,已經讀過江平 、王利明、吳漢東的 民法學,或魏振灜的民法,或馬 、余的 民法原論的 就可以開始看民法研究,反復看個幾遍大概能有很大收獲和提升。沒什麼基礎的,想要靠王澤鑒民法研究系列打基礎的就別想了,一般是看不懂的看不透的,最主要的要怪王老的語言比起國內的大白話教材稍顯晦澀,而且知識結構沒那麼明顯,所以對國內的一般學生來說閱讀理解難度較大。畢竟雖然都是漢語著作,但是王澤鑒是立足德國台灣的民法來寫作,跟國內的中特版民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建議先讀了國內的 某些老師的教材,內心能有大致的民法框架,有初步民法邏輯思維結構,這樣才可以開始看王澤鑒的。本科生想要讀民法研究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必須先有知識基礎,國內的民法相關條文和論著先看過一些,然後再嘗試。當然,看王澤鑒的同時配合法學階梯導論和德國民法總論看自虐效果更出眾,還可以火上澆油再來本台灣法學基金會的德國民法典,還有日本的兩套民法講義,看完全部掌握住,我敢跟你保證,民商專業前十的學校畢業的優秀碩士也就你這水平了。
不瞎扯了,閱讀順序建議如下:①民法研究系列:就按照一般的排序看,民法概論、思維、總則先看哪個都可以,先看這三本,然後是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人格權法,再然後 物權、侵權、損害賠償。②判例研究,八本的那種 你可以自己看然後在目錄上標出每一篇文章對應的部分是總則還是分則哪編,最好省事點直接上合訂本,已經排好順序了。
還有,不要趕功夫囫圇吞棗,王澤鑒的書用語簡練稍許拗口,有的地方可能需要反復琢磨,不要怕花時間,一定要反復看上五遍以上。

『伍』 《拿破崙法典》是什麼書籍

在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率軍包圍國會,發動政變,建立了大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為了消除封建性的分散的地方習慣法,實現法律的統一,以利於發展資本主義,鞏固資產階級政權,拿破崙任命特隆歇等著名法學家組成民法典起草委員會,廣泛徵求意見,先後召開102次會議擬民法典。在整個過程中,拿破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804年3月14日,民法典正式通過,命名為《拿破崙法典》。雖然1870年易名為《法國民法典》,但習慣上仍叫《拿破崙法典》。名著概要《拿破崙法典》分總則和36章,共2281條。第一篇為人法,主要內容是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婚姻、親子關系等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篇為物權法,是關於財產和所有權的規定,包括財產分類、所有權、用益權等,貫穿了私有財產無限制的原則。第三篇為權法,是關於取得財產各種方法的規定。包括繼承、贈與、遺囑、契約之債、非契約之債以及質權、抵押權等,實行的是體現資產階級的剝削自由的契約自由原則。這種體制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三編制結構」的法典體例。三編制結構體現了4個自由原則理念:主體平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

『陸』 求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淵源 越具體越好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它在1804年公布時的名稱是《法蘭西人的民法典》。1807年9月3日法律賦予它《拿破崙法典》(Code Napoléon)的尊稱[3]。該法典有1804年、1807年、1816年3次的官方版本,特別以1816年的王政復古版留傳下來。所以我國商務印書館的譯本中保留著"國王"和"王國"字樣。別的版本則在"國王"下有"(共和國總統)"字樣。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雖然其中仍留有若干舊思想的殘余,但終究是革命思想的體現。這種革命思想就是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和人權思想。法典雖然未能在家庭制度方面完成"人的解放"(在這方面,法典較之革命後的法令有些退步),卻在經濟方面較為徹底地做到了這一點.法國民法典是"人權宣言"在法律形式上的體現。我們如果把依照這個民法典構築的社會與革命前的社會(封建社會)對比一下,就會看到法國民法典的思想意義——它摧毀了舊社會,開創了一個新社會。當然,這個新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那個時代,它是人類文化的頂峰。在封建社會中,"人"受著各種各樣的束縛,受著各種力量的壓迫,既沒有意思自由也沒有行動上的自由,法國人分為各種階層,沒有平等可言。但在民法典的規定下,所有的法國人是平等的、自由的,只受自己意思的支配.總之,法國民法典是"解放"人的法典,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奴役"人的法典。就是在今天,法國民法典的這種精神仍對我們有啟示作用、指導作用,我們仍可從這方面去學習它。
二、法國民法典的思想內容
根據上面所說,對法國民法典的研究,應該著重於它的思想內容。以下分為4點說明:
(一)法國民法典規定了近代民族國家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國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標題為《前編•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適用》,有6個條文。這6條規定的實際上不只是民法的問題,而是一切"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而且這個《前編》(Titre Preliminaire)沒有與以下各編統一編號。據說,這6條在當時制定時不是只作為民法的前6條,而是作為當時計劃中的包括幾個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的一個總法典的《前編》的。[4]現在這6條只列於民法典之首(其他幾個法典大多經過了很大的變動),使人以為這只是民法典的前編了。
這6條的內容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除第3條是國際私法性質的規定外),也是對"封建法"的改變。
1.法律統一原則。第1條規定:"經國王(共和國總統)公布的法律,在法國全境內施行。"這個條文包含兩點:(1)法律須經"公布"。公布是法律對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2)法律公布後,在全國施行。全國的法律是統一的,這與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對的。
公布的作用在於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公開性"。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是深有體會的。在我國,不久前還有所謂"內部規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規定,也就是不讓人民知悉的規定。
一個統一的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法律,這一點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在封建社會,情況不是這樣。這就難怪凡是研究法國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統一全國私法作為這部法典的偉大成就。例如澳大利亞法學家瑞安說:"伏爾泰曾說,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他的俏皮話與事實相差並不遠。法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法典頒布之後,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整體[5]。"又說"拿破崙法典的目標是要統一法國的私法,從這方面看,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6]。"這就是這個第1條的意義。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第2條規定,"法律只對將來生效,沒有溯及的效力。"封建社會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過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剝奪人民的既得權利,可以肆意改變人民的已有的法律關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為原則(當然有例外),不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這一原則的首要作用在於維護人民的既得權利與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為時只須注意並遵守當時有效的法律,不須顧慮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因為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只能影響以後的行為,對法律施行前的行為或事沒有影響),從而有安全感。
3.立法與司法分離的原則。第5條規定,"裁判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裁判。"確立行為的一般規則,是立法的范圍。司法官只能對其審理的個別案件,進行個別的裁判,不得將其裁判作為一般的規則而當然適用於其他案件。這也就是立法權與司法權分離,亦即三權分立的原則。
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由於沒有統一的法律,各地區存在著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習慣法",於是法院就有對這些習慣進行解釋,從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權力。各地區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質的判決,使司法判決成為"一般規則"[7]。法國民法典的第5條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定的。
司法權的作用既然是裁判個別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絕裁判。第4條規定:"法官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裁判時,得依拒絕裁判罪而追訴之。"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對人民間的糾紛不予裁判,必將使人民的糾紛無從得到解決,而陷社會於混亂與不安。
本條是原則規定。詳細的處理辦法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權(公私法)相互獨立的原則。第7條(不屬於"前編")原來的文字是,"(民事)權利的行使,與市民資格相互獨立,後者依憲法取得並保有之。"1889年改成現在的條文[8],即:"民事權利的行使與依憲法和選舉法取得並保有的政治上的權利的行使是相互獨立的。"這一條規定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相互獨立,二者不互相依賴,不互相影響,民事權利以民法(私法)為依據,政治權利(公民的資格、選舉權)以憲法與選舉法(公法)為依據。被剝奪公權(政治權利)的人仍可享有並行使其民事權利。
劃分公私法,這是近代法律的原則。資產階級啟蒙學者主張,私權是天賦的人權,與政治權利不同,行使私權並不以享有公權為條件(前提)。
(二)一切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法國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壓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國人置於同等(平等)的地位,這一點表現在民法上就是承認所有的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這就是第8條的內容。這一點的意義,今天已經不必多說了。從此以後,這一條已成為任何一個國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則。當然,在各國民法典里,盡管所用的文字和詞語有所不同,例如德國民法典第l條,蘇俄民法典第9條等等,但都毫無例外地接受了這種原則。
對法國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說,法國民法典的這一條只說到"法國人",與德國民法典第1條只說"人"相比似乎差了一點。但應該注意到,在那個時代,民族國家是人類最高的生活共同體,用"法國人"這個字眼是完全正當的。何況就是1964年(一個半世紀以後)的蘇俄民法典也還是說"蘇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第13條規定:"外國人經政府許可設立住所於法國者,在其繼續居住期間,享有一切民事權利。"前者與第8條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礎。第13條奠定了近代民法與國際公法中外國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礎。
法典還就兩項特別能力作了明文規定,第1123條規定:"凡未被法律宣告為無能力之人均得訂立契約。"第1594條規定:"一切法律並未禁止其為買賣行為之人,均得買受或出賣。"訂立契約和買賣物品。在封建社會是有嚴格限制的。法國民法典特別規定這兩條,也是"解放"人的表現。這些規定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國在解放後,在農村土地改革後,要特別申明農村借貸自由和買賣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對剛從封建社會解放出來的人們是多麼重要了。
(三)法國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
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即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在法國民法典得到完成。封建的財產制度和封建性的財產權利,在法國民法典中被清除得乾乾凈凈。在這一點,德國民法典也不如法國民法典做得好。
關於這一方面,只要舉出幾個原則性的條文就夠了,用不著詳加闡述。第537條第1款規定:"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於其所有的財產。"第545條規定:"任何入不得被強判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我國近年來制定某些法律時,對於類似於第545條的規定,還要反復討論。這時,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過這樣的條文,要有多大的勇氣。
法典第967條規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繼承人的方式、或以遺贈的方式、或以其他適於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遺囑處分其遺產。"
其次關於契約自由。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第1119條規定,"任何人,原則上僅得為自己接受約束並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
契約自由也擴及於夫妻之間。第1387條規定:"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僅在無特別約定時,始適用法律的規定;夫與妻只須不違背善良風俗,並依後述各條規定的限制,得隨意訂立契約。"
法國民法典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民法,貫穿了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包含有幾層含意。第一,廢除古代的形式主義。第二,不許國家干預個人的意思自由。第三,講求個人的真實意思。法國民法典的意思主義(典型的規定是第1583條,買賣的合意成立後,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標的物所有權即移轉),是近代民法法律行為理論的核心。
總之,人們可以指出法國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甚至是缺點,但很少能在財產法方面指出什麼大的問題。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一方面繼承了羅馬法的一些優良的制度和規定,一方面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張。為了說明這一點,還可以舉出以下幾條規定。第一,法國民法典把關於國有財產的規定納入民法典(第538-542條),具有特殊意義。在這種規定下,國有財產與私有財產立於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對待。第二,法國民法典對契約的解釋作了詳細規定(共9條)。第三,在買賣中,法國民法典只保留了"買回"而廢除了"先買"制度。對於買回,法國民法典對買回的期限規定不得超過5年,法院也不能將之延長(第1660條、第1661條)。與此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了買回與先買兩種,而且把土地的買回期定為30年(第503條)。兩相比較,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在當時更具有進步的意義。第四,法國民法典第1674條關於買賣有失公平時不動產出賣人可取消買賣的規定及其整個辦法(第1675條以下),為以後的各國民法典開啟了先例。把法國民法典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民法典的類似規定比較研究後,不能不承認法國民法典的規定仍有其獨到之處。因為第一,限於不動產,第二,規定了嚴格的評估鑒定辦法。
法國民法典財產法中的某些規定,因其為當然之理,以後各國民法典多不作規定。但正因如此,這種規定就成為對我國民法學生十分重要的知識。例如第2092條規定:"負擔債務的人,以其現在所有及將來取得的一切動產及不動產,負履行其債務的責任。"第2093條規定:「債務人的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因此其財產的價金應依債權人債權額分配之,但債權人中如基於合法原因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存在時,不在此限。」這種規定,特別是前一條的規定;由於在別的國家民法典中已經沒有,因此,今天在對中國民法學生說明什麼是債務人的無限責任時,仍要引用它。因為必須明白了無限責任後,才能明了有限責任。
(四)法國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的成就遠較財產法方面遜色。大革命後在這方面的一些激進的、先進的法律——例如廢除家父制度,准許協議的甚至單方面的離婚,長子繼承製的廢止,遺產的平均繼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緩和,有的甚至回復到"舊制度"的原樣,以致有人說這是"對革命的反動的法典"[9]。所以會如此,當然有復雜的原因,對此,本文不去詳論。
但是與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來,法國民法典並不是沒有成就,它仍舊對"舊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極大的變革。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中世紀末期,國王和教會爭奪對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轄權的斗爭,到法國民法典終於確定。民族國家對婚姻家庭取得了絕對的管轄權,教會完全失去了它在這方面的權力。法典第165條規定:"婚姻儀式,於當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開舉行之"。以國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從此,婚姻世俗化的過程完成了[10]。法國民法典早於德國民法典100年,卻不像德國民法典那樣,仍然在法典中承認教會的地位[11]。這一點表明,法國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這一點,比德國民法典還要先進。
法典也否定了在結婚方面的家父的絕對權力。法典規定了復雜的結婚同意制度,以緩和對家父權的沖擊,但在經過了多次以「尊敬證書」請求同意後,法典於第152條、第153條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結婚,這樣最終地擊敗了家父的同意權這個封建力量的強大堡壘。
法典第326條規定,"民事法院對於有關身份的訴訟,有專屬管轄權。"這一條規定的意義,有的學者只解釋說,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對身份問題的裁判[12]。但是不能否認,這一規定也同樣排除了教會對身份問題的干預,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義。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保留了不自由的離婚制度。這些都一直要到許多年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隨西方國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糾正。
在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質。首先,法典只承認財產繼承,只承認繼承是一種取得財產的方法,因而將之規定在第三編之首。法典完全不承認身份繼承,也不承認特殊的貴族財產繼承製度,實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繼承製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繼承與長子繼承。第732條規定:「法律之規定財產的繼承,不考慮財產的性質與來源。」原來在封建時代,遺產區分為貴族財產、傳來財產與取得財產。對貴族財產實行獨占繼承製度(長子繼承,以後長子不獨占繼承,但享有較大份額),對傳來財產實行兩系分別繼承製度(父系和母系分別繼承),對取得財產實行兩系均分繼承。民法典廢除了這種劃分,只在第733條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繼承。第745條規定:"子女與其他直系卑親屬,不問性別與長幼,亦不問其是否出生於同一的婚姻,得繼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親的遺產。如繼承人均為被繼承人的一親等直系卑血親,且以自己的名義繼承時,應依人數平均繼承;如繼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繼承時,應依房數繼承。"這些規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繼承製度,開以後各國民法里的法定繼承製度之先河。
(五)法國民法典樹立了近代法中的個人責任原則
在封建法中,由於封建領主制與家長制的關系,民事責任與民事行為是分開的。有時,行為人不是責任人,而非行為人卻要對他人的行為負責。刑事方面的株連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現。法國民法典既然承認每個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當然也就承認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行為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以下各條又規定了侵權行為的各種情形。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5條構成以後大陸法國家民法整個侵權法的基礎。
上面列舉的5個方面,當然不能說完全是法國民法典的創造,不是由法國民法典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積累的成果。但是法國民法典把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下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為個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一個新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法典的保護之下發展成長起來。人類文明也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是法國民法典的偉大的思想意義和光輝業績。
三、法國民法典的編制、體例與語言
像法國民法典這樣古老的法典,它的編制和體例自然帶有時代的特點,不應該用後代的眼光去評論。所以指摘法國民法典結構不合理,說;"任何科學的安排方法都不會在一編之中把繼承和贈與、契約和侵權行為、婚姻財產、抵押和時效等這些毫不相乾的內容都放在'取得財產的不同方法'之下[13]。"甚至說法典的第三編完全是異類題材的大雜燴[14]。這都是不適當的。法國民法典承繼了《法學階梯》的編法而稍加調整,分為人法、物法和債法,今天看來,無可厚非。
相反地,法國民法典的教科書式的體例有獨到之處。例如第二編第一章《財產分類》,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關於契約的《通則》,就可以當作財產和契約的教科書來讀而得到應有的知識。
法國民法典的語言一直受後人的稱贊。或說它淺顯易懂、生動明朗,有人甚至說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國文學著作"[15]。
據說,拿破崙希望這部法典能為全體法國人民讀懂,法國人民能人手一冊。這一點差不多做到了。而這應歸功於法典的淺近的和優美的文字。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與德國民法典完全相反。這是兩種文化的產物,很難比較其優劣。但是這畢竟是後世制定法典的人所應注意的。
四 結論
法國民法典是影響及於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奧地利普通民法典就產生在它的旁邊,卻相形見絀,不為後世所重。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研究它,仍從它那裡得到啟示。
法國民法典所表現的啟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對於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尋求自由與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極大的益處。
真難怪法國人民對這部法典充滿著愛好和感情,幾次想要改造它而又捨不得它,還是保留它的原貌。世界人民也把它作為一部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我國商務印書館將之與《法學階梯》一並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完全是應該的。
在我國,研究法國民法典,深刻領會其革命的精神與思想史上的價值,用以促進我國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這一代法學者的任務。

『柒』 民法典使用未經許可的著作權的如何處罰

民法典使用未經許可的著作權的處罰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未經許可使用著作權,情節較輕的情況下,屬於民事侵權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捌』 民法典規定著作權是否可以出質

民法典規定,可以轉讓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是可以出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條,債務人及第三人有權處分的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可以出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條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權利可以出質:
(一)匯票、本票、支票;
(二)債券、存款單;
(三)倉單、提單;
(四)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
(五)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
(六)現有的以及將有的應收賬款;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

『玖』 民法典著作權的歸屬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典對於著作權的歸屬沒有進行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對此進行了規定,著作權屬於作者。創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視為作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
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創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視為作者。

『拾』 中國民法學的泰斗有哪些有哪些經典著作

中國民法學的泰斗有:

1、江平(1930—— ),最負盛名的民商法專家,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民法三傑」之一。

江平教授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導師。

2、梅仲協

梅仲協 (1900-1971) 字祖芳,浙江永嘉人。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碩士,1933年後在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和中央政治學校擔任民法講席,曾任中央政治學校法律學系主任,抗戰期間重慶東吳大學教授。

3、謝懷栻

謝懷栻,男,漢族。湖北省棗陽縣(現為市)人。1919年8月15日生。1938年在重慶入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法律系,1942年畢業。次年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司法官考試合格。

1944年後歷任重慶、台北、上海各地法院推事。1948年任上海國立同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課,講授民法、民事訴訟法。

1979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擔任過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於1988年退休。



4、佟柔

佟柔(1921年6月20日——1990年9月16日)男,滿族,遼寧省北鎮縣人,中共黨員。生前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法專業博士生導師。

國內法學界,尤其民法學界,公認佟柔教授是新中國民法的開創者、民法理論的奠基人,是民法學的帶頭人,稱贊他是中國民法的權威或「泰斗」。

日本有的法學家譽其為「中國民法之父」,美國有的法學家稱他是「中國民法先生」。

5、史尚寬

史尚寬先生(1898—1970),字旦生,安徽桐城人,生於1898年農歷元旦,性厚重而穎悟,十一歲能文章,十五歲留學日本,由京都第三高等學校而東京帝大法律系,獲法學士學位。

史尚寬先生的「民法全書」對民國的立法時間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對後世的法學的研究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國民法學經典著作:

《民法要義》、《公司法概論》、《公司法教程》、《國際私法新論》、《中國票據法釋義》、《法學緒論》、《中國司法大辭典》等。

熱點內容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
教師資格證教育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2-06 08:59:27 瀏覽:636
職業道德第 發布:2025-02-06 08:39:44 瀏覽:2
法院書記員記錄 發布:2025-02-06 08:21:07 瀏覽:803
司法考試費 發布:2025-02-06 08:18:49 瀏覽:62
司法局年度總結 發布:2025-02-06 08:03:47 瀏覽:304
道德實踐日記500字 發布:2025-02-06 07:31:52 瀏覽:321
江蘇預備法官培訓 發布:2025-02-06 07:26:12 瀏覽:727